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请问佛教方面的诗共有哪些?请一一编写上。听说有一个弥勒转世的胖和尚写了一首很不错的诗... 求弥勒佛来历?

作者&投稿:蔽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禅诗:
经典禅诗欣赏五言禅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唐代(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惠能)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牵驴饮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连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打鼓弄琵琶,相逢两会家。君行杨柳岸,我宿渡头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碧落静无云,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共悦。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七言禅诗
闲居无事可评论,一炷清香自得闻。睡起有茶饥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向暖北枝寒。现前一段西来意,一片西飞一片东。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金鸭香炉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佳人睡起懒梳头,把得金钗插便休。大抵还他肌骨好,不涂红粉也风流。
二八佳人刺绣迟,紫荆花下啭黄鹂。可怜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
莺逢春暖歌声歇,人遇平时笑脸开。几片落花随水去,一声长笛出云来。
静听凉飚绕洞溪,渐看秋色入冲微。渔人拨破湘江月,樵父踏开松子归。
西河师子九州闻,抖擞金毛众兽宾。哮吼一声天地静,五湖四海奉明君。
枯木花开劫外春,倒骑玉象乘麒麟。而今高隐千峰外,月皎风清好日辰。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落叶已随流水去,春风未放百花舒。青山面目依然在,尽日横陈对落晖。
烟暖土膏农事动,一犁新雨破春耕。郊原渺渺青无际,野草闲花次第生。
劝君不用苦劳神,唤作平常转不亲。冷淡全然没滋味,一回举起一回新。
青山门外白云飞,绿水溪边引客归。莫怪坐来频劝酒,自从别后见君稀。
两岸芦花一叶舟,凉风深夜月如钩。丝纶千尺慵抛放,归到家山即便休。
世路风波不见君,一回见面一伤神。水流花落知何处,洞口桃源别是春。
几回沾水又拖泥,年老心孤不自知。游子不归空怅望,一溪流水落花随。
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紥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
风萧萧兮木叶飞,鸿雁不来音信稀。还乡一曲无人吹,令余拍手空迟疑。
常居物外度清时,牛上横将竹笛吹。一曲自幽山自绿,此情不与白云知。
冰雪佳人貌最奇,常将玉笛向人吹。曲中无限花心动,独许东君第一枝。
去年别我龙沙岸,今日逢君楚水滨。相别相逢两无语,落花啼鸟又残春。
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浩劫春。
金鳞透网欲吞舟,一向冲波逆水流。却被渔翁闲引钓,随波逐浪漫悠悠。
亲到桃源景物幽,一壶明月湛如秋。反思洞口春残日,无数红英逐水流。
碧波深处钓鱼翁,抛铒牵丝力已穷。一棹清风明月下,不知身在水晶宫。
东街柳色拖烟翠,西巷桃华相映红。左顾右盼看不足,一时分付与春风。
山花如锦春长在,涧水如蓝碧湛然。信步白云深处去,须知别有洞中天。
山花似锦水如蓝,突出乾坤不露颜。曾踏武陵溪畔路,洞中春色异人间。
雨前不见花间叶,雨后浑无叶底花。胡蝶纷纷过墙去,不知春色落谁家。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一拳拳倒黄鹤楼,一趯趯翻鹦鹉洲。有意气时添意气,不风流处也风流。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知心非心意非意,八风伤逼岂怀愁。随风东西无我所,独脱逍遥不系舟。
云收空阔天如水,月载亘娥四海流。惭愧牛郎痴爱叟,一心犹在鹊桥头。
雨洗淡红桃萼嫩,风摇浅碧柳丝轻。白云影里怪石露,绿水光中古木清。
烦恼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镬汤炉炭吹教灭,剑树刀山喝使催。
春深不放白牛闲,依旧随群入乱山。拽杷牵犁偿宿债,尾巴再露与人看。
荷叶团团团似镜,菱角尖尖尖似锥。风吹柳絮毛球走,雨打梨花蛱蝶飞。
身世悠悠不系舟,得随流处且随流。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
斜风细雨到来时,我本无家何处归。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
黄独将看炊作饭,白牛今已牧来纯。镢头活计时时用,物外家风处处亲。
劫火洞然宜煮茗,岚风大作好乘凉。四蛇同箧看他弄,二鼠侵藤不自量。
月兔影沉云母地,海禽梦卧珊瑚枝。端坐环中虚白处,纵经尘劫个难移。
色见声求也不妨,百花影里绣鸳鸯。自从识得金针后,一任风吹满袖香!
散尽浮云落尽花,到头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处清风不旧家?
闻见觉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镜中观。霜天月落夜将半,谁共澄潭照影寒?
蚌含玄兔旨何深,体用明来绝古今。雪曲唱高和还寡,不知何处是知音?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僧家亦有芳春兴,自是禅心无滞境。君看池水湛然时,何曾不受花枝影?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独秀枝头不觉伸,狂蜂浪蝶竞相春。谁堪作任莲华使,自有楞严入定人。
玉宝莲台胜祖乘,寒门任甚喜荣登。青衣一袭无他物,唯有楞严续万称。
日满翱翔在碧宵,青山绿水唱歌谣。流香但愿不曾老,自在云中自在摇。
喜入如来高妙第,青云踏步不为希。无端白屋生光耀,不负西门一桂依。
宋代 无尽藏比丘尼
悟道诗
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东山西岭青。雨下却天晴。更问个中意。鹁鸠生鹞鹰。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密室开金锁。闲步下松门。谩将无孔笛。吹出凤游云。
云开空自阔。叶落即归根。回首烟波里。渔歌过远村。
鹤立松梢月。鱼行水底天。风光都占断。不费一文钱。
饥来要吃饭。寒到即添衣。困时伸脚睡。热处爱风吹。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
旧竹生新笋。新花长旧枝。雨催行客到。风送片帆归。
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说道春来好。狂风太放颠。吹花随水去。翻却钓鱼船。
击水鱼头痛。穿林宿鸟惊。黄昏不击鼓。日午打三更。
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
晓风杨柳岸。春色杏花墙。暑雨琴棋润。熏飚枕簟凉。
枯树云充叶。凋梅雪作花。击桐成木响。蘸雪吃冬瓜。
烟收山谷静。风送杏花香。永日萧然坐。澄心万虑忘。
萧萧木叶落。湛湛露珠悬。嘹唳冲云雁。凄清抱树蝉。
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伪。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岩上桃华开。花从何处来。灵云婵一见。回首舞三台。
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
南无阿弥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

十问释迦牟尼
一问:尔是红尘父母造,为何要人父母抛?不向人间立太平,却说极乐死人报?

二问:生老病死苦煎熬,众生有情乐更高,有情有义福寿到,四大皆空怎么好?

三问:六道转轮冤冤报,冤冤相报何时了?地狱不空先成佛,有何脸面自夸高?

四问:狼要吃羊虎食羔,何不虎狼改吃草?牛羊都行菩萨道,个个牛羊成佛了?

五问:有魔杀人欺善曹,尔不杀生抱头嚎,如此怎有菩萨道?西天魔焰万丈高!

六问:男欢女爱犯戒条,父母生你地狱报?乌鸦反哺羊跪乳,看你不比畜生好!

七问:家国六亲尔都抛,留你全家去挨刀,弄个佛法害世人,敢说不是现世报?

八问:尔哄佛徒念佛号,念够就可来报到,反复一韵有功劳,公鸡就是佛祖考?

九问:佛法无量救众生,如来全知又全能,何以净饭国灭尽?释迦一族尸不存?

十问:自夸佛法至善宗,仿佛周身红彤彤,何以不见佛徒行?失性癫到个个凶?

寒山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郝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 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 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 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 我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 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 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 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 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 那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 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 年年容颜变 日月穿梭织 光阴如射剑
不久病来侵 低头暗嗟叹 自想年少时 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 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了 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 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 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言 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 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 也不做脸面 儿女哭啼啼 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 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 都是精扯谈
劝君即回头 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 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 做个清凉汉 悟得长生理 日月为邻伴

笑语连连开怀乐,
口开满是欢心喝。
常悦听闻笑颜歌,
开门喜迎四方客。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事
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东晋都有哪些名人?~

1、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其诗其文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
影响了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
2、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
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
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3、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
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385年)病逝,年六十六,追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谢安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
他治国以儒、道互补;作为高门士族,能顾全大局,以谢氏家族利益服从于晋室利益。王俭称其为“江左风流宰相。”张舜徽赞其为“中国历史上有雅量有胆识的大政治家。”
4、嵇康
嵇康(223年—262年),字叔夜,谯郡嵇山(今涡阳县石公镇)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困。
但仍厉志勤学,精通文学,玄学、音乐等。因此受到魏宗室赏识,被封为浔阳长,后又升任中散大夫,娶魏文帝异母兄弟穆王曹林女为妻,世称嵇中散。
为“竹林七贤”(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之一。嵇康崇尚老庄,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尤好道家导气养性之说,讲求养生服食之道。
嵇康极力反对名教思想,政治上拥护曹魏,不满司马氏集团篡权,声言“非汤武而薄周孔”,遭钟会陷害,为司马昭所杀。

5、王导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
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
“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
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
此后联合太尉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重臣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讲述了弥勒佛从迦叶尊者手中接受释迦牟尼佛法衣,正式接替释迦牟尼佛为娑婆教主的过程。《楞严经》、《法华经序品》也有介绍。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里佛祖释迦牟尼回忆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无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觉’。弥勒学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喜好交游,爱吃穿,而重视慧学。勇猛精进,不如释迦,结果是后来者居上了。

弥勒,菩萨名,梵文叫maitreya,译为慈氏,住在兜率天内院,是一生补处菩萨,将来当于住劫中的第十小劫,人寿减至八万岁时,下生此界,继释迦牟尼佛之后,为贤劫之第五尊佛。日本动画犬夜叉和闪灵二人组里都有同名人物。



弥勒在佛教史上被认为有两种不同的身份。他在大乘佛教中的地位,几乎可以说超过任何一个位大乘论师或者行者。从信仰的角度上说,从原始佛圣典《阿含经》到大乘佛教经典,都以为他是当来下生的弥勒佛,曾经七佛受记,为释迦牟尼佛的辅佐,现正在兜率内院说法,等待释迦牟尼的世纪结束后,他就正式成为娑婆世界的教主;因此,他现在的地位称为“一生补处”。换言之,他就是下屈娑婆世界成正等正觉的补处菩萨。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便是释迦牟尼的法统继承人,而这个法统的继承,以人间的观念来说,是相当长的,要经过八万四千岁的交递增减,一百年增加一岁,由十岁增加到八万四千岁,再由八万四千岁减到十岁,为一轮次,亦即释迦牟尼的一个法统世纪的结束,才轮到他的住法时间。此一信仰,在汉传、藏传两大语系佛教中非常流行,显密两宗对弥勒都有深厚的信仰。 当来米勒佛弥勒菩萨还被认为是唯识学的开山祖师,为佛灭后九百年顷之印度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始祖。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藏文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之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性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议论》。相传弥勒为无菩菩萨之师,创倡瑜伽唯识之教理,后传授无著。另据《婆薮盘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之弥勒。 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现居的兜率天是十善报应胜妙福处,其外院据《弥勒上经》所载:“兜率陀天上,有五百万亿天子,每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罗,为供养一生补处菩萨故,以天福力造作宫殿,各各脱身衍檀摩尼宝冠……化作五百万亿宝宫。一一宝宫有七重垣,一一垣皆七宝所成。一一宝出五百亿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亿莲华,一一莲华化作五百亿七宝行树,一一树叶有五百亿宝色,一一宝色有五百亿阎浮檀金光,一一阎浮檀金光中,出五百亿诸天宝女;一一宝女住立树下,执百亿宝无数璎珞,时乐音中演说不退转地fa轮之行;其树生果如玻璃色,一切众色入玻璃色中,是诸光明右旋婉转流出众声,众音演说大慈大悲法;一一垣墙,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亿龙王围绕此垣;一一龙王雨五百亿七宝行树,庄严垣上;自然有风吹动此树,树相振触,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 兜率内院,更为殊胜,是弥勒菩萨所居处。有“四十九重微妙宝宫。一一栏榍万亿梵摩尼宝所共合成,诸栏楣间,自然化生九亿天子,五百亿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无量亿万七宝莲华,一一莲华上有无量亿光,其光明中具诸乐器,如是乐不鼓自鸣;此声出时,诸女自然执众乐器,竞起歌舞;所咏歌音演说十善四弘誓愿。诸天闻者,皆发无上道心。”须知内院的殊胜,皆是补处菩萨内证胜所庄严的。因此,在内院中还有“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一一渠有五百亿宝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涌游梁栋间,于四门外化生四花,水中出华如宝华流;一一华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诸菩萨庄严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亿宝器,一一器中,天诸甘露自然盈满。左肩荷佩—无量璎珞,右肩复负无量乐器,如方住空中从水而出,赞叹菩萨六波罗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宝大师子座,高四由旬,阎浮檀金无量众宝以为庄严。座四角头生四莲华,一一莲华百宝所成,一一宝出百亿光明,其光微妙化为五百亿众宝杂花装严宝帐。时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宝,以为宝铃悬宝帐上;时小梵王持天众宝,以为罗网弥覆帐上。尔时,无数天子天女眷属,各持宝华以布座上,是诸莲华自然出五百亿宝女,手持白拂侍立帐内。持宫四角有四宝柱,一一宝柱有百千楼阁,梵摩尼珠以为绞络。时诸阁间有百千天女,负妙无比,手执乐器,其乐音中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培蜜。尔时,十方无量诸天命终,皆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则结跏趺坐在宝帐之内,为天众宣说妙法。此时的弥勒慈尊身量有十六由旬,从顶上的肉髻中常显微妙绀琉璃色光,尚以其价值胜过充满四天下的华贵毗楞伽宝作为天冠,所谓庄严,慈悲备至。更由三十二相中,一一带有五百万亿种的宝色;再从八十种随形好中,各各显出八万四千的光明宝云,使见者赞叹欣慕不已,而愿往生兜率天宫。弥勒菩萨六部经,指叙述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及自兜率天下生阎浮提成佛时,其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转fa轮等事之六部经典。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六部为:(一)观弥勒上生经,沮渠京声译。(二)弥勒下生经,鸠摩罗?凰间C(三) 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四)观弥勒菩萨下生经,竺法护译。(五)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六)弥勒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其中(一)(四)(六)三部另称为弥勒三部经。


关于布袋和尚

不知名氏,来历不详的布袋和尚,自称“契此”,他是五代明州奉化人(或说四明人)。笑口常开,蹙额大腹,经常佯狂疯颠,出语不定,就地而卧,随遇而安。他给人欢喜快活、逍遥自在、大肚能容的深刻印象。手持禅杖,肩荷布袋,所有供身资具通通放在囊袋中。 一生奇事不胜枚举,高兴就卧在雪里,雪也不沾身;能够预卜吉凶和气候,天晴时,穿着高齿木屐,跑到桥上,竖膝而卧,雨天则穿上湿草鞋,在路上急急行走,表示天快下雨,每一次都很灵验,被认为是一大奇人。有一首偈说: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便是形容布袋和尚逍遥放旷,无拘无束的一生。 布袋和尚随缘度众,处处显示禅机。据《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记载,一次,有一位禅僧走在布袋和尚前面,和尚从该僧背后摸了一下,禅师回头,和尚就说:“给我一文钱。” 禅师回答:“道得出,便给你一文钱。”和尚立刻放下布袋,叉手而立。 又有白鹿和尚问他:“如何是布袋?”他即刻放下布袋。 又问:“如何是布袋下之事?”他则背着布袋走了。 有一次,布袋和尚在站在街上,有一位禅僧问他:“请问和尚在这里做什么?” 他回答:“我等一个人。” 禅师看了看说:“来了!来了!” 他说:“你不是这个人。” 禅师问:“谁是这个人?” 和尚就说:“你给我一文钱。”随后,布袋和尚唱颂道: 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腾腾自在无所为,闲闲究竟出家儿。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见纤毫也大奇。 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心王本自绝多知,智者只明无学地。 非圣非凡复若乎,不强分别圣情孤。 无价心珠本圆净,凡是异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无量清高称道情。 携锦若登故国路,莫愁诸处不闻声。 梁贞明三年(九一七),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岳林寺东廊下的一块磐石上,将入灭前,说了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说完安然坐化。 至此,众人才知道行履疯颠的布袋和尚,原来就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不久,有人在别州看见和尚仍背着布袋到处走,于是世人竞相描绘他的图像供奉在家中。据说,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保存在岳林寺大殿的东堂上。 今天,一走到寺院,在山门前就可看见笑意盈盈的弥勒菩萨,好像欢迎每一位上山的信徒或游客。以下的诗偈,最能说明菩萨的满腔欢喜: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 大肚包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忍世间难忍之事; 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 图片应为密宗弥勒法像,庄严慈祥 。 (请不要替换现在常见净宗图像--词条创建者按) 弥勒佛是深受中国人尊崇和喜爱的一位菩萨,钱文忠教授认为,对弥勒佛的信仰,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东方,弥勒佛与西方世界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讲的西方,不是指印度,而是指伊朗,乃至罗马。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包括西亚,北非,小亚细亚,两河流域,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流行着一种未来救世主的信仰。耶稣宗教里的弥赛亚,就是救世主信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弥赛亚,反映了被压迫民族对自由和幸福的巨大渴望,而印度的弥勒信仰,和世界范围的救世主信仰是密切相关,彼此影响的。印度的弥勒信仰就是世界救世主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 弥勒是未来佛,是未来的救世主,这里既有印度的根源,也有古代世界范围普遍流行的弥赛亚信仰的根源。所以说,弥勒佛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佛教里的佛。 其实,中国人最早首选的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最早得到中国民众信仰的是弥勒菩萨。早在汉代,弥勒佛的佛经,被大量翻译成汉语。在新疆,出土了用吐火罗语写的剧本《弥勒会见记》,描写和弥勒会见的故事。这是中国最古老的剧本,上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是迄今为止吐火罗语出土量最大的一部经典。这个信仰在汉代,很快得到了中国信徒的认可和接受,很多人一心一意往生弥勒净土。 唐朝初年,弥勒信仰依然盛行。著名的诗人寒山,他是一个僧人,写过这样的诗:南无佛陀耶,远远求弥勒。玄奘从一开始就是信仰弥勒净土的,他是虔诚的弥勒信徒。非常推崇玄奘的武则天,唐高宗,也都是弥勒信徒。这就是玄奘为什么要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的原因所在。 武则天通过官方宣布,她是弥勒佛降生,见于《资治通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权势显赫的女性,如吕后,慈禧,可都不是皇帝。而武则天是皇帝,她把李姓皇帝变成了自己的老公。在中国传统中,女性怎么能当皇帝呢?武则天运用佛教的化身转生理论,说我就是弥勒佛下凡。武则天用弥勒,构建了她取代李氏子孙,成为名正言顺皇帝的理论基础。 白居易是弥勒信徒,他组织了一个学会,叫一时上升会。希望大家共同上升到弥勒境界。为了往生弥勒,白居易写过一分决心书:仰慈氏形,称慈氏名,愿我来世,一时上升。慈氏就是弥勒,弥勒是音译,慈氏是意译。我敬仰慈氏菩萨的身形,我呼唤慈氏菩萨的名字,希望来世的我,一定要上升到弥勒菩萨的身边。应该说,在唐朝以前,信仰弥勒的,占佛教信徒的主要部分。 那么,弥勒信仰又是怎么逐渐衰亡的呢?这里有佛教不同派别和学说之间的竞争问题,但是,根本的原因是,弥勒佛作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拯救人民于苦难,给人带来一切美好愿望和希望的一个未来佛,早已成为民间反抗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的来源,打着弥勒佛的旗号,反对残暴统治,在中国历史上,屡见不鲜。因此,统治者是不能容忍这种信仰的。唐玄宗下令禁止弥勒信仰,于是,渐渐默默无闻。唐朝开元以后,弥勒佛像,在汉族信徒中急剧减少。 弥勒的名字,用梵文念,或用巴利语念,跟弥勒二字毫无关系。玄奘发现了这个问题,因此,玄奘说你们翻错了,从梵文翻译过来,应叫梅旦利耶。玄奘认为,弥勒应该叫梅旦利耶菩萨。跟观自在菩萨的命运一样,大家都不接受玄奘的意见,还是叫弥勒菩萨。弥勒是音译,意译叫慈氏菩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季羡林先生解决了这个难题。梵文的梅旦利耶译成吐火罗语后念弥勒,所以弥勒是从吐火罗语音译过来的。而这个词又跟梵文的慈悲一词音相同,所以弥勒菩萨又叫慈氏菩萨。慈氏菩萨比观自在菩萨更多的带有慈悲的意义。玄奘从梵文翻译过来的梅旦利耶的译名,固然是原汗原味,但终究抵不过约定俗成的巨大力量,大家不认可,不接受。

佛教中经典的十喻诗的作者是谁
答:原载《艺文类聚》卷七十六、《诗纪》卷三十七。这篇作品极可能是这位高僧当时说佛唱法的偈颂,因它的句式韵步有类五言古诗,故被后人收入诗集。题云“十喻”,但已不知其指为何。佛教为弘扬经义,力求众人知晓,其说法多用比喻。如著名的《百喻经》就是用了一百个生动有趣的比喻来说明佛教经义。《大日经》有“十...

有一个佛教的诗词 大致是 夫不闲妻丑 前世命中定 妻不闲夫贫 百年修...
答:“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说的正是一个“缘”字。人生在世,有存有亡,有聚有散,其中契机,全系于一个缘字。共衾同枕、耳鬓厮磨的夫妻自不必说了,师生、同学、战友、邻居、搭档,甚至火车上的邻座,乃至全车厢、整列车的乘务人员和旅客能聚在一起,不全有赖于一个缘?

“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全诗是什么?
答: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全诗如下: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译文:曾经考虑过太多情会损坏我在佛教的修行,进山修行又怕离开了你的倾国倾城的容颜。时间哪里有双全的办法,不辜负佛法修行,又不辜负你。典故:仓央嘉措不喜欢被人当神佛一样供养在布达拉宫里,每天...

形容佛前一朵莲的诗句
答:6.写莲的诗句至少10个,有关莲与名人的事迹,莲与佛教的渊源 雨后荷花承恩露, 满城春色映朝阳。 大明湖上风光好, 泰岳峰高圣泽长。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散文 荷花 从来,我把你等同于 不屈污泥的傲者 面对三月,你开始 在料...

简述佛教对唐文学的影响。
答:【答案】:佛教在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天台、法相、华严、禅宗等教派,在佛教中国化方面,都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禅宗尤其如此,它已经深深契人中国文化之中。佛教对于唐文学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士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情趣反映到作品中来。唐代诗人有的在诗中直接讲佛理,如孟浩然《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有一首佛教的诗,说明事实本来很简单,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有一句大概意思...
答:后居台山法华寺,临终有偈曰:“举手攀南斗,回身倚北辰。出头天外看,谁是我般人?”译文:智通最初在归宗会下习禅,一天,夜深人静,忽然大声叫道:“我开悟了!”众僧被这喊声吓了一跳。第二天归宗讲法时问:“昨夜喊开悟的僧人站出来。”智通站出来说:“是我。”归宗问:“你见到了...

佛教的文学艺术
答: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陶渊明、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如何看待宗教和文化的关系,这是每一个民族在发展文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佛教对中国文化...

唐代诗人中,有哪些作家受到佛教的影响?(举一例说明)
答:他不仅写过一些阐扬佛理的诗文,还把宗教思想与宗教感情化为诗的材料。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格,所作诗文,意境幽绝。他的诗篇多以山水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粘一个杜甫吧,嘿 杜甫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

江南春中包含着前朝拜佛见庙之事的诗句是,南朝480 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答:其实,这第三句问题可大了。因为在格律中当时的音调分为“平上入去”,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字,但是在古时候“上入去”三种发音都是归入“仄”,而现在的“阴平,阳平”也就是一声,二声在古时候都在“平”音里。“南朝四百八十寺”这句诗中间的“八,十”两个字都是入声字,...

佛教问题
答:二是发展了梵书、奥义书里已经出现的诗文并用的文学形式,以及同样流行很久的用譬喻说理的诗歌体裁。前一方面是这类作品的一个重要成就。后一方面虽然是史诗等许多作品的共同特点,但是佛教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和内容。这两方面的特点都是出于民间文学,正是从佛教早期的社会基础产生的。佛教文献中的寓言、传说、故事显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