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素养与教学效果有什么关系 教学中如何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作者&投稿:职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我很认同窦老师的说法,那么,让我们也努力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吧。虽然我们不一定都会成为像窦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至少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那我们如何带给孩子们福气呢,我想第一要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的素质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素养既包括教师本身所独有的内在的特质,同时也包括这些内在特质外化的表现。那么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基本素养从小而化之的层面来看,他不仅应该成为一名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行者,一个乐者,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一个读者。”下面我将和大家从语文教师的痴性、诗性、知性、灵性、理性这几个角度探讨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行者无疆,拥有远大的职业境界——谈语文教师的痴性
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这是他从1994年起在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上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得更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
从王崧舟摘抄的这则故事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行者,要做一名苦行僧,进而在小学教研领域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想应该具备以下两点:
第一,要有锲而不舍的职业追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危机成了迫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许多地方,教师除了面对下岗的压力外,还要面对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压力。目前各地方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继续教育,每年要修满多少学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很多教师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这给本来就已经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又加上了一个负担。对于一些不太发达地区的老师来说还有学历压力。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学历能达标,很多老师就得再挤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使广大教师非常劳累。新课程的实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考验。多充电,才不被学生否定。“教师职业危机”的存在不仅仅是“教师岗位的危机”,还体现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危机上。现在,单靠过去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辅导杂志来备课已捉襟见肘,如果不抽出时间多方位提升自己,就很难适应新课改对开展综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很容易被学生否认,被时代淘汰。
第二,要有客观务实的职业规划
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领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从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看到他们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适应阶段、强化教学基本功阶段、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成长的“徘徊阶段”,最后有少数优秀教师 “成名、成家”。尽管我们每个老师并不是都会成长为教学专家,但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让我们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在工作中找到更多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独特性使我们成为重要的人,我们的独特性使得我们被社会需要。所以我们不需要光看那么多成功的书模仿别人,而是应该找出自己的特性,并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外表、性格、气质以及作为教师所承担的责任,甚至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有针对性、按步骤地提高自己。
二、乐者无忧,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谈语文教师的诗性
人生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心态和态度,即把人生看作什么,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价值观是被我们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的,因此我们只有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带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述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积极、向上、美好的价值取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由此看来,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其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格
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我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第二,要有高雅的品味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美要有独特的鉴赏力,对情要有独有的感受力,对事要有独到的判断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语文教师最好是个诗人。因为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雅的品位,就会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美的因素,荟萃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审美鉴赏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才能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才能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当然,语文教育虽是言语智慧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所以语文教育同样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技术理性甚嚣尘上的今天,更需要疏浚语文情感教育的源流,用真情之水浇灌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师既要是理性的智者,也应是性情中人。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和学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的境界。充分地运用美的因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高雅的品味还体现在教师的审美品位上,更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如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启课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有个经典的创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愿意到黑板上来画的同学请自己上来!
(几个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台作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
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
师:《做一片美的叶子》是篇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见以前所未见,闻以前所未闻,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好好读一读?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经历了许多事,体味了不少情,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和利用的资源。理想课堂应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和相互启发的过程,师生一起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
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这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过来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
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其“设计”并不细腻和华丽,但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孙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绝不仅仅只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飞扬激情的脉动!他说,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他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三、学者无限,拥有宏阔的课程视野——谈语文教师的知性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制定的。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同时,也能作为我们认识、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成为我们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凭借。既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落实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一名教师首先具备的基本功是普通话和三笔字,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及时反思、深入教研的专业基本功。
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播音员,也是演员;还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主持人,也是诗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表达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我就普通话水平提升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普通话学习的体会。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熟练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其次要准确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像我们湖北省内的大多数地方在语音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韵不分,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等。
要学好普通话,还要不怕嘲笑,持之以恒。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总之,把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做个最简单的小结,就是多听、多练、多记、多读。
在这里,附上几则绕口令,既能针对我们所处的方言区训练普通话,也算作一个放松训练: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十四说成是“实事”,也不要把四十说成是“细席”。
2、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花在粉红墙。黄凤凰,红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3、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4、 坡上立着一只鹅, 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第二,要有完备的知识素养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每位有志教师的更高追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文素养
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教育素养
在学习方式上,《课程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我们将在下一个版块来探讨教师的教育素养。
3、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本中《赵州桥》、《李时珍》等课涉及科学技术知识,而《海底世界》、《春蚕》等课文又涉及了自然环境知识等等。天真的小学生也许会问语文老师:“天为什么是蓝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涉及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因为你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不去回答。所以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掌握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史学渗透。
4、创新素养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5、信息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并提供给小学生,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学习的理解。
6、美学素养
《课程标准》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总目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有这些叙述,都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满”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7、实践素养
《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角度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教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是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主要表现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讨论、游戏、表演、欣赏、评价进入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这些实践素养,就能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语文课程领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第三,要有完善的课程理念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题部分。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此,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该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第一,应充分发掘我们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其次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发掘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同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
从一开始,于老师挎着盛有水果和蔬菜的篮子走进教室,借助与班主任的简单对白,营造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极其真实的准备招待客人的教学情境。小朋友那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证明了于老师巧妙的导课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并锁定了注意力。接着,于老师又从“我买点东西准备中午招待客人”入题,到课中“我该怎样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至课尾“就按同学们说的去招待客人”,各环节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不仅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与口语交际活动徜徉在环环相扣的口语交际情境之中,而且这步步深入的训练,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语言发展过程。临近课终,于老师又借助班主任的参与,以“借篮”为跳板,出人意料地抛出个“节外生枝”的“分类装篮”问题——用两只篮子装这些东西。浙江省特级教师周一贯将此喻为“神来之笔”,说它既与生活实况相符,又寓分类的逻辑训练于其中,可谓一石二鸟,为整堂课的结局锦上添花。

四、智者无惑,拥有高超的教育技艺——谈语文教师的灵性
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比如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学科类知识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师生人际关系融洽的过程,是人文关怀中爱心的交互,更是教师适时适事地调控教学进程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激动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机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教学机智处理得是否得当,不仅成了教学成败,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更是尊重学生,激发个体积极性,转变教学因素的重要手段。

谈一谈教师礼仪素养有哪些作用~

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人格魅力的重要因素,是外在形象、内在素质的综合表现。教师的礼仪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成长,因此加强教师礼仪修养十分必要。实施素质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而教师管理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关键手段,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这一宏伟工程的根基所在。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力图在实际教育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现代社会背景下教师应该从自身的礼仪修养入手从而力求对学生的品格养成带来正面影响这一观点进行讨论。 首先,加强教师礼仪修养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师的外在形象和言行举止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良好的教师形象,可以给学生充实、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不良仪表和习惯,会有损教师的形象。 其次,加强教师礼仪修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形成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教育效果的好坏。但是由于某些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在一些教师当中,仍然经常发生损害教师职业形象、背离教师职业道德的不文明表现,造成一些教师礼仪修养缺乏的客观原因,除了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外,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忽视对教师的礼仪教育。因此,要加强教师的礼仪修养,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还要有必要的教学课时、必要的辅助设施,教学形式和方法也应灵活多样。同时要营造良好的礼仪环境,要培养高素质的礼仪教师队伍,本文的重点在于 一、什么是礼仪、修养? 礼这个字讲的是尊重,礼由心生,它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明白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把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这个要求,这个欲望需要表现出来,这就是个仪了。仪是表现礼的外在形式。 礼仪是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一种规范的表现形式。 二、教师礼仪修养的基本内容: 教师礼仪是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教师的修养是教师自身素养的体现。 三、教师礼仪修养的原则 1.摆正位置,以学生为本。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在工作岗位上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宽以待人,以学生为中心。现代教师礼仪和古代教师礼仪最大的不同是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位置,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我们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2.端正态度,要善于包容。 容忍自己的同事有不同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容忍不同的学科有不同学科的教学特点、容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学校的要求、容忍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偏好和兴趣。 四、教师礼仪修养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教师礼仪最基本的特征即教师礼仪的四大关注点: 1、师资:教师要有一技之长、要业精于勤、要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学生最喜欢的老师:有亲和力的、有个人魅力的。) 2、师表:语言美、心灵美、仪表美、行为美。教师是楷模,楷模就要思圆行方,值得别人效仿,不会误人子弟: 3、师德:教师要终于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要遵守法律、爱护学生、廉洁从教; 4、师心:教师要有爱心,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们的期望。 五、为什么要大力提倡教师礼仪修养?如何通过教师礼仪修养的提高来影响学生的品格修养? 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全体公民要明礼诚信。党中央强调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发展、共同进步。国家要发展,民族素质要提高,礼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衣食足而知礼仪,教师在礼仪推广和普及中扮演着一个义不容辞的率先垂范的、为人师表的角色。。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种颇值得玩味的名词叫“皮克马利翁效应”,意思是说:老师预言某些学生将来会出现特殊的好行为时,这些学生便将展露出老师所预言的才华;反之,老师如果预言学生是难雕的朽木,学生的表现将腐朽不堪。将这样的联想移植到教育的理念上,也就是说,“汝心信其可行,虽移山倒海之难,孩子也能轻松做到;汝心信其不可行,虽摧花折木之易,孩子也难有所成。”从社会心理学来说,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是“自我实现的预言”,而放在教学中,它就是教育评价的功能发生了效应。而今,为了拓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空间,就必须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评价功能。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说过,他可以“因为人家一句适当赞美而开心两个月。”马克吐温不是爱虚荣的人,他道出了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理解、肯定、赞美和鼓励,这是一束照耀人的心灵的和煦的春光。杰出人物如此,成年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赞美学生这是积极的评价,它是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主自立的意志和奋发努力的上进心的良好催化剂,也可以使孩子明确前进的方向,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是完全必要的。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赞美不是唯一可行的评价方式。批评、鞭策同样能起了动力的作用。因为,未来的社会,时时处处充满竞争,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则是意志和毅力的较量。作为小学语文教育者应懂得教育评价的功能,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效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从而为我们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的努力。
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指责很多,“耗时多,收效少”等等。从应用层面上讲,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内容及教育技术等方面均存在原因,但对于教育评价的不够重视,对于教育主体的不够关注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欣喜的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教育评价的重要性: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细读《语文课程标准》,回顾语文教学实践的点点滴滴,我深深体会了教学评价的作用,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关注学习心理的评价,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兴趣。
兴趣,就是一种爱,是一种比较痴心的,对某些事物喜好的情绪。小学生在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影响下,在成熟水平不断提高、能力不断发展和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情况下,兴趣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作为教师,学习心理学、教育学,认识到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重视对其评价,是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学习兴趣的培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中国孩子在两三岁时学会了说话,为何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么多人怕学语文呢?这值得我们深思。在低年级学生中,常出现上课喜欢捣乱,有时喜欢恶作剧等行为。这往往不是品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他们希望能通过其方式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有的还因老师批评而得意的,这是他们的心里渴望关注——尽管是批评但那也是一种关注。老师要反思,是否是我们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过于冷落了他们?如果是,我们应给他们适当的关注,让每个学生在爱的沐浴下健康成长。记得有一次,语文活动课上,学生们准备好了课外背诵的古诗,等待老师检阅。当我习惯性地叫了积极举手的学生上台表演后,却听到一声叹息——唉,又得不到小红旗了。原来是那个举手时直嚷嚷,因我不喜欢他不守纪律而冷落了的小家伙……忽然,我的心紧了一下,我从他的叹息声中,听到了无奈和失落;从他那羡慕的眼神里,读到了向往和追求;从他那叹息声后表现出的又一次往上跳跃、举手、争抢机会的身姿中我悟出了他那渴望关注的内心激情。我明白了,每个孩子在他的童年时期表现出的学习行为均有其复杂的心理历程,由爱抢答问题至上课不回答问题,厌烦上语文课,这中间的心理历程是复杂的,是渴望关注被多次否定后的必然结果,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忽视后的必然恶果。后来,我在多次的作业展览,表演活动中,学会了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孩子的最棒的作业展现在众人的面前,让自尊、自信长上翅膀,从内心飞扬出来,写在脸上,落在行动上。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是语文教改的方向,但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语文学习主人位置“错位”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的。很简单的一个例子,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大都安排学生初读课文,其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而实际教学中,在检查初读课文时,不少老师喜欢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不时地打断,去纠正和指导学生的错误。以至有学生在读书时出现一个错误,老师未发言,全班学生齐声纠正其错,令会读书的学生面红耳赤,越读信心越不足,以至以后失去了争取在全班学生面前读书的信心。课堂上,“学习的主人”渐渐成为了“客人”。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评价不当的课堂教学中消磨殆尽,何谈读书之乐趣?
“孩子上学后的问题为什么愈来愈少?”家长有时迷惑,在儿童生命的早期阶段,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令父母感到欣喜的,而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其课堂教学的特殊性,学生没有学懂拼音,不会发三拼音节时,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开始急躁了,“我的孩子笨吗?”“他为什么不会而别的小朋友都会?”“为什么别人能考双百,而我的孩子只考两个98?”我班有一名学生,因口齿不清楚读“zh、 ch 、 sh ”声母时,一律发z、 c、 s音,拼音学完了,他还不能完全掌握要领。他母亲也是一位名校教师,说孩子从小这些音就发不准,这一点与其他孩子是不一样。孩子也在旁边听着。我明白了,这是一位认同儿子“与众不同”的缺点的母亲。我问她:当你看到别人家一样大的孩子会走路时,你的孩子走路不会走,你会悲哀地下结论道:“我的孩子不能走路”?她肯定地回答不会的。于是,我让他的孩子跟我练口形,能听出其发出的音介于“zh”于“z”之间,含混不清楚。我说:他会发准音的,周弘老师能让女儿周婷婷开口说话,你的儿子先天条件一定不弱于小婷婷。孩子在一旁听了,使劲点头,眼眶里点点闪闪。这以后,我和家长共同帮助该生练口形,练发音。果然,一个月后,该生完全能发准zh ch sh音了,不再喊zhang老师为zang老师了。
当一群叽叽喳喳,爱笑爱跳又爱打小报告的小家伙在教室里的时候,我们开始教a o e ,教“日、月、水、火”,小家伙的问题也接连不断。“烦了”,这一群学生,什么都不知道,教认拼音四线格,他偏要问为什么叫它四线格,为什么不叫四条格。”我们的老师是烦了,于是,语文课上“不准说话”,“不准乱提问题”,“把手放在背后”“身子坐正别动”没点名不准抢回答问题”的训斥太多了。也许,伟大的爱迪生第二就此消失了,富于天才想象力的诗人就此夭折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儿童天性就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多次行为过失评价斥责中不再滋生,不再开花结果。对语文课的厌烦、冷漠首先来自于其心理的挫伤,而儿童所谓的课堂过失行为恰是其积极求上进的心理流露。我们要善待孩子们可贵的求知欲。如教学《精彩的马戏》一文时,如何理解“喝彩”这个词时,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发出“好!”同时夹杂着鼓掌声和摆臂的姿态,学生的思维被调动了,在未经许可下的表演表现出了其创造性的才华。他的行为是散漫的,但他的学习心理是健康的,学习兴趣是高涨的,我也同时为他的表现而喝彩。
“你是个很有潜力的小诗人”。当我笑着拍拍手拿第一首诗作品给我欣赏的健健时,他的嘴笑咧了,一蹦一跳地跑了。接着几个星期,讲桌上,走廊里,我总是碰见他,悄悄送我一张纸,上面有他的新诗作,我照样点头,微笑,夸奖,拍拍他,他依然笑着跑开。但后来,健健再不来给我送诗了。我忍不住去问他为什么不写诗了,他低头小声说:你从来没在班上读过,我的诗也从未上过黑板报上的“优秀作品选登”。我释然了。是呀,一尘不变的评价方式仅在初期具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变幻的评价形式为是小诗人诗情迸发的点火石。健健的诗经常被大家传阅了,班上的小诗人也渐渐多了,学生学语文学做诗兴趣高了。因此我领悟到语文教学中(哪怕是一个字母的发音,一个词语的教学,一个细小的动作)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是形成孩子健康的学习心理的重要环节。
二、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等人的帮助,利用相关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这意味着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语文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要给语文教学引入活水,激发活力,必须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系统。作为帮助者,促进者,在学习时间上,提供一切机会,在学习空间上,包括学校、家庭、社会,要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延伸到课外,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相互促进,知识与能力相互增益,给学生以更加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取得良好效果,拓宽学习天地,及时评价,总结学习语文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一)关注学习过程,建立学习档案袋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聪明的教师会利用评价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方法。语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课堂教学也无非是一个示范,教给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指点他们在更广阔的层面上拓展语文学习,这比教懂一篇课文,学会一个字更重要。从宏观上看,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教育评价的应用如何更好地发挥功效呢。本人认为,教师要建立“学习档案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指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这就为教师明确了评价学习过程的最好选择。
1、丰富学习档案袋的内容
“学习档案袋”是语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跟踪记录和评价,这里面应该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不等于传统意义上的家校联系本,不再满足于少量的通知、作业反馈意见,而是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的点点滴滴记载其中。其中有作业方面的记录,但不仅仅局限于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还应该包括口头练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等动手动脑操作的作业,教师不只是对作业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判,而是要着眼于学生学好语文、健康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评析,指出其努力的方向。其中还应该包括学生在校、在家学语文的态度、兴趣、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记录,如优秀的作文、一次精彩的发言,一个出人意料的构想、一份成功的喜报等。根据记录教师定时分析、反思、及时引导学生走上学语文、爱语文的道路。
2、注意学习档案袋中信息传递的多向性
“学习档案袋”既可用于教师对学生语文学习过程的了解和评价,又可作为教师、学生、家长合作学习、合作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的记录可定期反馈给学生及家长,反之,学生及家长的意见又可以传递给教师。如征询家长对语文教学的意见。汇报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的特殊表现等。在“学习档案袋”中还可设置“回音栏”“家长的话”“学生的话”以及各类调查表格等,以免充分体现教师和家长是帮助孩子成长的天然合作者的合力。在多向评价的过程中,要充分顾及孩子的心理感受,积极发挥以情感人的正向作用。
3、定期展示学习档案袋
教师可根据课程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习档案袋”展示会,让全体学生或家长来校观看、评价,也让学生本人自我欣赏、反思,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再认识,再提高,发挥元认知心理的积极效应。在班级中展示学生的语文学习资料(文本、声像、电子等类型不限),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其反思学习过程。这样的展示会既是对学生阶段性语文学习效果的肯定,又是学习方法的交流。学生在看、想、说的过程中,语文素养随之提高。
(二)加强形成性评价,注重学法指导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就是为了测定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指出没掌握的部分或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或不足,其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语文学习成绩或作为学习的证明,而是既帮助学生也帮助教师把注意力集中于达到的掌握知识的程度上,这对于教师自身也具有促进作用,如:作文评价、课堂听课、发言、背书、读书等及时性评价,对学生有促进,对教师教学也是反馈。教学相长,于此中可见一斑。
1、 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方法
实施语文教学评价, 要做到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评价注入更有直接意义,因此教师要注意大力开展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学习掌握知识的方法。我曾组织学生在学习《将相和》以后表演课本剧。我将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集体商量、策划、分工并进行排练,教师只是相机进行指导。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畅所欲言,经过充分的磨合(互相评议)后确定了方案,然后分头搜集资料,整理汇总再进行角色分工。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们非常认真,不断提出修改意见,直到大家都感觉满意为止。表演的时候,我安排了观众们承担一项重要任务,欣赏的同时进行评议。结果全班同学在欣赏了三出精彩的课本剧的同时又听到了观众代表们精妙的评价,整个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在主动学习,他们自己组织,互相评议,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当这个任务完成之后,学习方法也被他们自然掌握了。再如,班级开设信息台,设立“开心一刻”“美文欣赏”等栏目,要求学生人人参与,从自学到朗读,从配乐到录制,大家分工合作,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多项语文基本功,帮助他们掌握学语文,用语文的好方法。
2、让学生在评价中掌握方法
语文学习应该是开放式的,没有一个统一高效的方法,但是学法之间可以互相借鉴。许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摸索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怎么进行推广、宣传呢?我觉得可将其渗透在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中,让学生乐于接受。一次,我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当学到小兴安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时,有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我知道小兴安岭中除了书上介绍的宝贝外,还有……”他一下子竟讲了10多种,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我惊讶地问:“:你是从什么地方知道的?”他说看过一部关于小兴安岭的电视专题,印象很深。我不失时机地告诉大家:“看来,处处留心皆学问呀。学语文不光是靠课堂认真听讲,还要注意课外知识的猎取,这位同学为我们大家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大家都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我知道,同学们在我看似平常的评价话语中已经知道了语文学习中课内外结合的重要性,也相信他们会做得更好。果然在随后的一次学习方法交流会上,有好几位同学结合实际谈了自己在图书馆、互联网、电视、报纸上阅读、摘录、积累的可贵经验。
三、改变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学语文的最终目标是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常从试卷的分数与作文的等级上去评判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仅是评价的方式之一,也只是教师单方面对学习效果的鉴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也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学习效果不再局限于书面作业、书面考试了,而是要求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并重,听、读、说、写、做等全面发展,而评价者也由单纯的教师转变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生与生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多种作用,语文的学习也逐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中。
语文的学习效果评价可以多方面地发挥群体的作用。例如作文批改上,可以采取让学生自我评价——同学群体评议——教师点拨——学生自我提高性评改。由于群体的知识比个人的知识更加丰富,对问题的加工比个体的加工更深入,因此,在师生群体讨论评议的情况下,学生作文的自我鉴定水平,文学欣赏水平会有长足进展,这比教师单方面批阅星星点点的红字,学生看一遍就算了的效果明显好些。在群体式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小作者的字、词、句运用能力,同学们可互相评说,个人观点相互碰撞,往往会出现很多思维的亮点。教师及时地捕捉并积极地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欣赏作文,评点作文的趣味性。训练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更多的作文知识,其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必要的评价和激励可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欲望。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应该给予全面的评价,并通过评价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积极期望,如一位教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先读后问)“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同学们,如果去掉“小小”这个词,好不好?请大家按四人小组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讨论后,纷纷举手,一致认为去掉这个词不好,并各抒已见。)
(学生发言略,以下仅摘录教师的评语)
师: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说得有道理!
师:说得不错!你们是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的。还可以从什么方面来理解?大家继续谈。
师:你真会动脑筋!从词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你读书真认真!结合句子的意思谈自己的感受,好!
师:讲得对!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不是单纯地说对与不对,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情感,渗透了学习方法并给学生继续学习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创新意识由此萌芽。其成功之处主要是评价的激励,燃起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貌似平淡无奇的“小小”一词中竟包蕴着种种滋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发挥了自主精神,欣欣然投入小组讨论中,自由发表意见,如此长期训练,学生仔细阅读,自觉深思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质疑能力也会增强。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感悟,一方面自然展示了自己的语文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教学效果。爱语文——学语文——形成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素养。
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工具是一张试卷,这太过于单一、枯燥了。首先,我们要想办法改变制卷的模式,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命题标准,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全面检测,增加试卷的信度和效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正确导向。其次,我们还要改变试卷分析只看分数、只看等级的状况,彻底摒弃“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同样是60分的语文试卷,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细加分析,逐一评判,找出学生的学习优势,提出其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阅读理解或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强,我们就要引导他在知识的应用和阅读感悟、习作训练上多下功夫,反之亦然。同一道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做整齐划一的结论。再次,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从语文试卷上看到比分数更多的内容,找到自己学习语文的努力方向。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对学生的负责,对学习效果的科学分析,也才能收到实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在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正确认识学生的学习效果,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走出传统语文教学评价的误区,重视对学生学习的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重视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将这些观念落实到自身的语文教学实践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促其掌握科学的学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语文教学改革的空间,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今天的小学语文老师要哪些素养
答:教师在讲有关政治思想性强的课文时,摸其声,拟其状,关键处声泪齐下,痛骂喜兴,表于言状,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2语文老师要具有“人文性”素养。具体可以理解为:健康的身心,端庄的仪表,使命感责任感。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知识方面全面掌握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语文学科...

中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答:具备精湛的语文教学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课...

教师如何提高语文素养
答:盲目的从教,不研究,不分析,不反思,不仅教师个人思想僵化,也会感染学生,导致学生不善思考。我们要因人施教,因材施教。要研究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也要不断地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为什么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出来的效果不一样?是因为每个教师钻研教材程度不一...

课堂有效教学提高语文素养800字作文
答: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为最基层的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 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努力形成教学个性”。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
答:二、小学语文教师要一专多能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搞一种叫做“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就是选出一篇文章,由几位语文老师在不同的班级授课,其他语文老师观摩后,做出对比评价分析,以此得最佳课型和教法。这种教研活动有时会有让人很吃惊,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自身素养厚实的语文老师就会在课堂...

如何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答: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信息素养,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断探索语文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情境设计、教学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学习证据收集等方面的优势,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增强课程育人效果。

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
答:2. 降服熊孩子的能力 生活在数字互联网时代下的新一代,他们的想法和做法有的时候真的让人很无语。面对这些熊孩子,恐怕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头疼的,如果没有一定降服熊孩子的手段,是很难做好一个优秀老师的。3. 终身学习的能力 社会知识成指数型爆炸增长,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层出不...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
答: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

浅谈语文教师如何提高专业素养
答:二、经常练笔写作 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语文教师应当热爱写作”。但现在却有一个奇特的现象,语文老师不会写作文。试问,一个老师都写不出作文,怎么教学生写作?在教学的实际中,本人特欣赏下水写作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只有经常练笔,经常写作,才能给学生以师范,给学生以导向,给学生以榜样,从而提高...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素养
答:文学,是语文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会让教师情感与语言有了丰沛富饶的土地,能感染与熏陶学生,是其学习与模仿的对象。 四、学科教学素养。解析文本,谙熟学情,有效驾驭课堂,把握课堂节奏,科学评价等等,对课堂教学很重要。 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呢? 一、自我更新,在更新中重树知识新素养 课堂效果不同,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