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里学名词解释什么是观察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作者&投稿:羽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扩展资料:

一个完整的观察学习过程由注意、保持、产出和动机等四个子过程所组成,其中每个子过程又各自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或制约。与试误学习相比,观察学习具有更大的适应价值,并因而是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模式。

观察学习的人性基础是人的类本质,即个体直接经验通过人的类属性而实现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共享。对观察学习的研究,在理论上要求承认行为主体内部的因素或过程,因而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史意义:它既终结了传统行为主义研究范式,又打开了通向认知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

扩展资料:

观察基本含义: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比较持久的知觉。它是以视觉为主,融其他感觉为一体的综合感知,是知觉的一种高级形式。观察中包 含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因此,人们也把它称为思维的知觉。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一切科学实验,科学的新发现、新规律,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

居里夫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并告诫学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学生的学习也离不开观察,各科教学中只有运用观察,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

观察力即观察能力,是指能够迅速准确地看出对象和现象的那些典型的但并不很显著的特征和重要细节的能力。

它是个人通过长期观察活动所形成的。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第一要素,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感知的精确性,影响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力是人智力发展的重要条件,要发展人的智力,就要重视培养人的观察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观察学习是什么?~

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而班杜拉认为,即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必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目录1简介
2实验基础
3实验对象
4实验类型
5实验过程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运动再现 动机过程 1简介观察学习又称无尝试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对学习对象的行为、动作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结果观察,获取信息,而后经过学习主体的大脑进行加工、辨析、内化,再将习得的行为在自己的动作、行为、观念中反映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在观察学习中,学习者不必直接做出反应,也无需亲身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并观察他人接受一定的强化便可完成学习。个体能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得到某种认知表象,并以之指导自己以后的行为,这样就使得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尝试错误。很明显,观察学习与斯金纳的强化学习和桑代克的试误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1]2实验基础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实验基础:充气娃娃实验。著名心理学大师班杜拉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模仿攻击充气娃娃的实验。 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攻打充气娃娃的视频,之后,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即实验者称赞他是英雄。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即实验者批评了他。之后,将儿童带如了有充气娃娃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出来躲在单向玻璃后面。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模仿。即模仿成人的行为,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也学会了对结果进行相应的评估。第二组儿童在进入房间后,攻打充气娃娃的倾向明显地少于第一组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往往只重视儿童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更多的是,家长在自己的行为中没有起到好的表率作用。更有些家长,在儿童偶然表现出一点攻击性时,家长不但不予以纠正,反而还高兴的夸奖孩子学到东西了。如此这般,儿童的攻击性自然形成。3实验对象榜样;班杜拉认为凡是能够成为学习者观察学习对象的,就可以称之为榜样或示范者。榜样不一定是活生生的人,他也可以是以符号形式存在的人(如影视中的人)或事物、动物等,班杜拉认为榜样有三种形式:1、活的榜样。具体的活生生的人;2、符号榜样。指通过语言或影视图象而呈现的榜样;3、诫例性榜样。即以语言描绘或形象化方式表现某个带有典型特点的榜样,以告诫儿童学习或借鉴某个榜样的行为方式。4实验类型班杜拉根据观察者观察学习的不同水平,把观察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1、直接的观察学习,即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简单的模仿;2、抽象性的观察学习,学习者从示范者的行为中获得一定的行为规则或原理;3、创造性观察学习,学习者从不同示范行为中抽取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并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方式。5实验过程班杜拉[2]认为观察学习过程包括四个子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注意过程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不正确的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因此,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班杜拉认为,注意过程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其中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个体交往的对象,不管是自己选择的还是被迫的,都限定了他所能学到的行为类型。“昔孟母”之所以要“择邻处”就在于她担心孟子模仿邻居那些不好的行为模式。另外,榜样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是影响学习者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示范行为的明确性和复杂性也是影响注意的因素之一。保持过程即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显然,如果观察者不能记住示范行为,观察就失去了意义。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保持依存于两个储存系统:表象系统、言语编码系统。表象系统把示范行为以表象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中,这样在以后的某些场合,即使客观事物不存在,事物的表象仍可以被唤起。尤其对于表象系统已经与言语编码系统建立了联系的学习者而言,只要听到某一事物的言语信号刺激,就能唤起该事物的表象。言语编码系统在观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一些示范行为的特征转换成言语编码的形式,能更准确的保持和再现。对示范行为的保持,除了对示范行为进行编码和认知上的组织外,对示范行为的复述将会提高保持的效果。观察学习的最高水平就是通过先用符号对示范活动进行组织和复述,然后再把它付诸外部行动表现出来。运动再现把记忆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作出正确的反应。由于这一过程涉及运动再现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和行为的操作,班杜拉将这个过程又分解为: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启动、反应的监察和依靠信息反馈对反应进行改进和调整等几个环节。事实上,示范行为能否再现取决于学习者记忆中示范行为各部分是否完整以及学习者是否具备再现这些行为的技能,而学习者的监控和信息反馈能力则决定着示范行为的精确性。动机过程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班杜拉认为有三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1、他人对示范行为的评价;2、学习者本人对自己再现行为能力的评估;3、他人对示范者的评价。班杜拉把这三种对行为结果的评价分别称之为: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这三种强化都是制约示范行为再现的重要驱动力量。因此,班杜拉把它们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的,因而榜样的条件会影响学习。班杜拉认为理想的榜样应具备五个条件:1、榜样的示范要特点突出、生动鲜明,才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2、榜样的示范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3、榜样的行为对于学习者来讲要具有可行性,即学习者能够做得到,这是最基本的条件;4、榜样的行为要具有可信任性,即相信榜样做出某种行为是出自自身的要求,而不是具有另外的目的;5、榜样的行为要感人,使学习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这时学习者才会表现出相类似的行为。摘自: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Lv86hiHWoNosgry9cjfyzlvGk-mbYmr705W9t0pSGsQHDt0TVQSQkCuZW3hYRtZ

学习先找黑普!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1、学习理论(Learning Theory):学习理论研究了人们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它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2、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探究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并研究各种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学”这两个名词经常交替使用,但通常从事理论工作及研究的人员较倾向称作教育心理学家,而在学校或学校相关埸所从事实务工作的就被归类为学校心理学家。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如何学习与发展,实务工作上特别关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对理解教育心理学也有...

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中的名词比较多,以下有一些关于教育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2—15),青年期(15—25),成年期(25—65)老年期(65以后)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

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 )是社会学习的一种重要...
答:【答案】:A 本题考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不满于极端行为主义的观点,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其中,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

请问一下英德市的教师招聘的考试内容,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题型...
答:一、单项选择(考的面比较广,主要看书,广泛涉猎} 二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定义,程序教学 观察学习(模仿)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认为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社 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分科...

【名词解释】之教育心理学
答:教育心理学 1、学习(14):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的个体经验,并有经验引起行为相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2、准备律: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会引起烦恼。3、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刺激反应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的越多...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答:2、实验法是指在控制的条件下,对被试进行某种刺激或处理,并观察其心理和行为的变化。在教育心理学中,实验法通常用于研究某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实验法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种。3、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开放式问题等方式,收集被试对特定问题的态度、意见和观点等...

相关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答: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育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 及其发展变化、有效促进的机制和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关注的核心领域包括学习、发展、教育评估和教育干预。首先,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石之一。它研究学习的过程、策略、效果以及个人和环境因素对学习的影响。通过研究学习的规律,教育心理学可以...

教育学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第十四章考试重点?
答:教育心理学与邻里学习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都涉及教育领域,但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不同。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教育心理学只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原则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一门应用性的、缺乏特殊性和独立性...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
答: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学习动机 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