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的品级和衣服 唐朝官员如何从服饰上区分等级?

作者&投稿:播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品级:唐代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文官的散官实际上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

服饰: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绯色,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黄。

高宗上元元年(674)又进一步重申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人服黄。

章服制度化之后,百官请绯、紫之服,必须经过朝廷严格考核,且依据官员的具体状况区别对待,够资格者方才授予。此外,晚唐针对颁受章服混乱之况,进一步从体制上加以规整。

扩展资料:

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可以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袍服的纹饰图案制作鲜丽华美,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动植物形状。

据《唐会要·舆服》下记载,官员的袍服纹饰是: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豹韬卫饰豹等。

唐代官员还有赐紫、赐绯,即唐以散官叙职位,职事官的品阶还不及三品、五品,为酬劳其勋劳,赐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荣。

赐绯、紫之后,通常即可长期服用,直至告老退休。此外,又有借绯、借紫,即官员的职位低于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

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等,但职任满期后,必须缴还,仍恢复旧的官服。这种情况在唐前期施行较为正常,但是到了中唐以后,战争频繁,政府为酬赏军功,借绯、借紫的人很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代官服



正一品:
  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王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
  勋:国公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正三品:
  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

唐朝官员官服主要以颜色为区别。唐代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绯,绿,清等。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四品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高宗上元元年有进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此后遂沿革不变,成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标准。
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员可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员袍服纹饰图案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图案。据《唐会要�6�1舆服》: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左右金吾卫饰豸,都督、刺史饰山形纹。德宗时有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冀人人有威仪。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执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袍花”。

官服分别颜色,从唐代开始是: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须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州的长官刺史,亦不拘品级都穿绯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只在帽顶及补服上分别出品级。简言之,清代公服原则上都是蓝色,只在庆典时可以用绛色;外褂平时都是红青色,素服时改用黑色。
补服,是加在蟒袍之外的外褂,正中用金线绣织鸟兽形的正方图案。文官为鸟形: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雪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未入流为黄鹂。武官补服的图案为兽形;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为虎;五品是熊;六品、七品为彪;八品犀牛;九品是海马。

  以上是一般,也有例外,如御史和按察史等监察、司法官员,却一律穿獬豸补服。因为古人认为“獬豸”是一种神羊,能辨曲直的缘故 就这样

唐朝各级官员服装分别是什么样的?~

文武官员
唐代官员平时穿的服装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据说,这道横襕是唐代中书令马周建议加上的,以示不忘上衣下裳的祖制。
武则天时流行一种新式服装,即在不同职别官员的袍上绣有不同的图案。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
唐代群臣服饰多达20余种,一品官服为衮冕。冕有九旒,青衣纁裳,绣有九章纹,金玉饰剑镖首。二品官服为鷩冕。冕有八旒。青衣纁裳,绣有七章纹,银装剑。三品官服为毳冕。冕有七旒,衣裳绣有五章纹,佩金饰剑。四品官服为絺冕。
冕有六旒,衣裳绣有三章纹,佩金饰剑。五品官服为玄冕。冕有五旒,青衣纁裳。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官位越高,冕旒越多,衣裳章纹越复杂,佩剑的质地也越好。
唐代官吏的礼帽,种类繁多。文武官吏都戴进贤冠。三品以上三梁,五品以上两梁,九品以上即国官一梁。杜甫的《丹青引》中写道“良将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指的就是唐代文武官员的服饰。
幞头即包头软巾,也叫折上巾,两脚左右伸出,叫“展脚幞头”,为文官所戴;两脚脑后交叉,叫“交脚幞头”,为武官所戴。
唐代中叶,二脚稍翘,系裹幞头,里面加衬物“巾子”。“巾子”形状决定了幞头的造型。唐代“巾子”历经四次变革。开始为“平头小样”,呈扁平状,没有明显的分瓣,唐高宗、太宗、高宗时的巾子就是这样的。
接着是“武家诸王样”,样式比“平头小样”高,顶部上有明显的分瓣,中间部分呈凹势。因由武则天创制,赏赐给诸王近臣,故称“武家诸王样”。再后是“英王踣样”,出现于景龙四年,它比“武家诸王样”更高,头部略尖,左右分成两瓣,并明显地朝前倾倒。
开元后,人们认为“倾倒”的巾子不吉利,逐渐改成“官样巾子”。它比“英王踣样”还高,左右分瓣,形成两个球状,但不前倾。《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因系唐玄宗赐给供奉官及诸司官吏,故称“官样”。
唐代官吏的毡帽比较厚,而且坚固。据说,唐宪宗元和年间,晋国公裴度早朝的路上,突然有人持刀行刺,刀子刺进帽檐,由于唐宪宗戴的是厚毡帽,才躲过一劫。唐代官吏按品级不同分别佩带金、银、铜制的鱼符,他们将金属鱼形的符信装在袋里,这种袋叫鱼袋。
鱼符上面刻有姓名并且分成两盘,一盘在朝廷,一盘自带。如有迁升,以鱼符相合为证。鱼符也是出入宫廷的凭证,它的质料因官阶等级不同而不同。例如三品官以上佩金鱼符,五品官以上佩银鱼符。到了天授二年,改为佩龟,三品官以上龟袋饰金,四品官龟袋饰银,五品官龟袋饰铜。直到中宗,又恢复了鱼符。
唐代的革带不用带钩,而用带扣板扣结。带上装有带銙,这是一种方形饰片,依官职品阶不同饰片质地有所区别。例如,二品官以上用金銙,六品官以上用犀銙,九品官以上用银銙。
唐代文武官员都穿靴。当时,不仅有皮靴,还有马靴。高承的《事物纪原》“唐马周以嘛为之”,指的就是麻布制的靴。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唐代的官服,侧重儒教中阴阳五行的说法,把青、赤、白、黑、黄五色当作“五方正色”,即东方青色,南方赤色,西方白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黄色既代表中央,也代表打底,帝王服色便采用黄色,其他等级的官服,也用颜色和图案加以区分。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衔中必带“赐紫金鱼袋”的字样;州的长官刺吏,亦不拘品级,都穿排袍。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在中国消失。
隋统一全国,一方面推行汉族已经形成的服饰制度,另一方面也难以摆脱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隋炀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将相各服其服。下令不准百姓服黄色衣裳,从此黄色也了皇帝专用的服色。唐代衣冠服饰承上启下,博采众长,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由于当时丝织业的发达,审美观念的独特,所以当时官服质地款式更加讲究,幞头形制富于变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颇为流行,女服色彩艳丽。五代十国享祚日浅,服饰大体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变化。
宋代崇尚文治,冠服制度渐趋繁缛,也曾经多次修改。但与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创新,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男子上身以圆领长袍为主,以季节不同而服凉衫、紫衫、毛衫、葛衫、鹤氅等。
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南宋时期,“服饰乱常”,也尚北服。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如皇帝及高官的服饰仿照先秦时代的古制而成;又推行其本族制度,如一般百姓服饰则仍是披发椎髻,夏戴笠,冬服帽。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
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有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
一般男子服饰,以袍衫为主,形制多样,儒生文士则以襕衫、直裰为常衣。妇女服饰主要有袍衫、袄、霞披、褙子、比甲、裙子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代官服

隋唐百官的服色有紫、绯、绿、青等。

唐太宗贞观年间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绯色,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黄。

高宗上元元年(674)又进一步重申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庶人服黄。

官员袍服的质地、花纹、图案也有区别。七品以上官可以服花纹绫,五品以上官袍服的纹饰图案制作鲜丽华美,有雕、鹘、鱼、雁、花、草等动植物形状。如雕取意威武,雁取意行列有序。

据《唐会要·舆服》下记载,官员的袍服纹饰是: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雁,左右卫将军饰麒麟,左右武卫饰虎,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千牛卫饰牛,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玉钤卫饰鹘,左右监门卫饰狮子,左右金吾卫饰豸。都督、刺史饰山形纹。

后来德宗时又规定:节度使以鹘衔绶带,取其武毅,以靖封内,观察使以雁衔仪委,取其行列有序。仪委,即委瑞草,简称瑞草。此种纹饰图案,各以文、武职掌而规定,时人称之为“袍花”。

唐代官员还有赐紫、赐绯,即唐以散官叙职位,职事官的品阶还不及三品、五品,为酬劳其勋劳,赐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荣。赐绯、紫之后,通常即可长期服用,直至告老退休。此外,又有借绯、借紫,即官员的职位低于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等,但职任满期后,必须缴还,仍恢复旧的官服。这种情况在唐前期施行较为正常,但是到了中唐以后,战争频繁,政府为酬赏军功,借绯、借紫的人很多。借而不还,也就长期服用形成风俗。官服之冗滥至唐末已达到了极点。

古代官员的衣服颜色与官职的联系
答:历史上各朝代中,除唐朝外几乎所有朝代官员的服饰均是以衣服上所绣图样为主要等级区别的,与颜色关系不大。只有唐朝时,明确以衣服的颜色为品级高下标志,具体为:一品二品官为紫色,三品官为浅紫色;四品为绯,五品为浅绯;六品为绿,七品为浅绿;八品以下为青色。

...怎么区分等级?考中进士或者举人后怎么来分配当官
答:一、【中国古代文官和武官朝服前绣的图案有什么讲究,怎么区分等级?】秦汉以来,官员级别区分主要靠冠帽;从唐朝开始衣服也出现区别,但区别仅限于颜色;文武官员朝服以所绣图案表示级别不同,即补服制度,是从明朝才开始的,主要实行于明清两代。★明朝★: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

唐宋明清时期,如何从官服上分辨一个人的官职大小?
答:那这么多官员,古人就要想如何辨别他们的品级大小,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笑话呢?基于此,官服就发挥了它的作用。唐宋时期,辨别一个人的官职大小是从官服的颜色来区分的。大家都知道皇袍都是黄色的,早在隋炀帝时期黄色便成为了皇帝的专用色,下令百姓不能穿黄色的衣服,之后的朝代也一直延续着这个规矩。另外...

宋朝官服如何区分等级,红衣、紫衣和青衣分别代表什么?
答:在宋朝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房屋的规格装饰,和服饰等方面有定制了严格的制度,从而来区分每个人的等级(如果穿现代服饰穿越到宋代,那么会这么样呢 ?)宋代官员衣服的制度:《宋史卷一百零六 诸臣服下 士庶人服》中记载:公服。凡朝服谓之具服,公服从省,今谓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

试述汉代官服的特点和等级标志是什么
答:西汉建立时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东汉时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丝织的装饰物。祭祀大典上通用的是"长冠服"。皇后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绀色,下裳用皂色。皇后的蚕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缥色(浅黄色)。汉文帝当政时比较俭朴,自己穿黑色丝织衣、皮鞋。一般官员要穿禅衣,又名"祗服"。在西汉时期二百年...

清代官服废弃以()区分官阶的制度,只以帽顶的()和()来辨别官员的...
答:清代官服废弃以颜色区分官阶的制度,只以帽顶的顶珠子花翎和补子来辨别官员的贵贱等。 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 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

古代宫廷绛紫色朝服是三品官员么
答: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

宋朝官吏怎么从官服上区分出品级
答:中国古代官吏,穿着专门的公服坐堂办公,宋代公服时常称为常服,以公服上的不同颜色来区别职官身分等级。1、七品以上绿色。2、九品以上青色。3、三品以上用紫。4、五品以上用朱(即绯色)。5、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至1085年)改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绯色,九品以上绿色。凡绯紫服色者都...

古代上朝的大臣都是什么级别的?为什么有的朝代还有左右丞相?文官和武 ...
答: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

宋朝时的官员有的穿蓝色官服,有的穿红色官服,他们在官位上有什么不同...
答:宋代以官服颜色来代表品级高低。紫色和红色是三品以上官员的服饰,所以称为“满朝朱紫贵”,蓝色是四品官的服饰,五品为绯色,六七品官就是绿色和青色了。以后各个朝代都是差不多的,只是清朝在官员的衣服上加了补子用来区分品级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