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头镇历史沿革

作者&投稿:乐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埠头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那时它隶属于清风乡。到了清光绪年间,它分为十都大部和九都一部。民国十九年,它被分为榆溪乡和东榆乡,归属于横溪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埠头镇的行政划分经历了多次变革。1949年,乡人民政府建立,随后在1950年12月的土改中,它被划分为小乡,直到1952年土改结束时,归属到了皤滩区。1956年,随着区、乡规模的扩大,它被划归田市区,而到了1958年,它又隶属于田市公社。

1959年6月,埠头镇被划归皤滩公社,设立了埠头管理区。在1961年至1962年期间,成立了埠头公社。然而,1969年至1970年实行的“撤区并社”政策,使得埠头与大庄合并为红卫公社。1973年,从红卫公社中独立出来,成立了大陈公社。1982年,红卫改名为埠头。

1983年10月至1984年4月,实施了政社分设,原来的公社转化为乡建制,埠头乡和大陈乡相继成立。到了1997年,行政体制再次改革,撤销乡建制,设立了现在的埠头镇,由39个行政村构成,这标志着其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

水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因文斗、朴山等处溪流与石井的五马江涨潮交错,此处成为潮水顶托之头,故称“水头”。宋时分属太平乡常乐里、常安里、崇教里。元、明、清改隶于卅七至四十一都。民国17年在水头设第四区(后改名为第三区),辖今水头、官桥、石井一带。民国35年置水头镇、大盈乡。解放初在水头设第十一区,辖今...

头桥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6年撤区并乡,区公所改为乡政府。1958年改名为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以后升为建制镇。2003年,头桥镇与红桥镇合并成立新头桥镇。

新马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新马头镇历史上为水陆辐辏之地,宋初称白家滩镇,金继之。明、清时称马头镇(集),属德仁乡。民国属第四区。抗日战争时先属一区,后属四区。1944年8月县政府迁入该镇。1953年称马头乡。1958年8月29日属曲周县马头公社。1962年3月27日改称邱县马头公社。1984年改称城关镇。1988年9月5日更名...

冢头镇历史沿革
答:冢头镇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朝,其起源与汉文帝刘恒的孝行紧密相连。据传,刘恒对母后薄姬娘娘极为孝顺,薄姬去世后,文帝遵照遗愿,在此地埋葬了她的灵柩,并设立了看墓院,驻扎军队以保护陵墓。每年,皇亲国戚和朝廷重臣都会前来祭拜,使得冢头镇逐渐成为了朝圣之地。随着香火繁盛和集市的兴起,居民的...

林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林头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林头圩址地元朝即有人居住,约150年前,沙琅江河宽水深,商船沿河而上,过往频繁,其渡口设在现林头圩北面新丰村边,渡口旁有一大棵黄榄树,过往商人在黄榄树头搭棚休息、交易,逐步形成小集市。久而久之,“榄头”因而得名,后转变为谐音“林头”。上世纪初...

岚山头街道的历史沿革
答:明洪武年间建制,因座落岚山南麓故名,俗称岚山头口,也叫山南头。清属日照南乡安东卫社。1947年建圣岚区,1948年2月划归安岚区,1959年2月归安岚人民公社,1981年9月成立岚山头公社,1985年10月改为岚山头镇,1988年4月改称岚山头街道。明清两代,岚山头是安东卫的分汛要地之一。岚山头处在祖国...

神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1946年属红壕头等乡。1958年设神头公社,1961年析设大夫庄公社。1984年改神头乡(同年建神头镇)、大夫庄乡。1996年,神头镇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4.3万人,辖东神头、西神头、大窊、北邵庄、司马泊、长村、苗山、伏庄、毛道、吉庄、吴佑庄、小泊、马邑、王圐圙、郭家窑、新磨、八里铺、西影...

岚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岚头镇境元代属亦溪不薛下辖沙溪等处蛮夷长官司,明代属雄所则溪,部分地域为与播州所争议,曾划归黄沙渡土巡检司辖,仍为土官制,清康熙三年(1663年)设里,现岚头境各有所隶。岚头街民国前称大蓝头,原乡境接沙土、长坝部分属新化里,接木孔部分属永丰里一甲,接安底部分属敦义里一甲,成三...

溪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1941年整顿行政区域,全县划四个区。本地区划属一区,晔岔乡,大谷运乡、竦坑乡、竦口乡、大源乡等。1938,撤晔岔乡改置溪头乡,驻地溪头。1939年,溪头乡、竦口乡合并更名为大野乡,驻地溪头。大谷运乡更史仁里乡,竦坑乡更名寺坑乡。1938年,歙县裁撤一区,本地区划属徽城镇管辖。大野乡移驻...

潭头镇的历史沿革
答:潭头镇人文历史悠久,是北方移民首选之地,长乐文脉源头。潭头镇区域辖旧时芳桂乡之大宏里、方安里。1928年设潭头区公所,1945年设潭头镇,1949年设潭头镇,1950年设潭头区,驻潭头,1956年归入金峰区,1958年实行撤区并乡,独立出潭头乡,后改制公社,1984年金峰、营前、梅花、潭头4个公社改为镇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