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温养自己的心性 内丹要怎么修炼?

作者&投稿:尉迟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道教传统内丹修炼筑基法 静功法上
入门须知:

  吾人求学,当以真理为依归,不可随世俗相浮沉,况且此等学问本是对上智之人说法,不是拿来普度一般庸愚之士,因为此事非普通人所能胜任。试观历史传记,每一个时代数百年间,修行人何止千万!结果仅有少数人成就,可以想见此事之困苦艰难,谈何容易!!

  造化弄人,要人有生有死、有死有生,而修道者偏要长生不死,或永死不生,以与造化相抗。设若你没有超群的毅力、绝顶的聪明、深宏的德量,结果定归失败。

  古人学道,有从师二十余年或十余年者,如阴长生、白玉蟾、伍冲虚之流,皆是师与弟子同居一处,实地练习,随时启导,逐渐正误,然后能收全功。今人志气浮薄,作事无恒,所以难于成就;其狡诈者每喜用市侩手段,旁敲反激,窃取口诀,以为一得口诀立刻登仙,不知所得者乃死法耳。而真正神仙口诀皆从艰苦实验中来,彼辈何曾梦见!敬告读者,若有所得,务要小心磨炼,努力修持,否则得与不得等。

  读者诸君若有大志者,不妨先下一番研究工夫,把这条路认识清楚,然后再讲实行的方法。

  读书明理为最要,不可先求法子。俟书理透彻之后,法子一说便知。再者,除读书而外,尤须立德立品。如果品学兼优,更遇机缘辏合,则所得者必是上上等法子;若品德虽好而学问不足者,则所得者当是上中等法子;若学问虽好而品德欠缺,此种人只能学普通法子;若品学俱无者,此种人对于仙道可谓无缘,纵然勉强要学,只好学一点旁门小术、江湖口诀而已。

  道家筑基功法

  筑基,是道家修炼的入手功夫。就好角盖房子一样,先要打好地基,才能修造完成,因此谓之“筑基”。筑基坚牢,房子才能造得稳固高大,喻之丹功,先要坚固自身形体,充实本元,然后修到高深层次,才有足够的保障。因此筑基功法,为内丹修炼之关键,直接关系到今后修证的高低成几,十分重要。

  筑基功法,通常说是“百日筑基”、“百日功灵”。意思是说城要一百天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筑基的功夫。但只是针对一般情况而言,随着每个人身体素质和悟性(理解能力)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一定就是一百天,也可能两个月、四个月或一年不等。

  对于一般人学道而言,作为修炼筑基的实际行持考虑,从事这步功夫,可以进行一百天的时间作为保障,一般能够达到筑基的预期效果。

  一、 静功总说

  道家修炼筑基法,先从开始。其实修炼过程的每一小功夫,都离不开静功的作用。无论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还是蹭过程的各个环节,其中每一个不同层次和同一层次的不同侧面,都是静功在起主导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炼总的称为静功。

  静功,在道家修炼功法之中,是最为基础的东西;而在气功之中,属于高层次的功法。内丹与气功的层次之差别,由此可见。

  二、 静功之道

  1、 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态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利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能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炼功必须堵信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为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两手的掐诀,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这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这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的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的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气,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气接通之效。

  2、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气、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气”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地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无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时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眉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入静之后,即将两目,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是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静。

  光是性有表现,观光即知自大 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形状曰:“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强,从波动鸸以光定,从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曰听息,其实无听;虽曰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息;无光之光,谓之真光。由此参悟真静。

  三、 经典论证

  《庄子》第四篇“人间世”之中,借用颜回和孔子的一段话,揭示了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听息”即是其中的一种方法,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庄子》原文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浅释:须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气”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气合而为一,没有知觉了。“气”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就是“心斋”的境界了。

  以上功夫,本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蹭本无所谓阶段。为了初学做功者容易入门起见,现在整体功夫之内,划分几个不同的步骤,然后再加详解如下: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当作“你”字解,“志”就思想,也就是注意力,“一”就是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心中的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解释,是不要的意思。“之”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就是运用 “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这个问题,在各家注解之中,难以找到明确的答案。现在特别指也,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所以才说:“无听之以耳。”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也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使双耳失聪的人,也有这个体会,所以才说:“而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里又会让人产生疑问了,“心”是有知有觉的,还可以说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为何还要用它去听?“心”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如果说用“气”来“听”,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应当是,听息的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气中而不知,气包心外而不晓”的一种境界。这时的“气”,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气”,所以才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心”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但是尚未达到混融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并不需要多少时间,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气”,使“心”和“气”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气”(中的心)听(心中的)“气”,使“心”与“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所以说“听之以气”。实际上说是在“听”,就已经包括有“心”的成份在内,说是用“气”去听,即是“心”和“气”同时在听,二者合而不分的情况。在这里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 “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气”已经合为一体了。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随着功夫程度的进度,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放,反嫌过于执着,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所谓“听止于耳”,就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心与气合为一体,心中的知觉已不起作用,心已合气,气无知觉,故心仅合气而已,所以说“心止于符” (符即符合,符合于气)。此中心气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最后一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等境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心”与“气”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层次,反而高“虚”十万八千里了。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悟,虚与道合,是为得道。然则庄子所谓“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道,这已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修炼内丹的层次与此有所不同。因此筑基法中的静功,只求达到第四步“心气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足够了。最后一步“心气入虚”,倘无悟道功夫为基,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大碍。

  “观光”的方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叫“回光”;听息之法,在古代道书上面又称“调息”。因此此入所讲的静功修炼法,古人又称为“回光调息”。

  《丘祖秘传大丹直指》论述“回光调息”说:“其法自两眼角收心一处,收到两眼中间,以一身心神,尽收此处,所谓‘乾坤大地一齐收来’是也”。

  回光之法,还有另外的含义。是在观光之后,还要将此光照入下丹田,进一步再去做炼气的功夫,这个须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纳结合炼习,在吐纳法中再作论述。

等等…………

其实你有这个心态 已经是进步了,其实没有你说的一套方法就一句话 一个动作

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生活是多么的精彩 然后深吸一口气再吐出了,脑子里想着 已经把烦恼吐出去了,面对别人的是轻松的心情

请教大神:如何才能提高火候?怎样才能修炼到外圆内方的境界?~

提高火候需要自己去修行,通过修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心的层次,达到一定的层次才能达到外圆内方这个结果。

1、系统学习打坐禅修,全面把握实证的理论原理、怎么入手,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遇到各种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每一步路怎么走,怎么悟道等,清凉月老师用自己的所修、所证,讲得通透,有很多同修的打坐经验参考。建议百度“思维本体学实证网”-参阅文章《打坐修证的新手指引》。或百度“本体佛学新浪博客-开悟的一些特点”,博客分类如下:《科学实证》讲解(初学到高层次、悟道的整套方法和心路历程)、视频教学(打坐各方法、问题的专题汇总)、观心、实证、开悟。
方法和路这样走(供参考):一是从观身体觉受入手:观手或观呼吸,心稳定了,再观心或观慢动作等入定。二是从心入手:直接观心(随时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佛教特有法门)。
欲界定前需要经历的过程:放松入静,培养静,让静稳定,让心稳定,提起专注,培养专注,破静入定。

2、坐姿有双盘、单盘、散盘、缅甸坐等等。坐姿以自我感觉舒适、自然为主,不要追求高难度,不能因为坐姿的不适影响了心的突破。因为我们是练心的,不是练习身体。心达到一定的层次,心柔软了,身体自然会柔软,自然能双盘起来,真正标准的坐姿,是在打坐的过程中,随着心力的提高,身体自然而然会调整到标准的坐姿,标准的坐姿都不是从外形上模仿出来的,大道自然。

3、放松入静,打好基础。耐心的从身心两个方面进行放松,身体是反反复复放松那些容易紧张的肌肉群,心里是放下那些作意、紧张、追求、急躁的念头。高度重视放松,把放松做为一门课程去练习,反反复复从身心两个方面交叉结合去放松。

4、打坐的方法很多。选择一个观察对象来观想,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目的是培养和形成专注力。观察对象非常的多,动态的有慢动作,静态的有观呼吸、观佛像、观莲花、观一些境界等等,声音类的有佛号、咒语等。初学从观呼吸入手相对比较容易,因为对自己的身体觉受比较敏感,容易形成专注力。

5、常用的方法很多,观呼吸、观手、观心、观慢动作、念佛号、念咒、耳通圆根法门、睡功等,每一个方法的理论原理把握通透,这是最关键的。然后是怎么入门,怎么用心,怎么操作,会碰到什么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是什么,每一步怎么修,怎么突破,一整套的把握。实证起来,不盲目,能少走弯路,预防走错路,自己能主动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何温养自己的心性
答: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亿;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发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收摄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聚...

温养简介
答:以文火温温而用,以阴阳相半为准;当外药炼成「丹胎」的时候,要进一步炼制,道门把这个环节称作「采内药」(道门把先天元精称作「内药」),采之而归于丹田,这时应该注意除情去欲,忘形如愚,以纯真之心意与一息融合,这就是「采内药」时的温养。

心性命简介
答:内丹 丹学术语 心性命 精气神 大还丹 小还丹 性命双修 三花聚顶 三车搬运 三家相见 九鼎炼心 龙虎交媾 炼精化气 炼气化神 炼神还虚 炼虚合道 坎离颠倒 合符行中 五气朝元 脱胎换骨 筑基 炼己 调息 得药 采药 火候 进火 退符 温养 沐浴 活子时 河车 玄珠 关窍 ...

...4) 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_百度知 ...
答:又曰:" 六五坤承,结括始终。温养众子,世为类母",所谓万物之母也。 故樵夫云:"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言万物皆从此出也。 又云:"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其从者为东三西四中十,其祖师则为北一南二,坎离既济,五行攒簇明矣。〈这段是河图水,东方三八合木,西方四九合金,中间五十合土,北方一...

乐育堂语录.卷二(1~9)
答:虽曰药曰丹,亦非二也,不过阴阳初交,始见灵气之发皇;迨至丹成有象,是采外来之灵阳以增吾固有之元气,故曰“以外药配内药”;及收归鼎炉,封固温养,焉有不神超无极耶?但恐克念作圣,罔念作狂,一息之不检,或接人而为人所牵,应物而为物所绕,于是神为气动,气因神迁,神气之归一者而今又分为二矣。神气...

老子讲的的专气致柔是什么样的一种功夫
答:其能耐久长着用乎。老子读易得问,师其意曰:专气致柔,即气沉丹田与心相守之法。丹田者,丹窍也,心在窍中,水在上,是以火温水,不致就下为患,反得化气之妙用。水在上,是以水济火,不致炎上为害,反得温养之化工,谓之既济。坎离既济,则专气致柔之功成矣。不令水火背道而驰矣。何...

遮天人物简介
答:后叶凡与黑皇镇压老妖神识,庞博重新掌控自己身躯,取得妖帝古经和老妖本体祭炼成的青莲法宝,但仍伪装成老妖留在妖族 颜如玉:青帝后人,本体为青莲,清丽若仙,修成苦海种金莲轮海的异相,逼叶凡以身温养妖帝之心。后被姬家围攻,在孔雀王庇护下逃往东荒北域 姬皓月:姬家七公子,青年一代第一人,出场年龄二十岁。为...

请高人批八字,推命理,83年12月9日阳历 酉时出生 男 ,多谢
答:土能制水,金体不寒,火来助土,子母成功,喜比肩聚气相扶,欲官印温养为利。以月日批命:11月-子月辛金十一月辛金,癸水司令,为寒冬雨露,切忌癸出冻金,而困丙火,壬丙两透,不见戊癸,衣锦腰金,即壬藏丙透,一榜堪图。或壬多有戊,丙甲出干者,青云之客,若壬多无戊丙者,洩金太过,定主寒儒,或壬多,...

我是81年12月9日(阴历十一月十四日)凌晨7点左右出生,请高手帮我算命...
答:这型的男性颇阴郁,就算自己喜欢的女性出现,他也不肯表白自己心意的倾向很强烈。由于他不会沉溺于爱中,所以在谈恋爱时,会优先考虑[爱会使我向上吗?]或[爱情与人生的目标有何关系?]等理论。因此,他十分受喜欢穷根究理的女性吸引,特别是倾心于坚持自我主张的职业女性。 这种男性根本上否定母性,强调自我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