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洪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

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啦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练习。

心智技能

(intellectual skill)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如默读、心算、写作、观察和分析等技能。

学习迁移

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地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一种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中的名词比较多,以下有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3)不平衡性:劳伦兹指出“关键期”指个体发展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4)差异性童年期(小学生),少年期(初中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青年初期(高中生,经验向理论转化)个体成长的两个高峰期:幼儿期和少年期2.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1—2):客体永久性前运算阶段(2—7):自我中心性,思维片面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去自我中心,思维可逆转,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命题运算,思维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教学启示:(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内容和方法(2)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苏联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两种水平(1)儿童现有的水平,有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的儿童心理金额给的发展水平。

(2)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启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走到新的水平。

支架式教学:即在学生试图解决超出当前知识水平的问题时给与支持和知道,帮助其顺利通过最近发展区,使之完成最终任务。4.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其他的性有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1.5岁)(婴儿期)(发展任务是发展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儿童早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学前期)(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学龄期)(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青年期)(初中生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亲密感对孤独感(18—30岁)(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30—60岁)(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60岁以后)(成年晚期)学习理论1.学习定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分类:(1)按学习主体分: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2)学习结果加涅分: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3)学习意识阿瑟雷伯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4)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5)我国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三类。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联接派学习理论)(1)经典型条件作用(小狗):巴普诺夫和华生,通过条件作用建立 *** —反应(S—R),规律有习得、消退、泛化与分化(2)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教育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3.学习的三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迷箱):人和动物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有特定 *** 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和操作性行为(不与人任何特定 *** 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性反应。

正强化: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 *** 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的 *** 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 *** 或事件。程序教学: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教育启示:教育就是塑造行为,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L)提供理论支持。(4)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记忆)、复现(产生动作)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强化分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

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3.认知派学习理论:(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科勒的黑猩猩实验。

第一,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 *** —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定性。第二,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首先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学习的目的性是人类学习区别于动物学习的主要标志。(期望是托尔曼的核心概念)(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目的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学习法:发现法(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与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是对立的):学习的分类:在学习方式上分接受学习和发现。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内在强化”,求大神帮忙,急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修正理论

强化理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赫西、布兰查德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行为修正理论或行为矫正理论。斯金纳于1931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43年回到哈佛大学任教,直到1975年退休。1968年曾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是第二个获得这种奖章的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人是没有尊严和自由的,人们作出某种行为,不做出某种行为,只取决于一个影响因素,那就是行为的后果。他提出了一种“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中,强化指伴随于条件 *** 物之后的无条件 *** 的呈现,是一个行为前的、自然的、被动的、特定的过程。而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

巴甫洛夫等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 *** 引起的反应,称为“应答性反应( respondents) ”。而斯金纳的实验对象的行为是有机体自主发出( emitted) 的, 称为“操作性反应( operant) ”。经典条件作用只能用来解释基于应答性行为的学习,斯金纳把这类学习称为“S( *** ) 类条件作用”。另一种学习模式,即操作性或工具性条件作用的模式, 则可用来解释基于操作性行为的学习, 他称为“R( 强化) 类条件作用”,并称为“S-R” 心理学理论。

这种理论观点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 *** ,只看员工的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所获 *** 的函数。如果这种 *** 对他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对他无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
教育学 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根据小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提出教育建议。

3、举例分析学习、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的区别。

4、分析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5、学校实施强化的要求是什么?

6、怎样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7、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8、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有哪几个阶段?

9、举例说明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

10、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1、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2、简要说明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

13、举例说明如何矫正不良品行?

14、举例说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哪些成分?

15、从哪些方面分析教学内容?

16、陈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7、教学内容的组织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18、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有什么特点?

19、常见的课堂纪律问题有哪些?如何处置?

20、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教育心理学怎么解释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Vicariousreinforcement)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通俗来说,看到别人因为某些行为得到表扬,会对自己产生同样行为的积极性有强化的作用,因为这种强化是看到别人得到表扬才产生的,所以为替代强化。比如说表扬了一个同学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其他同学也会跟着举手回答问题。

看到看到别人因为某些行为得到批评,会对自己产生同样行为的积极性有负面强化的作用,因为这种强化是看到别人得到批评才产生的,所以为替代强化。比如说批评一个同学上课迟到,其他同学看到了不敢随意迟到了。
教育心理学常考名词解释有哪些?
教育心理学常考的名字有:

1学习过程2、心理发展3、学习准备4、关键期5、最近发展区 6、人格7、自我意识8、认知过程 9、认知方式10、掌握学习 11、性格12、广义的学习13、知识 14、技能15、行为规范 16、强化17、正强化18、负强化19、消退20、惩罚21、学科的基本结构22、意义学习23、接受学习24、先行组织者 25、动机26、学习动机27、学习需要 28、认知内驱力29、自我提高的内驱力30、附属的内驱力31、学习期待32、诱因33、成就动机: 34、自我效能感 35、替代性强化36、自我强化37、问题情境38、学习迁移39、正迁移40、负迁移41、水平迁移42、垂直迁移43、一般迁移44、具体迁移 45、同化性迁移46、顺应性迁移47、重组性迁移48、心向与定势49、知识50、感性知识51、理性知识52、感知53、表象54、概念55命题56、陈述性知识57、程序性知识58、心智技能59、认知策略60、符号学习61、概念学习62、命题学习63、下位学习64、上位学习65、并列结合学习66、直观67、概括68、变式69、前摄抑制70、倒摄抑制71、过度学习72、技能73、操作技能74、心智技能75、操作定向76、操作模仿 77、操作整合78、操作熟练 79、原型定向80、原型操作81、原型内化82、学习策略83、认知策略84、元认知策略85、资源管理策略86、复述策略87、精细加工策略88、组织策略89、元认知90、问题91、问题解决92、理解问题

93、创造性94、发散思维 95、聚合思维 96、头脑风暴训练 97、态度 98、品德 99、道德认识100、道德行为101、从众102、服从103、认同104、内化105、观察学习 106、心理健康107、心理评估108、心理辅导109、系统脱敏110、教学目标111、教学方法112、教学策略113、发现教学114、情境教学115、合作学习116、个别化教学117、程序教学118、计算机辅助教学 119、课堂管理120、群体121、群体动力 122、群体凝聚力123、群体规范 124、课堂气氛 125、课堂纪律 126、教师的领导方式127、人际交往128、人际关系129、合作130、竞争131、课堂结构132、课堂常规133、问题行为134、教学评价135、测量136、测验137、形成性评价138、总结性评价: 139、常模参照评价140、标准参照评价141、配置性评价 142、诊断性评价143、正式评价144、非正式评价145、标准化成就测验146、教师自编测验147、信度。 148、效度149、区分度150、罗森塔尔效应

~

王大帅主编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有哪些名词解释考点
答:1 小学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倾向于, 教育心理 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幼儿教 育, 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儿童心理教育是指对儿童进行的一系列可以提高其心理教育水平的教育方法。心理是指人的...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1.教育心理学:倾向于,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2.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特别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3.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连续...

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幼儿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指一切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方面发展的活动。心理学介绍: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

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答:原理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如下 1.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指由个体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过程。3.知识: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储存于个体内为个体知识,储存与个体外为人类知识,其本质是...

教育心里学名词解释什么是观察学习
答: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题 (刺激—反应学习)
答: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向实验的影响下,提出了刺激—反应学习。华生的理论认为,有机体的行为完全是以刺激与反应的术语进行解释的。他不考虑有机体的内部状态,认为这一部分是“黑箱”,因此,该学说的公式也是S—R。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

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学前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如下: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既是学习者踏入学前教育领域的基础课程,也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可在实践中帮助幼教工作者按照客观规律引导儿童心理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及提高教育工作中的成效等。

教育心理学智力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中,智力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推理、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下是一些智力的名词解释:IQ(Intelligence Quotient,智商):通过智力测验获得的标准化得分,反映一个人相对于同龄人的智力水平。G因素(General factor,普遍因素):智力测验中测量各种智力能力的总体因素,认为大多数智力测试中都存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强化
答:据强化物的性质,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通过施加满足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通过撤消某一厌恶刺激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不论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结果都是一样的,即都可以增强该行为(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使该行为得到增强。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