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所有答案 BBS语文期末总复习(八上)(sj)期末课内文言文及名句默写...

作者&投稿:冶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
21、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悉如外人 具答之 咸来问讯 诣太守 遂迷 欣然规往
寻病终 芳草鲜美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闻之,欣然规往 之:具答之闻之
4、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
(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闻之,欣然规往
二、教材探究
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

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

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 现在是什么意思 ?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
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亭亭净植 宜乎众矣 无案牍之劳形 无丝竹之乱耳
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
(2)何陋之有 (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6、根据课文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中通外直,__________ ,香远益清,_______________ .
(3)可以________ ,___________ .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_________ .
(4)菊之爱,_______________ .
二、教材探究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25、杜甫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 。 (2) 会当凌绝顶, 。
(3)国破山河在, 。 (4) 白头搔更短, 。
(5)夜久语声绝, (6) ,老妇出门看。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三峡
一、解释下列词语
自 略无 阙 嶂 自非 亭午 夜分
曦 襄陵 沿溯 或 虽 乘奔 御风
疾 湍 回请 绝谳 故 歌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按要求填写:
描写三峡群峰连绵,高峻险拔的句子是:

1、描写夏水急湍胜箭的句子是:

3、写春水秀丽多姿的句子是:
4、故渔者歌曰:“ ”
5、说说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联系:
课外古诗词背诵
1、百川东到海, _____________. 2、少壮不努力, _______________.
3、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答案)
21、桃花源记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根据本课内容抽取至少二个成语
无人问津、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沿着 ) 忘路之远近(的 )
(2)落英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3)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4)阡陌交通(田间的小路) 悉如外人(都)
(5)具答之(详细) 咸来问讯(全都) (6)诣太守(到,往) 遂迷(终于)
(7)欣然规往(高兴的样子;计划) 寻病终(不久)
(8)芳草鲜美(鲜嫩美丽)(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和子女)
(10)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4)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3、辨析下列词的解释:
志:处处志之(做标志 ) 寻向所志 (标志) 寻:寻向所志(寻找) 寻病终(不久)
闻: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听到的(事情) ) 闻之,欣然规往(听说)
之:具答之(他们(代桃源人) ) 闻之(这件事)
4、根据下列的要求默写语句
(1)描写桃林美景的语句是: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有哪些: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写村中人好客,待人热情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4)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翻译下列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的小路交错相通,到处听到鸡闻狗叫的声音.
(2)黄发垂髻,并怡然自得。老人和小孩,都非常高兴,自得其乐.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率领妻子和子女,同县的人, 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来往.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5)闻之,欣然规往。听说了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二、教材探究
1、本文是作者虚构的故事,但作者却把它放在"晋太元中"这样一个确切的年代里,你认为有何作用 。
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达到令人想往的目的.
2、第一自然节作者先描绘了桃林的美景,再引入对桃花源的描述,为什么?
这个描写充满了神秘色彩,令人好奇,为下文描写桃花源作铺垫.
3、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寄托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
陶渊明笔下的社会的确是理想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都各尽其能地劳动,老老少少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融洽而友好.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
4、为什么桃花源的人听了渔人的话后皆叹惋 ?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5、渔人由洞口进入桃花源,而出去后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说明桃花源不是现实存在的,是虚构的社会.
6、后人把《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是什么呢?现在是什么意思 ?
"世外桃源"借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读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 D )
A、斯是陋室,惟吾德馨(lòu简陋)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hóng大)
C、濯清涟而不妖(ér却) D、香远益清(yì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
(3)可爱者甚蕃(多) (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5)亭亭净植 (立) (6)宜乎众矣 (应当)
(7)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8)无丝竹之乱耳(奏乐的声音)
3、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D、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下列与课文不一致的是( D )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D、予谓菊,花之君子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5、选出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B )
A、对于菊花来说,花中的隐士啊. B、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C、我说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D、菊花,即所谓花中的隐士
(2)何陋之有 ( D )
A有什么地方简陋呢 B哪些地方简陋呢 C简陋又有什么呢 D有什么简陋的呢
6、根据课文默写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二,教材探究
1、《陋室铭》一文中,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三个方面,从陋室的环境,陋室里的人及陋室里主人的活动三方面来描写的.
2、作者为什么先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引出陋室。
3、用原文语句回答
(1)文章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 惟吾德馨。
(4)与"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 何陋之有?
4、文章结尾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抱负
5、文章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理 ?
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要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多阅读一些健康的书籍,开阔视野,陶冶自己的情操,不做低级无聊之事等(围绕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方面来谈即可)
7、《爱莲说》一文中"而"字出现较多,请你找出两例"而"为转折关系的实例。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文中作者歌颂的是莲花,却几次提到了菊,牡丹,其用意是什么?
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来衬托莲花的种种美德
9、用原文语句回答
(1)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香远益清。
(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
(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成隐士,牡丹比喻成富贵的人;莲花比喻成君子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表达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也可以)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所学的知识,写出二句描写"莲花"的诗句
A、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5、杜甫诗三首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
1、按要求默写诗句:
1)孔子有句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望岳》中有一句与之意思相近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默写: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4)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6)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C )
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全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C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B《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建统治的罪恶.
C《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6、下面加点的字解释有错误的是( B )
A、老翁逾墙走(越过) B、一男附书至(书写)
C、二男新战死(最近) D、急应河阳役(应征)
二、教材探究
1、《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哪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春望》中哪句诗是写诗人的感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
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
5、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分三层。一层(前六句)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二个战死;二层(中间四句)老妇诉说家中现状;三层(最后四句)老妇自请应役。
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26 、三峡
一、解释下列词语
自三峡…:在 略无:毫无 阙:通"缺" 中断 嶂:直立像屏障的山 峰
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此指太阳
襄陵:漫上山陵 沿溯: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 虽:即使
乘奔:骑上飞奔的骏马. 御风:驾御飞速的劲风. 疾:快 湍: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谳:极高的山峰. 故:所以 歌:做歌
二、翻译下列句子
1 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常在其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每到天刚放晴或者有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听到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空旷的山谷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按要求填写:
1、描写三峡群峰连绵,高峻险拔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描写夏水急湍胜箭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朝辞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春水秀丽多姿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5 说说本文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联系: ( 主要是求同思维的训练)
二者的题材相同,都是描写三峡风光的;内容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第一段与"万重山"相应;第二段与一、二、四相对应,都是描写三峡水流速度之快的;第四段与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绵不断的猿啼.

课外古诗词背诵
1、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2、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3、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4、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阅读《晏子使楚》选段,完成1—6。(共20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圣人非所与熙也( ) (2) ②齐人固善盗乎( )

(3)吾欲辱之,何以也?( ) (4) ④晏子避席对曰( )

(5)酒酣( ) (6)左右对曰(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3、楚国君臣采用了怎样的计谋来侮辱晏子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4、晏子的回答,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指出晏子外交语言的特点。(4分)

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21—22。(共4分)(四)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完成6—7(共4分)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①,辄②以水沃面;食不给,啖③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及至被谗④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释】①昏怠:昏沉困倦。 ②辄:往往,每每。③啖:吃。④谗:说人坏话。

5、你认为上文表现了范仲淹哪些高尚的品质?(2分)

6、读了上文后,试写出和“天下为己任”意义相近的一句名言。(2分)

二、阅读《人琴俱亡》,回答下列问题。7-11 共18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6分)

(1)病笃( ) (2)索舆( )( ) (3)都不哭( )

(4)掷地( ) (5)人琴俱亡( )

(6)文中表示死亡的字词有( )

8.翻译下列句子的意思。 (6分)

(1)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已不调。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9.文中能表示子猷与子敬兄弟情深的地方有哪些?并做简单说明。2分

10.子猷面对子敬的死,不哭与哭各是什么原因?2 分

11.有人认为文中“弦已不调”不能表示琴已经“死亡”,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分

三、阅读《小石潭记》,回答文后问题。(18分)

(一)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消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及记之而去。

 1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2分)

 13.解释文中加点字意思。(2分)

    (1)许:_________________ (2)去:________________

 14.按要求符号画出限定句子。(2分)

  (1)用“~~~”画出第①段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

  (2)用“(  )”标出描写少游鱼动态的句子。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大意。(2分)

16.选文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阅读柳宗元《钴姆潭西小丘记》选段,完成17—18题。(共4分)

得西山后八日,寻(沿着)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姆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高耸仰卧),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qīn 高耸) 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17用自己的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分)

18.这段文字在描绘景物方面很有特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就这方面作一些点评。(2分)

四、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和下面一篇文言短文,完成19~23题(16分)

(A)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4分)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3分)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五)、阅读《治水必躬亲》和《大禹治水》两篇文章,回答问题。(20分)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8分)

(1)泥于掌故 ( ) (2)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

(3)未尝横索一钱 ( ) (4)事可举也 ( )

(5)亲劳胼胝 ( ) (6)势有曲直( )

(7)潴有浅深 ( ) (8)不得其情( )

25、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26、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4分)

阅读《过家门不入》,完成文后问题。(6分)

禹伤先人父鲧(gǔn)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禹因父亲治水不成被杀而悲哀,就尽心尽力去治水),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向鬼神表明自己的诚心);卑宫室(使自己居住的房屋矮小),致费于沟淢(xù沟渠)。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qiāo古时走泥路所用工具),山行乘榉(jǔ)。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开通)九(虚数,言其多)州,通九道,陂(bēi添塞)九泽,度(duó翻越)九山。令益(人的名字)予众庶稻,可种卑湿(潮湿、低洼的地方)。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史记》)

27请你从本文中摘录能够证明观点“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的原句在下面横线上。(2分)

28阅读文章,请你列举出禹值得我们学习的举动(2分)

29.我国历史上治水的名人有许多,你能再列举几个吗?(2分)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8分)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0.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 写到 。 (2分)

31.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2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3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2分)

答:



古文试卷答案

一1、①同“嬉”,可玩笑。 ②本来 ③用 ④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4分。答对1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①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②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预先安排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2分,意思对即可。)

4、晏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运用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意思对即可)(4分)

5范仲淹读书发愤、勤勉;以国家大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生活节俭;忧国忧民。(2分)

6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2分)

二9.(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说明子敬虽不愿子猷知道他的死而更悲伤,但子猷却能感到子敬已死,表明兄弟情深。

(2)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表明子猷因为子敬之死而悲痛,加之病痛,随子敬而去。

(3)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子猷希望为子敬弹奏琴曲,作为送别,表明兄弟情深。

10.不哭是因为子猷知道自己大去之日不远了,可以与九泉之下的子敬相聚了。哭是难以忍受与兄弟阴阳相隔,孤独一人之痛。

11.提示:作者是作了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这里是表现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其实是子猷的生存之心已死。

三、(14分)

(一)12. 每空1分,共2分。(1)似与游者相乐 (2)不可知其源

13.每个1分,共2分。 (1)表示对数量的估计。 (2)离开

14.每方面1分,共2分,多画、少画不给分。 (1)日光下彻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2) 亻叔  尔远逝,往来翕忽

15.译出“以”和“清”二个词1分,句子大意大正确1分,共2分。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冷清(凄清)

16每句1分,共2分。凄神寒骨 消怆幽邃

17 写小丘所处位置及小丘的形貌。(2分,意思对即可。)

18文中描绘景物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则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小丘的奇特风光,展现了永州一带山水的特点,写得生动、形象、传神。(2分。)

四,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注:这题是我根据以往经验杜撰的,(B)段中我从四望皎然猜测是描写月光的。没有去查资料考证,请谅解。)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总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五25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3分。意思对即可。)

26(1)、好逸恶劳、见利忘义(4分。每个2分。)

27(1)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2)至少两点,答对一点得一分。面对困难全力以赴,一心一意为老百姓某利益,有节俭的精神,做事情讲究方法。

六答案:

30.望(1分)山河草木花鸟(1分,每空0.5分)

31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

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

32、D

33、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评分标准:能抓住“乱花”、“浅草”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抓住“浅欲”、“才能”或“迷”、“没” 进行赏析的给1。5分。能全面抓住关键词语进行赏析,语言通顺的给3分。答得不完满的酌情扣分。

自己写吧,孩子

七,《三峡》
1.本文选自《 水经注疏 》作者是 北魏 (朝代)的 郦道元 ,他是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本文是一篇描写长江三峡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作者通过对 三峡形势 和 四季景色 的描绘,显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秀丽,表现了作者 热爱祖国河山 的思想感情。
3.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4.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 日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 上,冲上,漫上。 沿溯阻绝 顺流而下
或王命急宣 有时 乘奔御风 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 飞漱其间 急流冲荡
林寒涧肃 寂静 属引凄异 接连不断
5.句子解释
(1)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天蔽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御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3)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4)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无限趣味。
(5)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初晴的时候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清凉寂静,时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升,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6.理解探究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水涨(襄陵,沿溯阻绝);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4)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5)“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7)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八,《短文两篇》之《答谢中书书》
1.本文作者是 南朝梁( 朝代)的 陶弘景 ,被人称为“ 山中宰相 ”。
2.语句翻译
(1)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久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 理解探究
(1)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既有对奇景无人能赏的惋惜,又暗含自己能领悟山水真谛的得意之情。
(2)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5)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6)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
1.本文作者是 北宋 (朝代)时期著名的 文学家 、书画家 苏轼 (人名)。他的号为 东坡居士 。本文体裁为 游记散文 ,是作者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2.语句翻译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想要睡觉,这是月光照进门内,我于是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一泓积水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地影子。
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月色) 。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描绘了一个月色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 理解探究
(1)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体现两人情趣相投;“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2)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的这种心情?
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之情,因为作者政治上的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大自然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外一方面大自然也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亦体现了其乐观豁达的情怀。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5)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九,《观潮》
1.本文选自《 武林旧事 》,作者是 南宋末年 (朝代)有名的词人 周密 (人名)。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钱塘江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全文着眼点在“ 潮 ”上,立足点在“ 观 ”上,分别写了 海潮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和 观潮的热闹场面 四个内容。
2.字词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天下之伟观 景象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既而渐近 不久 际天而来 连接着天
吞天沃日 冲荡太阳,形容波浪大。 倏而黄烟四起 忽然
人物略不相睹 一点儿 随波而逝 去,往。
披发文身 动词,画花纹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巨浪
倍穹常时 高 虽席地不容间也 空闲
3.语句解释
(1)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浙江的潮水,是天下的雄伟景象。
(2)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当潮远远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线;不久(潮水)越来越近,就像是玉城雪岭一般的连天涌来。
(3)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同时有乘马、舞旗、举枪、舞刀在水面上的士兵,他们就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安稳)。
(4)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等到)烟雾消散水波平静,却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假设的)敌方的战船,随着水波沉没了。
(5)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步沾湿,以此夸能。
(他们的身影)出没在万仞高的巨浪间,翻腾着身子变换各种姿态,而彩旗角一点也没有沾湿,以此显示本领。
十,《湖心亭看雪》
1. 本文是 明末 (朝代)浙江人 张岱 的代表作,出自其回忆录 《陶庵梦忆》 。
2. 本文以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 雪后西湖的奇异景象和游湖人的高雅趣味 。在描写手法上,本文主要使用的是 白描 。
3. 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是日更定 这 余挐一小船 撑、划
雾淞沆砀 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 副词,全,都
与余舟一芥 原指小草,此处比喻微小的。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怎么
强饮三大白 竭力,尽力,本文指痛快 客此 动词,客居
4. 语句翻译
(1)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大学连续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云层与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4)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的答案~

(一)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3分)
A.将以下骑送迎 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 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3分)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3分)
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孟母戒子(《韩诗外传》)
[选文]
孟子少时,诵(1),其母方织。孟子辍然(2)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讠宣 (3)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4)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讠宣 矣。
[注释]
(1)[诵]背诵。(2)[辍然]突然停止的样子。(3)[讠宣 ]xāun,遗忘。(4)[戒]警告。
[练习]
1、解释各组中加点的词的含义。
① 孟子辍然中止( ) ②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
处士笑而然之( ) 何有于我哉?( )
2、在文中找出同义词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失:( ) ②此:( )
3、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
A、呼而问之 B、以此戒之 C、多作自能见之 D、自是之后
[阅读提示]
孟轲的母亲用刀割断她自己织的布,以此警告孟子背诵不得遗忘,使孟子从此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长大后终于成为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和散文家。
(三)欧阳修论作文(苏轼《东坡志林》)
[选文]
顷岁(1)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2)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3);世人患(4)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5),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
(1)[顷岁]近年来。(2)[乘间]乘机,乘着间隙。(3)[工]精,妙。(4)[患]毛病、弊端(在于)。(5)[指摘]挑剔,批评。
[练习]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尝( ) 术( ) 过( ) 疵( )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
(2)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
(3)多作自能见之( )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
答:
[阅读提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论述了作文的诀窍:一是勤奋读书,二是多动笔。今天读来,不无启迪。

二、课文解析
1、《桃花源记》中桃花林景色句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景色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语句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语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陋室铭》中主旨句(中心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0《陋室铭》中以“交往之雅”表明“陋室”不陋的语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陋室铭》中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陋之有?
12、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爱莲说》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4、《爱莲说》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香远益清。
15、《核舟记》中写出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16、《核舟记》中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语句是:嘻,技亦灵怪矣哉!
17、透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9、《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形象。
20、通过《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我们可以想到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21、《春望》中描写战乱纷飞,家书难求的语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2、《春望》中采用拟人手法、移情于物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三、课外十首古诗名句
23、《长歌行》中表示珍惜时间的语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4、《野望》中描写一派秋意颇浓的山野景色的对偶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5、《早寒江上有怀》中的思乡句: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2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7、《黄鹤楼》中的思乡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8、《送友人》中以景色描写比喻游子之心,故人之情的句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9、《送友人》中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句子: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0、《秋词》中抒发诗人豪迈乐观之情的句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1、《鲁山山行》的对偶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32、《浣溪沙》中描写时光易逝,不要在年老感叹哀伤的句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虽年老体衰,仍愿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的句子: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3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写诗人睡梦中仿佛正在战场上激烈拼杀的句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名著导读

八上课内文言文专题复习所有答案
答:(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的句子是 ___(4)比喻君子志洁高廉,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的句子是: ___10、文中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的哪三种人? 1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 12、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13、本文描写"莲"的语句形象生动,结合你...

课内文言文专项复习单元巧练七年级语文答案
答:我的赏析:写宾 客完全进入境界,以假为真的神态,形象地表现了口技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真实的艺术感染力,烘托出口技人技艺之“善”。 5.拓 展延伸——下节课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一个星期才一节的音乐课,上课铃声还未响,就自发地齐唱起了《我的未来不是梦》,以迎接音乐老师的到来。就在这时,班主任数学老师夹...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七年级上《壶口瀑布》的基础部分答案
答: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七年级上答案第二十七课的明湖居听书全部 快 chenzhenghaozx:这位童鞋你错了! 正解:一、1.全2.全部3.比较4.能够5.忧愁 二、老师说基本不用改多少 差不多照抄改几个地方就可以了 三、1.比喻 排比 ;夸张 ;设问 2.(1)歌声、弦声;花坞鸟鸣声 (2)白妞百转千回的歌声;山中间盘旋的...

怀素写字文言文阅读和答案
答:在我备课的时候,仔细阅读了课文,感觉课文的内容虽然不深,但是让孩子们思考与理解,学生们未必能通过一段段简短的文字真正意义上的学到课文的内容。 看到文章中一段描述怀素写字的属于重点的内容:“怀素写字非常认真,他总是先看清字的形状,看清字的笔顺,再一笔一画照着写。这样,怀素的字进步很快。”一段非常简短...

文言文内外兼修七上
答:5. 人教版7年级课内文言文,题目和答案 《世说新语》课内外四则练习(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

文言文《皮说》.全文+习题答案。
答:25.对这则故事理解正确的一项(2分)( ) A.人是万物之灵,只有人才是最聪明能干的。 B.一物降一物,是一条自然法则。 C.要想尽一切办法,迷惑对方,最后才能战胜对手。 D.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参考答案] 23.B 24.罴的形状,披发...

专题训练二文言文
答:(1)肖红读书的速度太慢了,一早上的时间才读完了一本书,我都读了三本了。 (2)肖红读书的速度太快了,一早上的时间就读完了一本书,我才读了不到半本呢。 4. 【还是多做练习题 适当多看书开阔眼界和提高个人素养,做题是必须的嘛,不做题就不懂出题人的意图和掌握不到答题的技巧.关于古文,个人建议上课认真听...

2014上海高考语文二模分类文言文
答:2014年初三二模杨浦区·参考答案一、文言文阅读(39分) (一)默写(15分每句3分) 1.昔人已乘黄鹤去 2.淡妆浓抹总相宜 3.酒酣胸胆尚开张 4.以为且噬己也 5.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二)(4分) 6.春天的芳华凋谢了。 (2分) 7.C(2分) (三)(8分) 8.唐朝(1分) 刘禹锡(1分) 9.苔藓爬上了台阶,使得台...

公私分明文言文及答案
答:1. 选自后汉书苏章传的文言文公私分明 苏章,字文儒,扶风平陵人。苏章的八世祖苏建,在汉武帝时为右将军。祖父苏纯为当时有名的清官和直臣。在这样的家学背景下,苏章为官清正,公私分明,从来不因个人利益而冤枉一个好人和放过一个坏人,深受百姓的爱戴。 苏章博学多才,善写文章。汉安帝时,...

有关于说的文言文题目
答:1. 古代题目中带"铭"和"说"的文言文 1、《陋室铭》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接着从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方面着笔,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