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与”的“定义”? “定义”和“含义”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公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说文解字》:“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
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一般用以说明异同。“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按:群臣不为鲁君尽力。
[编辑本段]二、连词
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尚书》中用得较多。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
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编辑本段]三、助词
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
按:蕃,捍御;宣,教化。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
[编辑本段]四、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等。
例:昭王曰:然则先生圣于?(《吕氏春秋·审应》)
[编辑本段]五、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有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在结尾部分做疑问词时实通“欤”,表示反问或疑问。
一、连词
1.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可译为“和”,或仍作“与”。
例: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2.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从对举中表示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等。
例: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孙子兵法·谋攻》)
二、介词
“与”和它的宾语一起用在动词前作状语。
1.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是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等。
例: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按:现代汉语中“与”的宾语一般不能省略;但在古代汉语中,常可省略,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可以理解为“(邹忌)与(客)坐谈”。
2.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相比)”“同……(相比)”等。
例: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报任安书》)
3.表示施动者发出动作以后所受益的对象。可译为“为”“替”等。有时受益的对象可承上文而省略。
例: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
②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李白《将进酒》)
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兵车行》)
4.表示施动者在发出动作行为时所伴随的条件。可译为“随”,或仍作“与”。
例: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
5.表示对宾语所表示人、事、物的处置或使令。可译为“将”“把”“使”等。这种用法唐宋期间较多见,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此种用法。
例: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白居易集·新制绫袄成》)
按: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君即指大裘,言将大裘覆盖之也。”
〔辨析〕如何分辨介词“与”和连词“与”,这里提供两点供参考:
第一,“与”字前有修饰成分的,是介词,如“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介词“与”前有修饰成分“不”“欲”;连词“与”前一般没有修饰成分。
第二,“与”字前后的成分属于不同词类的,是介词,如“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短文两篇》)”,“与”字前后成分分别属于代词和动词;连词“与”连接的双方属于同一词类,如“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与”字前后成分都属于名词。
三、副词
通“举”,用在谓语前,表示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译为“全”“都”等。
例: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四、语气词
1.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以引起下文的作用,常常几个“与”字排比运用。可译为“吗”“么”等。
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可译为“吗”“吧”“呢”等。
例:①对曰: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桓晋文之事》)
五、〈动〉
(1) 参与 [take part in]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给予,授予。
“与之璧,使行。”——《左传·僖公七年》
“与斗卮(zhī)酒。”(斗卮,盛一斗酒的大杯。)——《史记·项羽本纪》
(3)结交,亲附。
“不欺其与。”(其与:指所结交的国家。)——《苟子·王霸》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齐语》
(4)对付
“庞 火爰 易与耳。”——《史记·燕召公世家》
(5)赞许,赞同。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与,赞许。)——《汉书·翟方进传》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与,赞同。)——《论语·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
〈引〉帮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一》
(6)另见 yú;yǔ
常用词组
◎ 与会 yùhuì
[participate in a conference] 到会
◎ 与闻 yùwén
[have a participant's knowledge of] 参与并知道[内情]

一种逻辑算法,常在计算机中以“与门”的形式存在。表示为:AND。
输入 输出
1 1 1
1 0 0
0 0 0

一般情况下,“于”表归属,表方位的,非同级关系;“与”表事物间关系,是同级关系间用。

于:介词
与:连词

简而言之 于 就是在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
与 就相当于和的意思

和函数的定义是什么?~

真含于就是完全被包含就去,就是说比较小,比如中国真含于亚洲。含于有可能两者一样

与的区别是什么?“与”“于”有何异同点?
答:1、“与”是一个连词,表示两个词或句之间的并列关系,这个比较简单。例句:你与我素不相识。2、而“于”是一个介词,最常用的时候可以当作“对于”这个复词来理解。例句:于我而言,回答你的问题是一种荣幸。

与和于的区别是什么?
答:1、与和于的区别:“与”常用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于”表示介词,在…地方。2、与的用法:(1)和,常用与谁。(2)介词。3、于的用法:(1)作为介词(在,如“生于郑州”)。(2)作为后缀(在形容词后,如“于情于理”;在动词后,如“属于你)。(3)姓氏。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
答:“与”常用于人与人之间或者事物之间的联系;“于”表示介词,在...地方 一、与的用法 与 yǔ 1、和,常用 ~谁 你与我.2、介词 二、于的用法 于 yǔ 1、作为介词(a.在,如“生~郑州”)2、作为后缀(在形容词后,如“于情于理”;b.在动词后,如“属~你)3、姓氏 ...

“与”和“于”在古文中都有表示“给”的意思,区别在哪里呢?是“传位于...
答:在文言文中,“与”有赠与、交与、赐与、给与的动词意义。如“与人方便”。可以带宾语组成动宾结构,如:“与衣裳,吏护还之乡。”“于”没有“给”的动词意义,只存在“给”的介词意义。介词的作用是引进相关的人和事,并不是实施动作本身。问题中的“传位X你”,“传位”是动作,“你”是由...

“付与”和"付于”区别是什么?什么时候该用哪一个?
答:付 拼音fù注音ㄈㄨˋ简体部首亻部部外笔画3画总笔画5画 繁体部首人部五笔WFY仓颉ODI郑码NDS 四角24200结构左右电码0102区位2422 统一码4ED8笔顺ノ丨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付fù(ㄈㄨˋ)1、交,给:支付。托付。付款。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付讫。付出。付与。付之一笑。付诸东流。2、...

“于”与“於”的区别在哪?
答:于与於的区别:1、年代不同:“于”是历史悠久而且是全国通行的文字,而“於”则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出现于东海岸一带的地方文字。2、字归属不同:因为“于”属于匣母鱼部,“於”属于影母鱼部.3、用法不同:“于”、“於”是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

word自动筛选中自定义中,,或,,与,,的概念搞不清楚,,可以详细解释一下吗...
答:与:条件1与条件2,表示两个条件均要满足 1,3,8,9,4,6几个数字,小于8与等于4的是4;小于8或等于8的是1,3,8,4,6 就像用筛子筛东西一样,一个大孔筛,一个小孔筛,“或”相当于将两个筛子并排,只要能通过其中一个就可以出来了,“与”相当于将两个筛子重叠,需要两个都能通过才...

鲁迅的喜剧与悲剧的定义出自哪里
答:出自《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是鲁迅1925年2月6日,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5期。这句话的原文内容: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但悲壮滑稽,却都是十景病的仇敌,因为都有破坏性,虽然所破坏的...

数学中意义和定义的区别是什么?
答:在数学中,定义和意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定义是指明一个数学对象或概念的意义和范围,是给出一个精确的、清晰的描述以便于研究、推导和应用。而意义则是指数学对象或概念对于问题的解决、结论的证明或对现实世界的应用产生的重要性和影响。数学中的定义通常涉及到一些基本属性和性质,这些属性和性质限定了...

“包含于”与“真包含于”的区别
答:包含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2集合可能相等 真包含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但2集合不相等 包含于包括真包含于的情况,包含于可以是两个相等的集合之间的关系,例如集合A={1,2,3,4},B={1,2,3},C={1,2,3,4},则可以说B真包含于A,A包含于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