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作者&投稿:宏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贾谊的《过秦论》里面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那么这六世主要是哪六世呢,这六世到底有哪些功绩,导致后来秦始皇可以轻而易举的统一天下呢?

秦孝公

第一世:秦孝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3年

秦孝公是六世里面唯一一个称呼是公不是王的,也是秦国最后一个公了。之后的称呼就都变成王了。之所以六世从秦孝公算,因为这哥们的贡献可以说是要多大有多大了。我们知道春秋五霸有秦国的秦穆公,但是从那之后秦国一直不怎么样了。主要是因为地处最西边和蛮夷接壤,而且东边又是晋国。可以说只要晋国一直在的话秦国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战国初期的时候也是,晋国虽然分裂成三个国家了,但秦国这回还是很弱。有一次中原诸侯会盟,没有通知秦孝公,这下秦孝公嬴渠梁受刺激了,怎么说我也是一个山头的老大,你们开会不叫我,分明是觉得我没有资格,看不起我。于是就开始发愤图强。

这哥们发愤图强做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任用商鞅变法。这个可以说不仅影响了秦国,甚至至今对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商鞅可以说是彻底的把这个国家打造成一个战争机器了,所以人都是战争机器上面的零件。具体的变法内容就不多说了。本来这个地方就民风彪悍,这下打起仗来就更加不要命了。之后为了,秦国以后的更好的发展和减少变法的阻力,秦孝公又迁都咸阳。外外交上面,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之后重要的就是把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给夺回了。我们知道魏国是战国初期的霸主,想打谁打谁的。秦孝公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3年。虽说在对外战争上面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这下秦国的内功练的已经无人能敌了,这也为之后的秦国吊打别人奠定了很大的基础。

第二世: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在位26年

秦惠文王

如果说秦孝公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秦惠文王就是更上一层楼了。我们知道战国初期变法的很多,魏国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等等。但是虽说变法初期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一旦支持变法的国君死后,之后的国君可以说都毫无列外的废除之前的变法。因为有时候太子是容易被人忽悠的,而且守旧的人在变法中都是吃亏的,所以一旦新君登基,这些人肯定想尽一切办法废除之前的变法。

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个称王的人,而且对于坚持商鞅的变法可以说是最大的功劳。虽说在登记初期的时候把商鞅杀了,但是在史书上面我们可以看到商鞅其实并不是一个完人,尤其是秦惠文王登基的时候商鞅真的是一个彻底的权臣。杀了他可以立威,而且当时秦国已经走上正轨了。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尤其是平巴蜀,就是现在的成都平原,这可以说后期是秦国的粮仓。后来重用张仪,可以说完全是秦一国之力和其他六国玩的。而且还一直是赢得状态。之后就继续打魏国,楚国和西北的义渠。可以说为秦国的统一增砖添瓦了很多。

第三世:秦武王前310年—前307年在位在位3年

《芈月传》里面的秦武王

这哥们是来凑数的,看谥号就知道好战。,在位期间,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还顺便把张仪给赶走了。他虽说好战,但是还喜欢自己上战场。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两眼出血,胫骨折断,到了晚上,气绝而亡,年仅23岁。也是非常逗,举鼎累死的。我觉得他为秦国最大的贡献就是死的比较早。

第四世: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在位55年

秦昭襄王

光看年数就知道可以做很多的贡献了。秦武王累死之后没有子嗣,他弟弟就上来了。这哥们可以说作为非常的打。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尤其是这个策略可以说是秦国后期的基本国策了。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就是著名的长平之战。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可以说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过能与秦国抗衡了。

第五世:秦孝文王在位时间3天

秦孝文王

这哥们是纯属来打酱油凑数的。我们看数字就知道他是公元前302年出生的。他爹干了55年大王,死的时候他都52岁了。结果刚登基还在为自己的爹守孝就死了。正好三天。不过他做了一件很伟大的事情就是立异人为太子,异人大家并不清楚,但是他儿子就是秦始皇嬴政了。安国君生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成为太子后,便将他非常宠爱的一位妃子立为正夫人,号称华阳夫人。华阳夫人一直没有子嗣。安国君有一位排行中间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因生母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而作为秦国公子在赵国作人质。后在吕不韦的活动下,华阳夫人成功说服安国君立异人为接班人。不过这班接的确实有点早。

第六世:秦庄襄王前250年—前247年在位三年

秦庄襄王

这个人就是秦孝文王的那个儿子异人了,他的最大的贡献估计就是有了个秦始皇的儿子。之后早点同意国家了。这哥们在位时间也比较晚,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也没有什么污点,不过灭了当时的东周国。西周国被他爷爷灭了。之后就是秦始皇登场了。

可以这样说,一共是六世,但是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都是来凑数打酱油的,没有他们也照样不会影响秦国的统一。



贾谊的一篇《过秦论》天下闻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六世之余烈具体指的是哪六世?他们又有哪些“余烈”留于秦始皇呢?

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在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并迁都于咸阳,对外和亲楚国,盟约韩国,联合齐、赵攻打魏国,将战国七雄中最强一国魏国削弱,自此魏国一蹶不振,开疆拓土为秦国统一打下基础。

秦惠文王赢驷,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赢驷继位之初为平息宗室仇怨车裂商鞅,但却沿用商鞅之法制,公元前325年始称秦王。当政期间重用各国来投人才,扫义渠,灭巴蜀,出函谷,下商於,为秦国打下巴蜀这个富庶的后勤粮仓,扩大了秦国土地,使秦国进一步强盛。

秦武王嬴荡,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年至公元前307年在位,时间很短了,在位期间平定蜀乱,攻克宜阳,设置丞相,这位武王是举重爱好者,公元前307年与大力士孟说比试举鼎,结果“绝膑而亡”。

秦昭襄王赢稷,惠文王之子,武王异母弟,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251年在位,历史上长命君主之一,在位早年其母宣太后掌权,外戚魏冉执政,先后战胜齐、楚、赵等国,取得河东、南阳、黔中等大片土地,迫使楚国迁都,从此再无强盛起来;后期任用范雎为相远交近攻,公元前公元前260年,秦名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灭赵军45万,彻底打残强敌赵国,并于公元前256年灭亡周朝和西周国,奠定了秦国统一战争的胜利之基础。

秦孝文王嬴柱,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0年在位,正式在位时间仅仅三天(主要是昭襄王活的太久了,公元前251年其父死后嬴柱为其守孝,守孝期满后继位三天去世)以致功绩不显,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最大功绩可能是立对了太子嬴子楚(秦始皇之父)。

秦庄襄王嬴子楚,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公元前249年至公元前247年在位,在为期间攻灭东周国,并吞并韩赵魏三国大片土地。虽也属于打酱油的角色,但他结交了一个有眼光的政商吕不韦,生下了一个好儿子嬴政。死后其子嬴政继位,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后,称始皇帝,并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其实我感觉秦孝公之父,秦献公嬴师隰功绩也很大,至少比那两个打酱油的秦王功劳要大的,但是不知贾谊为什么不说是“奋七世之余烈”?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南征北战东讨西杀终于兼并六国同意天下,但是只短短10几年就灰飞烟灭,这是什原因。

除了秦二世昏庸无能,赵高贪婪歹毒外还有原因吗?

老苏认为秦朝之所以如此迅速灭亡还有三大原因。

一是,以秦王国自商鞅变法100多年来,国力强大了但是老百姓并没有多少实惠,而且对百姓严刑峻法的统治已经是机械性僵化统治了,陈胜吴广起义就是大水导致延误到达日期,按律斩首,这才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敲响秦王朝丧钟。乱世用重典,太平时代百姓要休养生息,但是秦朝没有修养生息。

二是,六国灭亡时间太短只不过10几年,六国百姓还留恋六国,对新政府效忠心里还没形成,而且秦王朝用民太狠,人民仇恨秦王朝,六国旧贵族充分认识到这点,大泽乡起义已发生六国就分分在就地举事就充分证明了这点。

三是,秦王朝没足够外围力量保护中央政府,秦王的子侄没被封王,王族力量薄弱,秦王朝看到了周朝分封制的弊端于是矫枉过正,对分封制完全抛弃,导致王族力量薄弱,战乱一起,没有坚定的抵抗力量,靠章邯的力量不行,导致一发不可收拾,章邯一降就没抵抗力量了。试想如果子婴有封地,有军队加之其英明神武,或可以力挽狂澜。

可惜历史没有或许。李斯赵高害死秦朝。



~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一统六国,“六世”分别指的是谁呢?
答:六、秦庄襄王 最后,秦庄襄王(前281年—前247年),又称秦庄王,嬴姓,赵氏或秦氏,本名异人,后改名为楚(一作子楚),秦孝文王之子,秦始皇之父,战国时期秦国国君。秦庄襄王即位后,命蒙骜伐韩,韩国被迫割让成皋、巩等地。秦国的地界延伸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在此之后,秦庄襄王又攻...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答:第一世:秦孝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在位23年 秦孝公是六世里面唯一一个称呼是公不是王的,也是秦国最后一个公了。之后的称呼就都变成王了。之所以六世从秦孝公算,因为这哥们的贡献可以说是要多大有多大了。我们知道春秋五霸有秦国的秦穆公,但是从那之后秦国一直不怎么样了。主要是因为...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是哪六世,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答:那么,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既然说嬴政是继承六世的余烈,那么这六世自然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六人对秦国的发展并非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正是他们一代代积累,才成就了一个强...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六世”指的是哪些秦国国君?_百度...
答:既然说嬴政是继承六世的"余烈",那么这六世自然是秦始皇之前的六位秦国国君,即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这六人对秦国的发展并非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正是他们一代代积累,才成就了一个强大的秦国。先看看秦孝公,可能有些人对他并不是很熟悉,但他在位...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
答:《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六世指的是秦献公嬴师隰,秦孝公嬴渠梁、秦惠文王嬴驷、秦武王、昭襄王兄弟(嬴荡、嬴稷),秦孝文王嬴柱、秦庄襄王嬴异人,共六世七君。其中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

六世之余烈是哪六世分别叫什么
答:六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奋六世之余烈,意思是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这句话出自汉代贾谊的《过秦论》。过秦论节选 原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国君?
答: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是因为秦国经历了在他之前六位君主的励精图治,为他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也就有了“奋六世之余烈”的说法,这六世国君分别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秦国的统一离不开秦始皇的雄才大略,但是更离不开秦始皇先前六位君主...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指的是哪六世?
答:这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出自西汉年间贾谊的《过秦论》一文,这一句的大概意思是:等到秦始皇的时候,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那么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世” 呢?这“六世”指的是秦国的前任国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是哪六世,功绩又怎样?
答:贾谊在过秦论中讲到:“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可以说,秦始皇一扫六合与这“六世”密不可分。大秦帝国-秦孝公 一、秦孝公――商鞅变法,为一统天下奠定根基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已是大趋势。前有魏国李悝变法、...

秦国“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六国,所谓的六世是指哪些秦国国君呢?_百度...
答:贾谊的一篇《过秦论》天下闻名,其中有一句“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六世之余烈具体指的是哪六世?他们又有哪些“余烈”留于秦始皇呢?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在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并迁都于咸阳,对外和亲楚国,盟约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