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国的40-70年代的经济发展史 高中历史美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

作者&投稿:彩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记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美国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优势地位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不是表现在采取工业国有化的形式,而是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对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进行干预。其主要特点是不断地依靠增加国家预算中的财政支出,依靠军事定货和对垄断组织甚至中小私营企业实行优惠税率来刺激生产,增加社会固定资本投资。虽然美国没有在战后实行工业国有化,其经济体制仍保持着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但是,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战后科技革命的需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战后美国的经济繁荣有直接的作用,然而,对新科技产业部门的投资风险高,因此战后美国政府就主动出面承担起对这些部门的投资任务。美国政府在战后对经济的干预还表现在,为了维持高出口水平,一方面在“援外”项目下通过国家购买进行出口,另一方面对某些美国产品的出口实行补贴。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左右,60年代占20%左右。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研和教育网点,推行社会保障政策等,在缓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同时,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系列新特点。首先,从50~6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出现了一个西方经济学家所称的“黄金时代”。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经过“黄金时代”的发展从1961年的5 233亿美元上升到1971年的10 634亿美元;1965~1970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以18%的速度增长。1970年美国拥有世界煤产量的25%,原油产量的21%,钢产量的25%。1971年美国拥有汽车1.11亿辆,83%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1970年美国农产品比1950年增长了2倍,一个农民能养活47.1个人。战后美国经济增长出现“黄金时代”的主要原因为:(1)上述已经提到的美国联邦政府对经济加强了干预;(2)为应付冷战而加强的国民经济军事化极大地刺激了经济的增长;(3)战后技术革命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4)利用战后的经济优势地位,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充分利用国外的廉价资源,其中特别是石油资源,从而极大地获取高额利润;(5)战后美国的国内政治局面相当稳定。

其次,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和南部转移。美国传统的工业区在东北部,随着战后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没有传统工业负担的美国西部和南部,由于拥有新兴工业的原料——石油而特别适宜于诸如飞机制造业、石油工业和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美国西部和南部的新财团也骤然兴起,在经济乃至政治上与传统的东北部财团形成激烈的竞争。比如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的资本家,形成了加利福尼亚财团,控制了美国最大的银行——美洲银行;而南部的得克萨斯州由于战时石油开采和军事工业的扩建也形成了得克萨斯财团。加利福尼亚财团在50年代就已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财团,其实力仅次于摩根财团和洛克菲勒财团。得克萨斯财团的实力虽然差一些,但是它经常和其他财团结盟与东北部的老财团如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展开对抗。美国西部和南部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西部和南部新财团的兴起,对美国的政治也产生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历届政府的大权主要由东北部的财团操纵,但是这种政治局面在战后开始发生变化,西部和南部的财团逐渐在政治上与东北部的财团展开竞争。美国的政治权力不再由“多雪地带”的东北部独占,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开始分享政治权力。

再次,现代跨国公司在美国兴起。跨国公司在20世纪上半期就已出现,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早期的跨国公司还是以局部地区为重点,其经济实力和业务经营的多样化也没有达到现代跨国公司的地步。战后,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获得空前的发展,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现代跨国公司首先在美国飞速发展的原因是:(1)美国在战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的领导权。美国的垄断企业因此可以自由地向海外扩张,充分地利用全球资源和世界市场,通过直接投资,以投资代替出口,扩大并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绝对份额,从而赢得高额利润。(2)美国政府对待企业特别是对待大公司采取十分宽容的态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美国经历了三次企业兼并的浪潮。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 19、20世纪之交,主要为同一产业部门的大企业吞并小企业。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其特点是从控制生产开始,到控制原料的供应和加工,直至最终控制销售市场。第三次兼并浪潮就发生在二战后,从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其特点为混合合并,即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互不联系的企业进行合并和吞并,从而形成混合联合公司。这样的混合联合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仅以争夺美国国内市场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世界市场为导向,为世界市场设计商品,根据全球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分布情况,同时在几个国家生产,并把自己的金融和销售战略瞄准世界市场。由此,通过战后混合兼并的美国大公司纷纷成为现代跨国公司。它们拥有巨额的资本、广泛的经营范围,并且其业务经营强调“全球战略”,因此可以获取庞大的利润。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原先的主业是制造汽车,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该公司除了制造汽车,还制造飞机发动机、洲际导弹、潜艇、宇宙飞船和家用电器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设立子公司,形成全球性的生产和销售网络,以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美国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60年代合并了120个不同的工商企业,并将业务扩展至全球,在海外的57个国家中建立150余家子公司,经营范围也扩大到面包和食品、人造纤维和纺织、建筑、旅游、印刷和出版、金融和保险等行业和部门,当然电话和通讯业依然是该公司的主业。

最后,战后美国的经济危机的烈度大大减低。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末,美国没有出现过1929~1933年那样的经济大危机,但是曾经经历过5次经济衰退(或者可以说发生过5次一般的经济危机)。战后美国经历的第一次经济衰退是在1948~1949年,其间工业生产下降了8.3%,失业率达5%。第二次经济衰退从1953年8月延续至1954年8月,工业生产的幅度下降 9.1%,失业率达6.2%。第三次经济衰退从1957年7月起到1958年4月止,时间虽比较短,但是程度却比较严重,工业生产骤然下降13.5%,失业率高达7.5%。1960年2月到1961年2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四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6%,失业率为7%左右。1969年10月到1970年11月美国发生了战后的第五次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8.1%,失业率达7%以上。从上述一系列数字可见,虽然战后美国经济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周期性循环,经济危机或经济衰退依然相隔一段时间就要出现一次,但是经济危机的烈度都不很大,比如工业生产下降幅度基本在10%以下,只有一次在13.5%,但恰恰这次持续的时间最短。另一方面,战后美国政府对经济危机都实行了一系列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手段,即运用赤字财政,通过膨胀通货,刺激总需求,从而抑制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避免大量的企业在危机中倒闭,同时控制失业率的急剧攀升,稳定社会秩序。当然,美国政府的这些国家干预的办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债大增,通货膨胀有增无减,以至于积重难返,对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经济产生强烈的负面影响

这个时代在美国应该是1933年大萧条以后开始复苏到1970年代石油危机滞胀之前。这个阶段实施的经济政策以罗斯福的改革为主,以下做简单介绍: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例如公共事业振兴署、田纳西河谷管理局兴办的一些基建项目)。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新政从整顿银行开始,罗斯福在就职的第三天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令》,该法宣布停止兑换黄金和出口黄金,授权联邦银行增发钞票以解决货币饥荒,并改造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该法的实施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 恢复工农业生产。1933年5月,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减少农产品过剩,保证农民利益,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6月,国会通过《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良好条件。 保护劳工权利。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1971年10月,尼克松再次向全国发表讲话,开始了“新经济政策”的第二阶段。这一次,反对的意见开始强烈起来。而且人们很快就发现,为实施工资、价格管制而成立的工资委员会和物价委员会实际上根本不起作用。因担心工会可能从监督机构中撤出代表,工资委员会一再作出让步:
先是宣布认可延期未加的工资增长,并确定每年工资增加的标准线为5.5%,后又同意煤矿工人增加工资15%。物价委员会也起不了什么作用。一开始,它就批准了两家钢铁公司生产的白铁皮提价。在不到3周的时间,全国1500家最大的公司中有1/3提出了提价申请,而被批准与被否决的比例竟达20:1。结果,1972年物价在管制的条件下仍然上涨3.2%,失业率也保持在5%的水平上。
1973年春,尼克松因食品价格猛涨和“水门事件”的困扰,于6月间不顾一切地再次实施价格冻结。结果是灾难性的:市场上见不到牛肉的踪影,食品货架上空空如也。美国人第一次在和平时期遇到了短缺。此次冻结实施仅一个月便开始解冻。
这时,美国政府转而采取财政金融双紧政策来控制物价。虽然如此,1973年第三季度至1974年第三季度,粮食、石油、鱼粉等必需品价格还是猛涨。时逢石油危机,于是石油价格从3美元一桶上升为12美元一桶,整整涨了4倍,1974年4月30日工资物价管制到期自动取消,加上美元贬值等因素,物价扶摇直上,达到了1974年全年上涨12%的历史最高记录。
到1974年8月福特就任美国总统时,“滞胀”的局面已经形成。福特总统上台初期宣布通货膨胀为美国的头号大敌。在当时,福特及其经济官员都没有预料到失业率会在9个月内上升到9%,并成为1975年的特大新闻。
1974~1975年的经济衰退使福特政府改变了初衷。在国会的压力下,美联储于1975年初开始放松银根。直到福特卸任为止,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一直时紧时松,疲于应付,而经济却一直呈现出高失业、高通胀的“双高”特征。

扩展资料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理论,人们普遍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此长彼消的关系,而不会同时并存。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要点,只在于沿着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之间替换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寻找一个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可以承受的点。
但是,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滞胀”即高失业与高通胀的同时出现,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管理政策,认为他们用通胀缓解失业的做法导致了“滞胀”的出现。但是对于如何解释“滞胀”的形成机制,不同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就政府政策而言,主要是宏观经济政策、社会福利政策以及政府管制政策三大失误导致了“滞胀”的发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经济

成因:奉行凯恩斯主义,加强政府干预,市场机制不灵活。二战后,这些国家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反周期”,即当私人经济出现麻烦、生产的商品不能以有利可图的价格卖掉时,生产会跌落到现有的潜力之下,此时政府必须通过增加开支或减税来进行干预。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的经济顾问班子是清一色的凯恩斯主义者,他们在这一点上发展了凯恩斯主义,即在经济好转时也要实行刺激政策,其理论依据是美国的税收制度在经济前进时会使政府的税收增加从而对经济复苏起刹车作用,这样经济复苏就难以充分实现而造成一种复苏贫血症。他们认为由此产生的实际生产和潜在生产能力之间的差额应当用扩大公共开支,减税,放松银根,降低利率来加以消灭。
解决措施:撒切尔主义,减少政府干预

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几点反思
答:对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几点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内地就有高校开始面向经管类专业学生开设经济法课程;2000年教育部将其确定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作为全国高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目前各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多开设了这一课程,然而在该课程的设置及相关教学改革的...

经济法的本质是什么?
答:经济法的价值本质 经济法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它是同我国的市场经济同步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经济法在法学中的独立地位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随之关于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各种探索和研究也逐渐繁荣起来。作为一个法学分支,同其它部门法一样,必然...

阐明经济法对企业活动,依法经营以及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的必然性和意义...
答:从现代经济法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不同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力度不同,经济法作用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最早的现代意义的经济法-1890年美国颁布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案》,纯粹是禁止性规定, 而一战后的经济法则出现许多授权性规定。 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法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社会主义时期是否有经济法产生的社会基础
答: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职能不是作为市场缺陷的补救措施而产生的,这里一开始国家就全面介入经济生活,全面担负经济组织管理职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排斥和取代了市场的作用。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不存在经济法,而是以行政法管制经济的运行。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经济法才与市场经济...

写一片3000多字的经济法概论论文,要与经济法知识有关,22号要交,谁帮...
答: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必须随着社会经济形势和市场的变化而变化。作为现代性法的经济法,要充分发挥出法的实践功能,必须建立在对其根本性特征的深刻认识与理解之基础上。本文拟从经济法的动态性和政策性入手,整合为经济法之区别于民商法、行政法之显著特征之经济法的相对软性,详细阐述其成因、内容及对经济法实...

知道吗,现在是共和时代,大家对付着罢了.由此可知
答:这项法令规定联邦必须负责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力”,以避免再次出现30年代曾经出现过的大规模失业。由于“就业法”强调了美国联邦对维持就业,向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的法律义务,因此被美国的经济史家认为“也许是20世纪一个最富有历史意义的经济法。”在“就业法”实施之后,美国加强了对复员军人的安置,加速了...

举例说明如何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答: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一系列公司丑闻促使他们创立了独立董事制度,要解决的就是这类问题。“安然事件”后,他们进一步加大公司治理的改革力度,颁布《索克斯法案》,要解决的也是这类问题。 我国的监事会,包括在少数股份公司已建立的审计委员会,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未将检查与确认企业年度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作为重点,并且...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答:第四阶段: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战开始后和苏联平分天下。第五阶段: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

有哪些例子表明宪法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
答:1946年,核磁共振现象被科学家发现,70年代以来,核磁共振技术与图象重建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4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家弗兰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确测定了曾经有过生命的有机体的年代,碳14测年法的发明 ,对于考古学、海洋学和地球科学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1947年,第一台微波炉问世,掀起了...

资本主义经济法最早产生于哪个国家
答:资本主义经济法最早产生于德国。德国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生产和资本的迅速集中,卡特尔在1873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广泛发展,一些经济部门被一两个垄断组织所控制,如钢业联盟和铁业联盟在一战前夕垄断了全国钢铁产量的98%。更重要的是,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国家扶持卡特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