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分别可以怎么样做啊?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作者&投稿:贲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诱之以利:用利益来诱惑别人。具体做法是谈利益,可以用对方看重的、在乎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利等来诱惑他,约定事成之后他会得到什么利益,使他按照要求来做事。

2、动之以情: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具体做法是谈感情,讲彼此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唤起对方心中的感情,使得对方心甘情愿的做事,从而达到做事的目的。

3、晓之以理: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具体做法是讲道理,把这件事做与不做的道理、原理、好处和危害一一讲清楚,使对方明白。尤其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讲道理,做这件事有什么意义,会使得对方接受程度更高。

4、胁之以威:用威胁使别人屈服。具体做法是威胁、恐吓对方,告诉他如果不按照你说的那样做,就会遭到什么样的危害和迫害,可以从他自身的伤害和对他在乎的人或东西的伤害两方面入手,使对方屈服而做事。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这句话出自《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


扩展资料: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典型例子

《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就是典型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例子:战国时期,秦国趁赵国政权交替之机,大举攻赵,并已占领了赵国三座城市。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援。齐国一定要赵威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为人质,才肯出兵。

赵威后溺爱长安君,执意不肯,致使国家危机日深。在这种强敌押境,赵太后又严厉拒谏的危急形势下,触龙因势利导,以柔克刚,用“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道理,说服赵太后,让爱子出质于齐,换取救兵,解除国家危难。

故事中触龙就是善于抓住整个事件的关键点,认真分析其特殊性,赵太后刚刚执政,由于过于溺爱孩子,没有足够的政治远见,因此不愿长安君出质于齐。

她盛怒之下说道“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弃面。”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还有人说让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的,我便把唾沫吐到他脸上。”

面对暴怒的赵太后,触龙没有像别的朝臣一样一味地劝谏,毕竟盛怒之下的人是失去理智,不讲道理的,只有先安抚好情绪,才能逐步人他人从心理上接受的意见。

触龙分析了赵太后暴怒的起因之后,一改大臣直言劝谏的方式,转移话题安抚赵太后的情绪,分散她的注意力。现由自己的近况问到赵太后的近况,由自己的衣食住行联系到赵太后的衣食住行,接着由自己为儿女谋求生计联系到赵太后溺爱的小儿子长安君,再引出王位继承问题。

最后过渡到自己最初的目的:说服赵太后让长安君出使齐国作为人质,搬兵救赵。不知不觉中使太后怒气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样才是疼爱孩子的最好方法,高兴地安排长安君到齐国做了人质。这就是从情感和道理两方面来劝导,达到自己的目的。

参考资料链接:百度百科——触龙说赵太后



暗黑系:人肉诱之 情绪动之 邪道晓之 恶意胁之
狗屁毒之,鸡屁批之,苍蝇扰之,暗袭损之

一、诱之以利
利,不单指金钱,是指一个人当前迫切需要的东西,无论古代还现代,都逃不脱三样:权力、金钱、女人,这三样的诱惑程度依次递减,但金钱的迫切性是人们最普遍的需求。
二、晓之以理
理,讲求的是一种被绝大多数人认可的规律或惯例,但往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会更容易让人信服。
三、胁之以威
威,有上下两层含义,下层的是指人所惧怕或担心的事或人,如怕受伤、担心牵挂的人、失去重要的东西或人等,上层的是指对人的依赖或信服,如中国传统的三纲,君以臣纲,妇以夫纲,子以父纲等,是一种威严感,说简单点就是对某人气质上的折服。

以上三种,无论哪种,都必须知晓人性,若只是很了解某人,以上三点只能针对一人,但若了解人性,则能征服亿万人。当然,做为主动者,你必需有丰富的外在财富(金钱,权力,人脉等)和内在财富(知识、气质等)。

诱之以利,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

有人说:这是孔子的《论语》里面说的;
有人说:这是《论语·为政篇》里面说的;
有人说:孔子《论语》中说的:全句如下: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经过多人、多次反复仔细的查找,上面的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孔子并没有说过这些话。翻遍《论语》20章,没有这句话。
那么为什么网上会有这个说法呢,甚至百度百科都这么说呢,答案只有一个:讹以传讹。
现在分析,这句话应该是现代的一个人,或者是几个人,将几个词串起来,然后假说这句话是孔子说的,于是,就越传越多,造成现在这种情况。

分析一下
诱之以利 出自 孙子兵法 军争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合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胁之以威 不明
授之以渔 不明 俗语?
绳之以法 出自《后汉书·冯衍传》
“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导之以行 不明
勉之以恒 不明
持之以恒 出自《家训喻纪泽》(曾国藩)
“尔之短处,在言语欠钝讷,举止欠端重,看书不能深入,而作文不能峥嵘。若能从此三事上下一番苦功,进之以猛,持之以恒,不过一二年,自尔精进而不觉。”
学之以恒 不明
行之以德 不明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出自论语 为政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你老兄进入一个"实证"的怪圈.这样一个问题对一个"常人"[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来说,自然而然.为什么?人就是这样.但是可以用不同的态度来说同一件事情.这句话带有贬义.你的潜意识想改变,人人是善的.但你想变的只是中间的态度.对于分析哲学而言,这个问题是"语言学的错误".举例孔子:"食色性也",也说过"万恶淫为首".不变的是人的繁殖,变的只是善恶.

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分别可以怎么样做啊?
答:1、诱之以利:用利益来诱惑别人。具体做法是谈利益,可以用对方看重的、在乎的东西,比如金钱、名利等来诱惑他,约定事成之后他会得到什么利益,使他按照要求来做事。2、动之以情: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具体做法是谈感情,讲彼此之间的亲情、友情、爱情等,唤起对方心中的感情,使得对方心甘情愿的...

动之以情.,小之以礼..下一句?
答:全句如下: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

诱之以利,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
答:有人说:这是孔子的《论语》里面说的;有人说:这是《论语·为政篇》里面说的;有人说:孔子《论语》中说的:全句如下: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经过多人、多次反...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面两句是什么
答:全句如下: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诱之以利,胁之以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
答:指为了某个目的而对某个人讲道理,答应给他利益,主要是说狠用心的某求这个事要成功 意思是:“使她动情爱上你,告诉她爱上你的道理所在,然后骗走她的财"。全篇成递进关系,主要展现了男主人公如何一步一步使女主角上当受骗,最后骗取财物的过程。能说出这句话,说明你进步了,懂得用手段了,恭喜...

诱之以利,胁之以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什么意思
答:诱之以利,用利益让某人可以顺从;动之以情,用感情让某人感动;晓之以理,用道理让某人信服;胁之以灾,用灾难、祸害、恐惧去胁迫某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面两句是什么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面是什么
答: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2、孔子《论语》中说的:全句如下: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诱之以利、携之以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怎么解释?
答:诱之以利多讲好处、携之以灾多讲同情、动之以情多讲友谊、晓之以理多讲道理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震之以威 予之以利 束之以法是什么意思?
答: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 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用利益让百姓可以顺从;用感情让百姓感动; 用道理让百姓信服;用威严让百姓敬畏;用法律规则使百姓做人做事有原则;用行为引导百信做人做事方向;用恒心勤勉做事;用恒心...

“动之以情”,后面一句成语是什么?
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释义:用感情来打动别人的心,用道理来使别人明白。出处:源自孔子《论语》。全句如下: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胁之以威,授之以渔,绳之以法,导之以行,勉之以恒,持之以恒,学之以恒,行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