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哪儿?

作者&投稿:彤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东汉王充《论衡》的《状留篇》,原句是“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意思是,河中结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就的,土积成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意思是,水结成的冰块足足有三尺厚,这不是由于一天的寒冷能够形成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石头上,最后把石头滴穿也不是只用了一天的功夫。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出自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原句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用绳子去锯木头总有一天木头会断,水滴一滴一滴滴到石头上总有一天石头也会被滴穿。

扩展资料:

水滴石穿的故事:

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突然,他看见一个小吏从府库中慌慌张张地走出来。张乘崖喝住小吏,发现他头巾下藏着一文钱。张乖崖上前责问,才知道是从府库中偷来的。他把那个小吏带回大堂,下令拷打。那小吏不服气:“区区一文钱算得了什么!”张乖崖大怒,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张乖崖当堂斩了这个小吏。

这句话通常用来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之间就可以形成的。贬义时,多用来形容矛盾的日积月累之形成;褒义时,则形容成绩取得实属来之不易。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哪儿?
答:出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东汉王充《论衡》的《状留篇》,原句是“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意思是,河中结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就的,土积成山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意思是,水结成的冰块足足有三尺厚,这不是由于一天的寒冷能够形成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石头上,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出自
答: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哪篇著作?
答: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 “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后演变为现在的谚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出自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意思是水结成的冰块足足有三尺厚,这不是由于一天的寒冷能够形成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石头上,最后把石头滴穿也不是只用了一天的功夫。《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自哪里?
答:出自王充的《论衡》—《状留篇》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首什么古诗?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并非古诗,是出自王充《论衡》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翻译成:河冰的冻结,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积土成为高山,不是一会儿的工夫就能完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出自哪里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意思是水结成的冰块足足有三尺厚,这不是由于一天的寒冷能够形成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石头上,最后把石头滴穿也不是只用了一天的功夫。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王充(27~约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自哪里。我想知道详细答案...
答:①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河冰结合,非一之日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冰冻三尺非一曰之寒"应如何解释,此句出自何处?
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出自王充《论衡》--《状留篇》中的句子:“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表面意义是冰冻了三尺,并不是一天的寒冷所能达到的效果。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任何事的发生都有其潜在的,长期存在的因素,不是突然...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名言警句吗?谁写的?快...
答:这句话是名言警句,并且这句话出自两个名言警句。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出自宋朝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卷十。原文如下: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用神当句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比喻力量虽小,只要坚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句话出自王充的论衡。河冰结合,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