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是哪一类昆虫?有些什么形态结构特征呢? 昆虫形态是什么?

作者&投稿:边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丝虫也就是线虫,不属于昆虫(三对足),而是(nematode)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Class Nematoda),因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 名,种类繁多,全球约有1万余种。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前者如醋线虫,后者如钩虫、蛲虫、蛔虫、丝虫、鞭虫、旋毛虫等。
左边的图所显示的是在一条死鱼卵巢里发现的线虫,可能有几百条之多。
小麦线虫 ()线虫纲,垫刃线虫科。小麦线虫病的病原寄生虫。成虫体呈线形,前后端较尖。雌虫长约5毫米;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有交合刺两枚。混在麦粒中或落入土中的虫瘦,在土壤潮湿时吸水膨胀,幼虫逸出后侵入麦苗,沿植株向上移至子房,发育为成虫,刺激于房,使它形成虫瘿。成虫在虫瘿内交配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后留在虫瘿中,至翌年再侵染小麦。由小麦线虫引起的小麦线虫病,俗称“马连子”、“浪荡子”、“变麦”、“胡椒子”、“王母瘤”、“麦疣子”。播种后土壤温度在12-16时发病最多,使小麦全部或大部形成虫瘿。防治法:实行轮作或精选麦种,除去虫瘿。
粪类圆线虫 ()也称“肠类圆虫”。线虫纲,类圆线虫科。生活史有两个世代:(1)自生世代,生活于泥土上。食管双球形。雌虫长约10毫米,雄虫长约5毫米。产有胚胎卵。(2)寄生世代,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部。雌虫长约22毫米,雄虫较短而细。胎生,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
醋线虫 ()线虫纲,醋线虫科。体呈长圆柱形,后端稍细,雄虫长约1.5毫米,胎生雌虫长约2.4毫米。生活于醋酸和发酵液内,亦曾在人的阴道和尿道内发现。人体感染可能是由于用醋酸灌洗阴道所致。
钩虫 ()线虫纲,钩口科。寄生人体的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虫 体呈C形。口内有钩齿二对。雄虫稍小,长7毫米左右,尾端有扩大的交合伞及一对交合刺;雌虫稍大,长11毫米左右,尾端圆锥形。美洲钩虫,体呈S形,较小,口内有一对切板。成虫寄生于小肠内,引起钩虫病。卵呈椭圆形,壳薄,内常含4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孵化为杆状蚴,再发育至丝状蚴,然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至肺,循气管上升至会厌,吞入消化道,在肠内发育为成虫。
蛲虫 ()线虫纲,尖尾线虫科。体小,形似针,色白。口部有小唇片三个。雄虫长约5毫米,尾端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一枚。雌虫长可达12毫米,尾部长而尖细。卵呈长圆形,一侧扁平,一侧隆起。寄生在人的盲肠及其附近的肠粘膜上,引起蛲虫病。雌虫夜晚爬至肛门处产卵,引起肛门奇痒。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蛔虫 ()一作“蚘虫”。线虫纲,蛔虫科。体长圆柱形,体表有两条显著的白色:侧线(背腹线不显)。雄虫长约20厘米,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台刺两枚。雌虫稍长而粗,尾部圆锥形,不弯曲。卵呈椭圆形,黄绿或黄褐色。成虫寄生在入的小肠里,引起蛔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泥土中发育为含幼虫的卵,被人吞入后,就在肠道内孵出幼虫。幼虫穿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过心而至肺,发育后,再由气管至会厌,经食管到达胃,最后返回肠道,发育为成虫。是最常见的一种人体寄生虫,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犬蛔虫 ()也称“犬弓蛔虫”。线虫纲,蛔虫科。体白色,雄虫长50一100毫米,尾端卷曲;雌虫长90一120毫米。卵呈短椭圆形,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寄生在犬的肠内。从卵发育至成虫的过程,基本上与蛔虫相似。
丝虫 ()因其幼虫即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故也称“血丝虫”。线虫纲,丝虫科。在我国寄生人体的有班氏丝虫 和马来丝虫 两种。形态相似:体细长呈丝状,前端较圆而稍膨大。雄虫长约40毫米,尾端尖,向腹面弯曲。雌虫长达100毫米,尾端钝圆,也向腹面弯曲。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周期性的产出微丝蚴进入外周血液,引起丝虫病,产生淋巴管炎、乳糜尿和象皮肿等症状。象皮肿发生部位,班氏丝虫多在外生殖器部和下肢,马来丝虫多在上、下肢。微丝蚴多在夜晚出现于外周血循环中,当蚊虫吸血而进入蚊体,经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再由蚊虫吸血而传染给人。
鞭虫 ()线虫纲,鞭虫科。体前细后粗,状似鞭子,故名。雄虫长30—45毫米,尾端呈螺旋状卷曲。雌虫长35—55毫米。卵呈纺锤形,壳厚,棕黄色,两端各有一结节。寄生在人的盲肠内,以身体前端的尖细部分插入粘膜内固定,引起鞭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阴湿的泥土上发育后,若被人吞食,即孵化发育为成虫,定居于肠内。
旋毛虫 ()线虫纲,毛线虫科。体小,前细后粗,雄虫长l毫米余,雌虫长达2毫米。寄生在人和猪、鼠、狗等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内。雄虫附着粘膜表层,雌虫侵入肠粘膜,产生幼虫,经淋巴管或小静脉至全身各处,但只有在横纹肌中才能继续发育,形成梭形的包囊。人主要是由于食未煮熟的含有包囊的猪肉而感染,引起旋毛虫病。
猪棘头 ()虫棘头纲,巨吻虫科。体前粗后细,浅灰色。雌、雄大小悬殊,雌虫长可达68厘米,雄虫长仅15厘米。头端有吻突,其上有36个强大的棘,纵列成12行。以头部的棘附着于猪的小肠粘膜上,引起肠炎等症状,阻碍生长发育。虫卵经一种甲虫的幼虫吞食孵化后,发育为侵袭性幼虫,直到甲虫的幼虫变成成虫,仍保持生活力。人也偶有感染。
铁线虫
()铁线虫纲,铁线虫科。成虫细长,棕褐色,形如铁线;有的白色。皮肤平滑,无侧线。消化道前部退化,有似体腔的侧窦,其中有精巢或卵巢。雌虫后端圆,雄虫后端有交合伞。幼虫口缘钩排列象鳃曳虫,寄生于蝗、金龟子等体内,成熟钻出虫体,入水中生活。

丝虫也就是线虫,不属于昆虫(三对足),而是(nematode)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Class Nematoda),因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 名,种类繁多,全球约有1万余种。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前者如醋线虫,后者如钩虫、蛲虫、蛔虫、丝虫、鞭虫、旋毛虫等。
左边的图所显示的是在一条死鱼卵巢里发现的线虫,可能有几百条之多。
小麦线虫 ()线虫纲,垫刃线虫科。小麦线虫病的病原寄生虫。成虫体呈线形,前后端较尖。雌虫长约5毫米;雄虫长约2.5毫米,尾部有交合刺两枚。混在麦粒中或落入土中的虫瘦,在土壤潮湿时吸水膨胀,幼虫逸出后侵入麦苗,沿植株向上移至子房,发育为成虫,刺激于房,使它形成虫瘿。成虫在虫瘿内交配产卵,卵孵化为幼虫后留在虫瘿中,至翌年再侵染小麦。由小麦线虫引起的小麦线虫病,俗称“马连子”、“浪荡子”、“变麦”、“胡椒子”、“王母瘤”、“麦疣子”。播种后土壤温度在12-16时发病最多,使小麦全部或大部形成虫瘿。防治法:实行轮作或精选麦种,除去虫瘿。
粪类圆线虫 ()也称“肠类圆虫”。线虫纲,类圆线虫科。生活史有两个世代:(1)自生世代,生活于泥土上。食管双球形。雌虫长约10毫米,雄虫长约5毫米。产有胚胎卵。(2)寄生世代,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部。雌虫长约22毫米,雄虫较短而细。胎生,幼虫随粪便排出体外。
醋线虫 ()线虫纲,醋线虫科。体呈长圆柱形,后端稍细,雄虫长约1.5毫米,胎生雌虫长约2.4毫米。生活于醋酸和发酵液内,亦曾在人的阴道和尿道内发现。人体感染可能是由于用醋酸灌洗阴道所致。
钩虫 ()线虫纲,钩口科。寄生人体的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虫 体呈C形。口内有钩齿二对。雄虫稍小,长7毫米左右,尾端有扩大的交合伞及一对交合刺;雌虫稍大,长11毫米左右,尾端圆锥形。美洲钩虫,体呈S形,较小,口内有一对切板。成虫寄生于小肠内,引起钩虫病。卵呈椭圆形,壳薄,内常含4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泥土中孵化为杆状蚴,再发育至丝状蚴,然后经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至肺,循气管上升至会厌,吞入消化道,在肠内发育为成虫。
蛲虫 ()线虫纲,尖尾线虫科。体小,形似针,色白。口部有小唇片三个。雄虫长约5毫米,尾端向腹面弯曲,有交合刺一枚。雌虫长可达12毫米,尾部长而尖细。卵呈长圆形,一侧扁平,一侧隆起。寄生在人的盲肠及其附近的肠粘膜上,引起蛲虫病。雌虫夜晚爬至肛门处产卵,引起肛门奇痒。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蛔虫 ()一作“蚘虫”。线虫纲,蛔虫科。体长圆柱形,体表有两条显著的白色:侧线(背腹线不显)。雄虫长约20厘米,尾部向腹面弯曲,有交台刺两枚。雌虫稍长而粗,尾部圆锥形,不弯曲。卵呈椭圆形,黄绿或黄褐色。成虫寄生在入的小肠里,引起蛔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泥土中发育为含幼虫的卵,被人吞入后,就在肠道内孵出幼虫。幼虫穿入肠壁血管,随血流经过心而至肺,发育后,再由气管至会厌,经食管到达胃,最后返回肠道,发育为成虫。是最常见的一种人体寄生虫,一般儿童感染较多。
犬蛔虫 ()也称“犬弓蛔虫”。线虫纲,蛔虫科。体白色,雄虫长50一100毫米,尾端卷曲;雌虫长90一120毫米。卵呈短椭圆形,表面有许多点状凹陷。寄生在犬的肠内。从卵发育至成虫的过程,基本上与蛔虫相似。
丝虫 ()因其幼虫即微丝蚴出现于血液中,故也称“血丝虫”。线虫纲,丝虫科。在我国寄生人体的有班氏丝虫 和马来丝虫 两种。形态相似:体细长呈丝状,前端较圆而稍膨大。雄虫长约40毫米,尾端尖,向腹面弯曲。雌虫长达100毫米,尾端钝圆,也向腹面弯曲。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周期性的产出微丝蚴进入外周血液,引起丝虫病,产生淋巴管炎、乳糜尿和象皮肿等症状。象皮肿发生部位,班氏丝虫多在外生殖器部和下肢,马来丝虫多在上、下肢。微丝蚴多在夜晚出现于外周血循环中,当蚊虫吸血而进入蚊体,经发育为感染性幼虫,再由蚊虫吸血而传染给人。
鞭虫 ()线虫纲,鞭虫科。体前细后粗,状似鞭子,故名。雄虫长30—45毫米,尾端呈螺旋状卷曲。雌虫长35—55毫米。卵呈纺锤形,壳厚,棕黄色,两端各有一结节。寄生在人的盲肠内,以身体前端的尖细部分插入粘膜内固定,引起鞭虫病。卵随粪便排出,在阴湿的泥土上发育后,若被人吞食,即孵化发育为成虫,定居于肠内。
旋毛虫 ()线虫纲,毛线虫科。体小,前细后粗,雄虫长l毫米余,雌虫长达2毫米。寄生在人和猪、鼠、狗等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内。雄虫附着粘膜表层,雌虫侵入肠粘膜,产生幼虫,经淋巴管或小静脉至全身各处,但只有在横纹肌中才能继续发育,形成梭形的包囊。人主要是由于食未煮熟的含有包囊的猪肉而感染,引起旋毛虫病。
猪棘头 ()虫棘头纲,巨吻虫科。体前粗后细,浅灰色。雌、雄大小悬殊,雌虫长可达68厘米,雄虫长仅15厘米。头端有吻突,其上有36个强大的棘,纵列成12行。以头部的棘附着于猪的小肠粘膜上,引起肠炎等症状,阻碍生长发育。虫卵经一种甲虫的幼虫吞食孵化后,发育为侵袭性幼虫,直到甲虫的幼虫变成成虫,仍保持生活力。人也偶有感染。
铁线虫
()铁线虫纲,铁线虫科。成虫细长,棕褐色,形如铁线;有的白色。皮肤平滑,无侧线。消化道前部退化,有似体腔的侧窦,其中有精巢或卵巢。雌虫后端圆,雄虫后端有交合伞。幼虫口缘钩排列象鳃曳虫,寄生于蝗、金龟子等体内,成熟钻出虫体,入水中生活。

丝虫也就是线虫,不属于昆虫(三对足),而是(nematode)隶属于线形动物门的线虫纲(Class Nematoda),因虫体呈圆柱形故而得 名,种类繁多,全球约有1万余种。
线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体通常呈长圆柱形,两端尖细,不分节,由三胚层组成。有原体腔。消化道不弯曲,前端为口,后端为肛门。雌雄异体。自由生活或寄生;前者如醋线虫,后者如钩虫、蛲虫、蛔虫、丝虫、鞭虫、旋毛虫等。

线虫纲

昆虫哪些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用于适应水生生活~

昆虫没有鼻子,它们怎么呼吸呢?原来昆虫是用气管呼吸的,它们有特殊的呼吸系统,即由气门和气管组成的器官系统,气门相当于它们的“鼻孔”。
在昆虫的胸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行排列整齐的圆形小孔,就是气门。气门与人的鼻孔相似,在孔口布有专管过滤的毛刷和筛板,就像门栅一样能防止其他物体的入侵。气门内还有可开闭的小瓣,掌握着气门的关闭。气门与气管相连,气管又分支成许多微气管,通到昆虫身体的各个地方。昆虫依靠腹部的一张一缩,通过气门、气管进行呼吸。
昆虫能高度适应陆生环境,原因之一就是具备了该种特殊的呼吸系统。蚂蚁、蝗虫、螳螂、蝴蝶、蜜蜂、蚊子、苍蝇等各类陆生昆虫都是以该种方式进行呼吸的。
生活在水中的昆虫也是用气门进行呼吸的。像蜻蜓、蜉蝣的幼虫长期适应水生环境,还形成了一种新的呼吸器官--气管腮,能像鱼一样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external structure of insects)
昆虫的外部构造特征。它因种类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依据。但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成虫形态
成虫体躯分头、胸、腹三个部分。头部具触角、复眼、单眼及口器。胸部具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腹部后端具外生殖器。
头部
昆虫的头部位于体躯的最前端,具复眼、单眼和触角等感觉器官和取食的口器,是昆虫感觉和取食的中心。昆虫头部的表面常根据沟、缝分为以下几个区域:①额:头的前面部分。其前面有一块和它相连的方形骨片,即唇基。上唇悬接于其下;②头顶:位于额之上,两复眼之间的背上方;③颊:头的侧背面,位于复眼之下;④后头:头顶和颊之后的拱形骨片,在头顶后者为后头,颊后者为后颊;⑤次后头:次后头沟之后至头孔间的狭形骨片。(图1)

图1 黄脊竹蝗的头部
触角
昆虫的感觉器官。着生于额区,两复眼之间或之下。由许多环节组成,基部的一节称柄节,第二节称梗节,第三节以后各节统称鞭节。触角的类型很多,常见如下几种:①丝状:细长如丝,除基部二节外,各节大小相似,如竹蝗。②刚毛状:短小,鞭节纤细如刚毛,如大青叶蝉。③栉齿状:鞭节各节向一侧或两侧突出成栉齿,全形似梳,如芫菁。④羽毛状:鞭节各节向两侧突出成细枝,全形似羽毛,如马尾松毛虫雄虫。⑤球杆状:鞭节基部各节如丝状,端部数节渐膨大,全形似棒球杆,如蝶类。⑥锤状:和球杆状相似,但顶端数节骤然膨大成锤状,如郭公虫。⑦鳃叶状:鞭节端部3~7节扩展成薄片状,可叠合在一起,形似鱼鳃,如金龟子。⑧膝状:柄节长大,梗节小,鞭节和柄节间成膝状弯曲,如蜜蜂。⑨具芒状:粗短,一般仅3节,末节膨大,其上有一根长毛,称触角芒。有的种类在芒上还有许多细毛,如蝇类。⑩环毛状:鞭节各节环生一圈细毛,如雄蚊。?念珠状:鞭节各节大小相近,珠状,全形似一串珠子,如白蚁。?锯齿状:鞭节各节向一侧突出成三角形,全形似锯片,如叩头虫。有些昆虫的触角结合两种形式,如小蠹的触角为膝状,但端部几节膨大如锤状(图2)。

图2 小蠹触角
复眼和单眼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只在成虫和不全变态类的若虫期才具有。各种昆虫复眼的形状不同。昆虫的复眼由许多表面呈六角形的小眼所组成。小眼的数目因昆虫而异,少的如工蚁,不到12个;多的如蜻蜓,可达28000个。单眼通常2~3个,位于两复眼间,有的种类无单眼。构造和复眼不同的是只有一个小眼。
口器
各种昆虫由于营养特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构造也不相同,主要的有四种类型:①咀嚼式口器: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等五部分组成,直接咬断和嚼碎食物,如竹蝗。上唇:是悬于唇基下面的一块薄片,取食时有抱握食物,防止外逸的作用。其内面柔软,有很多具味觉作用的感觉毛,称内唇。上颚:为一对坚硬的块状骨化物,内缘端部具齿和臼槽,有咬断和磨碎食物的作用。下颚:左右成对,由轴、节茎节、外颚叶和内颚叶及分5节的下颚须组成。外颚叶可以抱握食物,内颚叶可以帮助咀嚼食物,下颚须起感触食物的作用。下唇:与下颚构造相似,但左右合并为一体,由后颚、前额、侧唇舌、中唇舌和1~3节的一对下唇须所组成,可托持食物和防止食物漏逸。舌:为袋状构造,悬于口腔中央。其基部有唾腺开口,唾液由此流出,在口腔中与食物拌和。②刺吸式口器:由咀嚼口器特化而来,不同者是:上、下颚延长成细长的口针,上颚口针较粗,为主要的穿刺工具;下颚口针较细,内侧有大、小两条纵沟,两下颚经常嵌合在一起,由纵沟分别形成食物道和唾液道,用以注射唾液和吸食;下唇延长成喙,背面有纵槽,不取食时上、下颚口针置于槽内。刺吸式口器为取食植物汁液和动物汁液的昆虫所具有,能刺入寄主组织吸取营养液,如蚜虫:③虹吸式口器:为蝶、蛾类所特有。上唇及上颚退化,下唇须发达,下颚外叶极度延长,内壁有纵槽,相互嵌合成管状,可伸入花中吸食花蜜,不取食时呈发条状卷曲于头下。④舐吸式口器:上颚及下颚均退化,下唇延长,端部扩大成唇瓣,叶舐吸物体表面的汁液,如蝇类。
胸部
为昆虫第二体段,位于头部之后,由前胸、中胸和后胸3作组成。这3节各具足一对,通常在中、后胸上还有翅一对,因此胸部是昆虫运动的中心。各胸节由背板、腹板和侧板组成,并由沟分为若干骨片。其中侧板由侧沟分出的骨片称前侧片和后侧片。

由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组成。基节较粗短;转节最小;腿节最长大;胫节较细长,常有成列的刺,端部有时以活动的刺,称距;跗节分1~5亚许,亚节数目随种类而异;前跗节是足的最末一节,包括一对爪及爪间的垫状构造(爪间垫)或刺状突起(爪间突)。各种昆虫的足由于生活环境和运动方式的不同,特化为种种不同的类型,主要的有:①步行足:各节不特化,全足细长匀称,适于慢步或急跑,如竹蝗前、中足;②跳跃足:后足腿节膨大,胫节细长,适于跳跃,如竹蝗后足;③捕捉足:前足基节延长,腿节腹面有一边缘具硬刺的槽,胫节具硬刺且可折屈于腿节下,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前足;④开掘足:胫节变宽扁,外缘具扁大的齿,利于掘土,如蝼蛄前足。

昆虫一般具2对翅。有些种类仅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如蚊、蝇及介壳虫雄虫。有些种类无翅,如臭虫、跳蚤,以及雌性介壳虫、袋蛾。按翅的硬度和被覆物可分为:①膜F翅: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可见,如蜂类、蝇类;②鞘翅:坚硬如角质或革质,翅脉不明显,用来保护体背部和后翅,如甲虫前翅;③半鞘翅:翅的基半部坚硬,近于角质或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如蝽象前翅;④复翅:质地坚韧如革,平时覆于体背部和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如蝗虫、螽蟖、蟋蟀等前翅;⑤鳞翅:膜质,翅面上有许多鳞片,如蝶、蛾前后翅;⑥缨翅:细长,缘毛细长呈缨状,如蓟马。昆虫的翅通常呈三角形,展开时靠近头部的一边称前缘,靠近腹部的一边称后缘,外侧的一边称外缘。前缘基部的角称肩角,前缘和外缘间的角称顶角,外缘和后缘间的角称臀角。翅面上有几条皱褶,根据这些皱褶可将翅划分为几个区域。翅基部具腋片的三角形小区称腋区;翅后部的一条褶称臀褶,其前的翅面称臀前区,其后的翅面称臀区;在臀区后部有一条扼褶,在其后部的翅面称轭区。翅上分布有翅脉,其数目和排列形式称脉序。脉序的变化很大,因种类不同而异,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翅脉分纵脉和横脉两种。纵脉是翅基伸至翅缘的长脉,横脉则为横列于纵脉间的短脉。据康—尼脉序,纵脉分为:①前缘脉(C):是翅的第一根纵脉,比较粗壮而不分支。②亚前缘脉(Sc):端部分两支,即第一亚前缘脉(Sc1)和第二亚前缘脉(SC2)。③径脉(R脉):先为两支,前支为第一径脉(R1),后支为径分脉(Rs)。径分脉先分为2支,各再分2支,共分4支,依次称为第二(R2)、第三(R3)、第四(R4)和第五径脉(R5)。④中脉(M脉):位于翅的中域,分为4支,依次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中脉(M1、M2、M3、M4)。⑤肘脉(Cu):位于中脉之后,分为两支,前支称第一肘脉(Cu1),后支称第二肘脉(Cu2)。第一肘脉再分为两支,分别称为Cu1a和Cu1b。⑥臀脉(A):位于臀区,数目1~12条不等,称为第一臀脉(1A)、第二臀脉(2A)……。(图3)翅面上由纵脉和横脉或翅缘所成的小区,称翅室。有些昆虫在飞行时由翅轭(前翅轭区基部的指状突起)、翅缰(蛾类后翅前缘的一或几根刚毛)和翅钩(蜂类后翅前缘的一排向上弯的钩)等连锁器相连而协同动作。

图3 假想原始脉序
腹部
为昆虫的第三体段,紧连于胸部之后,由11个体节和尾节组成,常有愈合现象,一般可见9~11节。各节背板和腹板间无侧板,而由膜质的侧膜相连,前后腹节间亦由节间膜相连,因此能充分弯曲、套叠或伸缩,有利于昆虫呼吸、脱皮、怀卵和产卵等。腹部后面具有外生殖器。雄性的外生殖器主要为阳具和抱握器(图4)。雄性外生殖器的构造,变化极大,是分类的重要依据。雌性外生殖器即产卵器,由2~3对产卵瓣组成。产卵器的形状有瓣状(蝗虫)、刀状(螽蟖)、矛状(蟋蟀)、针状(寄生蜂)、锯状(叶蜂)等,也是鉴定昆虫的特征(图5)。有些昆虫无真正的产卵器,由腹末几个体节形成伪产卵管,平时缩藏于体内。

图4 松毛虫雄性外生殖器

图5 落叶松红腹叶蜂雌性外生殖器
卵的形状
昆虫卵的大小与虫体大小有关,一般都较小。形状变化不一,常见的有球形(松毛虫)、半球形(地老虎)、瓶形(菜粉蝶)、桶形(蝽象)、附丝抦(草蛉)。许多昆虫连续产卵排列成块。
幼虫形态
不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形似成虫,仅翅不显著或呈翅芽状,通称若虫。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形态与成虫很不相同,一般也分头、胸、腹三个体段。但头部无复眼,胸部无翅芽。依胸足及腹足的有无又分为无足、寡足、多足三个类型(图6)。①无足型:头部明显或不明显,既无胸足,也无腹足,如蜂、蝇。②寡足型:只有3对胸足,无腹足,如金龟子、草蛉、瓢虫。③多足型:除胸足外,尚有6~8对腹足(叶蜂)或2~5对腹足(蝶、蛾)。蝶、蛾类幼虫头部常硬化为深色的头壳,一般呈圆形,前面有一人字形的头盖缝,内侧两块狭长的骨片为额,额下的三角形骨片为唇基,头下方一般有单眼6个和短小的触角1对(图7)。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下唇和下颚复合成吐丝器。胸部由3节组成,前胸背板硬化称前胸盾,各胸节具足1对。腹部由10节组成,除第十节骨化为臀板外,其余较柔软。腹足一般5对,为肉质筒形构造,端部有趾,趾上有钩状的刚毛,称趾钩。其长度和排列形式变化很大,是分类的重要特征。有排列成一行、二行和多行的;长度有一种长度(称单序)、二种长度(称双序)和三种长度(称3序);排列形状有环状、缺环状、中带状和二横带状。体上常有各种刚毛、毛瘤、毛簇、枝刺、角突等。刚毛可分为原生、亚原生和次生刚毛三类,第一龄即出现的称原生刚毛,第二龄才出现的称亚原生刚毛,第三龄后出现的称次生刚毛。原生和亚原生刚毛的分布和位置较固定,其排列形式称毛序(图8)。各毛常给以一定名称,一般背毛2根(1、2毛),亚背毛2根(3、3a毛),侧毛3根(4、5、6毛),亚腹毛3根(7a、7b、7c毛),腹毛1根(8毛)。此外,在前胸盾前缘还有前背毛2根(9、10毛)。

图6 幼虫的类型

图7 幼虫头部构造

图8 幼虫毛序
蛹的形态
(吴钜文)
全变态昆虫的幼虫完成发育后,停止取食,吐丝结茧或进入隐蔽场所脱皮化蛹。蛹按其形态的不同,分为三类(图9):①被蛹:附肢及翅粘贴于蛹体上,形成一层坚硬的围膜,如蝶、蛾;②离蛹:翅和足与身体分离,不紧贴体上,如甲虫、蜂类;③围蛹:实际上为离蛹,但在蛹体外有由幼虫蜕皮形成的硬壳。

图9 蛹的类型

什么是昆虫?
答: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五)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根据这些外部形态特征,特别是足的数目,就不难将昆虫与其他被称为“虫子”的动物区分开来了。例如...

甲虫有哪些种类,它们的行形态特征是怎样的? 生活习性有什么不同?
答:而且是分布最广的昆虫目。多以动、植物为食,但也有以腐败物质为食者。甲虫为全变态类。身体外部有硬壳,前翅是角质,厚而硬,后翅是膜质,如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多数种类属于世界性分布,本目中许多种类是农林作物重要害虫,与人类的经济利益关系十分密切。

蚊子 属于什么动物
答:蚊子属于昆虫类动物。蚊子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

昆虫都有哪五种?
答: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五)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根据这些外部形态特征,特别是足的数目,就不难将昆虫与其他被称为“虫子”的动物区分开来了。例如...

请问昆虫有哪些?都分什么种类?
答:本类群属完全变态, 幼虫因生活环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种形态;蛹绝大多数是裸蛹,稀有被蛹。蜻蜓目Odonata在昆虫纲中是比较原始的类群,也是较小的一个目。蜻蜓目分为三个亚目: 差翅亚目(Anisoptera)统称“蜻蜓dragonflies”;均翅亚目(Zygoptera) 统称“蟌damselflies”以及发现于日本和印度的两种间翅...

《昆虫记》所有昆虫的外形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答:2、螳螂是无脊椎动物,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螳螂属于捕食性昆虫,喜欢捕捉活虫,特别是以运动中的小虫为食。昆虫记中蚜虫的生活...

什么是昆虫?
答:也有一些种类完全退化。4、腹部应该分为11节,但也常常演化为8节、7节或4节。分节数目虽不相等,但都没有足或翅等;附属器官着生。腹部是生殖与营养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器官及大部分内脏。5、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常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即变态过程。

昆虫有哪些?
答:鞘翅目属完全变态,幼虫因生活环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种形态,蛹绝大多数是裸蛹,稀有的为被蛹。鞘翅目昆虫主要有各种叶甲、花金龟、步甲、虎甲、阎甲、葬甲、粪金龟等。二、鳞翅目 鳞翅目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的第二大的目,由于身体和翅膀上被有大量鳞片而得名。主要分蛾类和蝶类,共同识别特征是虹吸...

蝉属于什么类型的昆虫?它有哪些习性?
答:而知了则是树上生活的,它们在树干或者树叶上度过大部分时间,只有在交配和产卵的时候才会下到地面。蝉和知了的叫声也有所不同。蝉的叫声是由雄虫发出的,它们用前翅摩擦来发出高亢的声音,这个声音可以传播很远,有时候甚至可以听到几百米之外。蝉的形态特征 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

昆虫有哪些?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答:昆虫的共同特点:1、体躯三段头、胸、腹。2、两对翅膀三对足。3、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4、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5、它们的身体并没有内骨骼的支持,外裹一层由几丁质构成的壳,这层壳会分节以利于运动。常见昆虫有蝴蝶、蜜蜂、蚱蜢、飞蛾、毛虫、甲虫、苍蝇、蚊子、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