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官爵与军衔 历史年代表

作者&投稿:尉迟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官制和两汉官制基本相同。但是三国毕竟是另一个时代,而且是三个国家,其官制不可能和两汉有很多地方相同,或相同之处无任何差异。可惜对此不能做详细阐述。原因一是缺乏三国的官志材料,可以说从有三国时起就较其它朝代缺乏这方面的材料;二是后世研究的成就也不多,大概以为三国和汉朝相同,不需要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正是造成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要像其它朝代一样罗列魏、蜀、吴三国的各级官制组成办不到,只可就其大致巳知的官制说明曾经存在过的官制组成梗概。特点结合其中,不再赘述。
一.魏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三国之中,只有魏国是和东汉一脉相承下来的国家,而且两个朝代很难找出一个划时代的严格标志。以魏文帝即位为始,则名义上说得通,实际上不符合;以建安元 年曹操迎汉帝都许昌为界线,贯际上有道理,名义上分
不开。所以在官制上魏汉非常相似,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段里,既是汉又是魏。魏文帝及其后继者又无根本改变,二者相同之处必然较多。此其一。在三国之中,魏国占地广阔,建国最早,尽管蜀、吴都不承认,而客观的印象,魏国总有代表中央或全国最高统治者的气魄。这就使魏国在官制上比较齐全。此其二。魏国不但上承于汉,而且下接于晋,这表明魏国在统治过程中治国有方,晋以魏为基础建立一代新王朝,减蜀、减吴,实现又一次大一统。在官制上三国时期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此其三。以上三点可以说是魏国官制组成上的特殊之处,或说特点亦可。
  丞相、相国,建安十三年汉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六月,曹操为丞相,总揽朝政。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嗣位为丞相。建安末钟繇曾为相国。文帝初即位,又命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属官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署诸曹事,主簿,掾属,舍人。   
  大傅、太保,魏初置,以钟繇为之。末年又置太保,以郑冲为之。其属有左右长史,署诸曹事,司马,从事中郎,主簿,掾属,舍人。   
  大司马、大将军位在三公上,大司马掌武事;大将军掌征伐,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军师,从事中郎,参军,列曹掾属,舍人。大将军其属官主簿外尚有记室,列曹掾外尚有都督。   
  太尉、司徙、司空,位为三公。魏文帝即位之初,以大中大夫贾诩为太尉,黄初元年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典兵狱,司徒主民事,司空掌水土。其属官均有军师,长史,司马,从事中郎,主簿,参军,列曹掾,诸都督,舍人等。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位从公,其属官有军师,长史,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都督,主簿,掾史等。  
  光禄大夫,位从位,掌劝善规过。汉代多为临时派遣之特使,自魏始转为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往往用为诸公告老再拜之位或在朝显职。  
  尚书令、左右仆射、列曹尚书,魏尚书台置尚书令一人,典总纲纪,无所不统。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钱谷,令不在,可代理奏下众事。建安四年始分左右,魏相沿而置。魏改选部尚书为吏部尚书,主选部事,又有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加二仆射、一令,合之称为「八座」。其属官有左右丞,诸部郎中,诸曹典事,主书令史等。  
  中书监、中书令,典尚书奏事。中书之名始于西汉武帝游宴后庭,开始使宦者典事尚书,谓之中书谒者,置令和仆射。成帝改中书谒者令为中谒者令,罢仆射。东汉省中谒者令,而有中官谒者令,非此职。曹操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黄初初期改为中书,置监、令,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右丞孙资为中书令。中书有监、令自此始。其属有中书通事郎,次黄门郎,黄门郎已署事过,通事再署名。已署,奏以人,为帝省读,书可。中书主事令史,著作郎,著作佐郎等。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魏文帝有此一举,便以亲信之人充任。于是运筹惟幄,权拟丞相,而名义上的丞相不但空有其位,即尚书已经逐渐加重之权,也因此而看轻。中书省成了政权的机要重地。  
  侍中,魏置四人,不算另外加官者数。掌侍皇帝出入,壮威仪,大驾出则次直侍中护驾,正直侍中负玺陪乘,不带剑,余皆骑从。御登殿,与散骑常侍对扶,侍中居左,常侍左右。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  
  给事黄门侍郎,与侍中俱管门下众事,无定员。   
  散骑常侍,魏黄初置散骑,合之于中常侍,同掌规谏,不典事,貂珰插右,骑而散从。魏末散骑常侍又有在员外者。又有散骑侍郎。 
  中常侍,掌顾问应对。即所谓「规谏」。   
  给事中,掌顾问应对,位次中常侍。   
  秘书监,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丞,及文帝黄初置中书令,而秘书便改令为监。后以何祯为秘书丞,因为秘书先已有丞,便以祯为秘书左丞。 
  太常,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奉常为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协律都尉、博士、祭酒及太史、太庙、太乐、园邑令等。太常博士,魏文帝初置,与汉朝五经博士不是同一种官职。  
  光禄勋,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郎中令为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谒者仆射、冗从仆射、守宫令、清商令、
暴室令、掖庭令、华林园令等。   
  卫尉,掌徼巡宫中。其属有公车司马令、卫士令、左右都候、宫掖门司马。   
  太仆,掌舆马,其属有典虞都尉、牧官都尉,考功令、车府令、典牧令、乘黄厩令、驿骝厩令。   
  廷尉,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理为廷尉。掌平刑狱。其属有正、监、平,并有律博士,主簿,诸狱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其属有丞及客馆令。   
  宗正,掌宗室亲属,其属有丞及诸公主家令,家仆,家丞。   
  大司农,黄初元年,文帝初即位改大农为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典农都尉、度支中郎将、度支都尉、司马丞及郡丞、太仓令、导官令。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实货珍膳之属。其属有丞,材官、校尉、太医令、太官令、上林苑令、钩盾令、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宫外,戒非常水火等事,其属有丞,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其属有丞及左右校令。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位在九卿之下。皆随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太子詹事,皆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家令、率更令、仆、虎贲督、司马督,食官令,洗马,卫率、侍讲、门大夫、常从、厩长、舍人、摘勾郎、文学等。  
  御史中丞,秦有御史大夫,其属二丞,一为中丞。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汉因之,及成帝更名御史大夫为司空,置长史,而中丞官职未变。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又为大司空,而中丞出外为御史台主。历东汉,至魏皆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台长官。其属有治书侍御史,掌律令;治书执法,掌弹劾;殿中侍御史,兰台遣二御史居殿中,伺察非法,即从魏开始。禁防御史,兰台令史。   
  符节御史,别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掌授节、铜武符、竹使符。其属有符玺郎。   
  都水使者,掌陂池灌溉,保守河渠,其属有前后左右中水衡都尉,河堤谒者,都水参军、令史。   
  中领军将军,魏国开创之官。建安四年曹操在丞相府自置。及拔汉中,以曹休为中领军。文帝即位,始置领军将军,以曹休为之,主五校、中垒、武卫等三营。又其属还有护军将军,曹操为相,以韩浩为护军,史涣为领事。建安十二年改护军为中护军,领军为中领军,置长史、司马。魏初因置护军将军,主武官选,隶领军。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其属有司马及门候、门副。   
  殿中将军,掌督守殿内,其属有中郎将、校尉、都尉、司马、羽林郎。
  诸侯王国官,魏制规定,凡国,王、公、侯、伯、子、男六等,有傅、相、常侍、侍郎、郎中令、太尉、大农、文学、友、谒者、大夫、杂署令丞。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即束西南北四方,以此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其属有长史、司马、从事中郎、正行参军、诸督主簿,掾属。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兼领刺史。其中又分使持节为上,持节次之,假节为下。其属有护军、参军。   
  司隶校尉,始为汉武帝所置,历东汉至魏相沿不废。掌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井领一州,称为司州。其属有从事史、假佐,都官从事,功曹从事、诸曹从事、部郡从事,武猛从事,督军从事,主簿、录事,门下书佐,省事记室书佐,诸曹书佐等。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事史、假佐员职如司隶校尉。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簿书佐,簿曹从事、兵曹从事、文学从事、武猛从事,门亭长、计吏。  
  郡太守,掌治其郡,其属有丞及中正,诸曹掾史,主簿,督邮,书佐,小吏。   
  郡都尉,大郡二人,一般一人,典兵禁,备盗贼,其属有丞及司马等。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其属有丞、尉、三老、啬夫,诸曹掾史等。   
  少数民族地区有戊己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桓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
二.蜀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在三国中,蜀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在官制上反映汉朝官制的遗风比较浓重,可惜蜀国是留下材料最少的,却明知这是事实而表述很难。只可就现有材料略作反映。  
  丞相、司徒,章武元年,刘备即帝位,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按西汉制度,有丞相无司徒,东汉则无丞相,有三公,司徒为三公之一,蜀国这种以丞相、司徒同时并设,与两汉皆不同。但是丞相在蜀国有重要地位,可能既有制度上的规定,又和诸葛亮本人的杰出才能有关系。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从事中郎等。  
  太傅,不常置,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以许靖为太傅,章武元年许靖为司徒,即无代为之者。   
  大司马,掌武事,其属有左右长史、左右司马等。   
  大将军,掌征伐,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以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不久即迁大将军录尚书事。从此可知蜀国大将军也有为总统国政者的官衔。其属有左右长史。  
  太尉,典兵狱,不常置。   
  司徒主民事,章武元年蒋琬曾普为之。   
  骠骑将军、骠骑右将军,车骑将军,前者马超曾为之,而车骑将军张飞曾为之,又有左右车骑将军,张翼、廖化分别为之。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章武三年李岩为尚书令,刘备病笃,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即以李岩为副。仆射主封门,掌授禀,假饯谷。列曹尚书有吏部尚书、左民尚书、客曹尚书、五兵尚书、度支尚书,其属有诸部郎中及主节令史等。   
  中书令,平尚书奏事,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问,或拾遗补阙。董允曾为之。   
  中常侍,备顾问应对。   
  秘书令,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丞,主簿、太史令上高庙令、园邑令等。 
  光禄勋,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左右都督、羽林监、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黄门令,又有虎步监、虎骑监等。建安二十六年蜀黄龙甘露碑载五官中郎将一人,碑阴载中郎将十三人,与【汉书·百官志】相符,即五官中郎将一人,员数固定,其余中郎将无定员。有人以此证明「蜀承汉制」。  
  卫尉,徼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督农。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   
  执金吾,徼巡京师。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位在九卿上,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掌辅导太子。   
  御史中丞,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符等。   
  中领军、领军、前领军、行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护军,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殿中督,掌督守殿内。   
  地方官有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于缘边诸郡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司隶校尉,如汉制督察京师,不典益州事。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从事史、假佐诸行事,部郡从事、治中从事、别驾从事、功曹从事、主薄书佐。议曹从事、劝学从事、典学从事、督军从事、祭酒从事、前后左右司马。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掌治其县。
三.吴国的官制组成和特点  
  吴国官制的明显特点就是虽无创造,但和魏、蜀均有诸多不同之处。反映出吴国统治者坚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并不步别人之后尘。  
  丞相,置左右丞相,此与魏、蜀不同。   
  太傅,不常置。   
  大司马,置左右大司马,掌武事。朱然曾为左大司马 ,全琮曾为右大司马。此外仍称大司马。   
  上大将军、大将军,掌征伐,陆逊、吕岱曾为上大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太尉,典兵狱。   
  司徒,主民事。   
  司空,掌水土。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不常置。   
  光禄大夫,掌劝善规过。   
  尚书令、尚书仆射、列曹尚书,尚书令总典纲纪,无所不统。尚书仆射主门封,掌授禀,假钱榖。诸曹书有选曹尚书、户曹尚书、贼曹尚书,其属有郎中等。  
  中书监、令,监典尚书奏事,令平尚书奏事,同掌机密。其属有中书郎、左右国史。   
  侍中,出入侍从,备顾间,或拾遗补阙。   
散骑中常侍,掌「规谏」。又有散骑侍郎。   
  秘书监、典艺文图籍,其属有秘书郎、主书、主图、主书令史。   
  太常,掌礼仪祭祀,其属有博士祭酒、太史令、太庙令、园邑令。  
  光禄勋,掌宿卫宫殿门户,其属有五官中郎将、左右中郎将、南北中郎将、羽林督、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议郎,绕帐督、帐下左右都督。  
  卫尉,掌徽巡宫中。   
  太仆,掌舆马。   
  廷尉,掌刑狱。其属有丞。   
  大鸿胪,掌诸侯国及归附各族。   
  宗正,掌宗室亲属。   
  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货币,其属有典农校尉、都尉、节度。   
  少府,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其属有御府令、中藏府令、中左右尚方令、平准令。   
  执金吾,掌徼巡京师,其属有武库令。   
  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路寝建筑。   
  太后三卿,卫尉、太仆、少府,均随太后宫为官号,其属有丞。   
  大长秋,皇后卿,掌奉宣皇后意旨,其属有丞。   
  太子太傅、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其属有中庶子、庶子。又置有太子宾客,左辅都尉、右弼都尉、辅正都尉、冀正都尉,辅义都尉、左右部督。
  御史大夫,掌受公卿奏事,举劾弹章,又置左右御史大夫,永安五年(公元二六二年)以廷尉孙密、光禄勋孟宗分为之。其属有中执法、左执法、侍御史、监农御史。  
  符节令,掌授节、铜虎符、竹使等。其属有符玺郎。   
  领军将军、左右领军,掌领禁卫诸军,其属有中左右护军,武卫,步兵、屯骑、越骑、长水、射声五校尉。  
  城门校尉,掌京师城门。   
  地方四征、四镇将军,以东西南北四方分将军之号,兼统州刺史。   
  持节都督,都督诸州军事,于濒江之要地置之,其属有护军、监军。 
  州刺史,掌循行郡国,录囚徒,考殿最,或置牧。其属有从军史、假佐从事等,部郡从事。又有师友从事。  
  郡太守,掌治其郡。   
  郡都尉,典兵禁,备盗贼。   
  县令、长,掌治其县,县大者置令,小者置长。

一:爵位:爵位皇帝王公大司马大将军五官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州牧州刺史二:官职丞相司空太尉司徒大都督卫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光禄勋大司农廷尉卫尉征东将军征西将军征南将军征北将军尚书令太仆太常大鸿胪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中书令御史中丞执金吾少府安东将军安西将军安南将军安北将军秘书令侍中留府长史太学博士左将军右将军前将军后将军曷者仆射都尉黄门侍郎太史令军师将军安国将军破虏将军讨逆将军郎中从事中郎长史司马平东将军平西将军平南将军平北将军太乐令大仓令武库令卫士令门牙将军护军偏将军裨将军主簿谏议大夫侍郎中郎忠义校尉昭信校尉儒林校尉建议校尉左仆射右仆射典农校尉议郎奋威校尉长水校尉破贼校尉武卫校尉汉魏以来的官制比较混乱,究其根本,还是汉武重台阁为开端的,到了东汉,官号与职权往往是脱节的,这就给我们带来不少困难,特别是我这类的“票友”,往往被官衔搞晕,本文只是就我的理解胡诹几句。既然官大不一定有权,咱就不按官职高低,只按权力大小划分归类,这样看去不知清楚与否。

中枢机构:

一、“录、领、平、分平尚书事”,这个不是官衔也不能说是职权,说白点,就是负责人,类似领导小组甚么的,有点“临时”的意思。干这活的级别大小都有,高的在残汉有丞相,后汉初有太傅,多数是大将军与三公,还有的小一点也多是某号“大”将军,一般不会比卿低,最低的我见到的只有吴曾用了个“偏将军”。不管大小,这些人都是说话算的,而且他们都事无不统,总之,一切都要管。

二、台阁:这个简单,就是尚书令、仆和五曹,后汉以来的尚书牛得很,都是中枢大佬,如果没有“录、领、平、分平尚书事”的大臣,尚书令仆就是实权宰相、有也副之,因为整个政权的运作都在尚书台,即便上边有“录、领、平、分平尚书事”的重臣,具体活也是他们干。

三、幕府、相府:这个可不是说一般的大臣,指得是诸侯,他们的中枢就是他们的府里,控制天子的曹操还要弄几个心腹在朝里管台阁,但许多活还是靠府僚们干,所以他的东曹掾就是组织部长,而台阁与其说是向皇帝负责还不如说向他本人负责。权臣如诸葛亮等也走的这个路子,但性质却根本不同。其他诸侯就简单多了,长史、司马为首而已,称了帝或建了“国”才能跟上述一样,当然也有象许靖那样挂名的,但大多数首席幕僚就是首辅。

四、公卿百官:如果没有兼管点要害部门,这些人一般就是坐那里当和尚撞钟白吃饭的,官大的有点发言权,近侍的有点好机会。这里边文武职都有,真正有实权的文不过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武也就是那些卫戍首长和禁军头目,再关键点也就是城门官符玺郎了。投降东吴的那个老潘很牛,太常卿竟然领重兵,而且还做陆逊的副手,吓得连宰相顾雍都怵的吕壹连面都不敢露,厉害!当然,门生故吏多的势大,隐然也能左右些事,但毕竟是养老的,说话声不那么大了,而且终是少数。

军队系统:

一、重号将军:自大将军以下重号将军不乏中枢要员,如此的实不该在列在这一圈里。这里有兵权的、当都督都是牛人,否则也只是吃白饭的。

二、方面大将:雄镇一方、帐下有文有武,所谓开府建牙的。官号不重要,关键看你管多大地方。张辽也“前将军假节钺”能跟关羽比吗?连太守都没兼,只能算驻军的首长,如果地属一个“东中郎将持节都督”,按规距张辽也得受他节制,不怕官就怕管啊!这个东中郎将其实就是大军司令!方面与方面不同,司马懿被人从宰相班里踢出来当外镇怎么都比满伯宁派头大,关羽也当外镇,要是回朝奏事只怕比录尚书事的曹真还得牛气,自诸葛亮以下又有哪个敢分庭抗礼?同样是都督,周瑜、鲁肃、吕蒙的地位与影响力恰好是三个层次,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

三、杂号将军:所谓列将、裨将都在这一圈里。这个复杂一点,如是已开国或手里握了汉帝的,杂号就是杂号,没得说,老老实实听哼!当然那些特殊的除外,万一这里有个入阁参政的,也算宰相之一啊。还有更特殊的,朱治的“安国”,靡竺的“安汉”,特别是张昭的“辅吴”,主子见了都得客气三分,有几个敢在他们面前装大啊!要是一般军阀,手下的杂号差别也很大,关羽做“荡寇”,黄、魏、赵云根本就不能比,周瑜不过偏将军,但他的实际地位……呵呵。

地方政府:

一、州级:残汉设州牧以后,就算有了省级政府,魏后来没了州牧,刺史就成了实际的地方首脑,很多都加了大官,比如臧霸就是镇东将军、使持节徐州刺史,硬是压张辽一头,所以把曹休派了去做征东,而且要加“大”,还假“黄钺”,不然还真压不住啊。当然这里也有将军号低的如“振威”之类,但权力基本是一样的。特别的就是司隶校尉,在朝里算文职监察系统,出来又叫“州将”。

二、郡级:有将军号的太守或边将——使匈奴、护羌……其实差不多,没有将军号就单纯多了,但汉魏以来不多见。与州级一样,其将军号高下不一,实际上一样。京尹牛一些,级别较高能在朝里说上话。

总体上汉魏的官制大约如此,别看那些三公九卿袍笏俨俨,许多人同眼下那些一个秘书一个司机的某某级大官一样,脑袋看着大,其实两手空空。升迁条件【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汉代的征辟制度

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作为一种自上而下选任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所谓征聘,是指皇帝有时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一些名士,或备以顾问,或委以政事。征士古已有之,汉高祖晚年曾颁布求贤诏书,此后相沿成例。

皇帝的征聘,是汉代最为尊荣的士进之途,凡被征者皆为“征君”。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朝廷往往给予特别优待,以安车蒲轮相迎;次一等的,则用公车;而一般被征之士均需自备马车以赴朝廷就职。在征君前往京城的途中,有时皇帝还特别诏令沿途地方官供以酒食招待。当征君返回时,也享受同样的待遇。征君来去自由,朝廷只可督促,却不能强迫,而且应征以后,其地位也要高于一般的臣僚,皇帝待之以宾客之礼。最典型的莫过于东汉初年的严光。

一般来说,征聘总是针对个别人进行,只有在西汉平帝时期,王莽当政,广为征召天下精通天文、历算、音律、小学、方术等各种学问的学者进京,人数多达几千人,这样大的规模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在汉代,皇帝的征聘往往是在私人举荐的配合下进行的,上至公卿、将军,下至郡守、县令,甚至还有普通百姓,他们都可以私人名义向朝廷举荐人才,既有各人上书表鉴,也有数人联名合荐,还包括毛遂自荐。被荐者在被征入京师后,皇帝视其能力以拜授官职。

“辟除”,又作“辟举”、“辟署”、“辟召”等。是汉代高级官员自行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即中央的公府辟除和地方的州郡辟除。

公府辟除主要是指由三公以及太傅、大将军府所进行的任用属吏的情况,而其中以丞相之权为最大。公府辟除后,经过试用,对有才能者或举荐或察举,使之出补中央官职或外长州郡,所以公府的属吏虽位卑而权重,出仕升迁一般都比较迅速。此外九卿及其他中央官长虽然也可自行辟除,但与公府相比,则远非时人所重。

汉代的地方州郡长官亦具有辟除之权。早在西汉初年,郡守即可以自除掾属,甚至连职位的设置都可以酌加变更;州的辟除出现于西汉后期;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辟除之权则变得相当之大。他们自辟佐吏,并通过推荐或察举,使之进入中央任职,或为地方长官。

不论是公府辟除,还是州郡辟除,一般来说,对被辟除者的资历都不加限制,只看才学,为官为民者皆有,而且去留自便,是当时比较自由得仕宦途径。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有气节之士可以辞去,对于不应召者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在舆论上要受到非议。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征辟是汉朝封建统治者为搜罗人才、以加强统治而采取的特别措施,尽管由此入仕者的数量不多,但它通过皇帝征聘和高官辟除的方式给予应征者以特殊礼遇,可以使得一些本不愿为官的硕学名儒之士加入到封建统治阶层中来,而且统治者也可以籍此沽得求贤之名。所以征辟作为对察举制的补充,它和察举一起构成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总体。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惇、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叡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东汉光武帝刘秀时削弱三公的权利,后来几乎无实权只是荣誉的象征。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驸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蜀李严曾任此职。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为削弱三公的权利,提高了尚书台的地位,相当于宰相。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黄色,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官爵和军衔在三国时期既有一定的等级制度,也有一些特殊的称呼和别名。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官爵和军衔:官爵:- 太守:管理州或郡的行政长官。- 市、县令:管理县或市的行政长官。- 刺史: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地区的行政长官。- 太常、太傅、太保、太尉、太尉、司隶校尉等“太”字头的官职,是高级的中央官员,通常在皇帝身边担任大臣之一。- 丞相、御史大夫、尚书、侍中、光禄大夫、卫将军等是比太守、刺史还高一等的官员,拥有重要的决策和管理职责。军衔:- 将军:指领导一军或多军的最高指挥官。- 中郎将、校尉、都督、护军等高级军职。- 司马:指领导一军的军政长官。- 校书郎、都尉、兵参军、护军等低级军职。此外,还有一些古称和别名:- 太仆、太常、太史等均为中央管理的职务。- 长史、司马、司徒等是指负责各种管理、记录、审查等职责的官员。- 司隶、朝散、散骑、推官等则是特殊职业或公职名称。

什么叫历史?~

中国历史年代表∶
1、原始社会
五帝∶炎帝、黄帝、尧、舜、禹
约前2528年-前2029年(约500年)
2、先秦时期
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470年)
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554年)
周朝∶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275年),东周∶前770年 -前221年(549年)
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295年)
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254年)
3、秦汉时期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16年)
西楚王朝∶前206年-前202年(5年)
汉朝∶
西汉∶前202—公元8年11月(210年),东汉∶25年-220年(195年)
新朝∶公元8年12月-23年10月(16年)
玄汉王朝∶23年10月-25年(2年)
4、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220年-280年(60年)包含魏,蜀,吴;
魏∶220年-265年(45年)
蜀∶221年-263年(42年)
吴∶222年-280年(58年)
晋朝(266年-420年)包含西晋,东晋;
西晋∶265年-316年(51年)
东晋∶317年-420年(103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135年)
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
南朝·宋∶420年-479年(59年)
南朝·齐∶ 479年-502年(23年)
南朝·梁∶502年-557年(55年)
南朝·陈∶ 557年-589年(32年)
北朝(386年—581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
北朝·北魏∶386年-534年(148年)
北朝·东魏 ∶534年-550年(16年)
北朝·西魏∶535年-557年(22年)
北朝·北齐∶550年-577年(27年)
北朝·北周∶ 557年-581年(24年)
5、隋唐时期
隋朝∶581年-619年(38年)
唐朝(618年—907年)包含唐朝前期,武周,唐朝中后期
唐朝前期∶618年-690年(72年)
武周∶690年-705年(15年)
唐朝中后期∶705年-907年(202年)
6、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891年-979年(89年)包含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蜀,后蜀,杨吴,南唐,吴越,闽国,马楚,南汉,南平,北汉;
7、宋元时期
宋∶960年-1279年(320年) 含北宋,南宋;
北宋∶960年-1127年(16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152年)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66年)
元∶271年-1368年(98年)
北元∶1368年—1402年(35年)
8、辽金夏
辽朝∶916 年-1125年(210年)
西辽∶1124年-1218年(94年)
西夏王朝∶1038年-1227年(190年)
金朝 ∶1115年-1234年(120年)
大理国包含前大理,后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316年)。
9、明清时期
明 ∶1368年-1644年(277年)
南明 ∶1644年-1662年(19年)
后金∶1616年-1636年(21年)
清前期∶1636年-1840年(205年)
10、近代时期
晚清∶1840年-1912年(73年)
辛亥革命(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38年)
11、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
一、原始社会
人类蒙昧时代∶公元前100世纪以前
旧石器时代∶ 约公元前100世纪-公元前41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三皇(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公元前41世纪到公元前26世纪
华夏文明初始时代之五帝(部落联盟首领)传说时期∶约前26世纪-前2070年
二、奴隶社会
1、萌芽阶段∶ 前2070年-前1559年
2、发展阶段∶前1559年-前1046年
3、衰落阶段∶前1046年--前221年
三、封建社会
1、萌芽发展阶段∶前841年--前221年
2、大一统时期∶前221年--316年
3、大分裂时期∶420年--581年
4、民族大融合时期∶581年-907年
5、民族分裂时期∶916年--1271年
6、封建没落时期∶1271--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封建崩溃时期∶1840-1912年
2、封建终结时期∶1912-1949年
五、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
初级阶段∶1988年-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历史年表

求古代三国时期的官爵
答:文官,武官,地方官的名称?各个官爵的职务,主管什么?各个官爵谁大谁小?... 文官,武官,地方官的名称?各个官爵的职务,主管什么?各个官爵谁大谁小? 展开 ...既然是三国时期那你也要问是那一国的,因为三国时期的官职、爵位各国的都不一样,如果你问汉末献帝建安年间的话大致上与三国时期相同,但是也不是完全相同。

三国时期,官爵有哪些
答:西晋诸侯王与西汉初年诸侯王相类,得专制其国。案《晋书》记载,大国二万户,兵五千(置三军,中军二千,上下军各千五百);次国一万户,兵三千(置上下两军,各千五百);下国五千户,兵一千五百(置一军)。五等爵之公国之制同下等王国,侯国不满五千户,亦置一军,兵千人。其余诸爵与开国爵...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职名称
答: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官职名称有县令、县丞、县尉、县司马、县司空。齐桓公时,管仲整理政治军事,实行“叁(三)其国而伍(五)其鄙”的政策,曾把鄙分为五属来统洽。战国时,齐设五都,可能是从五属演变而来的。五都不同于五属,就是五都已带有郡的性质。当时各国郡的设置,虽仅限于各国的边区...

中国古代官爵分类,由皇帝到平民
答:那要看是什么年代了!有些朝代没有“品”的概念,有些朝代也没有“公侯伯子男”的爵位。王是属于诸侯,不是官职。。。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不同的官爵 下以汉代为例:武将官爵(由低到高):士兵---校尉(奋威校尉、长水校尉、破贼校尉、武威校尉)---校尉(忠毅校尉、昭信校尉、儒林校尉、建议校...

春秋战国时期的官员制度?
答:卿大夫们再把土地和权力分封给门客或功臣,这即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网络架构,维系着周王国的政治。到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因推行变法而导致传统的旧贵族们逐渐没落,持续了数百年的世卿、世禄制度土崩瓦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相继从世卿世禄制过渡到官僚制,官僚制度是建立在“主卖官爵,...

百度:春秋时期、晋国官爵品级有哪些?
答:晋国为侯爵,初设3军(天子六军,“恸哭六军皆缟素”),后僭越设六军,最终改为3军。初设3军统帅,后改为每军正负(将、佐),中间有增减,由晋国世家大族把持(例如赵、中行、韩、智氏等),号为六卿,是为晋国军政主要大臣。

战国时期齐国的官爵品级名称
答: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三国时期官爵与军衔
答:请列出在三国时期的所有君主官爵与文武将的军衔!比如君主“豫州牧”“刺史”等武将,“镇东将军”“镇军将军”“平西将军”“牙门将军”等文将,“军师将军”“主薄”“司马”等最好... 请列出在三国时期的所有君主官爵与文武将的军衔!比如君主“豫州牧”“刺史”等 武将,“镇东将军”“镇军将军” “平西将军...

中国各朝代选官制度
答: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

清朝的官爵级别有什么?
答:清代的爵位分为两个系统,一是皇族的爵级,分为亲王、郁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计10级(其中镇国公、辅国公又有“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别,故又可计为12级)。二是皇族之外的爵级,由分为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以上各级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