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作者&投稿:潭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卓茂传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仪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曪德侯。” (摘自《后汉书·卓茂传》)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B. 今我畏吏,是以遗之 遗:赠送 C. 汝为敝人矣 敝:穷困D. 苟如此,律何故禁之 苟:假如5.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3分) ( )①默解与之,挽车而去 ②劳心谆谆,视人如子③举善而教,口无恶言 ④遗之而受,何故言邪⑤人不畏吏,吏不取人 ⑥教化大行,道不拾遗A. ①②③ B. ①⑤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卓茂心地善良,有人把他的马认成了自己的马,卓茂明知对方认错了却不辩解,而是让那人把马牵走了。后来那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登府送马,并向卓茂诚恳道歉。B. 卓茂办案严谨,在处理亭长收受别人的米肉这件案子时,为了全面了解事情真相,他不仅与送米肉者详细交谈,还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从而做出了合乎情理的判断。C. 卓茂认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是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在自愿的前提下,乡邻之间,吏民之间表达馈赠之礼是合乎礼仪的,不应随便把“受礼”提到“违法”的高度。D. 卓茂关于律法与人情的训导,合情合法,被密县的吏民普遍接受。在他的治理下,密县社会风气正,治安好,卓茂因此受到朝廷嘉奖,皇帝赞扬他所做的事是别人做不到的。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译文: 。(2)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译文: 。 答 案4. 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实词的理解能力。该项中的“敝”,意思应为“见识浅陋”。原文“汝为敝人矣”意思是“你是个见识浅陋的人啊。”5.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筛选能力。(④“遗之而受,何故言邪”,是卓茂质问送礼者的话;⑤“人不畏吏,吏不取人”,是贤明之君治理天下的情况;⑥“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是对卓茂政绩的概括。这三项均与“宽仁恭爱”无关)6.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B项 “把身边的属员叫来仔细询问”是对“辟左右问之”的误解,正确的意思是让身边的属员回避。“辟”,屏退,让……回避。7. (1)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他办而送给他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2)(如果随意)往一门法律之内拉扯,从小的方面看是要判罪的,从大的方面看是要杀头的。你且回去想想吧!【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根据语境推断主要词语的含义,把握好采分点,理顺句意。第一句要注意“为”“为”“将”的意思,根据文意译为“是……还是……抑或是……”的选择问句式,句意则豁然贯通。第二句要注意 “论”、“门”的意思,要善于利用第一小题对“论”的解释这个有利条件,并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技巧点拨】翻译句子是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综合考查,要以“直译为主”,要留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意,平时注意多积累文言词汇知识,逐步提高推断语句的能力。 【参考译文】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起初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在孔光手下效力,孔光称赞他是品行高尚的人。有一次他曾从相府外出,有个人指认他骑的马是自己的马。卓茂问说:“您的马丢失多长时间了?”那人答道:“大约一个多月了!”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把马认错了,却默不作声地解开缰绳将马给了对方,自己拉着车离去,回头对那人说:“如果你发现这匹马不是你的,希望你来丞相府把马还给我!”过了几天,那人意外地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那匹马,于是他来到丞相府把马归还给卓茂,向卓茂叩头道歉。 后来卓茂因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任密县县令。卓茂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如同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推行教化,从不对百姓恶言相加。官吏和百姓像对待父母那样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有个人曾来告发他属下的一个亭长收受了他的米肉,卓茂屏退身边的人后询问那人:“是亭长跟你索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办而送给的?抑或是平时你认为他对你有恩而送给他的?”那人回答说:“是我自己前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自愿送给他,他接受了,为什么又来告发他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财物。而今我因为害怕他,所以给他送些米肉,亭长最终既然接受了,所以我来告发他。”卓茂说:“你是见识浅陋的人啊。大凡人比禽兽尊贵的原因,是因为人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乡邻之间尚且表达馈赠之礼,这是人们用来相互亲近的礼节啊,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利用权势强求别人馈赠礼物罢了。大凡人生息之地,总是和许多人生活在一起,所以有人情礼仪上的互相交往。你却不想在人情礼节上加强修行,难道能远走高飞,不在人间生活吗?亭长平素是个好官吏,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律令制定的是大的准则,礼仪则要顺乎人情。如果我用礼教导你,你一定不会有怨恨;如果用法律来惩治你,你就会不知所措了吧?(如果随意)往一门法律之内拉扯,从小的方面看是要判罪的,从大的方面看是要杀头的。你且回去想想吧!”于是百姓都接受了卓茂的教导,官吏也很感激他的恩德。几年之后,教化得以普遍推行,路上没有人把别人遗失的东西捡走据为己有。那时光武帝刚登帝位,于是下诏表彰说:“先前的密州县令卓茂,严格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纯洁的节操始终不变,确实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事。而今任命卓茂担任太傅,封他为曪德侯。”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 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 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诣:前往
C. 茂辟左右问之曰 辟:躲避
D. 方见重于世 重:尊重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亭长为从汝求乎 ②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 ①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②良乃入,具告沛公
C. ①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②诚知其如此,虽万世之公相
D. ①而独能取忠厚之臣 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卓茂“宽仁恭爱”的一组是
①心知其谬,默解与之
②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
③视人如子,举善而教
④束身自修,执节淳固
⑤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⑥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A.①④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找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4分)
译:
(2)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4分)
译:
参考答案

10【答案】C
【全解详析】C项 辟:屏退。根据上下文语意推断,卓茂并没有“躲避”的意思,只是不愿扩大知情的范围。
【考点聚焦】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是指那些古书中经常出现,而且容易跟现代汉语相混淆的实词。同时还要注意一部分词类活用现象。
11【答案】C
【全解详析】A项 为:表示判断,是。B项 乃:于是。C项①诚:的确,确实;②诚:假如,如果。D项 独:唯独。
【考点聚焦】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此类题目考查四个虚词的用法,每个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考查异同,其中一句出自原文,另一句出自课本;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把考查点和课本所学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
12.【答案】B
【全解详析】注意题目要求的限制“直接”表现“宽仁恭爱”的一项。
【考点聚焦】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质是考查对文中关键语句文意的把握和理解。
13. 【答案】C
【全解详析】A项 谢:道歉,而非“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B项 遗:赠送,属误解文意;D项 卓茂被重用是因为 “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 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光武帝树卓茂为世人的榜样醇化世风。
【考点聚焦】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筛选提取、综合分析能力,立足点是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既要从整体把握,又要从微观入手。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四、(18分)
14. 【答案】 (1) 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有仁爱之心,懂得互相恭敬地侍奉。(2)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
【全解详析】(1)“凡”译为“大凡”“大概”,得1分;“所以”理解为表原因,得1分,“贵于……”译为“比……尊贵”,得1分;整体语句翻译准确通顺无语病,得1分。(2)“中”译为“胸襟”“胸怀”,得1分; “率”译为“遵循”,得1分;“怨悔曷其至乎!”是反问句,“曷”译为“怎么”“难道”,得1分;整体语句翻译准确通顺无语病,得1分。
【考点聚焦】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能力,主要考查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及文言句式的把握。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文言文阅读§1

管 仲 相 齐

齐襄公无道,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无知弑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鲁人以兵纳之。未克,而小白入,是为桓公。使鲁杀公子纠于鲁之生窦。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鲍叔牙为宰相。辞曰:“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请于鲁庄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遂以为相。注云:三衅者,以香涂身曰衅。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大抵召忽之死,为守节;管仲不死,为树功。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子纠,弟也,不当辅以争国。 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劝忍百箴》)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 奉:奉命
B.鲁人以兵纳之 纳:接纳
C.辞曰:若必治国家者 辞:告诉
D.故请之 请:请求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鲁人以兵纳之 而与坐而问焉
b.合立当事之 不当辅以争国
A.“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不同
B.“之”和“焉”相同,“合”和“当”也相同
C.“之”和“焉”不同,“合”和“当”相同
D.“之”和“焉”不同,“合”和“当”也不同

3.“民到于今受其赐”一句中“其”指代的内容是
A.召忽之死节 B.管仲之惠泽 C.叔牙之荐能 D.桓公之德政
4.下列句中加点的“死”字与“召忽死之”中的“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B.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C.等死,死国可乎
D.管仲不死,为树功

以下5—6两题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此答子贡问管仲不能死之辞也
A.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B.这是子贡回答管仲为什么不能死的原因的托辞。
C.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时说的话。
D.这是孔子回答子贡所问的管仲为什么不死的原因的托辞。

6.故圣人不责其死而称其功
A.所以圣人并不要求召忽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功德。
B.所以圣人并不责问召忽为什么去死,但称赞他守节的作用。
C.所以圣人并不要求管仲去死,反而称赞他的作用。
D.所以圣人并不责问管仲为什么不去死,反而称赞他的功德。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②寡君……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
③桓公亲迎于郊,而与坐而问焉。
④盖桓公兄也,合立当事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列叙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鲍叔牙保护公子小白逃到莒后,让公孙无知杀了襄公,立小白为桓公。
B.管仲、召忽奉公子纠之命逃到鲁国,子纠死后,召忽为他守节而死,而管仲不死,各得其所。
C.鲍叔牙认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管仲,治理好国家,一定要请回他,故向桓公举荐管仲。
D.管仲任相后,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统一了天下,百姓感激他的恩德。

柯 邑 之 盟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而,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援刃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仇,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仇,而君不仇,著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贡;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新序·杂事四》)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读音、释义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要盟可负 ②为鄄之会
A.①yo 重要 ②wi 为了
B.①yo 要挟 ②wi 主持
C.①yo 要挟 ②wi 为了
D.①yo 重要 ②wi 主持

2.对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君请当其君 ②君其许之
③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④请倍盟而讨曹刿
A.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要盟可倍”中“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曹刿手剑援刃而进 B.桓公遂与之盟
C.被明月兮佩宝璐 D.舍相如广成传舍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尊事周室 周室:周,朝代名。周室,指周王朝。
B.九合诸侯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
C.功次三王 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一说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D.为五伯长 五伯:指古代五个占领一方的首领。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三存亡国,一继绝世
A.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B.三次保存了灭亡了的国家,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C.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继承断代的国家
D.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国家得以延续

6.本信起于柯之盟也
A.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B.根本的信义是从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C.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在柯邑缔结盟约时开始建立起来的
D.寻根追源,(齐桓公的)信义是从柯邑的盟约而来的

7.对曹刿在坛上迫近齐桓公时讲的一句话的用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责问齐桓公为什么侵犯鲁国。
B.追问齐桓公是不是还要进攻鲁国。
C.警告齐桓公赶快放弃进一步攻打鲁国的打算,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D.暗示齐桓公:不许进攻鲁国,并且必须接受自己的条件,不然的话,将与他拼命。

8.下面是对管仲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被“曹刿手剑援刃而进”的气势吓破了胆,连连劝齐桓公接受对方的条件。
B.管仲力排左右“倍盟而讨曹刿”的议论,认为不负不仇可以“著信天下”,表现了过人的见识。
C.管仲将计就计,利用曹刿强迫齐桓公订立盟约一事来改变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形象,表现了他的雄才大略。
D.管仲以遵守可负的盟约来博取天下信誉的主张,为齐桓公一匡天下,成为五伯之长创造了条件。

介 推 拒 禄

介子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耳。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何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文公即位,赏不及推。推母曰:“盍亦求之?”推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推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其母曰:“能如是,与若俱隐。”至死不复见。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文公出,见书曰:“嗟此介子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则亡,遂求其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表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
(《说苑·介子推不受禄》)

1.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正确意思是
①天未绝晋 ②不食其食
A.①灭绝 ②俸禄 B.①绝望 ②粮食
C.①断绝 ②吃 D.①截断 ②给……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及”与“赏不及推”的“及”的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C.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 D.及捕入手,已股落腹裂

3.对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必将有主 ②主晋祀者 ③推从者怜之 ④五蛇从之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见”与“至死不复见”的“见”意思、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大王见(臣列观 D.才美不外见
5—6两题所示的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A.归罪而去模仿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B.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我的罪过比他们还要大
C.责怪了他们而又效法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D.归罪而去模仿他们,在罪过上我比他们还要大啊
6.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A.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身体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B.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C.言语是自身的漂亮的装饰,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花纹
D.言语是身体的花纹,自身即将隐居,哪里还需要漂亮的装饰

7.以下八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与介子推母子到死再没有露面有关的一组是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③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④唯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
⑤能如是,与若俱隐
⑥盍亦求之
⑦言、身之文也,身将隐。安用文
⑧亦使知之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④⑤⑧ D.②③⑥⑦

8.下面是对本文主要意思的剖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赞同介子推把文公的复国归功于天的观点。
B.文章歌颂了介子推有功而不图报的品德。
C.文章肯定了晋文公知过能改的贤君胸襟。
D.文章批判了介子推母亲邀功请赏的思想。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
②先子度其足:
③而置之其坐:
3.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文中的 之 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 ②至之市( ) ③而忘操之( ) ④反归取之( ) ⑤何不试之以足( )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 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 窃:( )②辄默记 辄 ( )③儿痴如此 痴( )
④恬若不见 恬 ⑤父怒挞之 挞( ) ⑥曷不听其所为 曷(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 )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
3.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 啖( ) ②欲以去热也 去(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解释加点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
2.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从表达方式上看,选问中前两句的是( ),最后一句是( )。
5.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
6.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1 ①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②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③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3 不要墨守陈规,按教条办事,要知道变通,摆脱腐朽思想的束缚。
4 ①代词,指尺子; ②到……去; ③代词,指尺子;
④代词,指尺子; ⑤代词,指鞋。

二、1 ①窃:偷偷地; ②辄:就; ③痴: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坦然; ⑤挞:用鞭子打。 ⑥曷:同“何”,怎么,为什么。
2 ①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3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1 ①啖:吃。 ②出:驱除。
2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其它答案合理均可)

四、1 ①自:从。 ②是:这。
2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3 记述; 议论。
5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6 刻舟求剑;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
答案:

中考游记类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取必须是“浅易”的,对“浅易”的理解应当是:文中多数字词属于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即使有少数生僻字词,或选文中出现不常见的典故,也会安排注释以降低难度,让考生在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跳一跳就能摘...

初中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答:我觉得初中主要就是要训练阅读(现代文).到了高中就是什么都得训练了.买文言文字典\更多的资料\. 你最好还是问你的老师,老师的意见还是不错的,问老师买什么样的资料好. 好了,我的回答就是这样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文言文阅读题。。急!!
答:访友不辞辛苦;另一方面,通过雪景渲染出一种茕茕孑立皎然出尘的氛围,以此影射甲乙两文中描写人物本性之高洁出尘正如白雪一般。以上是个人的一点见解,当然其实关于王子猷的评价和魏晋所处时代环境相关,如果深入一点讲也可以从批判的眼光去解读,但考虑到这个是文言阅读题,就不赘述了 ...

小学阶段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答:1. 小学毕业班语文阅读训练及答案(现代文古文都要,越多越好 1、先解释带点的字,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3+3=6)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 陷: 句意: (2)、其人弗能应也。 弗: 应: 句意: 2、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2+4+2=8) 在瑟瑟的秋风中,落叶簌簌地飘到地上。我背着...

勤读文言文阅读训练题
答:4. 古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四篇越短越好,题目要少急 第一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 解释...

课外文言文阅读选择题
答:写出一个出自选文的成语 (4分)10.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答:。 5. 一般考什么课外题(例如:名著知识,文学常识,课外文言文,阅读 前面有占一部分是课内的题(课内填空、课内文言文阅读回答或解释、古诗默写或填空等).还有基础的选择题(这个只有两道左右).课内的题占的分值不算多,但也不少...

中考考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答: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4、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

文言文阅读共5小题
答:2. 【文言文阅读(5题,共18分)齐桓晋文之事(节选)《孟子》齐宣王 小题1:B小题2:A小题3:C小题4:C小题5:(1)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2)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因为不愿广施恩泽。 小题1:王:动词,统一天下小题2:两个“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B.副词,表示判断,是/副词,表示转折,竟然。C.介...

愚公移山文言文阅读题
答:1. 初三语文文言文《愚公移山》,求答案 楼主你好:1. 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什么 ?( 用原文回答 ) 答: 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其如土石何?2. 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什么 ?( 用原文回答 ) 答:河曲智叟亡以应。3. 文章结尾 “帝感其诚”中的“ 诚 ”指...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答: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加点字。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翻译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