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评课稿

作者&投稿:邹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构分类,各家学派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有物质与精神两分法;有物质、制度、精神三分法;有物质、制度、行为、心态四分法;还有物质、社会、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这些划分尽管层次不一,但都是按照人类创造文化的发展进程由物质到精神、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划分的,适用于专业人员的学习研究。中学生学习教材中的中国古代文化,应根据教育功能的不同来划分。

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这些知识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籍之中,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更难,因此,教学时应将分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根据教育的功能不同梳理归类,每一类下分若干知识点,以课文中的某一古代文化知识点为突破口作分析,成扇面辐射展开,拓宽范围并向纵深发展。然后再探讨下一个知识点。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将课文中零散的知识归类成系统,建立知识链条。二是教师们在传播零散的古代文化知识时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方法。三是给学生提供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打开思路,养成良好的治学习惯。
2.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3. 读国学小书院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400字
我是满怀着惊叹读完这本书的,书中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发明和层不出穷的好点子,让我明白,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创新,无论是大发明还是小成就,创新就在我们身边,等待着我们的发现。

阿尔贝斯山的往事,使我领悟到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发现。爱迪生的执着,使我体会到他那永不放弃的精神。

聪明的报童,为我讲述其实有时,独特的想法会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都市里的悬崖,让我知道,一个成功的创意,必须关注生活,关注人们的需求。

地球的另一面,使我明白采用逆向思维,常常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情侣苹果一章,普通的苹果竟能一售而空,这却是源于那记在两个苹果上的蝴蝶结,多么有创意呀!创新,有时就是比别人多想一步。

有一次,学校开展了一个有趣的演唱会,我被选上了,于是我不停地背一天到晚要背很久。后来我想:这样背虽然效率高,但打扰我了我的学习学习计划,就决定每天清晨起早一些,背半个小时,睡前半个小时。

这样一来我的学习计划又没打乱背的也很流畅,取得了好成绩。让我们,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打开你探索的思维,在生活中去发现,去思考,去创新,相信那灵感的一瞬间会出创新的火花。

千万别忽略你生活中的偶然,也许他就是灵感的来源。
4.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读后感500字

5. 古代文化常识
大计3年一考,小计一年一考。

西周考绩法分大计与小计两种,大计法由家宰和小宰大官负责,考核的内容包括廉能、廉政、廉法等,主要是对官府官员实行六计考核,审查他们政务、严格推行政令、执行法令的能力和表现。

三年为大计,分月计、岁计、大计三种形式。

小计法又叫大比法,由乡师负责,考察在教育、政事、法纪、户籍六畜及所有兵器方面的能力和表现,每年一次,成绩呈报上级,到三年大比之际,乡师再负责考核官吏的教育政绩和报告的真实性和确定性,以此作为赏罚依据。

~

古代文化常识评课稿
答: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它包括天文、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政区历法、军事刑律、阴阳五行、家族礼法、音乐美术、饮食服装、车马冠盖、文化奠基、政治经济制度、明君贤相的治国方略,以及价值观念、道德情操等等,但由于教材中没有专门论述中国古代文化知识的课文,这些知识都零散地分布在古文典...

文言文评课稿
答:评课是教师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经常性地开展评课,有利于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提炼教学经验,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切磋技艺、共同提升。 正如有位专家所说:科学的评课可谓课堂教学的指挥棒、经验交流的总结场、疑难问题的解答地、教法学法的点拨源、先进教学手段的演示台、教学特色的发掘地、现代教学思想的传播站、更...

《劝学》说课稿和评课稿
答:这节课安排第一节的串讲,思路清清楚楚,先是老师范读,这是需要有底气的;还要交代学生学会听读,听字音--听语气--听文意,要求明确具体,提升了教师范读的效果;接着是学生自读,拒绝“文化碎片”式读书,需要整体化理解;再后是学生齐读,要求坐正、持书、大声、注意语感等。三遍读书,方式不同,要求各异,效果也就...

小三音乐教学计划7篇
答:1、开展2—3次教研活动(集体备课、上课、评课); 2、教研组成员每人撰写教学案例或论文1篇、评课稿2篇、读书心得1篇、 读后感 1篇; 3、每人每学期完成读书笔记4篇(手写)、听课10篇、听讲座5篇; 4、每人每学期开出公开课1节; 5、每人开一门特色行健课程(或与人合作)或负责一项学校团体性艺术项目。 已赞过...

教师秋季个人工作总结
答:我还有幸在学区教研活动中评云周小学应祖安老师《三角形内角和》一课,并撰写评课稿《“生本”课堂,且行且思》,获得一致好评。一日读书一日功,永葆一颗读书心,做一个会思考的“书虫”。 二、点滴小事,常“记”于心 本学期大队部安排了许多有意义的活动:校园艺术节、社团、元旦汇演、广播操比赛、应急演练、...

音乐教师自我鉴定
答:一年来,我着重学习了五本专著或有关学习材料,参加县新教师培训五到六次,读书文摘卡达70张;并写了学习心得体会一篇;校内外听课达55节,并作记录;校内外公开课3节,说课稿两篇,评课稿两篇,教后反思两篇,教学总结一篇,论文两篇。担任三、四年级两个年段音乐课时达16节,义务辅导学生表演节目;做到课时教案齐全,无...

科研实践活动总结
答:2、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保健常识教育。 6月份: 1、做好体育教学成绩测评及登记评价。 2、进行体育教研组工作总结及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3、体育器材登记造册。 此外,我们还通过校级的教研活动,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开展集体备课、撰写反思、评课稿、教学论文等。 半年来,我教研组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虽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