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的诗意及赏析

作者&投稿:余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全诗就像一幅飘逸的风情画,充满了色彩和动感,境界奇妙动人。其中“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尤为人所称道。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⑴,晓汲清湘燃楚竹⑵。

  烟销日出不见人⑶,欸乃一声山水绿⑷。

  回看天际下中流⑸,岩上无心云相逐⑹。

  【注解】

  ①本篇作于永州。西岩大概就是永州的西山,可参作者《始得西山宴游记》。

  ②汲:取水。

  ③湘:湘江之水

  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⑤销:消散。

  ⑥欸乃:象声词,一说指桨声,一说是人长呼之声。唐时湘中棹歌有《欸乃曲》(见元结《欸乃曲序》)。

  ⑦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⑧无心: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而出岫。"一般是表示庄子所说的那种物我两忘的心灵境界。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云:"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尾两句,虽不必亦可。"严羽《沧浪诗话》从此说,曰:"东坡删去后二句,使子厚复生,亦必心服。"然刘辰翁认为:"此诗气泽不类晚唐,下正在后两句。"此后,关于此诗后两句当去当存,一直有两种意见。

  【韵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

  烟销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乃一声橹响,忽见山青水绿。

  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讲解】

  在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柳宗元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内心十分苦闷,于是,他往往寄情于异乡山水,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这首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而热烈的内心世界。

  这是一首七言六句诗。“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 “楚”即周代诸侯国,原在今湖北和湖南北部。“楚”字点明了诗人就在永州。“楚竹”即楚地(湖南)的竹子。“湘”即水名,发源于广西,流入湖南,其间径流永州。“渌”即清澈。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有一个)渔翁夜晚住在西山旁边,清晨起来汲清澈的湘水,捡拾楚竹做饭。这里,一个“夜”字和一个“晓”字,是从时间来说,诗人抓住傍晚时分和清晨两个点,是实写,从而形成了时间的跨越度,增强了诗歌时空感,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诗中的“清”字,突出地描写了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特点。在这里中,诗人不但注重了时空的营造,也为诗歌奠定了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渌。”“销”即“消散”的意思。“欸乃”拟声词,即摇桨的声音。“渌”即指水的清澈。这两句是说,烟销日出,不见渔翁的影子,只见山光明媚,河水清冽,忽而从空间传来一声摇橹的声响。上句“烟销日出不见人”中,一个“销”字用得很妙,云开雾散,日出光照,一下就把诗歌的境界提升起来。后一句不但以声音“欸乃”衬静,真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审美效果,而且暗示了上句留下的空白意义(即渔翁白天捕鱼)。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用“欸乃”的妙处。“欸乃”本是摇船发出的声响,因为上句写“不见人”,诗人用一声“欸乃”,不但间接表现了人的行为动作,而且运用声响吸引了诗人的视线,循声看去,写了山水之“渌”(清澈),可谓一举两得。这两句诗人描绘出日照中下“山水渌”的美景,表现出大自然之美,给人以舒心愉悦之感。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天际”即天边。这里的意思是说,回头一望,水天相接,茫茫一片,只见渔翁驾着船行到江心,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休闲的白云,好似前后相逐。前一句是从大的背景上作了整体描写,突出了渔翁,有上句虚写(听到划船的声响)进入实写(下中流)中。后一句中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诗意。诗人以景结尾,实际上就是以景结情,不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特别是运用陶渊明的诗意,不仅表现出渔翁的自由自在的劳作生活,也表现出诗人那豁达的心境与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从而暗示了诗人对官场尔虞我诈的厌恶之情。

  特别要注意的是这首诗歌是一首六句七言诗,很富有新奇的特点,历代评论家都予以评价。苏轼在《冷斋夜话》中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然其结尾两句,虽不比亦可。”意思是说,诗歌多了最后两句,即使没有这两句也是很好的,而多了这两句,由四句变成了六句,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我认为,造成诗歌 “不伦不类”的最后两句,不仅是诗人情感的集中表现,也体现了柳宗元诗歌的奇崛,以及“以文为诗”的创作特点,在当时来说,也许是一种大胆的创造。

  【评析】

  这首诗写于作者因为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而被贬职,谪居永州期间。永州地处湖南和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地处荒僻,了无人烟。与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刚到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寓居在龙兴寺。生活极端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残酷的政治迫害加上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感到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贬谪生涯的遭遇,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诗中描绘了日出前后湘江上景色的神奇变化,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独来独往的渔翁的形象,让人不禁想起《江雪》里那个在千鸟飞绝、人迹罕至、头戴斗笠、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虽然场景不同,但是我们都看见了看似悠闲自得的渔人,那无处排解的孤单寂寞,有几分自嘲、自况的味道。诗篇同时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坚守自己耿介人格,这样一种孤高自赏的高尚情操。“渔翁”远离尘嚣的喧哗,脱离俗世的牵绊,独自一人徜徉于山水之间。渔翁的形象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也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外化。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在诗人给我们展现的这样一片静美的山水形象,但是,诗人却把笔墨的重点落脚到了这个枕靠流水,以水为生的渔翁身上,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那么多形象中,为何特别注目渔翁的形象?关于“渔父”的形象早在相传为屈原所作的《渔父》里面就曾经出现过,描写过,屈原忠信而被放逐到潇湘之间,而屈原流放之地,就是湖南的南部。时代不同,而风景依稀,面对前贤试文,三湘风物,柳宗元是否为自然的联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屈原有绝大的相似之处?是否屈原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纵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的品性和高尚的操守触发了诗人发幽谷之情?当然在《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他是作为屈原的反衬而出现的,渔父在那里是作为一个高洁放达的隐士形象。柳宗元在这里不是自比为屈原,而是自比为渔翁,我们从就完全可以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可见诗人的影子。“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这样传统的儒家思想不可能在柳宗元的灵魂深处打上深刻的烙印。士大夫往往在人生坎坷,仕途失意后,钟情诗酒,寄情山水,在天地自然,艺术佳酿中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这位渔翁的居处在“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诗人就如同这不问世事,高绝浮华的渔翁一样,沉迷在这青山碧水之中。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斑竹。这些事物在传统的诗词赋意象中虽然凄清寂寥,悲苦哀怨,却都象征着高洁,而这恰恰是诗人生命存在的价值所在。

  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被贬为永州司马,曾游遍了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下了后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借山水以写幽怀。如果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做一个参照式的阅读,这一对照式的阅读,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一时期特有的审美印记。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朝雾亦散,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青翠的山水之间依然是宁静的,山间完全不见人的活动,更何况那夜宿在江岸高崖下的渔翁呢?正当此时,忽然一声欸乃摇橹声还有那渔人模糊的渔歌自山中水流中悠悠传来,人未见声先闻!然就在这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仔细寻觅,一睹高士风采容颜之时,那本已飘渺的歌声却又更加飘然远去了,于满目绿色之中消失了踪影,只留下这一派山水的纯美,静谧。诗的首联如果是虚写,那只是诗人自己打听到的或者是诗人自己的想法,那么颔联里描写的则是诗人自己面对山水时看见和听见的,虚实结合。“欸乃一声山水绿” ,是说刚从梦中醒来,从渔歌中回神时,幽人远去,寻觅者心中心中难免有一丝遗憾。但是却惊喜的发现,这山似乎更青了,这水似乎更绿了。歌声打破了早晨的宁静,增添了活泼的人的气息,使山水也从夜晚的休息状态中活了过来,激发人心对于山水风物感受的细腻。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声不闻,人更不可见,更向何处去寻觅渔翁的踪影呢?当诗人回头遥望,只见清江滚滚,渔翁已伴孤帆去,空余远影天尽头。渔翁的行踪缥缈虚无,衬托出他的超然于世。晋朝著名的山水诗人陶渊明所向往的归去后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隐居生活,在这悠然境界中再一次体现了出来。苏东坡赞此诗曰:“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见《全唐诗话续编》卷上引惠洪《冷斋夜话》)。此诗高绝之处,在于写景写人均简洁而神奇,自然成为是柳宗元的名作之一。

  精工密致,韵味深长,在简淡的格调中表现沉厚的感情,这是柳宗元为文,诗独特的风貌,柳宗元善于用清新峻爽的文笔,委婉地抒写自己的心情。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所处的时代尚属盛唐诗遗脉而不同于元、白、韩、孟,其诗多写岭外风土,笔致于凄迷中寓流利之致。作为他主要的七古和五古,虽承陶潜、王孟一路,却也受到以韩孟诗派的影响,而这方面的共同渊源则是谢灵运和杜甫。柳诗“刻削”,“峻洁”,以“清峭”著称,即构思严谨,专从陶潜“峻洁”一面发展,又兼融了谢灵运和杜甫,笔法刻练中更见清淡之致。故苏轼云:“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所贵于枯淡者,谓其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也。”(《又论柳子厚诗》)

  当然,我们很容易知道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真实情况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内心想法的一种外化,一个在作者的心目中经过的诗意的再造后展现出来的一个让人渴望却用不可及的形象。柳宗元这样的作为官僚主体的士大夫们的生活境遇在前文的表述中,都是如此的孤苦凄凉,而这些作为社会底层的渔夫劳苦大众,他们的生活怎么可能这样的富有诗意呢?这点我们可以从柳宗元在这同一时期,地点所作的《捕蛇者说》中找到明证。孤寂高洁而略带神秘色彩的渔翁生存在清丽幽静的景物里面,是诗人理想的自况,这个形象在悠然自得的清幽生活中透着孤傲的高洁自守,同时也带着那种无可摆脱的孤独寂寞的凄凉。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 古诗《江雪》的意思

2. 《青溪》的诗意及赏析

3. 写雪的诗句-唐诗三百首全集-古诗

4. 下雪的诗句锦集-唐诗三百首全集-古诗

5. 柳宗元《江雪》的诗意

《渔翁》的诗意及赏析



~

《渔翁》的诗意及赏析
答:诗中描绘了日出前后湘江上景色的神奇变化,塑造了一位悠然自得、独来独往的渔翁的形象,让人不禁想起《江雪》里那个在千鸟飞绝、人迹罕至、头戴斗笠、寒江独钓的渔翁的形象,虽然场景不同,但是我们都看见了看似悠闲自得的渔人,那无处排解的孤单寂寞,有几分自嘲、自况的味道。诗篇同时表现了作者不愿同流合污,坚守...

《诗词曲赋文·渔翁》原文与赏析
答:“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这两句描绘的画面更为开阔。此时顺流而下的渔翁,伫立船头,回首骋目,只见在那西岩的山巅之上,还有几朵浮动的白云,在岩上缭绕舒卷,好似有意无意互相追逐戏耍。这一句显然是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之句,不过诗境更为悠逸、恬淡。诗写...

渔翁柳宗元古诗诗意
答:总之,《渔翁》这首古诗通过对渔翁和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示了柳宗元淡泊宁静、随遇而安的诗意,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柳宗元个人的心境和人生态度。

文言文渔翁中渔翁的心境如何
答:这首山水小诗是作于永州的。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2. 《渔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在潘向黎的一篇文章《唐时的两次回看》中写到了这首诗。摘下仅供参考。 唐时的两次回看潘向黎 很喜欢柳宗元的《渔翁》: 渔...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什么意思
答: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出自唐·柳宗元的《渔翁》。这句诗描绘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诗意的画面。一位渔翁在夜晚依山而宿,享受着宁静的夜色。他清晨起来,汲取清澈的湘水,点燃了楚竹,煮起了早饭。这是一种...

柳宗元《渔翁》:“渔父”形象的深层意蕴
答:诗人笔下的这位悠然自得的渔父,其实还有一些象征意味。柳宗元因参与政治革新而被贬,贬谪生活本来就是艰难凄苦的,而柳宗元性格兀傲,感情敏锐,贬谪带给他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他在诗中也时有相关的表达。《渔翁》诗中的主人公的悠然自得的背后,也有一种无心与俗相争、自有境界的意味,无疑是诗人人格的...

渔翁柳宗元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
答: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全诗共...

读了《渔翁》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答:“熟味此诗有奇趣,其末两句虽不必.亦可也.”(宋释惠洪《冷斋夜话》) 如果删掉后两句,意味更深,但那是苏轼的意味,而渔翁则成了陈眉公说的“有野趣而不知乐者,樵牧是也”(《花史跋》.若不删,便有渔翁的自家意味.渔翁则像眉公说的“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诗中描绘的便是一个不俗的渔翁...

渔父词原文及翻译
答:这首词描绘了春天江南水乡的美景和一个在雨中垂钓的渔翁的形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美丽和生命的和谐。白鹭飞翔、桃花盛开、江水涌动、鳜鱼肥美,这些意象描绘出了一个生机盎然、富有诗意的春天景象。而身着斗笠和蓑衣的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则表现了一种宁静致远、超然...

苏轼《渔夫四词》的意思是什么?
答:题目是苏轼的《浣溪沙·渔父》,意思为:西塞山江边白鹭在飞翔,散花洲外江上片片白帆船在轻轻地飘动。桃花水汛期鳜鱼长得肥胖。自有遮护全身的青竹壳斗笠,与斗笠相伴的还有绿蓑衣。斜风夹杂着细雨,过着乐而忘归的渔翁生活。全诗如下: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