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知道明末清初的钱谦服、钱谦孝资料?

作者&投稿:蒯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下资料只有交代这麼几句:
钱体仁的三子钱顺治传染上“天花”殇,有后嗣家居椐树弄含辉阁,有嗣孙钱谦孝等;钱体仁的四子钱顺礼也染上“天花”夭折,有后嗣,家居大步道巷,有嗣孙钱谦时等;
钱谦服是不是钱谦时的误写
不过钱家是藏书大家,子孙有些个印章实属正常.

钱谦益是明末清初文坛上才华卓荦,兼众长而掩前哲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是是非非,跌宕起伏。他在常熟的住宅有位于坊桥的“荣木楼”、含辉阁的“半野堂”、“绛云楼”,以及虞山西麓的“拂水山庄”和白茆“红豆山庄”等处。虽经历史变迁,但不少地名依然保留到至今,人们还能寻踪探迹。但位于“临顿里”的老宅基房屋,却是鲜为人知,清以后的各种县志邑乘中也没有记载,就连“临顿里”这个地名也是知者廖廖。祖居系钱谦益的太祖钱泰在明弘治七年(1494)建造的。
钱泰生活在明永乐、成化科举考试初盛时期,先童试中秀才,后“乡试经魁”,官承事郎,包揽乡里诉讼和漕米事务。钱泰“为人兴利恤愚”,且“诗文清丽”,著有《益斋稿》和《名家唱和诗》。钱泰为了鼓励、刺激儿辈们埋头苦读,争取功名“荣宗跃祖”,宣称:“凡吾子中获得秀才者奖赏家僮奴仆和祖田及住宅房屋一座,办入学、成亲喜事一桩;中举人、进士、翰林,奖赏递增。”钱泰生有五个儿子:元禄、元祮、元祯、元祥、元祾,都在童试前,就在常熟城里,选择好不同地段,连续建造规模基本相似的五座房屋。此时的钱氏家族在常熟可谓势焰熏天,当时常熟有“常熟知县印,不如钱五大人”之说。钱元祯是钱泰的第三个儿子,是钱谦益的高祖,明正德元年(1506)童试中式“恩广生员”,在地处城里东南隅,自小东门(迎春门)到跨塘桥之间,当时是一片荒芜芦苇丛生的低洼、潮湿、无人问津之地,是唐代钟楼古寺遗址,称“钟楼湾”,获得了五开间七丈二尺开阔宽,四厅三场院十丈进深,占地一亩二分的住宅院房。钱元祯住进新居后,奋发读书,次年乡试中式举人,又喜得贵子钱体仁,钱谦益的曾祖;钱元祯却于明正德九年(1521)病逝于此宅院里,年仅42岁,遗孀寡居在这座宅院里,精心抚养、亲自教诲12岁的孤儿,初教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后通经史、习书法,稍长,由其祖父钱泰延请名师宿儒为座师,专门授以八股举子业,其后中了秀才,中了举人,27岁官任河南清吏司郎中。钱体仁死于万历二年(1574),终年66岁。
钱顺时,字道隆,出生于“钟楼湾”这座宅院房屋里,为钱谦益祖父。明嘉靖三十年(1553)在常熟应“童试”的县、府两试时,适逢倭寇入侵,攻打常熟,是任常熟知县的王鈇,率领全城军民英勇抗击倭寇。当时聚集在常熟城里准备应试的童生巡城目睹了这场恶战。倭寇溃退后,王鈇于六月十九日盛夏季节兴工重新加固了常熟城墙,一直到腊月初八隆冬收工。同时钱顺时赴苏州院试及格中了秀才。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又赴南京(应天)乡试中式举人,中秋时节回归常熟途中,尽见倭寇入侵骚扰之后,受害的灾民,逃亡之悲惨景象铭刻于心。到家又惊悉常熟县令王鈇追击来犯的倭寇,壮烈牺牲的噩耗,悲痛万分,痛哭欲绝,举家遑恐。放弃了次年春赴北京的会试,书写下了许多纪念王鈇的英雄事迹,后集入《资世文钥》百卷中。时隔五年,钱顺时28岁,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才赴北京赶考得会元,中了进士,后任职刑部。嘉靖三十九年(1560)秋冬,奉诏奔赴关外劳军。顺时以江南一介书生冲冰冒雪,驰驱于隆冬绝塞,受尽风寒,不幸感染天花,返命抵家,只五日,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隆冬去世,享年30岁。钱顺时是生于这座宅院,死于这座宅院的钱氏家族第一人。钱谦益叔祖顺德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副使。从钱顺时、顺德开始,钱氏家族终于由素封之家变为簪缨之家。
在修筑城墙过程中,由于在城墙脚跟内就近取土,等到城墙修好,形成了一条紧靠城墙的一条河,称“临顿河”,南岸既没有人居住,也没有人迹行走,又没有桥通往;北岸沿河,人走出了一条路,称“临顿里”。临顿河一直到解放以后,拆城墙时填没。此时的钱氏故居的门厅已经紧靠河沿,钱体仁为了行人走路方便,拆了门厅,移进两丈,将门厅移到前厅的院子里,使两厅房檐廊,仅留一条空隙,并将后厅向北伸出二丈建成一个后花园。使临顿里更加宽敞,可通车和抬轿。这样钱氏宅园的规模是南从临顿里开始,北面一直到仓巷。
钱顺时逝世后,钱体仁携带次子钱顺德偕家搬迁到坊桥新购房屋居住,与临顿里两家衡宇相望;钱体仁的三子钱顺治传染上“天花”殇,有后嗣家居椐树弄含辉阁,有嗣孙钱谦孝等;钱体仁的四子钱顺礼也染上“天花”夭折,有后嗣,家居大步道巷,有嗣孙钱谦时等;钱体仁五子钱顺化也染上“天花”,病愈后皈依佛门当了和尚。钱顺时的31岁遗孀卞氏独自抚养7岁孤儿钱世扬,支撑临顿里门户,深得钱体仁器重和家人的尊重,在明嘉靖年间封诰命夫人,立三门石牌楼“贞节坊”于临顿里故居东侧。
钱世扬是钱顺时的独生儿子,是钱谦益父亲,常熟县增广生员,娶同邑白茆红豆山庄顾玉柱之女。钱世扬爱读书、写作,工书法,与无锡顾宪成、松陵张益之、同里瞿汝稷、陈禹谟诸人读书尚志,师友千古。编著有《古史谈苑》三十四卷。逝世于临顿里故居,临终前对其子留下遗训:“汝当以三不朽自立,勿以三不狃。”
钱谦益,字受之,号牧斋,后自称牧翁,又称蒙叟、绛云老人、敬他老人,生于万历十年(1582)。钱谦益不负重望,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探花及第,官礼部右侍郎。福王时,官礼部尚书。入清官礼部右侍郎管秘书院事,充修《明史》副总裁。任职仅六个月,即告病回到常熟,与抗清斗士暗中来往,主要居住在红豆山庄、拂水山庄和荣木楼别业,唯独不流露临顿里故居,钱谦益预料到自己百年以后,必有一场扑到墓碑,废宅灭族,劈椠焚书,改写毕生历史的大灾难。为了确保这座故居,嘱咐从子钱孙保,在其死后,焚毁荣木楼、拂水山庄,迁移祖坟。钱谦益于康熙三年(1664)正寝于别业“荣木楼”,享年83岁。
雍正四年(1726)常熟一分为二,东称昭文县,西谓常熟县,临顿里正好被截成东西两段,东段属昭文县,西段属常熟,钱氏宅院划入常熟县境。那时钱谦益故居只有帐房和看门人居住,一直到嘉庆年间,钱氏后人开始居住此处老宅。咸丰十年(1860)九月,太平军攻占常熟,钱氏祖宅成为忠王府专司制造钱币的场所称为“圣库”,直到三年后太平军退出常熟。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成立民国,常熟与昭文合并,原昭文县地段的临顿里改称小东门大街,原常熟县境内的临顿里改为阔墩里,钱氏宅院为阔墩里5号,东临圣公会基督教堂和清节堂、育婴堂。此时的钱氏宅院门厅一排七间,西五间是临顿河浚通时的老房子,对称式建筑,逢年过节遇典庆祭祀,各厅堂正门屏风都开时,站立街上,可以看见寝厅后屏墙宗案上祖宗的牌位。轿子可以抬到寝厅的场院。民国时不用轿子,场院里盖起了东、西两厢房子,仅廊檐前两棵金桂没有砍掉,每到中秋,飘香袭人。厅房中间是正堂,用方砖铺地,布置得庄严雅致。中厅(书厅)最为雄伟,三马头硬山墙,正中三间正堂,正中悬挂由翁同和亲笔手书“晚翠堂”匾额,两间侧房全是青砖铺地,厅前封闭式的廊檐房通道,有二十二扇落地门窗。书厅场院西侧有牧斋与族兄钱谦贞一起读书时建造的西厢房两间,有一道月圆门隔墙,上书“晚翠”两字,院内植有枇杷树两棵,取《千字文》中“梧桐早凋,枇杷晚翠”之句,成为牧斋老人居室的标记和象征。寝厅后有两丈深的后花园,后花园有间小书房,最初是钱世扬的书房,清初钱谦益的从子钱孙保躲在里面读书,称“书巢”、“蜗庐”,其所写著作后由自己埋在后花园水井旁。后花园经钱世扬的一番精心经营,布置得娴雅有致,引人入胜,后逐渐衰败。绛云楼失火后,钱谦益将余存的书籍搬到此处。
1937年8月23日中午,日寇飞机首次轰炸常熟,其中一枚投中阔墩里5号的书厅场院前侧。常熟沦陷后,钱氏祖宅被日军占领,作为警备营,日军曾对钱氏老宅进行秘密的挖掘。此后钱氏祖宅逐渐被亲属拆除变卖,一直到八十年代,钱氏宅院全部拆掉,起而代之的是一幢现代化的供电大厦拨地而起。

他们是明末清初大文豪钱谦益的堂兄弟.钱谦孝的祖父钱顺治是钱谦益的三叔祖.钱谦服不清楚.钱家是常熟豪门,书香门第,一门出了不少进士,自然也是藏书大家.

谁能给我一点明末清初时的锦城大捷的资料~

  在这段时期中,皇太极进攻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朝鲜投降,订立了对满清十分有利的和约,每年从朝鲜得到粮食、金钱和物品的供应。皇太极本来提出三个条件:割地、擒毛文龙、派兵一万助攻中国。朝鲜对这三个条件无法接纳,但在经济上尽量满足满清的要求。同时在此后的
  明清战争中,朝鲜改守中立,使满清去了后顾之忧。

  在皇太极对朝鲜用兵之时,袁崇焕加紧修筑锦州、中左、大凌河三城的防御工事,派水师去支援皮岛的毛文龙,另派赵率教、朱梅等九员将领率兵九千,进兵三岔河,牵制清军,作朝鲜的声援。但朝鲜不久就和满清订了城下之盟,赵率教等领兵而回,并未和清军接触。

  皇太极无法和明朝达成和议,却见袁崇焕修筑城堡的工作进行得十分积极,时间越久,今后进攻会更加困难,于是决定“以战求和”,对宁远发动攻击。

  天启七年五月,皇太极亲率两黄旗、两白旗精兵,进攻辽西诸城堡,攻陷明方大凌河、小凌河两个要塞,随即进攻宁远的外围要塞锦州。

  五月十一,皇太极所率大军攻抵锦州,四面合围。这时守锦州的是赵率教,他和监军太监纪用守城,派人去与皇太极议和,那自是缓兵之计,以待救兵。皇太极不中计,攻城愈急。

  袁崇焕派遣祖大寿和尤世禄带了四千精兵,绕到清军后路去包抄,又派水师去攻东路作为牵制。这时天热,海上不结冰,水师用得着了。

  赵率教是陕西人,这人的人品本来是相当不高的。努尔哈赤攻辽阳时,赵率教是主帅袁应泰的中军(参谋长)。袁应泰是不懂军事的文官,赵率教却没有尽他做参谋长的责任,这个战役指挥得一塌胡涂。清军攻破辽阳,袁应泰殉难,赵率教却偷偷逃走了,论法当斩,不知如何得以幸
  免,想来是贿赂了上官。后来王化贞大败,关外各城都成为无人管的地方,赵率教申请戴罪立功,带领了家丁前去接收前屯卫,但到达时发觉已被蒙古人占住,他便不敢再进。努尔哈赤攻宁远,赵率教在前屯卫,距离很近,自己不亲去赴援,后来宁远大捷,他却想分功,以致给满桂痛骂
  ,酿成了很大风波。

  和满桂冲突时,袁崇焕相当支持他。赵率教感恩图报,又得袁崇焕时时勉以忠义,到锦州大战时,他突然之间似乎变了一个人。他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率兵奋勇死战,和皇太极部下的精兵大战三场,胜了三场,小战二十五场,也是每战都胜。从五月十一打到六月初四,二
  十四天之中,无日不战,战况的激烈,不下于当年宁远大战。六月初四那天,皇太极增兵猛攻。锦州城中放西洋大炮,又放火炮、火弹和矢石,清兵受创极重。攻到天明时,皇太极见支持不住了,只得退兵,退到小凌河扎营,等候各路兵马集中整编。

  赵率教转怯为勇,自见敌潜逃到拚死守城,自畏缩不前到激战二十四日,到后来更在保卫北京之役中血战阵亡,终于在历史上与满桂齐名,成为当时的两大良将。他这个重大转变,非常突出的证明了袁崇焕的领导才能。

  皇太极整理好了部队,转而去攻宁远。

  清军上次在宁远吃过败仗,兵将心中对袁崇焕都是很忌惮的。大贝勒代善见城中有备,就勒兵不攻。皇太极对诸将说:“先汗攻宁远不克,这次我攻锦州又不克,若再攻不下宁远,我可要声名扫地了。”于是下令总攻,击破城下明军骑兵,直薄城壁。

  比之第一次宁远之战,袁崇焕部的战斗力已有增强,敢于到城外决战了。上次要清军退后,才派五十名敢死队缒到城下拾箭枝,可见不敢开城门。

  满桂率领明军在城南二里列阵,城墙下环列枪炮。皇太极佯败,想引明军来攻,然后伏兵齐起。但明军没有上当,守垒不追。皇太极于是回军再战。

  袁崇焕亲上城头督战,大声呼叫。满桂战于城外。祖大寿、尤世禄回师攻击清兵后路。双方死伤均重,满桂身中数箭。明军野战终于打不过清军,于是退入城中据守。这场大战打得十分惨烈,城壕中填满了两方军士的死尸。

  守军又以葡萄牙大炮轰击,击碎清方大营帐一座及皇太极的白龙旗,杀伤清兵不少。明方的报告说,皇太极长子召力兔贝勒胸口中箭,另一子浪荡宁古贝勒在阵上被明军射杀,又杀固山(领七千五百人)四人、牛录(领三百人)三十余名。这报告失之夸大,事实上并无皇太极的儿子
  在此役中阵亡。但清方纪录中也说:济尔哈朗贝勒、萨哈廉贝勒、大将瓦克达、阿格等均受伤。

  皇太极见部队损失重大,只得退兵,再攻锦州南面,亦不能拔,将士又遭到不少伤亡,将领觉多拜山、巴希等阵亡。七月,清兵败回沈阳。

  这一役明朝称为“宁锦大捷”,是明军对清军第二次血战胜利。

  袁崇焕在报功的奏章中,力称功劳最大的是满桂①。他和满桂向来颇有意见冲突,但在奏章中力称宁远大捷以满桂之功居多,可见光明磊落,大公无私。

  第一次宁远大捷是天启六年正月,第二次宁锦大捷是七年五月,相隔一年零四个月。在这短短的十六个月之间,袁崇焕加强了明军的战斗力,抢筑了锦州的防御工事,固守在清军的后路,使皇太极有后顾之忧,不敢久攻宁远。同时清军先攻锦州不克,再攻宁远,气势已挫。可见袁崇
  焕这十六个月中的准备工作收到了很大成效。如果能多一些和平时期,局面当然更有改进。

  这一仗大捷,军事上的主要因素之一,还是靠了葡萄牙的红衣大炮。明朝这时本来已驱逐了葡萄牙人的天主教传教士。传教士波尔、米克耳两人见到明清交兵,有机可乘,便发动澳门的葡人,向明朝提供军费和炮手。明朝于是召还已驱逐了的教士。本来秘密传教变成了公开,大批葡
  萄牙教士和炮手进入中国②。后来中国在外国教士和技师指导之下自行铸炮。所铸成的大炮也封了官,称为“安国全军平辽靖虏将军”,还派官祭炮,请将军发威破敌。金人要直到数年之后,才因投降的明人之助而开始铸造大炮。

  袁崇焕在政治上属于魏忠贤的敌对派系。他中进士的主考官韩p、保荐他的御史侯恂等都是东林党的巨头。袁崇焕当然不肯克扣军饷去孝敬魏忠贤。但为了大目标是守御锦州、宁远,他也相当的委曲求全。各省督抚都为魏忠贤建生祠,袁崇焕如果不附和,立刻就会罢官,守御国土的大
  志无法得伸,因此当时也只得在蓟辽为魏忠贤建生祠。

  但魏忠贤仍是不满意。所以虽有宁锦大捷,袁崇焕却得不到甚么重赏,只升官一级。奉承魏忠贤的官员却有数百人因此大捷而升官,理由是在朝中策划有功,连魏忠贤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从孙,也因此而封了伯爵。魏忠贤是太监,没有儿子,只好大封他侄儿,封他侄儿的儿子。

  魏忠贤这时更叫一名言官弹颏袁崇焕,说他没有去救锦州为“暮气”。袁崇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只得自称有病,请求辞职。魏忠贤立刻批准,派兵部尚书王之臣去接替。

  皇太极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大喜若狂,而听到加给袁崇焕的罪名与评语竟是“暮气”两字,恐怕大喜之余,却也不免愕然良久吧?袁崇焕这样的人竟算“暮气沉沉”,却不知谁才是“朝气蓬勃”?

  袁崇焕离开宁远时,心中感慨万千,可想而知。那时他还只四十岁左右,方当壮盛的英年,正是要大展抱负的时候。

  立了大功反而被迫退休,他的部属将士既感诧异,更是忿忿不平。他写了一首诗给一个部将,诗中说:我们慷慨同仇,间关百战,功劳不小,皇上的恩遇也重。但我的苦心,却只有后人知道了。建功立业固然很好,回家休养也是不错。对于我的去留,大家不必感到不平罢。这首诗显
  得很有气度③。不过他对于天启皇帝,还是十分感激的。他本来是一个七品知县,自天启二年到七年夏天,短短的五年半之间,几乎年年升官,中间还跳级,直升到“巡抚辽东、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实在算是飞黄腾达。他自觉升官太快,曾上疏辞谢。他说在诸同年中,
  官职最高之人和他也差着好几级,为了要做部属武将的榜样,请皇帝收回升赏的成命。皇帝批复说:你接连三次谦辞,品德很好,但你功劳大,升官是应该的④。

  他在回广东故乡途中,经过大庾岭时写了一首诗,感念天启对他的知遇之恩⑤。他心中明白,天启是个昏君,可是对待自己实在很好。

  他到了广州,去光孝寺游览,踏足佛地,不禁想到生平杀人甚多,和环境大不调和⑥,然而那也只是感到不调和而已。英雄豪杰,一往无悔,却也无须对菩萨低头,不必对杀了该杀之人有甚么遗憾。

  ①袁崇焕的奏章中说:“十年来,尽天下之兵,未尝敢与奴合马交锋,即臣去年,亦自城上而下攻。自今始一刀一枪,下而拚命,不顾夷之凶狠剽悍。臣复凭堞大呼,分路进追。诸军忿恨,誓一战以挫此贼。此皆将军满桂之功居多。”

  ②马耳丁的《鞑靼战记》中大吹葡萄牙传教的功劳,又说:“上帝对于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必予福佑,所以中国皇帝对鞑靼人(指满清)作战大胜。”其实天启皇帝信仰的是鲁班先师,并没有信仰基督教的上帝。

  据冯承钧译、沙不列撰:《明末奉使罗马教廷耶稣会士卜弥格传》:崇祯三年,澳门葡人队长率士卒四百、大炮十尊入境效力。广州巨商恐失垄断中西贸易之利,厚赂朝臣,加以阻挠。后葡军队长公沙的西劳阵亡于登莱。《碧血剑》小说略取其意。

  ③袁崇焕《南还别陈翼所总戎》:“慷慨同仇日,间关百战时,功高明主眷,心苦后人知。麋鹿还山便,麒麟绘阁宜。去留都莫讶,秋草正离离。”其中“功高明主眷”这一句,不免含有苦涩的意味。天启决不是明主,天下皆知,自己功高如此,结果却得了这样的“眷”,这位“明
  主”,真是“明”得很了。

  ④袁崇焕《天启六年六月初十日谢升荫疏》中说:“且武人奔竞,少竖立便欲厚迁,稍不合辄思激去,要挟朝廷,开衅同类,今边疆始终不得一人之用,臣最疾之。臣今日不自处于恬,何以消诸将之竞?况臣原无富贵之心,又皇上所鉴也。”对这个辞赏的奏章,朝廷的批答是:“奉
  圣旨:袁崇焕存城功高,加恩示酬,原不为过;乃三疏控辞,愈征克让。还着遵旨只承。该部知道。”

  ⑤袁崇焕《归庾岭》:“功名劳十载,心迹渐依违。忍说还山是?难言出塞非。主恩天地重,臣遇古今稀。数卷封章外,浑然旧日归。”

  ⑥袁崇焕《遇诃林寺口占》:“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只树隔红尘。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清朝(1644年—1911年统治中国),统治者为满族爱新觉罗氏。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定都为赫图阿拉(后改称兴京,在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境内)。1636年(明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称帝。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自杀,李自成在北京建立了大顺。清军说降吴三桂,在他的带领下入关打败李自成农民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1911年(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帝溥仪于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灭亡。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

清朝历史
后金政权的建立

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一直居住在满洲,即今中国东北。明朝洪武时,明朝欲压制北元残余势力,于是明朝在满洲一带设立远东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的各个部落。

女真族建州部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势力强大,南下压迫建州。猛哥帖木儿被杀,建州部被迫南迁,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

南迁后,建州部与中原地区来往密切,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经济繁荣,八旗制度随即建立,而此时正是努尔哈赤担任明朝建州部首领。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各部。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史称后金),改元天命。

1618年(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名为“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

清朝建立和入关。

1636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元崇德,清朝正式建立。1643年皇太极病死,九子福临继位,是为顺治帝。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顺治元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在北京再次即位,并定都北京。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相对明末战乱有所恢复。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大量珍贵书籍焚毁。因为中国的大量古籍中存在强烈的“华夷之辩”意识,满族入关后,为巩固作为异族的统治,消灭汉族主体意识,对中国古籍进行了一次集中整理、检查、修改和销毁,即是通称的对“四库全书”的整理。其中凡被认为对满清不利的,进行修改或毁灭。其中著名的《天工开物》因被认为存在“反满”思想而被销毁。幸好法国有藏于《天工开物》的明朝原版才得以重印刊行中国。但没有保留于国外的大量珍贵书籍却永远失传,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场浩劫。

由于清朝大兴文字狱并焚毁书籍,并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有关清朝的争议

有关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存在争议。许多人认为,由于清朝自入关以来积极推行儒家思想,定国号大清,定都于中原的北京;同时清朝基本上保留了原先明朝的统治机构来统治人民,并以儒家传统和中原正统的继承者自居,因此清朝是中国的一个正统朝代。在近代清朝与西方国家的外交文件和公文中也往往以“中国”来指代清朝,并在国际上作为中国的代表。不过,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这种观点认为,清朝(或称满清)是在代表中国正统的明朝灭亡后,在中国土地上建立起来的外国或外族政权,因此此时中国处于亡国时期。注意持这种观点的人所认为的“中国”是代表汉族的中国,而“外族”是以汉族为本位称呼满族。支持这种观点的人通常对清朝持负面的看法,往往特别指出清朝初年发生的剃发易服等事件来支持这种观点。

清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尔哈赤)8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 包衣奴,萨尔浒之战,移宫案,红丸案,宁远之战,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极)8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袁崇焕之死,徐霞客游记,松锦之战,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临)8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李自成败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圣祖(玄烨)8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聊斋志异,柳条边,迁海令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祯)8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恰克图条约

公元1735年登基

公元1795年去位

高宗(弘历)8

出生:公元1711年--去世:公元1799年(在位60年)

乾隆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四库全书,文字狱

公元1796年登基

公元1820年去位

仁宗(颙琰)8

出生:公元1760年--去世:公元1820年(在位24年)

嘉庆帝颙琰,清高宗弘历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十四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登基,改元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终年61岁。庙号“仁宗”。 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

公元1821年登基

公元1850年去位

宣宗(旻宁)8

出生:公元1782年--去世:公元1850年(在位29年)

道光帝旻宁是清朝入关后的帝六代皇帝,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卒于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在位30年,终年69岁。 虎门销烟,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公元1850年登基

公元1861年去位

文宗(奕詝)8

出生:公元1831年--去世:公元1861年(在位11年)

咸丰帝奕詝,道光十一年(183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圆明园。咸丰十一年(1861年8月22日)病故。在位11年。 太平天国起义,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

公元1861年登基

公元1875年去位

穆宗(载淳)8

出生:公元1856年--去世:公元1875年(在位14年)

同治帝载淳是咸丰与叶赫那拉氏的独生子。生于咸丰六年(1856)。同治十二年亲政。次年卒,年19。庙号“穆宗”。 辛酉政变,垂帘听政,

公元1874年登基

公元1908年去位

德宗(载湉)8

出生:公元1871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34年)

光绪帝载恬,同治十年(1871年8月14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醇王府,其父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他在位34年,光绪十三年病死,终年38岁。 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与辛丑条约,

公元1908年登基

公元1911年去位

宣统帝(溥仪)8

出生:公元1906年--去世:公元1967年(在位3年)

爱新觉罗。溥仪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2月7日)生于北京什刹海边的醇王府。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势,终年61岁。 辛亥革命,

登基时间:不详

去位时间:不详

慈禧(叶赫那拉)8

出生:公元1835年--去世:公元1908年在位时间不详

慈禧并不是皇帝,但是她掌权48年,所以在这里列出.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11月28日),其父惠征。慈禧年二十二时,生下载淳,母以子贵,晋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在宫中地位日显。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808531.html?si=3

哪位知道明末清初的钱谦服、钱谦孝资料?
答:在古书上看见几枚明末清初虞山钱氏的藏书印:如:钱谦服的「钱王/桓一名/谦服」白文方印;钱谦孝的「钱谦孝印」白文方印、「孝」朱文圆印;钱孙保的「钱孙/保一名/容保」白文方印、「... 在古书上看见几枚明末清初虞山钱氏的藏书印:如:钱谦服的「钱王/桓一名/谦服」白文方印;钱谦孝的「钱谦孝印」白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