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六艺教育是什么 西周六艺教育主要学习什么?

作者&投稿:种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何谓六艺?

六艺之说有二:(一)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也。《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二)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礼》、《乐》、《春秋》也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指:"礼"包含政治、道德等内容; "乐"包含音乐、舞蹈等内容; "射"是射箭技术;"御"是驾车;"书"是指书法;"数"是指算术。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6个月前选出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解说:
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艺”为“艺能”之意。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包含政治、道德、爱国主义、行为习惯等内容;乐包含音乐、舞蹈、诗歌等内容;射是射箭技术的训;御是驾驭战车的技术的培养;书是识字教育;数包含数学等自然科学技术及宗教技术的传授。其萌芽在夏代已见端倪,经商代,至周而逐步完善。“六艺”教育的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和注意到年龄的差异及学科的程度而教育有所别。“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当时,庶民子弟只给予“小艺”的教育,唯贵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艺”的完整教育,完成自“小艺”至“大艺”的系统过程。“六艺”服务于阶级需要,但也反映了教育的普遍规律,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周礼.地官.保氏》:“保代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明史.选举志》:“生员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孔子创立的儒学形态如何,是当前儒学研究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目前学术界一般用“子学”和“经学”对儒学作阶段性划分,认为先秦儒学属于“诸子学”,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汉代以后“独尊儒术”,则确立了儒学的经学形态。冯友兰先生三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卷,即采用这种划分法。然而这一学术界通行的看法也存在着自身的局限,因为按照这种划分,先秦儒学主要讨论的是孔、孟、荀等思想家个人的思想,包括人性论、天人观、民本、仁政等等,而汉代经学则讨论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学,讨论的是今文经、古文经这些内容。即使是象董仲舒这样的思想家,也要说明他是属于汉代经学中公羊学的系统。这样人们不由会产生一种疑问,何以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儒学的形态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作为“子学”的儒学和作为“经学”的儒学是一种什么关系?二者的联系何在呢?

看来有必要对儒学形态重新作出检讨,而考古发现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材料。在最近公布的上博简中,有《孔子诗论》一篇,揭示了孔子后学中对《诗经》的一个解释系统。在马王堆帛书《易传》中,则谈到孔子“老而好《易》”,说明孔子的《易》学观在晚年有所变化,否定了学界长期流行的孔子与《易》无关的说法。郭店竹简的一些篇章,则对《诗》、《书》、《礼》、《乐》等六艺的性质和作用进行了讨论。如《性自命出》提出:“《诗》、《书》、《礼》、《乐》,其始出皆生于人。《诗》,有为为之也;《书》,有为言之也;《礼》、《乐》,有为举之也。” 《语丛一》认为:“《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诗》,所以会古今之志也者。《春秋》,所以会古今之事也。《礼》,交之行述也。《书》,……者也。”从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在早期儒家那里,实际存在着一个经典的解释传统,所谓经学有着更早的渊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这一线索以前被我们忽略了而已。

我们知道,孔子在历史上的一大贡献,是他顺应了“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古代学术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孔子讲学,以《诗》、《书》、《礼》、《乐》为基本内容。“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诗》、《书》、《礼》、《乐》本属于古代王官之学,其传授也限于贵族之间。至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史记·孔子世家》),于是孔子对其进行了编定、整理,并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由贵族的学问垄断一变而成为一般民众的知识修养。孔子晚年对《周易》产生浓厚兴趣,又根据鲁国历史整理、编纂《春秋》一书。这样,《诗》、《书》、《礼》、《乐》、《易》、《春秋》经孔子的整理、阐释和理解,乃成一新的知识系统,六艺之学构成儒学的一个基本内容。但孔子创立儒学,决不仅仅是因为对古代文献作了整理和解释的工作。孔子生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陪臣执国命”的乱世,却向往建立上下有序的“有道”社会。他倡导仁,重视礼,以仁、礼为解决人生困境和社会矛盾的良方,建立起包括人生修养、伦理政治等内容的思想体系。故从孔子开始,儒学实分有两途:一为六艺之学,一为社会人生之学。

六艺之学是关于《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学说,包括文本的整理、意义的阐释等等,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六艺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以后也不为儒家专有,如墨家也常称引《诗》、《书》等,但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六艺进行了系统的编定、整理和“意义”的阐释,并用来教授徒众,这样便形成儒学内部传授的一套学问。汉代以后“独尊儒术”,这套学问便称为“经学”。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孔子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和看法,是孔子改革社会政教的主张和方案,是孔子的思想创造。仁在六艺中虽然已出现,但孔子却赋予它不同以往的含义,使其成为儒家的终极信念和人生理想,“孔门之学,求仁之学也”。礼也是六艺中经常出现的概念,但孔子对其作了重新论证,提出以礼为核心的社会改革方案。由于孔子是以新兴的“诸子”身份提出自己的思想主张,故他的社会人生之学又称作“子学”。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在思想上存在着联系,但在学术形态上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六艺之学是对经典的理解、诠释之学,突出、强调的是经典的思想价值。社会人生之学则是对人生意义、社会理想的探讨,注重的是力行实践和思想创造。在儒学内部,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存在着不同的传授,六艺的传授重师说,往往形成儒家内部的传经系统,如《史记》、《汉书》中记载的《诗》、《书》、《礼》、《易》的传授系统等。而社会人生之学则重视思想的承继,如《荀子·非十二子》批评的“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等等。六艺中除《易》外,一般均为公共科目,个人可以根据偏好和需要进行传授。如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孟子荀卿列传》),荀子则对《诗》、《书》、《礼》、《乐》大部分经典进行了传授。而社会人生之学虽为孔子所提出,但孔门弟子却会因所处时代及思想倾向而有不同选择,甚至表现出某种对立,如孟子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礼等等。

这样,孔子所创立的儒学,就不仅仅是一单纯的思想、理论体系,同时还包含一学术传统,形成六艺之学与社会人生之学的双层结构。只不过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的思想家,孔子主要关注的不是一典籍、知识的问题,而是一思想信仰或“道”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社会和人生困境的问题。故在早期儒学那里,子学是一条主线,而经学或者六艺之学则是一条辅线。而汉代以后推重经学,实发展孔子六艺之学,而把子学降到附属的地位,看作经学的附庸或者传记。有学者可能会以为,汉代以后重六艺,故这一时期只有经学而无子学。其实,《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记录的汉代著作就有《陆贾》二十三篇、《贾谊》五十八篇、《董仲舒》百二十三篇、《儒家言》十八篇等多种,这即是当时的子学著作。与早期儒学一样,汉代儒学实际同样存在着经学和子学的双重结构,只是二者的地位较之以往发生了变化而已。

说到经学,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思想僵化、经验教条之类,其实,这可能只适用于汉代以后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经学末流,而对早期经学来说,则完全不是这样。早期经学虽然也把六艺尊为基本的经典,但它对经典的诠释是自由的、开放的,同时由于存在一个子学的系统,可以自由地进行思想创造,对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见解。这样,它不但没有压制思想创造,反而造成“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而它对于六艺等经典的尊重,则使其在思想创造的同时,并没有割断与传统的联系,保证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促使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与凝聚。

六艺是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周朝的六艺教育是什么~

礼乐射御书数
礼艺:吉、凶、军、宾、嘉礼五科,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
乐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六科,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
射艺:白失、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科,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
御艺:鸣和鸾、逐水曲、舞交衢、过君表、逐禽左五科,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
书艺: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是关于记述思想能力的学问;
数艺: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九科,是关于数算能力的学问。

六艺中的射御是培养武土的教育,西周礼法中规定士子要习“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学“五御”: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射御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体力或技艺的练习,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其中包括道德情操和内心志向的培养。在射御二教中,以射最受重视,在西周铭文中屡有王室贵族子弟在辟雍、学宫习射的记载。如:周康王时的《麦尊》:“若日竭,在壁,王乘于舟为大丰,王射大奔禽。”穆王时的《静嗣》:“王命静嗣射学宫……射于大池。”射艺的高下常作为士子被奖励、提升的标准,诸侯贡士也要经过射礼的考核,以定优劣。六艺中的书数是有关读写算的知识教育。书是识字教育,分作“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数是数术知识教育,分为九数: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数术教育具有明显的实用实效特征,并放置于小学讲授,因而称为“小艺”,是学习礼乐的基础;射御在大学阶段学习,故而称作“大艺”,也是修习礼乐的必要准备;礼乐之教,则是最高境界的道德学问,是学为人君、治理天下所必备的修养,故称为“大道”、“大德”,而射御书数虽不可少,却毕竟是“器”,所谓“君子大道不器”,中国古代教育重德轻技的传统大抵发源于此。

“六艺”指的是什么?
答:孔子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对周代礼仪极为推崇,因此有“克己复礼”的说法。“六艺” 指的是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

周朝的六艺教育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 礼艺:吉、凶、军、宾、嘉礼五科,是关于社交能力的学问;乐艺: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六科,是关于达情能力的学问;射艺:白失、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科,是关于知识能力的学问;御艺:鸣和鸾、逐水曲、舞交衢、过君表、逐禽左五科,是关于主事能力的学问;书...

六艺指的是什么
答: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

先秦时代教育内容以六艺
答: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

六艺是指什么?
答: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1、礼:礼节,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2、乐:乐舞,有六乐:《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

古代六艺指的是什么
答:古代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儒家的六艺指的是什么
答: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易》、《书》、《诗...

“六艺”是我国( )时期的教育内容。
答:A项: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内容是程朱理学,包括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是三教(儒、道、佛)并重。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内容是由传统的六艺转向传授各学派的政治观点和道德...

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六艺”具体是指什么?
答: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指中国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种技能,意为礼节,音乐,射骑技术,驾驭马车的技术,书法和算数。其中“六艺”中礼、乐、射、御,称为“大艺”,是贵族从政必具之术,在大学阶段要深入学习;书与数称为“小艺”,是民生日用之所需,在小学阶段是必修课。“...

六艺是形成于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它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六艺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还有一种说法,六艺即六经,谓《易》、《书》、《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