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度的兴衰过程 关于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兴衰?

作者&投稿:易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称为“印度”。显然,这个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古印度三面环海,北背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所以在地理上是一个独立的三角形半岛。其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这对农业的发展有利。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和矿藏,这对手工业发展有利。由于次大陆地域辽阔,境内自然环境好,古印度人就用不着全力冒险向海洋挑战。

古印度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远在140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祖先腊玛古猿在活动。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半岛的北部。新石器文化的遗址则遍布次大陆。约公元前4000年代末至3000年代,半岛进入金石并用时代。约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进入文明。因此,整个史前时代直到文明的出现,次大陆一直有居民活动。

居民 古印度可谓世界人种的大熔炉。主要有矮黑人、原始奥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等,说得确切些,就是三大人种(黄种、黑种、白种)都有,方言竟多达200种以上,所以古印度居民的构成比较复杂。

如果说中国文明是长期统一,短暂分裂的进程,那么,古印度文明则是多分裂少统一的发展趋势。纵观其文明进程,大致有如下几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1750年)。这是古印度最早的文明,中心在印度河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地,故称“哈拉巴文化”。但这个文明是直到1921—1924年才被人们发现的,它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一样,曾长期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知。所以,1922年《剑桥印度史》第一卷初版时,还认为古印度进入文明是从公元前1000年代的“后期吠陀时代”开始的。哈拉巴文化的发现,使古印度文明的时间一下子向前推进了1300年。

第二个时代是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600年)。这个时代又分为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1000年)和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两个阶段。所以分两个阶段是因为,辉煌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原因不明的毁灭后,古印度的历史近200模糊不清。大约从公元前1500年开始,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侵入次大陆,但这些雅利安人是处在原始社会末期的人,所以在整个早期吠陀时代,即在公元前1500—1000年期间,古印度倒退到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的时代。从公元前900年开始,雅利安人才进入文明,或者说古印度才第二次进入文明。学者们把公元前900—600年这段时期称之为后期吠陀时代。不过,这个时期的文明与哈拉巴文化相比,实在是个可怜虫。

第三个时代是列国时代(公元前600—400年)。有时也称“早期佛教时代”。这是古印度列国并举的时代,但也是一个战国纷争,逐步为统一打基础的时代,其中恒河流域的摩揭陀国最为强大。此时,古印度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东移,即恒河流域成为文明中心,至于印度河流域,不仅失去重要地位,而且在公元前518年被波斯帝国占领,成为其一个行省。

第四个时代是孔雀帝国时代(公元前324—187年)。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时代和帝国,但统一者不是列国时代的强国摩揭陀,而是已失去重要地位的印度河流域的一位出身孔雀族的起义领袖。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帝国后,印度河流域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领土,但亚历山大一离开印度后,这里就爆发了起义,起义领袖旃陀罗笈多不仅赶走了亚历山大的守军,而且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了帝国。由列国并举到统一,一方面是世界各文明古国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也有利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所以到帝国第三代王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69—232年),帝国进入繁盛时代。但这个帝国维持了137年后,于公元前187年被巽伽王朝(公元前187—75年)代替,巽伽王朝已不是帝国,初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以后就成了偏安于摩揭陀的小朝廷。到公元前75年,巽伽王朝末帝被甘华所杀,但甘华王朝(公元前75—30年)既偏安,以不巩固,45年间有四个国王统治,平均一个国王统治11年。公元前30年,这个小朝廷也被南印度的一个小国安度罗给灭亡了。总之,孔雀帝国灭亡后,古印度的历史一是长期模糊不清;二是外族不断入侵。先后有大夏的希腊人、塞种人、安息人、大月氏人。其中只有中国的大月氏人在古印度西北部建立了稳固的政权。

第五个时代是贵霜帝国时代(公元1—3世纪)。贵霜帝国的建立者是居住在中国敦煌与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人的一支。公元前2世纪,游牧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击败,西迁至中亚,进而占据大夏,逐渐从游牧转为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社会制度也逐渐从原始社会过渡到阶级社会。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出使西域时曾到达此地。这时大月氏人分五个部落,酋长称“翕侯”,约在公元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公元15—65年)消灭其它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家。丘就却还向南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丘就却死后,其子闫膏珍(65—75年)继位,他又向南进兵印度,占领恒河流域。到第三代王迦腻色迦(78—102年)时,贵霜帝国进入盛期,都城富楼沙(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此时帝国地跨中亚和南亚,与罗马、安息、中国的东汉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的四大帝国。同时,在公元90年,贵霜派7万大军进攻驻守西域的班超,汉烟军人少,甚为惊恐,但班超利用贵霜军劳师远征,军粮不足之缺点,“收谷坚守”又派伏兵袭杀其向龟兹求援粮草的部队,迫使贵霜军退回葱岭以南,并与东汉保持和平关系。

迦腻色迦征战一生,扩大了帝国的版图,但也使百姓饱偿战争之苦,以至无法忍受他的扩张政策,所以当他卧病在床时,人们就用被子蒙住他,使他窒息而死。他死后,帝国开始衰落。到3世纪,帝国已分裂成若干小公国。古印度历史又进入模糊不清的阶段。直到4世纪笈多帝国的兴起。425年,贵霜在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哑哒人(白匈奴)灭亡。

从以上几个时代不难看出,公元前2300年直到笈多帝国的兴起,古印度除了137年的孔雀帝国和近100年的贵霜帝国是统一强盛的帝国外,其余则都是诸国分裂时代。甚至是模糊不清的时代。

古印度列国时代的兴亡过程是怎样的?~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叶,古印度出现了以城堡为中心建立的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有了20多个国家,其中又以16个大国闻名,从此开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国时代。有关列国时代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献。而佛教文献更为重要些,所以列国时代又被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约公元前600年,印度次大陆各个部落大部分已经过渡到国家,其中主要的有强大的十六国,佛教文献习惯地称为“十六大国”。它们是:鸯伽、摩揭陀、迦尸、居萨罗、跋沙、阿般提、居楼、阿湿波、婆蹉、苏罗婆、乾陀罗和剑浮沙。其中乾陀罗、剑浮沙在印度河流域上游,婆蹉在拉贾斯坦,阿般提在温德亚山脉以北,阿湿婆在温德亚山脉以南,其余的都在恒河流域。这说明,随着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扩张,恒河流域已经取代了印度河流域成为古印度文明主要的活动舞台。十六国是指主要的国家而言,事实上,还有一些小国向国家转变的部落联盟存在,如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考利耶国等。所以,十六国只是一个概称。这些国家都以一个较大城市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版图包括周围农村地区,有的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都属于区域性国家。
就政体而论,在这些林立的国家中君主制占大多数,只有少数是共和制。共和制的主要特点是国家首脑经推选产生,重大事务由一个高级会议决定。参加这个会议的成员为刹帝利、婆罗门贵族家族首领。这是贵族共和政治,是一种向君主制转变的过渡形式。国家机器在逐步发展,部落长老会议和全体成员会议名义上还存在,但已失去作用。军队已成为领津贴的常备军,兵种有步兵、骑兵、战车兵和象军。王权神授观念开始出现,神赋予国家以神性需要婆罗门的中介作用,而婆罗门又需要国王的布施,这就为国王与婆罗门的紧密结合、互相依存提供了新的需要和可能。宗教和行政是分离的,宫廷有主祭司负责祭祀、占卜和充当国王顾问,但他并不是行政官。国王手下有分别管理行政事务和军事事务的官员。地方行政官有千村长、百村长、十村长,最基层是村。那时国家立法和司法制度初具雏形,旧的平等的部落立法已失去作用,新的法令由国王颁布,由此产生的法令具有最高权威性。婆罗门法学家也开始撰写建立在种姓制度基础上的法经法典,逐渐形成在本宗教领域内有影响的宗教法。案件由各级官员审理,国王是最高法官。判案以国王颁布法令为依据,宗教法对判案也有一定作用。
税收是国家的主要收入来源,其中最重要的是土地税,税率一般为总产量的1/6,所以国王又被形象地称为“六分之一享有者”。已有专门税收官员收税,一般由村社长老协助。
在不断争战中,摩揭陀在列国中脱颖而出,逐渐强大起来。至公元前4世纪,整个北部印度几乎受控于它,至此,摩揭陀成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的地域性的霸国。
公元前6世纪,频毗沙罗王(约公元前544~前493年在位)统治摩竭陀,建都王舍城。频毗沙罗王所扮演的历史角色跟中国的秦始皇非常相似,他在经济上发展农业和铁矿业,在外交上东联西并,纵横捭阖,有统一整个恒河流域的野心。
大约在公元前542年,频毗沙罗王开始了他的统一进程。为了取得南面的出海口,他选择鸯伽国为首先消灭的对象。他首先通过联姻方式与鸯伽国的邻国结盟,以孤立鸯伽国,切断它与外界的一切联系。他接连娶了3个妻子,分别来自强大的居萨罗国、跋沙以及旁遮普,这都是鸯伽国的邻国。通过联姻达到政治目的后,见时机成熟,频毗沙罗王下令大举进攻鸯伽国的都城昌巴。昌巴是一非常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它不仅是恒河下游的重要河港,也是通向南方东海岸的重要港口。频毗沙罗王如愿征服了这个国家,派儿子镇守。遗憾的是频毗沙罗王还没有来得及完成他的统一大业,就被自己的儿子弑杀了。
公元前493年左右,弑父篡位。有着如同他父亲般的野心,他登基后继续向整个恒河流域扩张。为了推进摩揭陀国的统一霸业,可以说是六亲不认,他首先进攻了舅舅统治的居萨罗国,并最终吞并了居萨罗国。尔后又开始进攻另一个有亲属关系的邻国跋沙,经过16年的艰难战争才占领其都城吠舍厘。还是位极富创造力的有才干的君主,他结合战争中的实际经验发明了两种先进武器:一种是能发射硕大石弹的驽炮,一次可杀死百十来人;一种是新式战车,车上系有可旋转的钉头锤,战车奔驰起来有巨大的杀伤力。依靠这两种新式武器,击败了以跋沙为首的联盟,成为了东部印度的霸主。由于新攻占的地区都在摩竭陀的北面,加上恒河水运越来越重要,继承人乌代因此将都城迁到恒河与宋河的汇合口,建立了华氏城。
摩竭陀国在难陀家族统治时期达到鼎盛,于公元前4世纪最终完成了几代帝王的夙愿,统一了恒河流域,使摩揭陀成为恒河流域真正的霸主。这时的摩揭陀领土包括整个恒河流域和部分中印度,成为印度次大陆第一强国。这时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以军事的发展最为突出。摩竭陀国的兵种分工已细化,有步兵、骑兵、战车兵和水兵,还有劳工、侦探和地方向导辅助。军队规模也颇为壮观,据希腊文献提到,摩竭陀的难陀王朝末年有步兵20万,骑兵2万,战车2000辆,战象3000头。战车一般是马拉,也有的是驴拉。步兵穿棉布军装,骑兵可能有盔甲,均执有生牛皮做的圆盾、双刃剑、长弓、铁镞竹杆箭。但摩竭陀的末代统治者丹那?难陀是一位十分残暴的国王。他横征暴敛,引起各阶层人们极大的不满,所以他的统治并不巩固。这时,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人领导人民起义,推翻了腐败的难陀王朝,建立孔雀王朝。
随着难陀王朝的灭亡,古印度的列国时代由此划上了句号。随后孔雀帝国兴起,标志着古代印度进入中央集权制大帝国时期。

 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后,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
  到了旃陀罗笈多儿子瓶头王(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达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阿育王就是这强大王朝的继承者之一。
  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统一了除了现卡纳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个印度次大陆,并将佛教定为国教,到处派人往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教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约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汉朝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
编辑本段【国王一览(大约在位时份)】
  旃陀罗笈多:前322年 - 前298年
  瓶头王(宾头沙罗):前297年 - 前272年
  阿育王:前273年 - 前232年
  十车王:前232年 - 前224年
  沙姆婆罗蒂:前224年 - 前215年
  沙里苏卡:前215年 - 前202年
  提婆伐曼:前202年 - 前195年
  萨塔陀拉:前195年 - 前187年
  布柯提婆陀:前187年 - 前185年
编辑本段【名称的来源】
  一种说法是由于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说“孔雀”一词来源于其梵语发音(mayūra)与旃陀罗笈多的母亲的名字发音相近。

答案补充
孔雀王朝(约前321年-前324年至约前187年),即古印度摩揭陀国的王朝。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月护王)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人。随後,他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了新的王朝,定都华氏城。由於他出身於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後来人们把旃陀罗笈多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也有一说「孔雀」一词来源於其梵语发音(mayūra)与旃陀罗笈多的母亲的名字发音相近。

答案补充
到了旃陀罗笈多儿子瓶头王(宾头沙罗)统治时期,孔雀王朝已控制了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孟加拉湾,德干高原以及远逹阿拉伯海的广大领域。阿育王就是这强大王朝的继承者之一。

答案补充
前3世纪中叶阿育王在位时国势强盛,统一了除了现卡纳塔克邦以南及阿富汗的整个印度次大陆,并将佛教定为国教,到处派遗传教师放各地宣传佛教,一时亚非欧三洲都有佛教徒的足迹。经此提倡,佛教遂成为世界重要宗教之一。孔雀王朝末年,王权衰落,印度重新分裂为许多国家。西元前一世纪与西元一世纪间,大月氏中的一个叫贵霜(Kushan)的部落攻入印度北部,不仅占领旁遮普,而且据有喀什米尔,印度河流域及恒河上游阿富汗以及中国西域的一部,建立强大的贵霜王朝。公元二世纪中叶,贵霜王朝迦腻色迦(Kanishka,公元123-153年)时不可一世,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孔雀王朝约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古印度是怎么灭亡的?
答: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推翻。此后,印度半岛再也没有统一过。

古印度列国时代的兴亡过程是怎样的?
答: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的初叶,古印度出现了以城堡为中心建立的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及其周围地区已经有了20多个国家,其中又以16个大国闻名,从此开始了古印度史上的列国时代。有关列国时代的史料,主要来源于早期佛教和耆那教的文献。而佛教文献更为重要些,所以列国时代又被称为...

古印度的兴衰过程
答:然环境 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不限于今天的印度,而是指整个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在古印度,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以“印度”作为自己的国名,但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称印度河以东地域为印度,我国的《史记》和《汉书》称之为“身毒”,《后汉书》称之为“天竺”,唐代玄奘在其《大唐...

古印度孔雀王朝兴衰史
答:古印度孔雀王朝兴衰史介绍 兴起 早在前5世纪中期,摩揭陀国就开始在频毗沙罗王的带领下兴起,至阿阇世王在位时开始称霸,随后历经希苏那伽王朝和难陀王朝。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攻灭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后,侵入了印度西北部。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

请告诉我印度的详细历史
答:“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只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

古印度文明是怎么毁灭的?是雅利安人入侵还是被泥浆淹没?
答:一、古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入侵后毁灭的。原本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为了躲避寒冷,谋取生存,便四处迁徙。南下过程中便到了印度次大陆,他们发现此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而且物产丰富,便留了下来。在到达印度次大陆后,他们发现这里土著根本对雅利安人的武力毫无办法,根本不是对手,因此仅仅几次战斗就完全...

印度是什么时候亡国的(历史问题)
答:印度的灭亡主要是两次吧 第一次:蒙古贵族自阿富汗侵入,建立莫卧儿王朝 第二次:西方列强陆续自印度洋侵入,最后英国吞并整个印度(间接地把各自为政的各王国统一为一个政治实体)

印度是如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
答:。同年8月14日和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印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终于结束了英国在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国。 领导人:甘地,全名为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印度人,1869年生。印度民族运动领袖,在印度被尊称为“圣雄”。

古印度文明曾世界领先,为何渐渐陨落,倒退千年,一个原因最致命?_百度...
答:唐玄奘取经就是去往的古印度,可见当时的佛教已经在不断的盛行过程中流传到中国,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对于佛教的宗教信仰。但是盛极必衰,到了戒日王之时,佛教已经开始逐渐走向了下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个戒日王信奉的是湿婆教,自然就会大力发展自己信奉的宗教,从而忽视了佛教的发展。不过当年唐玄奘受...

古印度王朝更替过程是怎样的?
答:孔雀帝国衰亡后,印度次大陆进入一个王朝更迭和小国割据的分裂时期。 普沙密多罗?巽伽(约公元前187年~前151年在位)推翻孔雀王朝后,建立巽伽王朝(公元前185年~前75年在位)。普沙密多罗出身于乌贾因地区的一个婆罗门家族。他担任孔雀帝国大臣时,曾率军击退入侵的大夏国希腊人,立下赫赫战功,享有较高的声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