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管理创新是海相大油气田突破的根本保障 简述我国油气勘探史

作者&投稿:伊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与国外海相和中国陆相相比:中国海相地层埋藏深度大,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油气富集规律复杂、资源分布不明;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没有适用的勘探理论与现成的工程技术,勘探难度大,风险高,给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带来了难题,既不能套用国外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模式,也不能完全沿用我国东部陆相油气勘探开发管理经验。

针对油气勘探开发多学科互相渗透、多兵种协同作战的特点,在海相勘探开发组织与部署中,以系统工程学、工程项目管理学等先进理论为指导,总结前段探索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形成了集理论创新、技术攻关、优势团队组合于一体的集成管理理念,提出并实施了“集团化决策、项目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支撑”的管理模式,如图4-35所示。

这种管理模式融合了国外项目管理的内涵,又发扬了我国石油系统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解决了海相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管理的难题。

“集团化决策”,即按照油气勘探开发战略的需求,由集团公司总部决策油气勘探开发战略部署,并承担勘探风险。重大问题集中决策,统一协调理论研究、技术集成和工程进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决策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方向的战略转移等。

图4-35“四化管理”模式

“项目化管理”,组织精简高效的项目经理部,围绕中心目标,抓住质量、安全、环保、成本等关键环节,按照QHSE管理程序全方位做好项目管理。

“市场化运作”,打破了行政隶属关系和地域限制,施工队伍和科研力量全部进入市场,通过招投标选择最优秀的队伍,形成强强联合的优化组合。聘用第三方的工程监理,实行现场质量、进度等多方位监督。

“社会化支撑”,坚持“大海相”、“大科技”,海纳百川,通过组建“油气资源勘察研究中心”等联合研发中心,实现了与国内外优秀研究单位的协作,共同构成海相油气勘探的科技支撑体系,如图4-36所示。

图4-36 海相勘探开发科技体系构成

实施“四化管理”,既充分发挥了整体优势,又显现了现代项目工程管理的活力。在较短时间内,集成了海相油气成藏规律、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等地质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奠定了海相大油气田快速突破与高效开发的理论基础;集成创新了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与预测技术、改造技术、超深层复杂地层钻井技术等关键技术,为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的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实施这一管理模式,实现了5年发现并探明普光气田,远短于国内大中型油气田6~10年的平均发现周期;虽然气田深度超过5000m,但可采储量的发现成本远低于国内外石油公司的平均水准;塔河油田探明储量成本、吨油生产成本远低于东部老油区。

这套管理办法在中国石化的油气勘探开发工程管理中得到普遍应用,取得了明显效果。



理论创新与技术进步是海相大油气田发现的重要基础~

从20世纪40年代我国老一辈地质家提出陆相生油观点以来,相继在我国西部发现了几个油气田,为我国现代石油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甩掉贫油的帽子,石油工业有了4次重大的飞跃。一是石油勘探战略东移,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油田,说明了陆相地层不仅能生油,而且可形成巨型油田。二是渤海湾盆地的突破,通过对复杂断陷盆地群的勘探实践,发展总结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形成了中国东部的石油生产基地,到1978年原油产量已超过1亿吨。三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沿海大陆架对外开发,与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开发,在南海、东海、渤海海域,相继发现了大中型油气田,推动了海域油气勘探的进展。四是80年代末期,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方针指引下,对我国中西部各大型沉积盆地加大勘探力度,在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四川、吐哈、柴达木等盆地取得了重大进展。
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田的烃源岩主要是侏罗纪以来高有机碳含量的页岩,储层主要是白垩纪以来的灰岩和古生代的白云岩,盖层主要为泥页岩和蒸发岩,大型油气富集区油气成藏比较晚。与国外优越的石油地质条件相比,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时间早、地层时代老,烃源岩经历了长期演化和复杂生烃过程、热演化程度高,勘探目的层埋藏深。多期构造活动的叠加导致多期生烃过程、油气输导体系演化与运聚机理及油气多期成藏与保存机理等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薄弱,严重制约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进展。因此,要保持中国石化海相领域油气勘探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强化理论研究,创新思路,形成适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特色的油气成藏理论。
普光气田的发现主要是勘探思路与技术方法的创新:
1)按“大海相、大科技”的思路,组织一系列的科技攻关,突破了“开江-梁平海槽为海槽沉积,储层不发育”已有认识的束缚,该区不是油气勘探的“禁区”,而是形成大型气田的有利地区,从而把勘探目标由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转变为以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进一步明确了沉积体系,确立了圈闭类型。认定普光地区处于有利于礁、滩相优质储层发育的台地边缘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明确提出“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为主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为勘探对象”的思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该区勘探的本质问题及超深层碳酸盐岩是否发育优质储层和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机理两个关键理论问题。
2)加强山地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攻关。普光地区内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26座,相对高差最大近1000m,有悬崖峭壁的山包达300多个,地形险峻。通过科学布设观测系统,完成了大面积复杂山地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采集,高质量地震资料为储层精细描述、优选勘探目标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开发运用新一代高精度山地地震成像技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储层预测技术,把地下情况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地质、地震解释的符合率显著提高,使储层厚度的预测精度由原来的37m提高到12m,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的误差小于0.15%,居国际领先水平。
3)针对普光钻井遇到的“喷、漏、卡、塌、斜、硬、毒”等世界罕见难题,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形成了包括非常规系列井身结构、防斜打直技术、快速钻井技术、深井小间隙固井技术等在内的一整套钻井技术系列,为在复杂山地、深层、高压、高含硫条件下实现安全有效钻探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获得突破之后,又部署9口探井均获成功。至2006年底,普光气田探明储量已达3560亿立方米。
“川气东送”工程于今年8月31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从普光气田到上海的长输管线工程已经动工,预计到2010年上海地区将用上普光气田的天然气。
塔里木盆地自沙参2井在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中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后,一是明确提出“加快西部”的战略,并规划部署了全面加快塔河油田勘探开发的工作,解决了塔河勘探开发的制约性难题,迅速打开了塔河油田勘探开发局面;二是应用四化管理模式,引入各方面的优势队伍,开展综合地球物理勘探、综合钻井技术、储层保护与改造技术的集成创新,突破了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分布与预测、储层保护与改造的技术瓶颈,包括:①形成了一套以地震为主的划分和评价缝洞单元为核心的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识别技术,准确预测储层缝洞发育部位,钻探吻合率达75%以上;②形成了适合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特点的超深井过膏盐岩层的钻井技术、侧钻水平井技术,提高钻井速度、缩短钻井周期;③以酸化压裂为主的超深层储层改造技术,有效连通碳酸盐岩缝洞单元、扩大供油面积、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④以单井定容溶洞注水替油、多井单元注水开发为主要能量补充方式的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等配套开发技术。这些技术为塔河油田的产量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塔河油田平面上井控面积扩大2840km2,勘探深度从5500m延伸到6500m,形成了多层系含油的立体格局。
要解决中国海相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发现更多、更大的油气田,必须从根本的科学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必须把多期成藏的地质规律、油气富集规律搞清楚,集中目标,提高勘探效率,就可以尽早、尽快发现类似塔河、普光特大型油气田。保持中国石化海相油气勘探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强化理论与工程技术攻关,形成特色的勘探技术,为海相领域油气勘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国在世界上是最早开发气田的国家,四川自流井气田的开采约有两千年历史。
从汉朝末年开始,在自流井大规模开采天然气煮盐以来,共钻井数万口,采出了几百亿立方米天然气和一些石油。十三世纪,已大规模开采自流井的浅层天然气。1840年钻成磨子井,在1200米深处钻达今三叠系嘉陵江统石灰岩第三组深部主气层,强烈井喷,估计日产气量超过40万立方米。“经二十余年犹旺也” 。
鸦片战争之后,在世界石油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同其他工业一样,油气工业落后。建国前全国只有几个地质调查队,几十个地质勘探人员,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面积没有进行过石油地质调查。石油产量从1904~1949年四十五年间,全国只有几个小油田,石油累计产量不超过310万吨 。
中国近代石油勘探从1878年台湾省钻探第一口油井开始,已有近130年的历史。
1878年清政府在台湾省苗粟打了中国第一口油井,1907年在陕西延长打了第一口油井(延1井),1909年在新疆独山子开凿油井。1913年美国美某公司组成调查团到我国陕西、山东、河南、河北、甘肃、东北等地进行首次石油地质调查,并于1914年在陕北打井7口,均未获工业油流。
1922年2月美国地质家斯坦福大学教授E.Blackwelder撰写论文“中国和西伯利亚石油资源”指出:“中国没有中、新生代海相沉积,古生代沉积也大部分不生油,除了中国西部、西北部某些地区外,所有各个年代的岩层都已剧烈褶皱、断裂,并或多或少被火成岩侵入。因此,中国决不会生产大量石油”。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石油来源断绝,国民党政府不得不自已抓紧勘探、开发石油。1938年冬孙健初等一行9人骑骆驼顶寒风,在戈壁滩上开始石油勘探,地质人员在酒泉盆地和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地质普查、构造细测,于1939年8月1日1号井钻至88.18m获工业油流日产油10t,发现了老君庙油田。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在石油勘探和开发方面基础极其薄弱。到1949年,除台湾外,全国只有玉门老君庙、陕北延长和新疆独山子3个小油田,以及四川自流井、圣灯山、石油沟3个小气田。
经过半个多世纪,几代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石油工业创造了辉煌业绩,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50年代—重点西部,发现一批中小油田
50年代末战略东移,发现松辽和渤海湾油区
60年代中-70年代,高速发展,78年年产1亿吨。
80年代以来,缓慢发展阶段(新增储量缓慢,老油田进入衰减期)。
建国初至大庆油田发现的10年是我国为石油勘探的初期发展时期。
重点在中西部地区的四川、陕甘宁、酒泉、准噶尔、柴达木、吐鲁番等盆地,这些地区地表油气显示较多,已有少数油气田,地层出露较好,构造比较明显。除原有的老君庙、延长、圣灯山等油气田继续详探开发外,又陆续发现克拉玛依、冷湖、油砂山、鸭儿峡、蓬莱镇、南充等油田和川南一批气田,石油工业有了显著发展,尤其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从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石油勘探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59年9月26日,松辽盆地松基3井获得了工业油流,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历史性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我国石油勘探进入了第二个大的阶段,由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始战略转移,即重点由中西部地区转向东部地区。大庆油田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突破了惟海相生油论,从实践上证明了陆相盆地,尤其是大型湖泊沉积物不仅能够生油,而且可以形成大型油田。这极大地解放了中国油气地质学家的思想,开创了在陆相盆地寻找大油田的新篇章。
石油勘探史上的第一次重大突破。但还没有根本改变进口石油的局面。
1961年在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的华8井喷油,1962年在营2井获高产油流,发现和证实了胜利油田。1964年勘探主力从松辽盆地转移到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和建成了胜利、大港、辽河、华北、中原等石油生产基地。特别是1975年华北任丘古潜山油田的发现,打开了石油勘探的新领域。在松辽、渤海湾盆地勘探和开发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全国其他地区石油勘探工作也蓬蓬勃勃展开。相继在四川、江汉、陕甘宁、苏北等盆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发现了一大批油气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现在,我国石油勘探进入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油气并举、大力发展海洋勘探和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的新阶段。
在东部深化勘探的同时,重点加强了西部地区,特别是塔里木、准噶尔、吐哈、柴达木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勘探工作。经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了一大批新油田,保证了我国原油产量的稳定增长,西部盆地探明石油储量较快速增长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进展,相继发现了南海莺-琼盆地的崖13-1、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靖边、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等一大批大气田,探明天然气储量快速增长。我国海洋石油勘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产量迅速增长,1996年超过1500万吨,2003年中国海洋石油产量3336万吨,目前已成为保持我国石油产量增长的主要领域。积极开拓海外石油勘探开发市场,在南美、中亚、非洲、中东等地区已取得重要成果或有了良好的开端。

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措施
答:所谓核心竞争力也是核心专长,要重复利用他人没有的资源,围绕自身的竞争力开展相关管理活动,要满足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经济的全球化,会让竞争对手的数量和规模变大,企业只有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才能保持企业不受到其他替代品的干扰,让自己的创新竞争和运作方式都有突破性地进展,保持走在...

什么是海相大气田
答:目前所有的气田,基本都是几亿年前植物和生物沉积在地下,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经过海洋沉积而形成的气田就成为海相油气田,河流湖泊沉积形成的就叫陆相油气田。海相大气田,就是比较大的海相气田咯,这个不算专用名词啦

中国渤海再获亿吨级油气大发现,这一发现有多重要?
答:为实现储量高效转化,中国海油创新应用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利用现有油田设施快速推动井区建产,探井直接转为生产井进行试采,不但降低了钻井费用,还增加了油气产量。中国海油勘探部总经理周心怀表示,渤中13-2油气田的发现,实现了渤海海域“覆盖型”潜山勘探的重大突破,极大地拓展了潜山勘探...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的公司文化
答:科技理念:抓发展必须抓科技 科技进步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加大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快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的突破,带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才能实现西南油气田持续、有效、快速、协调发展。 营销理念:诚信为本 双赢互利 时刻关注市场变化...

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答: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相领域的油气勘探陆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突破,为今后取得更大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海相地层展布范围广,资源潜力大,具备形成大型甚至特大型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决定了今后大规模勘探开发的可行性。但海相地层形成时代老,海相盆地经历的后期改造多,导致了复杂的油气成藏条件、相对...

中国石化西北分公司的油气勘探
答:1997年,沙46、48井在塔河地区奥陶系获重大油气突破,发现了在我国油气勘探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生界海相碳酸盐超亿吨级大油田--塔河油田。塔河油田的发现和探明,证明了塔里木盆地勘探领域广阔,更加坚定了我们在塔里木盆地寻找大油气田的信心。2000年,中国新星石油公司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成立了中石化...

企业创新管理新模式
答:缺乏创新观念、对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是管理体制创新的最大障碍。我国企业管理创新进程中的不利因素主要来源于观念的陈旧和固执。 障碍与创新是一对矛盾,持续地克服障碍因素进行创新是很艰难的。对于企业来说,要克服障碍因素,首先要争取创新的权利,加强对管理中障碍产生的心理因素、利益因素、文化因素、...

管理创新包括哪些方面的创新?
答:1、治理理念创新 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企业的愿景与使命,并且同企业发展战略相协调,与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通过资源配置等手段,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融入企业运营体系和业务流程,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并通过有效的公司治理与绩效评估,使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

下扬子区海相中古生界领域油气勘探评价——缅怀朱夏先生未尽遗愿,发扬...
答:我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上扬子地台的海相中古生界均已发现亿吨级大油气田,渤海湾盆地已发现数千万吨级油气田,中、下扬子区已发现一些小型油气田,充分证明了我国海相中古生界的生烃能力,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广阔的油气勘探前景。 2 我国海相改造型盆地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特征 ...

塔河油田的勘探历程
答:部署在奥陶系潜山的S46井于中下奥陶统5359.14~5504.00m井段中途测试获日产原油212.54m3,获得了重大油气突破,揭开了塔河大型油气田勘探开发的序幕。 油田主体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中段南翼阿克库勒凸起,包括顺托果勒隆起的北部、哈拉哈塘凹陷东部及草湖凹陷西部(图4-12),即在阿克库勒凸起的背景上,北以轮台断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