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哪几类人没资格参加? 古代科举不允许哪些人参加?

作者&投稿:纵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根据历代科举应试政策,有六类人通常不许参加科举考试:1、工商杂类;2、娼优贱民类;3、正在服丧类;4、触犯刑责类;5、吏胥类;6、僧道类。

各个朝代的规定也有不同,一般说来女人、罪犯、商人、丁忧、捕快此五类不能考试

都有资格

有几种人不允许参加科举考试?~

秀才,要通过童子试(县试,府试,院试)而获得,由各省的学政主持.通不过的一律称为童生.有的人年龄很大,参加多次的童子试不过关,还是童生,人们戏称为老童生.通过的称为进学,通名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秀才们通过科考选拔,有资格参加本届的乡试(各省举行的考试,取中者就成为举人).人们尊称秀才为“相公”.
举人,是通过乡试而得来的乡试在秋天举行,也称“秋闱”.明清的举人,不仅具备会试的资格,而且可以因此进入仕途,算是有了做官的“正途出身”.考中乡试第一名者称为“解元”.第二年的春天举行会试,称为“春闱”,由朝庭的礼部主持,所以也称为“礼部试”,“礼闱”等.通过会试的举人称为“中式举人”或“贡士”,得第一名者称为“会元”,他们具备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可以向进士的高峰攀登.人们尊称举人为“老爷”.
进士,是古代士子们通过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进入为仕的行列,受赐正途出身的荣名.通常是三年考一次,遇到特别的庆典,增加考试,称为“恩科”.一般进士榜分为三个级别,第一等为“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等为“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等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的第一名得主被称为“状元”.俗话说“连中三元”,就乡试、会试、殿试均得第一名,这是非常难的,明朝三百多年也只有两人(黄观,商辂)“连中三元”,人们尊称进士为“大人”.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经历着几个时期:
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隋朝统一全国之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就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度代替以前的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完备时期。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主要科目有明经、进士。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朝廷所设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地的州、县学馆的学生,当时称为生徒。他们在学校内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参加朝廷于尚书省举行的科举考试,也称为省试。二是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地方州、县逐级对他们进行考试,合格的人被动刀京城长安参加尚书省的省试。这样的人叫做乡贡。凡是被举送参加省试的考生,可称举人,省试被录取称及第。第一名称状元或状头。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尚不能直接得到官职,还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被授予官职。吏部的考试是在每年十月以后,次年的夏天来临之前,吏部便要按照“三注三唱”的程序公布考试人员所得到的官职,并经尚书、门下两省和皇帝批准之后,以皇帝的名义发给委任文书“告身”。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朝由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阶层逐渐扩大,想任职官吏的人在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同时,迫切地要求通过科举走上政治舞台。因此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着显著的发展。第一,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任用的范围。唐代录取进士及第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朝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及第,二等称赐进士出生,三等称同进士出生,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唐代录取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实际授予官职还须通过吏部考试一关。而宋朝一经录用便可任官,排名在前的即可得到高官。宋朝还不限制应试者的出身,甚至僧道之人也可以参加科举。第二,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由皇帝亲自殿试考选,考生一律成为天子的门生,避免考生与主考官之间以师生为名结成同党。第三,从宋代开始,科举正式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封密起来,誊录就是将考生的考卷另行抄一遍。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都无从辨认,做到绝对的公平竞争。这些方法都被后来明清所继承。第四,在考试的内容上,改变了唐代只考诗赋的做法,进士科增加了经义等内容,还设有“明法”科,“试律令,《刑统》大义、断案,”考中者任司法官员。
明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超过了以往历代。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明代的科举制度在程序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中乡试者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中会试者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殿试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通过逐级考试,统治者可以从中挑选最有用的人才。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刘基的意见,规定各级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作者只能按照宋代程、朱等几家的经义解释来回答,绝不允许抒发自己的见解。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现实。所以比唐宋诗文取士,更禁锢人们的思想,使科举制度完全服务于皇帝专制的需要,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清朝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时期。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科举只是为汉官铺设的一天参加政权的阶梯。科举考试的内容,仍然采取明时的八股文,用以禁锢士大夫的思想。之后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严厉,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端,舞弊越演越烈,成为历史进步的障碍,所以最终只有走上被消灭这条道路。
总体来说,科举制度的实行在古代是积极多于消极的。从个人角度来说:它的积极性体现,一个出生普通家庭的人想要进入朝廷,高榜题名,然后升官晋爵,光宗耀祖,飞黄腾达,全家富贵,一切的一切,都是依靠科举考试。它的消极性体现,假使一个普通人士极度看重他的名望或是某些其他原因一心要成为官吏,便投住一生的心血埋头苦读,本可以开始其他路途发展的机会,但全都不去考虑,有些人还是到死的那天都不能高中,不能够成全他毕生的愿望,含恨而终。所以有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地将科举视为殊死搏斗的政治战场,白白虚度大好光阴,渐渐加速社会的腐败。从社会角度来说:它的积极性体现,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让他们明白考科举可以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提高社会的行政效率。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科举制度成为了选拔官吏唯一公正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考试和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和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更加促进了文学的繁荣昌盛。它的消极性体现,作为一项文官选拔制度,科举的直接结果是选拔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及近百万名以上的举人。这庞大的群落,当然也会滋养不少贪官污吏或卑鄙的害群之马,做官位却不做其事,皇帝赋予父母官的政策等得不到实施。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他们原本活跃的思想,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没有推动作用,反而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直至最终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古代的科举制度这样一路走来,经历了不断的改革,不断的进步,至此古代的科举考试演变成现在的高考。其实现在的高考也有一些当时的科举制度历史存在,两者有着相似性,像当时采用糊名的方法来批阅试卷,现在的高考制度也是需要糊名的,这样可以杜绝徇私舞弊现象。像科举考试是选拔全国各地最好的人士,高考也是全国性的,这样有利于更多的精英荟萃,一山还有一山高的汇总。像当时都是选举考试第一名的,任职的官位就越高。现在的高考也是选取分数最高的就读最好的大学,以分数高低决定前途。其次现在的高考制度比古代的科举制度具有先进性,古代的科举制度要在学堂住上三天三夜,直到考试圆满结束。而现在的高考不必这样,只是需要两天时间分科考完四门课程。古代的科举制度只允许男子考,做官的更是堂堂男子汉,而现在的高考男女皆可考,废除了性别歧视制度。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为封建社会不同等级成员间的相互转变创造了条件,通过考试决定做官的机会,高中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做官。而现在的高考是通过考试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专业就读,将来朝着自己的理想发展和最终获得求职的机会。古代的科举得了第一名之后就是状元,没有再高的学位,而现在的高考制度之后就是本科生,甚至继续考研究生,博士,博士后,步步高升。古代的科举制度在满清曾经出现舞弊案兴大狱,江南科场狱等混乱局面,手段阴险毒辣,令社会人士都人心惶惶。而现在的高考中也存在舞弊事件,但随着科技手段的运用以及惩罚手段的严厉性,所以概论已少之又少。
因此,科举制度与现在的高考有其关联对应性,国家正在一步步完善各项不足,一项制度的实行必定有利有弊,怎样做到尽善尽美正是中国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国家输送和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还是付诸于现在高考的制度,必须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综合素质,这是振兴中国的必然之道。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种重要的选官制度,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士族地位的垄断,使得平民百姓家的子弟也有逆袭的那一天。这看起来是个平等公平的机会,人们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了受人敬仰的官员。但对于这些人来说,为什么科举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参加考试的权利。
1、女人
女人不被允许参加科举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共识,这源于男权社会意识的强大。在古代,女人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同等阶级里,男人的地位高于女性,这是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和男权社会稳定的根基。
换句话说,假如一位聪明的女性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成为女状元,以后当了大官,管着一群大老爷们,迟早是会出事的!想想武则天,就知道这女状元会出什么可怕的事了?
2、罪犯
罪犯是指作奸犯科之人,这样的人在古代社会中不被正统所认可,是天下人看不起的一类人,他们做的事都是侵害百姓的利益。而科举是为了选拔优秀的人,他们有着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时时把百姓的利益挂在心上。罪犯不能参加科举似乎是名正言顺,但罪犯改过自新后,重新想做一个好人时,我们要不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机会?
3、丁忧
丁忧就是祖制,具体说来,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丧二十七个月。毕竟每朝每代的皇帝都是标榜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这样一来,三年里都不能离开老家去参加科考,就此错过一次考试机会。
人的一生又有几个三年能够如此用来等待?
4、捕快
没想到吧,捕快也是被限制的对象,甚至非常的苛刻。首先,捕快自己肯定不能参加科考,他的子孙也没有参加科举的资格。就算以后不当捕快了,他的子孙三代不能参加科考。为什么对捕快要这么严格?
捕快在古代是低贱的职业,是被人看不起的,一是因为跟罪犯打交道,不吉利。二是会欺压百姓,干些敲诈勒索的黑心事。在百姓的口碑中并不好。最重要的是认为:捕快参加科举简直是有辱斯文,拉低官员队伍的身价。说到底,歧视是古代社会中丑恶的现象??
5、商人
古代社会等级中,商人的地位最低,却最有钱。再让他们能够科考做官,那他们就会为自己的私利而侵害百姓的利益,这是不利于农业社会稳定的。统治者自然要加以限制,保证社会的稳定。
商人有钱,但终究是逃不过权力的阉割。如:明朝的巨富沈三万。
古代的社会价值观崇尚的是皇权,社会阶级有着很强的划分,”士农工商”天下人都把当官作为最荣耀的事,科举给了他们通向成功的机会。但对于以上这些人来说,他们被排除在科举体制之外,无法成为社会的精英阶级,所以他们为了后代子孙能够光宗耀祖,衣锦还乡,一定是会换过一份职业,让子孙能参加科举,成为人上之人!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哪几类人没资格参加?
答:根据历代科举应试政策,有六类人通常不许参加科举考试:1、工商杂类;2、娼优贱民类;3、正在服丧类;4、触犯刑责类;5、吏胥类;6、僧道类。

古代出身不好竟没资格参加科举
答: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非常的严格明确规定了几种人不能参加科举入仕为官。第一类:女人 女人在中国的地位是非常的低的,这在一向男尊女卑的中国女人参加科举考试真的是天方夜谭,就算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她掌权期间也仅仅是做了个试点让女人参加科举。唐朝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

以下哪位文人墨客是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
答:D.杜牧 正确答案:C

明清时户籍的重要性,为何规定流民无土地没资格参加科举?
答:这个户籍的归属的变动会导致一些考生没有资格参加科举。综上所述,户籍是土地使用的基本,也是科举考试的要求。流民既没有户籍,也就没有土地的使用权。户籍的登记和土地的使用涉及到交税的问题,清朝默认交税的是子民,不交税的是流民。流民没有交税给清朝,自然也就没资格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

古代哪七类人不能考状元
答: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元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清朝的科举程序是:不论身份和年龄,一律都得经过童试(含县级的童试、州府的府试、省级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的科考程序。参加...

有的人连报考资格都没有,考个秀才在清朝有多费劲?
答:童试不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并非是读书人童年时期的考试。童试在民间称为考秀才,也是读书人科举之路上的第一次考试。凡未曾入学、身无功名的读书人,不论年龄大小,统称为“童生”。童生应试有一个基本原则,必须是以州县为单位,非本州县的童生不得报考本州县的童试。且对童生的应试资格...

在隋朝时期,只有哪些人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答: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一个明确的没有参考资格的人群,总共有十类。分别为:女人(武则天时期除外)、商人、罪犯、倡优、捕快,冷籍,身世不清白、犯忌讳的人、冒名顶替、有孝在身,除此之外的人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在古代...

古代科举考试分几个等级?
答:贡士(第四级乡试)——参加全国范围科举考试(会试)及格后获得的资格,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进士(第五级会试)——举人参加在北京的会试殿试,合格者称为进士。确切地说,它是一种类似职称月举行,所以也叫春闱。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考试合格后就是准进士,待殿试合格后,则为进士。探花(第...

李白,李商隐,张继,贺知章哪位没考中进士?
答: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非常低下。而在唐朝的科举考试中,有比较严苛的资格审查。严格规定几类人不得参与科举考试,其实就有工商子弟。而李白出身商贾,有工商子弟之嫌,李白的祖上还曾获罪被流放西域。出生低微的李白虽然家产颇丰,但仍是获罪之身,所以并不具备参与科举考试的资格。然而事实上...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答:首先你要明白古代科举制度下,有乡试,会试和殿试之说,不过在乡试之前,学道内有童子试之说,童子试过关就是秀才,从而拥有了进入更高的行政单位的所谓学校的学习资格。而在此基础之上的人称为生员,他们有资格参加乡试,乡试的取中者才叫举人;举人再参加的就是京城的会试和皇上钦点的殿试,会试取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