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和李白认不认识? 李白和杜甫怎么认识的!

作者&投稿:悟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当然认识。
两人相会在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而杜甫还在漫游天下的这个时间。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
两人结伴在河南、山东一带漫游,为期不到两年。当时李白声名显赫,而杜甫则是名声还不大。因此从当时直到后来,杜甫都很仰慕李白,留下大量关于李白的诗句。高适也曾和两人一起漫游今开封一带。杜甫在自己的《遣怀》诗中的记载是“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李白关于杜甫的诗可以确认的只有两首。

745年分别后,杜甫去长安,李白继续漫游天下。两人从此再未相遇过。

闻一多评价李杜的相识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仅次于孔子见老子。

认识的

李白认识杜甫吗?~

认识。
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扩展资料:
杜甫写给李白的诗: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排律。此诗先写作者与李白的深厚交情,再叙与李白一同寻访范十隐居,后写在范居处即席朗诵屈原的《橘颂》,席上三个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表达了朋友之间心神相连的感情。
全诗有对真挚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鸣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无归的惆怅,格调高古,兴致飘逸,情境清妙。
全文: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
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翻译:
白往往有很美妙的诗文,写得像南朝人阴铿那样好。
我也算得上是鲁郡的隐士,喜爱他就像对待自家弟兄。
晚上大醉后同盖被子睡觉,白天则结伴携手一起游玩。
又想到还有个隐逸的期约,便一同去寻访城北范先生。
进门后就产生高雅的兴致,少年童仆也让人感到清雅。
一直到夕阳西下寒杵声起、晚云笼罩古城还不想分散。
就如《橘颂》中的高品格之人,谁会贪恋故乡风物之美呢?
我们不想讨论仕途的事情,而安闲沐浴于纯真的友情之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有过短暂的交接。

天宝三载(744),李白与杜甫初次相遇,相识,相交往,时在东都洛阳。前两年,李白


应朝廷征召入京,初到长安,即与贺知章相见,颇受推重,以贺的名望,复荐之于帝,身价倍增。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授为待诏翰林,拟以擢用。这位文学明星,顿成政治明星,一时间,“王公大人恤颜色,金印紫绶来相趋”,我们这位大诗人,“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还揖二千石”,忙碌得不亦乐乎,开心得也不亦乐乎。我替来到京城闯荡的杜甫想,少不了类似今天那些文学青年、新秀作家来到北京,不能不向那些文学名流、评论大腕、出版巨头、编辑高手致以崇高敬意一样,自然要想办法拜李白这个码头。

一心要匡扶王室、立志疆域的李白,不想仅仅当一个哄皇帝开心的御用文人,正跟唐玄宗李隆基闹情绪,皇帝只要他作诗,不要他干政,诗人激动之馀,打了辞职报告,要求返回山林。那时的杜甫,说来也颇狼狈,科举未成,为宦不得,像在北京厮混的北漂一族,在长安、洛阳,以他的诗名,以他的才情,以他河南人那种质朴,或干谒权贵,或谋事衙门,或打杂蹭饭,或贩药求生。因此,类似科学院院士或社科院学部委员的李白,放下身段,能和杜甫来往,某种程度上说,是抬举他。杜甫很当回事,自然可以理解,李白不那么当回事,似乎也可以理解。

尽管李白不怎么把这个小他十岁的年轻诗人太放在心上,但是,《新唐书·杜甫传》称,“甫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这种状况,我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位待诏翰林的情绪。一般来说,文学强者对相对弱于他的对手,比较能够胸怀宽阔,而对势均力敌,存在着绝对年龄优势的对手,通常保持着一种警惧心态,也许在表面上不一定看得出来,但在心灵深处,这种戒备态势,是会存在的。对于李白与杜甫的关系,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持两人“相知甚深”看法的论者颇多。这些皮相之言,似有未可尽信之处。

因为,文人与文人相处,不会比狼与狼相处更融洽,我指的是心灵深处的,那些最隐藏的特别较劲的方面。

天宝四载(745),李白的报告,李隆基批了,应该说,唐玄宗还是很欣赏李白,也未必不想予以重用,可他左右不了身边的宠幸、枕边的美人,只好“遣金放还”,让诗人体面地离开长安,一路向东走去。正好,杜甫探亲,也来到齐鲁,事有凑巧,两位诗人再次相遇于山东兖州。

也许一个遭遇挫折的人,容易现实一点,也许一个饱受不幸的人,也就在意他人的同情。天性张扬的李白,被一脚踢出长安,再多的遣散费,也安抚不了那极其自尊而受到极其屈辱的心。失落之馀,杜甫的殷勤,“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便是他在这座古城里难得的温馨了,遂与杜甫有了更多的交流。

时年三十四岁的杜甫,对于长他十岁的李白,仰慕之心,不一而足。他们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似乎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当时,还有另一位诗人高适,也和他们在一起。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不胜留恋。总之,只不过短短的三年间的两次交往,敬佩其才华,膺服其诗情,钦慕其潇洒,悲悯其遭遇的杜甫

历史上,李白和杜甫是不是认识的啊?
答:李白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而且李白此时已是闻名天下的大诗人了,而杜甫还是一个无名小卒,但李白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两人亲如兄弟。他们的相遇在中国文学史上称得上是千古一遇了。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入宫做了翰林。满以为从此可以施展政治抱负,可是皇帝所要只是一名能写写御用...

李白认识杜甫吗?
答:认识。天宝三载(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

李白认识杜甫吗?
答:李白与杜甫的交谊是中国文学史上珍贵的一页。现存的李白诗歌中,公认的直接为杜甫而写的只有两首,一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另一首就是这首诗。沙丘城,位于山东汶水之畔,是李白在鲁中的寄寓之地。这首诗可能是天宝四载(745)秋,李白在鲁郡送别杜甫、南游江东之前,回到沙丘寓所写。从天宝...

杜甫和李白认不认识?
答:当然认识。两人相会在公元744年,李白被赐金放还离开长安,而杜甫还在漫游天下的这个时间。当时李白44岁,杜甫33岁。两人结伴在河南、山东一带漫游,为期不到两年。当时李白声名显赫,而杜甫则是名声还不大。因此从当时直到后来,杜甫都很仰慕李白,留下大量关于李白的诗句。高适也曾和两人一起漫游今开封...

李白认识杜甫吗?
答:认识,不过杜甫岁数比李白小 ,小十一岁。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

十个冷知识,李白和杜甫两个人认识么
答:李白和杜甫两个人认识么?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其实是认识的,但是,李白对杜甫不怎么感冒,杜甫却十分崇拜李白!

李白和杜甫当时互相认识吗
答:他们是互相认识的哦,李白年纪要比杜甫稍大一点。

李白和杜甫互相认识在一起过吗?关系怎样?
答:他们是互相认识的哦,李白年纪要比杜甫稍大一点。他们在杜甫父亲杜闲的家里相识,两人不仅有诗歌的往来,而且共度过一段美好时光。李白与杜甫相会是在李白因触怒权贵放归山林时。杜甫在诗中描写当时的情形是:“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两人可谓一见如故。李白当时已经是诗名...

李白与杜甫在哪认识的?杜甫想念李白的诗有哪些?最好把全诗都告诉我...
答:李杜虽认识也算是知己,但是他们见面却很少,大多都是书信表达对对方的感情。如《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到“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他还写下了《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诗,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杜甫和李白的关系怎样?
答: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