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王之涣的<<凉州词>>加翻译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

作者&投稿:寿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评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介绍]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王之涣《凉州词》赏析
凉州词①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②
春风不度玉门关。③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 排行七, 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五世祖隆迁居绛州 (今山西新绛)。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谤辞官,家居十五年。晚年出任文安 县(今禹河北)尉,卒于官舍。为人慷慨有大略,善作边塞诗,与高适、王昌 龄、崔国辅等唱和,名动一时。靳能为作墓志,称其“歌从军,吟出塞,皎兮 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中”。《全唐诗》 存绝句六首,皆历代传诵名篇。
注释
①凉州词:《乐府诗集》卷七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引《乐苑》云: “《凉州》,宫曲名,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远进。”邝陇右道凉州,治姑臧 (今甘肃武威)。此诗用《凉州》曲调,并非歌咏凉州。 ②北朝乐府《鼓角 横吹曲》有《折杨柳》,歌词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 愁杀行客见。”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
《凉州词》赏析
此诗经“孤城”为中心而衬以辽阔雄奇的背景。首句“黄河直上”,有人 认为很费解,故易“黄河”为“黄沙”。然而“黄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见“白云”?其实,“黄河直上”并不难理解。李白与王之涣都写过沿黄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点在于:李白的目光由远而近,故创出“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奇句;王之涣的目光自近及远,故展现了“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奇景。遥望 西陲,黄河由东向西,无限延伸,直入白云,这是纵向描写。在水天相接处突 起“万仞山”, 山天相连, 这是竖向描写。就在这水天相接、山天相连处, “一片孤城”,隐约可见。这,就是此诗所展现的独特画面。
前两句偏重写景,后两句偏重抒情。然而后两句的情,已孕育于前两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萧索感、荒凉感。而背景的辽阔,更反衬出它的萧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衬出它的荒凉。“孤城”中人的感受,尤其如此。这“孤城” 显然不是居民点,而是驻防地。住在这里的征人,大约正是沿着万里黄河直上 白云间,来此戍守边疆的。久住“孤城”,能无思家怀乡之情?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愁杀行客见”的《折杨柳曲》,其思家怀 乡之情已明白可见。妙在不说思家怀乡,而说“怨杨柳”。“怨”甚么呢?从 结句看,是怨杨柳尚未发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 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对这个“怨”字的理解。诗意很婉曲: 闻《折杨柳曲》,自然想到当年离家时亲人们折柳送别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亲人折柳的回忆转向眼前的现实,便想到故乡的杨柳早已青丝拂地,而“孤 城”里还看不风一点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诗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诗人意犹未足,又用“不须”宕开,为结句蓄势,然后以解释“不须”的原 因作结。 意思是: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黄生《唐诗摘抄》云:“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 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写景雄奇壮 阔,抒情含蓄深永,正是这首诗的艺术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诗是可以从多方面理解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 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锳《诗法易简录》进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从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看,这道诗脱稿不久, 已传遍四方,推为绝唱。
回答者:wnc7188 - 护国法师 十四级 3-5 06:19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并州(今山西太原市)人。曾官文安县(今属河北)尉。其边塞诗与王昌龄、高适等齐名。现仅存绝句六首。
这是一首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凉州词”,凉州歌的唱词。《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载有《凉州歌》,并说明是玄宗开元年间西凉府都督所进。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县。这首诗豪迈奔放的歌声,把我们带到祖国大西北的壮丽山川面前。诗中描写的西北边疆之美,绝不同于江南水乡柔媚明丽之美,而是一种高远的美,粗犷的美,足以令人精神世界升华的美,使人感到自己力量存在的美。这种美使人立即感到历史和未来,立即感到永恒和无穷。最能表达这种美感的是诗的前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源远流长,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它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它仿佛由天上流来,又仿佛流向天外。“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李白不是也有过“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吗?这绝非偶然的巧合。在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诗人眼前所见到的似乎只有两件事物:地上奔涌的黄河与天空浮动的白云。诗人全神贯注,空旷而绝无寂寞之感。黄河、白云,色彩对照明丽。水在流,云在飞,使人感到宇宙的脉搏与呼吸。
稍稍将目光转移, 诗人看到了天地间别的景物。“一片孤城万仞山”。对此仍是那样地强烈。城是“孤”的,是“一片”,山则众多,高达万仞。山之高,更显出城之小,山之众,愈见其城之孤。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祖国西北边塞的雄奇广袤之美显现出来了。
诗人在上两句用这么大的魄力写景是为了什么呢?原来是为了写景中之人,寄寓自己对这广袤的边塞之中的人事的深沉感慨。这就是诗的后两句的内容。羌笛,是西北边疆富有地方色彩的乐器。当羌笛的声音随风传来《杨柳枝》那熟悉的旋律时,诗人的情绪激越了。笛声充满了哀怨之情,在寂寥的山野间萦绕。那是戍边的军士在吹奏送别曲吧。他们曾经在这催人心碎的乐声中,告别了亲人,踏上漫漫的征途。现在,只要吹起这支曲子,他们的眼前仿佛会立即浮现妻儿的泪眼,慈母的愁容。但是诗人劝慰他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你们何必借《杨柳枝》来抒发满腔的幽怨呢?要知道,春风是吹不过玉门关的。这两句,写边地的荒寒和征人的怨情,情调转为忧伤。但这种忧伤不是一般悲抑低沉的哀叹,而是暗含讽刺之意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说:“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可见诗人的真意并不在于夸张塞外的荒寒,说那里没有春风,而是借自然现象来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关心征人的生活,对于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不给予一点温暖。
这首诗是一幅西北边疆壮美风光的画卷,又是一首对出征将士满怀同情的怨歌,二者统一于短短的四句诗中,引人遐想,耐人寻味,使人对盛唐边塞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全诗句句精采,情景交融,妙绝千古。

《凉州词》
王涣
黄河远白云间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流行种曲(《凉州词》)配唱词
2.黄河远:远望黄河源
3.孤城:指孤零零戍边城堡
4.仞:古代度单位仞相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种乐器
6.杨柳:指种叫《折杨柳》歌曲唐朝折柳赠别风俗
7.度:越两句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种哀伤调埋怨杨柳发、春光迟呢要知道春风吹玉门关外啊!
[评析]
凉州词凉州歌唱词诗题盛唐流行种曲调名元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批西域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曲谱并配新歌词演唱些曲谱产名曲调名许诗都喜欢曲调填写新词唐代许诗都写《凉州词》
王涣首诗写戍边士兵怀乡情写苍凉慷慨悲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乡怨情丝毫没半点颓丧消沉情调充表现盛唐诗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白云间抓住远眺特点描绘幅图画:辽阔高原黄河奔腾远远向西望像白云流般句片孤城万仞山写塞孤城高山河环抱座处边塞孤城巍屹立两句描写祖山川雄伟气势勾勒防重镇理形势突戍边士卒荒凉境遇两句刻画戍守者理提供典型环境
种环境忽听羌笛声所吹曲调恰《折杨柳》能勾起戍卒离愁古临别折柳相赠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歌词曰:马捉鞭反拗杨柳枝马吹横笛愁杀行客歌提行临折柳种折柳赠别风唐代极流行于杨柳离别密切联系现戍边士卒听羌笛吹奏着悲凉《折杨柳》曲调难免触离愁别恨于诗用豁达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吹奏哀怨《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春风吹哪杨柳折说何须怨并没怨劝戍卒要怨说怨没用用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杨慎认含讽剌意:诗言恩泽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升庵诗》)古代诗歌向兴寄传统更何况诗达诂我认读者未尝理解能肯定作者确意
[作者介绍]
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

急需凉州词(王之涣)的翻译\意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

此诗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令人回味无穷,然而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却有不同意见。吴乔《围炉诗话》:“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基于此种认识,所以《文苑英华》、《乐府诗集》、《唐诗纪事》、《万首唐人绝句》均作“黄沙直上白云间”。叶景葵《书跋》:“……如《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落实。”但是,《全唐诗》、《唐诗三百首》等均作“黄河远上白云间”。

我认为,不同意见源于不同的写作方法。主张“黄沙”者,着眼于当地实景,正如唐代写边塞诗的高手岑参《玉门关 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一样。虽然王之涣写边塞诗与岑参齐名,但对玉门关的取景却独具匠心,既写“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近景作主体,又把“黄河远上白云间”作为它的远大背景。这个“远”字含有朦胧的双关意,既可以形容黄河的源远流长,又可以指示同玉门关的距离,是这个名句的诗眼。至于比王之涣迟生十二年的“诗仙”李白。其“黄河之水天上来”名句,可能是从“黄河远上白云间”点化出来的吧!

从对仗工整来说,河与山的异类相对,则胜于沙与山的同类相对。从审美观点来看,则黄河更远较黄沙为优。试看,“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边关已够荒凉了,再配以黄沙蔽天的画面,令人凄惨难堪,从而感觉到边防将士是处于绝境。好在作者以独到的眼光,透过无际黄沙看到了波涛潮湃的黄河,在“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后面,展现出边地壮阔的风光,使人从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中,看到孤城并不是真正的孤立,边防将士有伟大祖国作其后盾。这首诗正因为有“黄河远上白云间”作为起句,才使全诗情调悲不失其壮,没有半点颓唐气氛。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有个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说的是开元年间,有一天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等三位名诗人到酒店饮酒,恰逢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的诗篇情况,定诗各高下。开头,王昌龄、高适听到伶人唱到他们的诗时十分高兴。想不到王之涣暗指着伶人中一个最美的女子对他们两人说:她一定会唱我的诗。果然这个最漂亮的女伶就唱起《凉州词》来。我想,这或许是得益于“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名句吧! (文/丁仁体 责编/尧舟)

王之涣《凉州词》翻译:
译文一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译文二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简洁明了!
答:《凉州词》王之涣的诗意:这首诗表达出戍边士兵的思乡怀土之情。诗的首句写极目远眺之景, 描绘出黄河的蜿蜒雄壮。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孤城,意境萧杀悲 怆。先写边塞的萧索悲凉,以衬托戍守者的孤苦寂寥。第三句忽而一转,引人羌笛之声。羌笛所奏是《折杨柳》的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

王之涣的七言绝句
答:王之涣的七言绝句如下:1、《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宴会场面的美景和欢乐气氛。诗人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长堤春水绿悠悠和畎入漳河一道流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句莫听声声催去棹,诗人劝告人们不要急于离开宴会,...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何深意?
答:登黄鹤楼,王之涣笔下的壮丽诗篇 白日西沉,依偎着连绵的山峦,那画面如画卷般展开,王之涣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将天地之间的壮阔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诗,更是诗人对千里视野的渴望的象征。诗人深知,即便眼前景象已足够开阔,欲穷千里目,仍需再上一层楼。这不仅是...

出塞王之涣的诗句
答: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出塞》又名《凉州词》,是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凉州词》一共2首,全诗为: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译文为:其一:黄河九曲百环,远远...

王之涣和杜甫表示高瞻远瞩的诗句?
答: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中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王之涣的资料和刘禹锡的资料
答: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

《凉州词》作者王之涣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哪两句话?
答:王之涣《凉州词》中点明主旨的诗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通过雄阔苍凉的边塞景物的描绘,感念塞外艰苦,委婉深刻。末句“春风不玉门关“语意双关,既写出边塞地处荒远,春风不及,又以春风喻君恩,寓天子不恤边塞将士之意。诗文如下:凉州词二首(其一)唐 · 王之涣黄河远...

小学语上册的王之涣写的古诗
答:王之涣,并州人,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天宝间,与王昌龄、崔国辅、郑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

从王之涣的诗句什么什么中我们读出玉门关令人觉得难孤独?
答:从王之涣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读出了玉门关令人觉得难过孤独。诗句意思:何必用羌笛吹起哀伤的《杨柳曲》去埋怨杨柳不发芽,春风是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出处:《凉州词二首·其一》王之涣 唐 注释: 羌笛:羌族一种乐器 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不度:...

王维和王之涣的诗
答:王维和王之涣的诗具体如下:王维的诗包括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之涣的是包括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扩展知识:王维和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