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莲的作者

作者&投稿:威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我要古文《莲》的作者和诗

爱莲说倒是有,是不是周敦颐这个阿诗·周敦颐诗选 书舂陵门扉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

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石塘桥晚钓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

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夜雨书窗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思归旧隐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晴。

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泻清。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

朝市谁头白,车输未晓鸣。宿 崇 圣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

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

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洲。

2. 我要古文《莲》的作者和诗

爱莲说倒是有,是不是周敦颐这个阿

诗·周敦颐诗选

书舂陵门扉

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

石塘桥晚钓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

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夜雨书窗

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恰似钓鱼船,篷底睡觉时。

思归旧隐

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晴。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泻清。

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朝市谁头白,车输未晓鸣。

宿 崇 圣

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

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洲。

3. 莲的文言文

< > █ 周敦颐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宝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上或陆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欢者特别的繁多。东晋陶渊明偏爱于菊;自李唐王朝以来,世上的人都特别的喜欢牡丹;可是我独独喜爱莲花的出自于淤泥而不沾染污秽的高洁,它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而不妖媚。

它内心通达而外形刚直,不像藤蔓四处蔓延,也不像枝干四处纵横。香气远而清纯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远远的欣赏而不可以肆意的亵玩也。

我比喻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之人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之人也。

而莲花呢?是花中的君子也。噫!(感叹词,在此作助词,以加重语气)爱菊之人,陶渊明死后很少听到。

爱莲之人,与我同样所好的又有几人?(几人又作何人)而爱牡丹之人呢,适合于大多数人也。 (叶依青) 【赏析】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

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一年以后,周敦颐由于年迈体弱辞官而去,在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那篇《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调任南康知军,满怀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重修爱莲池,建立爱莲堂,并从周的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周敦颐《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之于石立在池边。朱熹作诗道: 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 月明露冷无人见, 独为先生引兴长。

赏析《爱莲说》,其重点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这是全文的中心题意。 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

同样,“出淤泥而染,濯清莲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已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而“濯清莲而不妖”,不过是作者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独莲而能为,弥足可贵也。

这也是作者的感叹吧,因为在大环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独善其身的,除了逃避与远离。或者如他那样兢兢业业的守着自已的一份志节。

周敦颐的《爱莲说》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众”。开篇深沉大气,既点明了《爱莲说》之莲也属水陆草木之花,也点明了莲的可爱,只是“甚蕃”者里的之一罢了。

这为他下文的“予独爱莲”埋下了顺理成章的伏笔。如此开篇,出笔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

接下去周敦颐并没在甚蕃里纠缠,只是直接缩景,一句“晋陶渊明独爱菊”,更加明确了题意,陶渊明可以爱菊抒怀,我怎不可独爱莲呢? 接下句“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像是重复,但实为加深语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让对比感更为强烈,为其求莲之高洁铺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

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与独自避世求真的心态,与众人皆羡富贵(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本质的区别的。

这为爱莲说所要表达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铺垫。 下句周敦颐就直接进入了正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是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句句皆是借莲之表像倾诉心衷也。

此运笔之老到,实让人叹为观止。可说通篇读者都无一丝喘息之机。

语言超凡脱俗,而回味却是隽永绵长,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颐先用花进行比喻,让花的特性喻人,虽平淡,但比喻帖切,让人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

“予谓菊,花之隐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节“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可谓浑然一体,不着丝毫痕迹。

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将陶渊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荣华富贵的心态描写的淋漓尽致,而无一言直接指责。 周敦颐通过这样的对比,将自已比喻为君子。

君子难为,犹胜于避世也。从这一点来看,周敦颐有些孤芳自赏的意思。

不过周敦颐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发出了深沉的感叹“菊之爱,陶之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的,滚滚红尘,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晋有陶渊明,可现在却听都没听到还有人会这样做的。

或是像我一样的,。

4. 写莲的文言文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芙蕖》清·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以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娇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时在花为份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者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实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芙蕖》写的是莲的用处,是说莲的各个部分在各个季节都对人有用,而《爱莲说》写的是莲的高雅的品质.

5. 写莲的文言文

荷花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炎日炼就桃花面,狂风催生玉立身,

一片冰心出污泥,梅兰竹菊怎胜君。

秋初夜坐 元.赵雍

夜深庭院寂无声,明月流空万影横。

坐对荷花两三朵,红衣落尽秋风生。

江南可采莲 佚名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西湖(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采莲曲

(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采莲曲」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

文言文莲的作者
答:1. 我要古文《莲》的作者和诗 爱莲说倒是有,是不是周敦颐这个阿诗·周敦颐诗选 书舂陵门扉有风还自掩,无事昼常关。 开阖从方便,乾坤在此间。石塘桥晚钓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 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夜雨书窗秋风拂尽热,半夜雨淋漓。绕屋是芭蕉,一枕万响围。 恰似钓鱼船,...

想请有点文学素养的朋友介绍些古代文人
答:温韦 晚唐词人温庭筠、韦庄,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皮陆 唐文学家皮日休、陆龟蒙。三罗 唐代诗人罗隐、罗邺、罗虬。 卢奇马怪 唐诗人卢仝、马异。 随驾五都 唐僖宗避黄巢逃奔成都,王建、韩建、晋晖、张造、李师泰等五都头率兵入蜀。南唐二主 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董巨 五代时南唐画家董源、宋画家巨然。黄徐...

清朝官吏、文学家王昶简介,是《使楚从谭》的作者
答:生平简介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上海青浦朱家角人,清朝官吏。公元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进士,授内阁中书,协办待读,入军机处,后又擢刑部郎中。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王昶随大学士、云贵总督阿桂入川,平定大小金川。前后在军营九年,所有奏檄,均由王昶起草,加...

文言文莲作者
答:作者周敦颐他曾建书堂于庐山之麓,因堂前有一溪,乃以其家乡濂溪为之命名,又将其书堂取名为濂溪书堂,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于此,次年六月病死于此,终年57岁。 故后人又称他为濂溪先生,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濂学”。湖南道县人,“因家居庐山莲花峰下,所居曰濂溪,世称濂溪先生”(清同治赣州府志),以志清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