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的典故是? 菩提树有着怎样的故事

作者&投稿:比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答摩·悉达多。

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升起的时候,终于获得大彻大悟,修炼成佛陀。

扩展资料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菩提树在中国也有深远的影响。 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回写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对师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论道的对话流传甚广,也使菩提树名声大振。

传说在2000多年前, 佛祖释迦牟尼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在印度,无论是 印度教、 佛教还是 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树



菩提树是表法的,佛在任何一个树下觉悟,那个树都叫做菩提树。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一种叫毕钵罗树的树下觉悟,所以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

净空法师---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他三十岁开悟,他是在菩提树下入定开悟的。菩提树原名叫毕钵罗树,是因为他在这个树下开悟,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以后叫它做菩提树。“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佛在这个树下觉悟的,称它为菩提树。

扩展资料:

菩提树,原名荜钵罗树,梵文Pippala的音译,汉文的佛经上将它译为"沛多罗树"、"贝多树"……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后又专指佛教真理的觉悟。

佛祖在菩提树下证得"菩提",觉悟真理,此树便因圣得名,称作"菩提树"。

菩提树是一种热带常绿乔木,花果期2➡6个月,菩提树结出的果籽为球形或偏球型,熟时红色,坚硬圆润,可制作念珠。树叶为椭圆形,花可药用,发汗镇痉、解热。乳液可制硬性树胶。树干呈黄白色,是优良的遮荫树和景观树。斯里兰卡人用树皮汁漱口,可固齿龈,可治牙痛……

据说:佛坐其下悟道的那棵菩提树,其树高有好几百尺。后来,当唐朝玄奘和尚到达那里时还亲眼见过这棵树,那时的圣树虽几经摧残和砍伐,使圣树矮了许多,但也仍有四五丈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菩提树



从前,有一个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被那人的面相吸引住,追出去,却不见了,从此,他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你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生,投生做一棵大树,500年后,也许有机会能见那人一面。他决定做一棵大树。

很快他就死去,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500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500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有一个人远远地从河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个人走到他的树阴下,休息乘凉呀。但是那人经过他身边,瞧都没瞧他一眼。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500年还不能修到一点缘分。当晚他又梦见菩萨。菩萨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再做500年的大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分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500年,再等500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500年。500年后终于有一日,那个人又远远地从河边走过来,这一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痴痴地做了1000年的树,吃尽了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够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出现了。只见那人向他走来,走到他的树阴底下,安然坐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人就是佛祖,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这感人的故事啊,它跟我们的现实生活又是何等相似!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棵菩提树,有些人矢志坚守而获成功,有些人因临阵脱逃而惨败告终。一棵菩提树,两种人生观。芸芸众生中,我们需要寻找的正是一棵菩提树,只要值得等待,无论多远多难,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不是吗?

谁知道和菩提树有关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以为善者,他一生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天,他看见一位年轻人从他窗前走过,他感觉到了他的与众不同,所以他就一直找他,但是怎么找也找不到.那天晚上他做梦了,梦见了佛祖,佛祖问他:"你一生做了那么多好事,你自己有什么愿望吗?"他告诉佛祖,他唯一的愿望就是想见那个年轻人一面,佛祖告诉他,如果你要见他,你明天就要死掉,而且会变成一棵菩提树.他想了一想就答应了.下一天,他就真的死了变成了菩提树,五百年以后,那棵菩提树长大了,有一天,他看到一个年轻人走过来,他感觉到那个就是他要找的人,他希望他能在他身边坐一会,但是他是树啊,没法讲话,于是他就摇动了一下树枝,可是那个年轻人却没有理会他,只是从他身边走过,回头看了一眼.菩提树感到很伤心,他抱怨为什么自己等了五百年却得到的是这个结果啊?那天晚上,他有梦见了佛祖,他抱怨的说,为什么对他那么不公平,等待五百年却换了一回眸!佛祖告诉他,那你就再等五百年,或许五百年后,他就会在你树下乘凉,打坐了.菩提树想,反正等了五百年了,再等五百年也什么了,于是他就又等了五百年,一千以后,菩提树看见一个和尚向他走过来,他知道那个就是他想看到的年轻人,和尚走到他身边,在他树下打坐了!
五百年换来一回眸,我愿用一千年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里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面相吸引住,追出门去,却已找不见那人了。他喜欢那人喜欢得要命,从此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他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他想了很久,因为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决定做一棵树。
  很快他就死去,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五百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人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人走到他的树荫下,休息乘凉啊。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经过他身边,瞧都没有瞧他一眼,径直走了过去。他想大叫,他想追过去,无奈他只是一棵不能移动,不能说话的树。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五百年还修不到这么一点缘份。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告诉他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在河边再做五百年的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份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五百年,再等五百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五百年,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再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那个人又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这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恻恻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太多的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走到他的树荫底,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摩尼,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菩 提 本 无 树
  明 镜 亦 非 台
  本 来 无 一 物
  何 处 惹 尘 埃 ...

菩提树的典故是?
答:传说在25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当初还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的年青王子乔答摩·悉达多。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和舒适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有一次他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诱惑,在天将拂晓,启明星...

菩提树是什么植物?为什么和佛有关系?
答:关于菩提树的典故: 五祖法师传衣钵的时候,大弟子写了“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人都很钦佩。 结果一个打杂的叫慧能,看了之后就改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才是真正领悟。结果五祖就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 后世许多...

心系菩提树,万世了无痕是什么意思?
答:此菩提树乃是典故,自然是大家熟知的佛祖成佛的故事,意思大概是顿悟之后,一切凡世尘事都是过往云烟,无影无踪了,也就是只要全心全意地放下俗事,就能达到一种虚无自然的入静状态

...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什么典故?
答: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祖。俗姓卢,先世河北范阳(今涿县)人,其父谪官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东),唐贞观十二年(638)生慧能,遂为广东新州人。慧能幼年丧父,后移南海,家境贫困,靠卖柴养母。有一天,能在市中,闻客店有人诵《金刚经》,颇有领会,便问此经何处得来,客人告以从黄梅东冯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出自哪个典故?全诗是什么?
答: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

菩提树、明镜台是什么意思?
答:其实菩提树、明镜台的意象十分简单。它出自于佛家的一个典故,这个小故事十分有趣,一直以来被佛友们所乐道。故事是这样的: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和神秀大师受禅宗五祖之命作佛偈。神秀大师作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慧能大师作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什么典故?驹
答: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言自性风光,但是 是否真达到最高境界,未必/如慧能大师自己所说的: 熟则熟矣,犹欠筛也/ ... 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典故历史是什么?
答:2、禅宗故事--菩提本无树 惠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 一日,五祖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典故
答:这来自一个佛教典故 神秀和慧能原本在同一个寺中修行,后来方丈要选择接替他的人,就把这两个人叫来,让他们各作一首偈子(就是佛教里的诗)。 神秀做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你所说的正是后来慧能的偈子。显然慧能的领悟比神秀高了一层,因为菩提树和明镜台...

...尘埃。”这首诗的典故是什么?我想知道它的小故事。谢谢
答:这是高僧神秀写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觅尘埃”。这是六祖慧能写的。其中隐含一个中国禅宗历史上最有名的公案,至今仍有许多争论。转述如后:慧能少孤而艰难困苦,于市卖柴为生。及闻一客诵《金刚经》而心有所悟,遂赴五祖处学法。慧能历尽风霜雨露,奔波千里,于龙塑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