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歌蒋荫堂的《苏武牧羊》原文 苏武牧羊的作者是谁?

作者&投稿:瞿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析《苏武牧羊》歌词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

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

这首《苏武牧羊》是民国初期,由辽宁省盖县的田锡侯先生作曲,蒋荫堂先生填词的一首歌曲。这是在那个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社会环境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借古人来抒发自己一腔爱国情怀,饱蘸激情创作出来的一首代表歌曲。这首歌能在没有任何传播工具的情况下,在短短几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渗透到中国每一个角落,乃至农村翁媪、童子亦会唱,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说一首歌的优劣,一是曲,二是词,而对曲的评判是作曲家的事,我就不在这里多言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歌的词。说这首歌词好,首先是其立意好,他用了一个古老而悲凉的故事,呼唤着人们的爱国热情,字里行间无处不弥漫着对英雄的崇敬和对国家的热爱。立意好源于选材好,作为一首爱国歌曲,它没有选像岳飞这样的大英雄,而是选了西汉时期出使匈奴被困十九年,受尽折磨和屈辱而坚贞不屈的苏武作为主体来向人民宣扬爱国主义精神。

作者选这样一个题材,其实也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冲击。中国自八国联军进北京后,内忧外患不断,割青岛,失台湾,军阀混战,一时天昏地暗,真可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可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只知道吃喝玩乐,醉生梦死。而那些玩枪杆子的军阀们只知道骨肉相残,割据一方,谁还管人民的疾苦?谁还管国家的兴亡?多少文人志士在彷徨,在探索,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前途到底在哪里?就在这样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首歌,就像一股春风吹入人们的心田。我想这就是这首歌流传久远的主要原因吧!

说这首歌词好,其最重要一点就是作者写作方法上的高明。通常写英雄人物很容易程式化,写成一个高大全人物。而作者却用其简练凝重的笔触,大块的形象思维,把个苏武描写的有血有肉,非常丰满。你看词中只用了“渴饮雪,饥吞毡”六个字即生动的表现出来了苏武所受十九年之苦。尤其是第二段上两句“白发娘盼儿归,红妆

《苏武牧羊》是谁写~

苏武牧羊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学堂乐歌。产生于民国初年,在二三十年代广为流传。
作词:蒋荫棠(一说)
作曲:田锡侯

折叠版本一
《苏武牧羊》究竟是一首古曲,还是今人所作?多少年未得澄清。一般人均将此曲误认为古曲。1931年,陈世荣先生率先在《沈阳文史资料》第一辑发表了《苏武牧羊歌与蒋荫棠先生》一文,揭开了《苏武牧羊》作者之谜。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个问题,最近我们特地走访了陈世荣先生的同窗沈延毅老先生。沈老是著名书法家,曾任辽宁省文史馆长,今年已有八十高龄了。当我们说明来意之后,老先生就热情而详尽地向我们讲述了这首歌曲创作的始末。
沈老说:“大约是1916年或1917年,我十五、十六岁时,在家乡盖平县读书,那时盖州一带流行一种驴皮影戏,其中有一种“悲调”,在演出中用各种乐器演奏,调子悲悲切切,学生们非常爱听。当时学校的音乐老师叫田锡侯,他根据学生们的要求,以‘悲调’为素材编出一首曲子,学生们用笛、箫、二胡、扬琴和风琴等乐器高高兴兴地演奏起来。学生们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用这个调子编出歌子演唱。有个叫傅宝山的同学,吹一手好箫,他和几个同学去找教国文的蒋荫棠先生,蒋先生就根据田先生编的曲子,填了‘苏武牧羊’的词,题名为《苏武歌》,又称《苏武留胡》,传唱出去以后,一般都叫《苏武牧羊》。”说着说着,沈老先生由吟诵歌词而兴致勃勃地唱了起来。对照社会上流传的歌词,我们校正了其中的几个字,如“大节不亏”、“共服汉德威”处,沈老则唱作“大节定不稍亏”、“共服汉之德威”,他说当年蒋先生就是这样填的词。
那么,这首歌又是怎么风行全国的呢?沈老回忆说:“此歌编出之后,曾在课堂上教唱,一时风行全校,学生们竞相传抄。放暑假时,外地同学(有的住在沈阳)把它带回各自家乡,几经传抄,此歌便不胫而走,渐渐遍及全国。这首歌上至官宦学者,下至凡夫俗子,甚至妓女小贩、和尚道士,各阶层人全爱唱,可谓雅谷共赏、深入人心。”说到这里,沈老无限感慨地说:“这首歌尽管到处传唱,却无人知道他的作者是谁。记得伪满初年,我的两位同学刘话民和傅宝山,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题为《苏武歌与蒋荫棠先生》,发表在当时的《盛京日报》上。”
折叠版本二
对于名曲《苏武牧羊》的词作问题,有另一派人认为作词者应当的是蒋荫堂先生。
翁先生祖籍山东蓬莱,1888年与吴佩孚同场中秀才,名列第一。后来跟美国博士学习英语、数学、物理等。1906年,经蔡元培先生的推荐,受吉林参谋处之聘,到该处谋略科任职,并兼吉林测绘学堂数学教师,后来奉命赴外兴安岭测绘国界、地图。苦战三年,足迹踏遍林海雪原,沙俄边吏多次偷移界碑,他多次提出严正抵抗,沙俄边吏随将其掳去被囚。他持中华民族气节于不辱,忠贞不屈,义愤填膺!回忆苏武当年在北海牧羊,心存汉社稷之铁石坚心。初写《苏武牧羊》一词,借以自勉。原词如下: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守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总不亏。宁叫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后经交涉回国至原籍。1912年,经美国博士推荐,受烟台益文学馆(今烟台二中)之聘,到此任教。1922年,吴佩孚遍寻才学过人的同乡、同学翁曾堃,寻找到后,立即请去相见。同年,翁在妻子去世后,离开烟台益文学馆,去洛阳某公署参谋处任教官。
1923年,吴佩孚五十寿辰,属下要为其做寿,吴以国家内忧外患而不肯,翁先生很赞同并提出:内部割据,外要共管,休养生息,富国强民为上。而当时巡阅使曹琨阴谋当总统,便极力主张做寿。由于吴为曹之部下,不得已。当时,就有人献上“寿歌”一首,阿谀奉承,俗气十足。吴一气之下,撕个粉碎!并让翁考虑歌的问题,翁先生即将在被囚所写的《苏武牧羊》作整一下,交给吴。吴读后,备极赞赏!认为歌词深具爱国意义,即令军乐队谱曲。由于歌曲低沉、悲壮,很好地反映了歌词的内容,加上吴佩孚的大力推介,《苏武牧羊》很快唱遍全国,并一直流传至今。
歌词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捍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堪称爱国歌曲的典范。
翁曾坤交词给吴佩孚时,谈到了自己被囚庙街及《苏武牧羊》的创作经过。吴佩孚深受感动,当即草书一联赠之:“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学堂乐歌。产生于民国初年,在二三十年代广为流传。
作词:蒋荫棠(一说)
作曲:田锡侯

折叠版本一
《苏武牧羊》究竟是一首古曲,还是今人所作?多少年未得澄清。一般人均将此曲误认为古曲。1931年,陈世荣先生率先在《沈阳文史资料》第一辑发表了《苏武牧羊歌与蒋荫棠先生》一文,揭开了《苏武牧羊》作者之谜。
为了进一步核实这个问题,最近我们特地走访了陈世荣先生的同窗沈延毅老先生。沈老是著名书法家,曾任辽宁省文史馆长,今年已有八十高龄了。当我们说明来意之后,老先生就热情而详尽地向我们讲述了这首歌曲创作的始末。
沈老说:“大约是1916年或1917年,我十五、十六岁时,在家乡盖平县读书,那时盖州一带流行一种驴皮影戏,其中有一种“悲调”,在演出中用各种乐器演奏,调子悲悲切切,学生们非常爱听。当时学校的音乐老师叫田锡侯,他根据学生们的要求,以‘悲调’为素材编出一首曲子,学生们用笛、箫、二胡、扬琴和风琴等乐器高高兴兴地演奏起来。学生们并不以此为满足,还想用这个调子编出歌子演唱。有个叫傅宝山的同学,吹一手好箫,他和几个同学去找教国文的蒋荫棠先生,蒋先生就根据田先生编的曲子,填了‘苏武牧羊’的词,题名为《苏武歌》,又称《苏武留胡》,传唱出去以后,一般都叫《苏武牧羊》。”说着说着,沈老先生由吟诵歌词而兴致勃勃地唱了起来。对照社会上流传的歌词,我们校正了其中的几个字,如“大节不亏”、“共服汉德威”处,沈老则唱作“大节定不稍亏”、“共服汉之德威”,他说当年蒋先生就是这样填的词。
那么,这首歌又是怎么风行全国的呢?沈老回忆说:“此歌编出之后,曾在课堂上教唱,一时风行全校,学生们竞相传抄。放暑假时,外地同学(有的住在沈阳)把它带回各自家乡,几经传抄,此歌便不胫而走,渐渐遍及全国。这首歌上至官宦学者,下至凡夫俗子,甚至妓女小贩、和尚道士,各阶层人全爱唱,可谓雅谷共赏、深入人心。”说到这里,沈老无限感慨地说:“这首歌尽管到处传唱,却无人知道他的作者是谁。记得伪满初年,我的两位同学刘话民和傅宝山,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题为《苏武歌与蒋荫棠先生》,发表在当时的《盛京日报》上。”
折叠版本二
对于名曲《苏武牧羊》的词作问题,有另一派人认为作词者应当的是蒋荫堂先生。
翁先生祖籍山东蓬莱,1888年与吴佩孚同场中秀才,名列第一。后来跟美国博士学习英语、数学、物理等。1906年,经蔡元培先生的推荐,受吉林参谋处之聘,到该处谋略科任职,并兼吉林测绘学堂数学教师,后来奉命赴外兴安岭测绘国界、地图。苦战三年,足迹踏遍林海雪原,沙俄边吏多次偷移界碑,他多次提出严正抵抗,沙俄边吏随将其掳去被囚。他持中华民族气节于不辱,忠贞不屈,义愤填膺!回忆苏武当年在北海牧羊,心存汉社稷之铁石坚心。初写《苏武牧羊》一词,借以自勉。原词如下: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守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总不亏。宁叫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后经交涉回国至原籍。1912年,经美国博士推荐,受烟台益文学馆(今烟台二中)之聘,到此任教。1922年,吴佩孚遍寻才学过人的同乡、同学翁曾堃,寻找到后,立即请去相见。同年,翁在妻子去世后,离开烟台益文学馆,去洛阳某公署参谋处任教官。
1923年,吴佩孚五十寿辰,属下要为其做寿,吴以国家内忧外患而不肯,翁先生很赞同并提出:内部割据,外要共管,休养生息,富国强民为上。而当时巡阅使曹琨阴谋当总统,便极力主张做寿。由于吴为曹之部下,不得已。当时,就有人献上“寿歌”一首,阿谀奉承,俗气十足。吴一气之下,撕个粉碎!并让翁考虑歌的问题,翁先生即将在被囚所写的《苏武牧羊》作整一下,交给吴。吴读后,备极赞赏!认为歌词深具爱国意义,即令军乐队谱曲。由于歌曲低沉、悲壮,很好地反映了歌词的内容,加上吴佩孚的大力推介,《苏武牧羊》很快唱遍全国,并一直流传至今。
歌词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了捍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堪称爱国歌曲的典范。
翁曾坤交词给吴佩孚时,谈到了自己被囚庙街及《苏武牧羊》的创作经过。吴佩孚深受感动,当即草书一联赠之:“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苏武牧羊》是谁写
答:初写《苏武牧羊》一词,借以自勉。原词如下: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守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

蒋荫棠的个人资料
答:蒋荫棠(1846—1923)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著名爱国歌曲《苏武牧羊》的词作者。蒋荫棠名其昌,字荫棠,1846年生于盖平县矿洞沟蒋屯村大偏岭。少受母训,善文晓医,虽只念二年私塾,乡里有名。16岁设帐教私塾,同时潜心研读,声誉很高。21岁,娶妻,妻贤家睦。1905年,他带了9名学生到锦州参...

蒋荫棠的人物生平
答:近代著名教育家、书法家,著名爱国歌曲《苏武牧羊》的词作者。蒋荫棠(1846~1923年)名麒昌,1846年生于今营口市盖县矿洞沟镇玉石沟村紫气沟。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少受母训,8岁入私塾。虽只念二年私塾,但天资聪颖,善文晓医,乡里有名。16岁设帐教私塾,同时潜心研读,声誉很高。18岁时,四书...

古诗的读后感 随便什么古诗 600字左右
答: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诗中讲蜂采花配蜜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们。这首诗歌颂了蜜蜂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高尚情操。蜜蜂为采蜜终日忙碌,走遍山野田地,从来没有偷懒过,而配出诱人的、又香又甜的蜜却不是留给自己享用,而是留给人们享用的。诗人用诗句寄托自己对蜜蜂无私奉献的精神所...

东北重镇是那个省的
答:东北重镇是辽宁省的。盖州市早在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东北重镇。盖州,辽宁省辖县级市,由营口市代管,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为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地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总面积3133.38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6个镇、3个乡;2015年总人口698938人。

关于苏武的心存汉社稷的理解
答: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这首《苏武牧羊》是民国初期,由辽宁省盖县的田锡侯先生作曲,蒋荫堂先生填词的一首歌曲。这是在那个...

苏武牧羊的作者是谁?
答:记得伪满初年,我的两位同学刘话民和傅宝山,为此专门写了篇文章,题为《苏武歌与蒋荫棠先生》,发表在当时的《盛京日报》上。”折叠版本二 对于名曲《苏武牧羊》的词作问题,有另一派人认为作词者应当的是蒋荫堂先生。翁先生祖籍山东蓬莱,1888年与吴佩孚同场中秀才,名列第一。后来跟美国博士学习...

东北重镇是那个省的
答:东北重镇是辽宁省的。盖州市早在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东北重镇。盖州,辽宁省辖县级市,由营口市代管,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为东高西低的阶梯式地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总面积3133.38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6个镇、3个乡;2015年总人口698938人。

正气歌蒋荫堂的《苏武牧羊》原文
答:雪地与冰天,穷困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比铁石坚,时听塞上,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群雁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宁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欲使匈奴,惊心碎胆,常服汉德威。这首《苏武牧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