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七夕节是怎么过的,有什么活动 古时过七夕节,人们有些什么民俗活动?

作者&投稿:中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目录 [隐藏]
1 缘由
2 七夕节的形成
3 节日习俗
3.1 大中华地区
3.1.1 江南
3.1.2 西南
3.1.3 胶东
3.1.4 广东
3.1.5 闽南
3.1.6 香港
3.1.7 台湾
3.2 日本
3.3 朝鲜半岛
4 相关文物
5 七夕阳历日期
6 相关条目
7 参考文献
8 资料来源
9 外部链接

缘由[编辑]《诗经·小雅》中有一首诗: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救天毕,载施之行。”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

《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此外,干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妇的故事。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女嫁牛郎也’。”

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头之约。

北宋秦观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总之,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为素材的诗词、戏曲,不胜枚举。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大约是发生在西周时代,当时的奴隶社会,等级十分严苛,这个故事就是一般人追求幸福的心声与饱受压抑的写照,托言天上双星,也就是人间的实情。

传说虽是如此,但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发生在农历七月七日呢?其实观察织女星与牛郎星(牵牛),是可以让古人了解到“秋天到来”的方法。

在《夏小正》的古农事历中有记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在当时的七月黄昏,织女星正好升上一年中的最高点,也在人们的头顶上清晰可见。而织女星旁两颗较暗的星星位置,正好形成一个朝东方开口的样子,朝东方望去,正好可见牛郎星。再加初秋七月的秋雨,会衍生出这样的爱情传说,也不是无法理解的。

织女星名称的由来,可以从《诗经·豳风·七月》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来推敲得知,由于九月是气候较为凉爽的晚秋,也是穿着寒衣的时节。九月授衣,则必须八月裁制,七月当然就是织妇们织布的时间。

牛郎星名为牵牛,则有着“牺牲”的意思。《史记·天官书》:“牵牛为牺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杀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时,正好是草木丰茂,用以贡献牧草给牲畜的时节;到八月则依据牲畜体格,观察哪些适合用以祭祀;九月则宰杀牲畜用以祭拜神明。《礼记·月令》称八月为“循行牺牲”,而此时织女星正好往西滑落,而牛郎星则升上天顶,宛若在追逐织女星般。

因此七夕时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背后应该有着配合时令与天文景象的源由。

七夕节的形成[编辑]主条目:牛郎织女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节日习俗[编辑]由于过往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的节日。这也就是“乞巧”这名称的来源。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为之得久。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为了“女儿节”。不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代女子在七夕夜的“闺中秘戏”,“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采缕,穿七孔针,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指一种小型蜘蛛。《东京梦华录》则说:“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曾提及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花上乞得蜘蛛丝。”

到了现代,七夕节又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1]。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2]。在中国大陆,七夕节被商家作为商业促销的一大良机,而传统习俗则呈现失落[3],人们对七夕的热情比不上西洋舶来品“情人节”。台湾和香港也受到西洋文化的影响,七夕节情况堪忧,比不上日本的节日氛围。

颐和园长廊彩绘:牛郎织女鹊桥会大中华地区[编辑]江南[编辑]江南的刺绣女孩会在夜晚月光下,将一根绣花针轻轻放到一碗水面上,借助水的表面张力将针托浮,在月光照射下,针周围会出现水波纹,哪一个波纹最复杂,就会绣出最好的作品,有时针上穿有红丝,也是向七仙女“乞巧”。唐代诗人林杰的诗《乞巧》说:“七夕今宵看碧宵,牛郎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西南[编辑]染指甲西南一带的七夕习俗。年轻姑娘们在节日时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传说这样可以年轻美丽,对未婚女子而言还意味着找到如意郎君。

胶东[编辑]胶东地区则多在七夕拜七神姐。妇女们穿上新装,欢聚一堂、盟结七姐妹;少女们则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的饼馍食品,称巧饼,用来祭祀织女。

广东[编辑]在广东,人们六月便开始准备,把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等待发芽。临近七夕便扎糊起一座鹊桥,还会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七夕之夜,人们在厅堂中摆放八仙桌,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和女红巧物。

闽南[编辑]在闽南,当地人把织女称为“七娘妈”,是保护孩子平安的神。闽南的习俗在七夕这天吃石榴和使君子煮蛋、肉,以及红糖糯米饭以驱虫防瘟疫。

香港[编辑]现时在香港,仍然有不少家庭保留过往的传统习俗,于七姐诞当日到纸扎店购买“七姐衣”,于当晚用来拜祭七姐。而过往日子的妇女,亦有在拜祭之时利用小蜘蛛、豌豆或绿豆等物品,祈求七姐暗示能否传得手艺。

在坪洲及西贡,分别有两间七姐庙,坪洲的七姐庙名为仙姊庙,每年七月初六仍有不少善信前往拜七姐。

台湾[编辑]七月七也是“七娘妈”的诞辰,七娘妈是儿童的保护神,床母是幼儿的保护神,台湾人有拜“床母”的习俗,有幼儿的家庭便在这晚祭拜床母,还会焚烧纸钱“四方金”(或“刈金”)和“床母衣”。除了在台南[4]、鹿港[5]还保有做十六岁[6]成年礼,传统七夕民俗活动在台湾已日渐式微,但在庙方宣传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近年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七夕民俗活动。

现今七夕大多被商人炒作,变成商业化的七夕情人节,汽车旅馆成为约会的热门去处[7]。

日本[编辑]
日本江户时代的七夕, 1852, 歌川广重主条目:日本七夕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便把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七月七日庆祝。阴历的七月七日被称为“旧七夕”。

朝鲜半岛[编辑]朝鲜时代的风俗是孩子们以牛郎和织女为素材作诗,另外亦有向北斗七星祈求长寿与幸福。

相关文物[编辑]
牛宿、女宿图(汉画像石)(汉代(前202年-220年),河南南阳南阳汉画馆)
青龙白虎、牛郎织女画像 (汉代(前202年-220年),四川郫县新胜场出土):主体为青龙白虎衔壁,龙虎上方刻牛郎牵牛,织女手执机梭。
宫宴图Palace Banquet(北宋仿唐本,十世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汉宫乞巧图(宋代,李嵩,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汉宫图(宋代,赵伯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幅为一纨扇形式的小册页,画汉宫七夕故事,描写宫娥彩女们在天阶夜色凉如水的七夕,登上穿针楼乞巧习俗。
乞巧图(明代,仇英,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用白描法写出七夕夜间庭院中妇女们燃烛斋供的情景。
桐荫乞巧(清代,陈枚,月曼清游图册八月部分):描绘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七夕之夜,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
缂丝七夕乞巧图轴(清代):此图轴在本色地上彩缂七夕佳节牛郎、织女在天上鹊桥相会、人间妇女或凭栏远眺、或对空乞巧的场景。作品采用一至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缂、构缂、缂金等技法缂织。纹样大面积运用线条勾勒,然后填彩。图中的亭台楼阁、卷帘、卧榻和墙壁完全依照界画的程式用界尺画出。

七夕节的由来,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可能跟你想象的不一样



古代七夕节有什么活动呢?古人是如何度过的呢?~

“七夕”,即农历七月初七,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七夕节也称“乞巧节”,七月初七当晚,女子,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拥有一双灵巧的手。因此,七夕这一天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的两种内涵,你知道古代七夕节有什么活动?古人们七夕节是怎么过的吗?

1、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这一天各家女儿围坐一团,以五彩丝线穿针,速度快为巧者。

穿针乞巧
《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2、喜蛛应巧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夕夜,陈列瓜果于庭院中,有蜘蛛结网则得巧,网密得巧多。

喜蛛应巧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七夕中午,投针于水,借日影而验工拙,成花鸟云兽影,则乞得巧。

投针验巧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直隶志书》: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4、兰夜斗巧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将五彩线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

兰夜斗巧
汉高祖爱妃戚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宫中嫁给扶风人段儒为妻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阗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做‘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而有个叫徐婕妤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皇上把这些小玩意在晚上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就叫做‘斗巧’。
5、种生求子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借以求子。

种生求子
种生求子是实际上也是古代生育信仰的一种。寄托着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6、为牛庆生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为了祭奠老牛让牛郎刨皮,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的牺牲精神。

七夕节是在中国农耕文化特有的土壤里发展起来的。不管时代怎么变,其节日习俗大多都建立在农业耕作基础之上,与古老的农耕习俗紧紧相连,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祭田祖、报田公,为牛庆生、种生、穿针比巧和蛛网卜巧等。

七月初七,时至孟秋,收获在望,是古人庆贺秋收的吉庆日子。为了祈求天随人愿,喜获丰收,人们在这一天,往往会祭祀田祖和报田公。
由于在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主要靠牛耕,而牛又是牛郎和织女的红娘,为了纪念它,人们将七夕记做牛的生日,以“折花枝于角,可无灾,以面饼赏牧童”作为庆生的活动内容。
一些地方,乡民在七夕来临之前,会将绿豆、豌豆等豆类作物或麦类作物的种子放在盆中,培育成苗,作为七夕乞巧的供品,并将这种活动叫作“种生”。还有一些地方,在七夕前,在木板上铺上土、播上谷种,让其生苗;再在上面种些花木,做成农家和小村庄的模样,称之为“谷板”。这些习俗都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色彩。

在“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的影响下,纺线、织布、缝衣、纳鞋、绣花等被统称为“女工”,这些家庭手工业劳动是女性所承担的一项主要劳动。七夕节俗中,较为典型的活动是穿针比巧,还有蛛网卜巧等。
有《乞巧》诗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女工成为社会评价劳动女性的一条标准,也逐渐成为妇女自我认知的标准。只有提高了女工技能,才会生产出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也才会拥有一定的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
七夕“蛛网卜巧”是另一种女性常用的乞巧方式。大家都知道蜘蛛善织。女子为练就巧工妙手,就向代表喜兆的“织坛神手”蜘蛛学习,企望能从蜘蛛织网中觅寻某种经验、启发和灵感,提高纺织技艺。另外,蜘蛛是“喜子”,也被称作“喜蜘蛛”,民间有“蜘蛛集而百事喜”的俗语,蜘蛛垂线而下,寓意为“喜从天降”。

七夕节有着很深的古代农耕文明痕迹,蕴含了丰富的农耕文化内容。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渗透着重耕、重织的小农生产观念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观念。而由这一故事形成的一系列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风俗,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业的重视,也体现了广大女性与农业社会相适应,表达了她们勤劳能干以及对平安、和谐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七夕习俗
答:”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

古代七夕是怎么过的呢
答:1、拜魁星 古代的读书人在七夕节拜魁星。传说七月七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掌考运,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在七夕节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遂古代就有了魁首、一举夺魁等词语。2、晒衣晒书 古时七夕晒书晒衣的风俗盛行。据载,汉代晒衣的风俗在魏晋时为豪门富士制造了夸耀财富...

古代的人们是怎么过“七夕”的呢
答:古人如何过七夕 古代人过七夕显然和现在会有所区别,主要是在农历7月7日的晚上,坐在庭院里面穿针引线,然后祈祷能够拥有着如同织女一般的手艺,所以也被称之为乞巧节。在进入到宋朝的时候,极巧节就变成了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在京城中到处都会有一些市场,而这些市场上都是卖一些乞巧的物品,被称之...

七夕节有什么习俗?
答:3、乞求姻缘: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得到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此外还祈求赐给自己美满的姻缘。七夕节意义:从古到今,人类对于自然天象的观察和探索,对于人间社会的秩序安排...

七夕古代是怎么过的
答:古人过七夕的方法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为牛庆生等等。一、穿针乞巧 七夕节又叫做乞巧节,在这一天的少女们都手执五色丝线在月光下快速穿过连续排列的九孔针,穿过的速度最快者称为“得巧”,“得巧”的女孩子会受到其他女孩子们的羡慕。到了唐朝年间,这一习俗得以快速发展,...

七夕吃什么古人是怎么过的
答:一年一度的七夕节马上就要到了,现如今很多人都将七夕作为传统的情人节来过,那么在很多人看来,七夕自然就是一个属于情侣之间的节日了。但其实七夕在最开始的时候和情人节并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一个只属于女子的节日,而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情人节。那么,你想知道古代人过七夕的时候,都是怎么过的吗?古人...

古时七夕节有什么习俗?“乞巧”是什么?
答:古时七夕节的风度习惯多种多样。主要有:香桥会、接露水、七夕乞巧、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游七姐水、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结红头绳、净水视影、拜牛郎、拜床母、拜神、迎仙……七夕风俗中流传时间最久、流传范围最广的当属“乞巧&rdquo...

七夕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在古代这个节日是怎么过的?
答:1.拜七姐 旧时代女孩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在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

盘点传统七夕节的那些习俗,看看古代七夕是怎么过的
答:一、来历 1、七夕乞巧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2、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古代人是怎么过七夕的?
答:除此之外,很多的女子还会在这个时候穿针引线,以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心灵手巧。大家都知道织女是一个非常善于手工制品的女性,而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女子都以能够拥有一手好的针线活而自豪,所以很多的女性才会在七夕节这一天祈祷能够保佑自己成为一个善于手工针织品女子。除此之外,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