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录了汉朝是怎么过七夕的吗? 七夕节的故事源自哪个朝代?有文字记载么?

作者&投稿:员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西京杂记》是古代的历史小说,这本书的作者还是有争议的,因为历史的变迁,现在普遍的认同是作者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做了辑抄,还有人说吴均撰书,各种说法不一。但是目前的大部分的人比较认同的还是汉代刘歆和东晋葛洪所著。

《西京杂记》这本小说记录了西汉时期的故事,它所记载的一些史实,现在还可以考证的一些风俗的源头,比方说七月七日,乞巧节。

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汉朝的宫女常常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在缝衣制裳的宫楼里比赛穿针引线,民间也纷纷效仿。)

我们都知道古代经济最发达的一定是京都地区,所有的技艺最成熟的也大多都是宫廷之中,所以当乞巧节从宫中流传出来,那么民间效仿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七月七日乞巧节,这个风俗习惯直到今天仍然被我们所熟知。根据梁代宗慎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至少在梁代之际民间已盛行在这一天的晚上穿针以乞巧的民俗活动,而通过《西京杂记》我们可以得知其始源原来始之于西汉的宫廷之中。

下面我们就说一说这个乞巧节,它的本意并非我们现在所认可的情人节,而是乞巧节。

七夕最初之始就是乞巧节,只是女子比拼和学习女红技能的日子,这一天的女孩子们乞求心灵手巧,所以这种风俗就是乞巧节。西汉时期女红对于一个女人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乞巧节的起源跟织女的传说还有点关联,在我们民间的传说之中,织女最初就是织布的,所以三国时期就有了女子拜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的习俗。

传说中的织女和牛郎是相伴的,于是人们又认为这一天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但是这个传说仅仅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与我们所认为的大多数人的爱情之日无关。

在古代的三纲五常之下,女子出门也不是很随意的,特别是未婚的女性那更是得注意了。所以乞巧节在古代是未婚女性可以穿上漂亮的衣服和小姐妹之间的聚会,相互切磋女红技巧。

七夕在古代并不是情人节,而更像是我们现在的妇女节和光棍节的结合体,未婚女性聚在一起切磋女红技巧,话家常,聚餐玩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现代人把情人节加入到了七月七日之中,那原本的乞巧节虽然大家也熟知,但是更多的是对于爱情的一种渴望。

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认可了七夕就是东方的情人节,也是受到西方情人节的影响,这也是人们对于爱情的一种美好期盼吧!

这就是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的进步的完美体现,古代文化的传承与人们渴望美好的爱情相结合。



李商隐七夕诗两首:七夕来时先有期,莫道人间总不知

七夕是农历七月七日夜晚,是传统的中国大节。其内容,在于天上的牵牛和织女相会,人间此时普遍拜月穿针乞巧,祭祀织女神,而魏晋之后,七夕是夫妻的团圆大节。当然其情感的色彩浓烈,从夫妻短暂的相聚别离衍生到情人的相思。

那么为什么是七月七日呢?

在先秦,其实就有了关于天上牵牛星织女星的神话传说。织女是天帝的女儿,负责天界的纺织,而牵牛则主管纺织品的运送。天帝看到小女儿孤独辛苦,特地安排了和牵牛结婚,只不过,织女婚后,不愿意再从事纺织,整天和牛郎恩爱,天庭的纺织事务停顿,于是命令将两人分开,只在一年准许相会一次。那么七月七日相会,是怎么来的呢?

是怎么让全民都相信,确实有这样一个时间,大家共同信仰呢?

实际先秦上古,保留着原始的星辰崇拜,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西方时,天空出现银河,有火星向西,预告秋天的到来,那么上古之巫,会杀牛以祭祀星辰,迎接秋天和丰收。

而古代的秋天,是开始制作大量纺织品的时候,重要的纺织品,用于皇家贵族,多风部分满足百姓的日常生活,为寒冷的秋冬做准备,所以当银河照耀人间,那最明亮的织女星应对人间的忙碌。

所以牵牛星和织女星起源于上古人们对衣食的现实需求和精神理想。人们相信,天上存在一个神仙世界,用特殊的方式管理启迪人间。

对牵牛星和织女星的祭祀,最可能在上古的立秋阶段,而不是特定为七月七日。

那么七月七日是怎么来的呢?

在汉朝七夕的风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歆《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刘歆汉朝宗室,他笔下的西汉见闻,应该可信,说汉朝宫廷的宫女,在七月七日夜晚聚集在开襟楼上,穿七孔针,来求得心灵手巧。后来,这个风俗就通过贵族,由皇宫传开了。

那么这里并没有谈到,这些女性是拜的织女,而且皇宫,特意允许宫女们集体在这天登高楼,那么证明这种风俗行为是被许可的,甚至是有人组织的。

那么是谁许可,谁组织?谁在弘扬?

东汉晚于西汉,到了东汉才有 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这明显是对七月七日乞巧,加上了织女牵牛相会。时间晚于西汉。

实际上汉朝七月七日的乞巧,另外有源头,不是特定针对织女的。

七月七日是汉武帝的操作。

汉武帝,这位汉朝的雄才大略的君主,是他在元封七年,重新制定了历法,以道教太初神,作为统治宇宙的元神,结合过往历书,制定太初历,表达自己,是神在人间的化身。而他本身笃信道家神仙长生之术,相信灵魂永生。

而汉武帝生在农历七月,在《汉武帝内传》里,描写汉武帝时常祭祀名山大川,以求神仙降临,其中他遇见西王母,是西王母设定的日期,七月七日,西王母和汉武帝相会,并给了汉武帝各种长生的天书秘籍。

当然,这些神话的许多东西不足信,但是可以相信的是,汉武帝的确在寻求人生灵魂的出路。

七月七日,对于汉武帝来讲,应该是个重要,值得期待守候的日子。

有人说,汉武帝可能出生在七月七日,又有人说,这是一个古代道家推算出的具有吉利色彩的日子,七,代表无穷,期待。

无论是信神还是造神,汉武帝都不会错过这个日子。

至少在某年的七月七日,他是举行过盛大的斋戒祭祀,以期待他愿望的事情发生。而在《汉武帝内传》里,汉武帝三次在七月七等待王母,那么客观来讲,至少汉武帝,将七月七固化了,形成了宫廷一种传统。他说此日西王母有灵,下凡,谁敢不信?

上有所好,下必群焉,因为汉武帝的虔诚,无论他等候的是哪位神仙,七月七日,对于宫女们也是一个美好的假期。而汉朝的宫女从事繁重枯燥的制衣工作,也愿望有神仙来指导提振她们的生活。

所以西汉宫廷的七夕,是围绕汉武帝求仙慕道,慕仙求真而产生的。至于宫女们祭祀的是王母还是织女,就要看当时宫廷看中哪位神仙。总之是一位有求必应的纺织之神。

到了东汉,宫廷的七月七日拜纺织神,针神,和民间的牛郎织女传说合流,七月七日也就确定了是给织女的。

“十八年来堕世间,

瑶池归梦碧桃闲。

如何汉殿穿针夜,

又向窗中觑阿环。”李商隐《曼倩词》

李商隐聪慧,从小有过道士修行,熟读道教典籍,对于神话传说的来龙去脉,比很多人都清楚。

他这首诗,是写的汉朝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的传说故事。

历史中的东方朔,是民间人士,博学多才,被汉武帝选中,性格诙谐,常年陪伴汉武帝。

但是在神话传说中的东方朔,是王母娘娘身边的天官,在王母娘娘和汉武帝会面时,他也在场。

李商隐不用历史事实而用神话典故来写东方朔。

说他见证了王母娘娘和汉武帝,是在七月七日会面,是汉朝宫廷流行穿针的夜晚,东方朔的心不在王母和汉武帝身上,却在王母娘娘身边的侍女,上元夫人,小名阿环这位仙女上。

李商隐的本意,是写东方朔属于有独立思想情感的神仙,有着自己的爱情。

但是这首诗,也是李商隐用不偏不倚的典,写出了七月七日的来源,是汉武帝设置的和西王母的相会日,或者是种神交,或者是慕道举行的盛大的仪式。

而汉殿穿针,点出汉朝乞巧穿针,在七月七日,直接的来源,是汉武帝慕仙求真。

所以汉朝宫廷的七夕节,来源于汉武帝,他许可,他推广,他传播,当然也和宫女们的纺织工作和心情契合。

到了东汉之后,七夕节的神仙,才固定在织女,和民间牛郎织女的传说合二为一。

李商隐关于七夕的诗,流传下来,就有八首之多,肯定还有在历史岁月中遗落,和他生前未尽收的。

因为七夕寄托了他的情感,无论是相见不相亲的恋人还是聚少离多的妻子,本文不一一解读。我就其中一首解读。

“七夕来时先有期,洞房帘箔至今垂。

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

武皇内传分明在,莫道人间总不知。”李商隐《碧城三首其一》

为什么要选择这首呢?

因为里面情感强烈,且蕴含着历史神话的厚重绮丽和自身的哀伤。

七夕来时先有期,这句诗是百读不厌,横看成岭侧成峰。

一,从情感的角度,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分离后相会,在相会之前,就定好了日子,让人内心期待。那是长期酝酿,等待团圆的激动。

二,从历史上来讲,最先重视七月七的汉武帝,无论是他追慕神仙长寿,还是情感寄托,他也是对七月七抱着浓厚的期待和郑重的。

三,七夕节自东汉节日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结合,是一个民间情感的大节,唤起了无数人的期待。夫妻等待团圆,老人在这天回味情感,小孩子最喜欢这早秋的热闹,夜看银河,到了唐朝,七夕节夜晚,家家彩线,户户穿针,瓜果宴席,娱乐团圆。

四,就算是到了当代,七夕节更是公开宣称,是中国的情人节,有多少人期待有情人的相会和礼物。

所以李商隐这句诗美,写出了中国人对于七夕的情感共鸣。

那是酝酿已久的人间的浓情。

李商隐这首诗,开得大气深厚,写的却是他自己的悲伤。

因为他和汉武帝类似,花费了巨大的心情,汉武帝见到过王母没有,客观回答是否定的,传说都是附会。

他所爱的女子,一样没有如约而至。

但是他给了理由,这七夕,月亮只是半圆的时候,他爱的女子,像美丽的深海珊瑚,被牢牢锁住,成为贵族的礼物。

七夕不能相会,但是人还在,情还在。

我写下那些宝贵的药方,给你寄过去,请好好保重身体,而我在黄色的纸上,写满相思。

没有任何人承认过我们的爱情和交往,但是爱是真挚的来过啊。

你看,那汉武帝内传里,写着东方朔站在汉武帝和王母那里,他的心属于阿环,在今生之前就属于了,总会有人知道这种海枯石烂的情感。

我们的爱情可能没有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但是爱意永存,永远期待,从今生的七夕,到来生。

所以七夕节,自古就是一个情感大节,那是人类的情感,需要一个节日宣泄寄托。

牛郎织女的故事,王母娘娘和汉武帝的故事,东方朔和阿环的故事,李商隐的情感故事,都是给这个节日一层又一层情感的华彩。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广大的汉族人民便迎来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这一天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 “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 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毋庸置疑,七夕节其实只是女人的节日。
七夕最早的时候叫做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七夕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 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过“七夕节”流传下来许多民间风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种风俗。
一、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过“七夕节”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 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七夕的来源?~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祝您七夕快乐

西和乞巧的历史渊源
答: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据西北师大教授赵逵夫考证《史记·秦本纪》:“帝...

文言文《匡衡》译文
答: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2、出自:晋·葛洪中的《西京杂记》...

彝族七月七是什么节
答:七月初七,又称七夕节,乞巧节。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节日。汉族民间传说阴历七月初七晚上喜鹊在银河上搭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相会。古俗在这天晚上,汉族女孩们要穿针乞巧。鹊桥相会歌颂了汉族劳动人民忠贞不渝的爱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 “汉...

七夕在古代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答:七夕是我们中国的情人节,通过七夕的别名(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不难发现,七夕在古代似乎是女子过的节日。事实上也是如此,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七夕这天的大部分活动的参与者都是女子,比如说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男子也就是在旁边凑个热闹而已。牛郎织女的传说给...

梁园的简介
答:西汉初年,汉文帝封其子梁孝王刘武于都城睢阳,建立梁国,在睢阳东南平台一带大兴土木,建造了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梁园(“梁孝王好营宫室苑囿之乐,作曜华之宫,筑兔园。”-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三》)。又在园内建造了许多亭台楼阁以及百灵山、落猿岩、栖龙岫、雁池、鹤洲、凫渚等景观,种植了...

牛郎织女是哪个朝代的传说??
答: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为哪两大类?
答:全书分36门,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轶事琐语,反映了当时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这部书艺术成就较高,描写人物生动而有性格特色,语言简炼,善于以极少的笔墨进行诙谐的讽刺,对后世笔记小说影响甚大。刘孝标所作的注引书达四百余种,内容丰富,也很有价值。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同...

乞巧节的拼音
答:乞巧节的拼音:qǐ qiǎo jiē。解释:我国传统节日,又名女儿节。乞巧节的乞巧习俗有文字记录最早追溯到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汉宫秋》 翻译,行行好!
答:历史上咏唱、叙说昭君出塞的作品很多,如《乐府诗集》中的《昭君怨》,是谱成乐曲歌辞的代表,笔记小说 《汉宫秋》《西京杂记》(晋葛洪撰,一作汉刘歆撰)中的《王昭君》也很有影响;后世吟咏昭君的诗歌为数更多。这些作品大都流露出悲怨的情调,抒发作者的愤懑。王昭君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曾不断被增...

古代的七夕节都有哪些习俗,他们怎么过的?
答:古代七夕节习俗:1、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在七夕时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的人为得巧,迟完的人称之为输巧。2、喜蛛应巧: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3、投针验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