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教义有哪些?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作者&投稿:直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四谛、十二因缘、无明、缘起、无人无我、空。

其实佛法,是说本质的法,所以没有法,说心说本质,皆是说法,那才是法性,佛性。
所谓世间,就是本质妄起分别意识妄动所成的现象,所以世间停不下来,时间停不下来,因为它们不是物,它们只是本质运动所产生的幻象。所以没有神。停下来就会分散。就像云一样,本来无物,唯本质是真,本来无形,本来无人无身无形相,这就是缘起,缘起就妄动,妄动就是运动,运动就是非实有,运动非体性故,非体积故,非增减故。

苦、集、灭、道四者为四谛。释迦牟尼佛说,人生世界,一切皆苦,纯苦无乐,而众生无知,反取苦为乐;归纳其类,分为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等,这就叫着苦谛。因为众生自寻烦恼,以采集苦因而成苦果,误以为乐,这就叫做集谛。如欲灭去苦因苦果,达到离苦得乐,这就叫做灭谛。因此必须要以求证道果,升华人生而得达究竟的法门;这就叫做道谛。
人、世、事、物万法,一切都是变幻不定的,生生灭灭,所以名之为“无常”。人生一切,纯苦无乐,因此名之为“苦”。一切皆空,所以名之为“空”。而且分析身心,乃至世界,其中毕竟没有我们的存在,所谓世界身心,但为我的所依,并非我的真实,又名之为“无我”。因此综观人生世界,名之为“无常”、“苦”、“空”、“无我”。
十二因缘首先从无明开始,无明就是不明根本,不知其所来的意义,普通人们对于生命或心灵意识活动的源泉,都是一本糊涂,不明究竟,反之,就是明自觉悟而得其究竟了,可是一切众生,都从无明而来,所以姑且裁定以无明为开始的因。首因无明而发生第二相互关系的行,行就是动能的意思。第三因行而有识的作用,识是基本能思的潜力。第四因识而构成名色。第五因名色而生起眼等六根与色等六尘进入的现象。第六因六根而发生接触的感觉。第七因触而引起领受在心的感觉。第八因受而发生爱欲的追求。第九因爱而有求取的需要。第十因取而有现有的存在。第十一因有而成生命的历程。第十二因生而有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又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
无明循前列循环因缘的次序,而互为因果,因此生生灭灭,如环的无端无尽,虚妄相续,建立一个幻化的人生世界历程的现象,同时,又用这一法则,说明物理的,与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三段时间中,说明生命延续的法则,扩而充之,又可用与对空间时间的解释。
一无明:明即智慧光明,无明即是贪欲、慎恨、愚痴等产生的烦恼,也是种种蠢动心理的迷惑之源;
二行:即是前生所造的善恶诸业,也就是前世身心的行为;
三识:即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感受果报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生为今生的神识;
四名色:即是投生于母腹后形成胎儿的身心状态;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六根;
六触:即是出母胎后,自己的六根与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相对接触的六法;
七受:即是由接触外境自己所感知的苦乐心境;
八爱:即是厌苦喜乐而生贪爱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
九取:即是因欲爱旺盛而对于贪染诸境而起取着心;
十有:即是由于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将要导致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
十一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业种,所感受来生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聚合之身;
十二老死:来生既有了五蕴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将衰老而至死亡。
由十二因缘,说明了人生的由来和生命的流转,自前生今生而到后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称为三世两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缘的回转又可用惑业,苦的三种连锁反应来说明:由于无始以来的无明之惑的蠢动,所造作了前生的善恶诸业;由于前生的善恶诸业的引导,所以要感受来生的生死之果,这就是十二因缘生死流转的法则。
惑:过去世的无明,现在世的爱及取
业:过去的行,现在世的有;
苦:现在世的名、色、识、六入、触、受,未来世的生及老死。

全部佛教的经籍,经过整理和编篡后,汇集成一部全书,叫做《大藏经》。《大藏经》有汉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和巴利语大藏经。

汉文大藏经有不同的版本:《开宝藏》、《崇宁藏》、《圆觉藏》、《资福藏》、《普宁藏》、《弘法藏》、《永乐藏》、《嘉兴藏》、《龙藏》、《频伽藏》、《万历藏》、《房山石经》、《弘安藏》、《天海藏》、《中华大藏经》、《大正藏》......,等等。

其中:《频伽藏》收经、律、论1916部,8416卷;《中华大藏经》收经论达4200余种,23000余卷;《大正藏》共3493部,13520卷。

比较经典的是什么? 这不好说,因为所有的经书都是经典的。只能说发行量比较大的,或者说比较常用的经书。

常用的大乘经论:
《大般若经》、《心经》、《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维摩诘经》、《胜鬘经》、《大方等大集经》、《大般涅槃经》、《楞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大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
《梵网经》,《菩萨戒本》。
《大智度论》、《中论》、《大乘起信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瑜伽师地论》。

五戒十善
普度众生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人皆有佛性,只因迷惑妄想而不自知。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阿弥陀佛 可能和原文有些不同,大概是这样吧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其它范畴都由此衍生出来。
四圣谛为:
1. 苦
2. 集-苦因
3. 灭-苦灭
4. 道-苦灭之道
灭苦之道即八正道,为:
1.正见。对佛法有正确的见解。
2.正思维。对圣谛有正确的思量。
3.正语。不说妄语。
4.正业。正确的行为。
5.正命。正确的职业。
6.正精进。不杂为精,不退为进。对修习佛法有坚定的信心。
7.正念。思维戒定慧。
8.正定。一心清静,寂静涅槃。
此八正道是苦灭之路,是通往涅槃之路。
阿弥陀佛。
具体的推荐你看《佛陀的古道》《佛陀的启示》《觉悟之路》,在觉悟之路网站里面有。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主要经典:
阿含经
四十二章经

法句经

华严经

金刚经

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观无量寿经

法华经

维摩诘经

大般若经

解深密经

楞严经

楞伽经

圆觉经

大般涅盘经

大宝积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大日经

金刚顶经

苏悉地经

佛教教义有哪些?详细点~

基本教义

佛教的认为世间充满了痛苦,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他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即“苦、集、灭、道”。苦谛是佛教的出发点,认为人生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只要身处轮回之中,必然逃脱不了痛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根源,认为苦是由于人有欲望,就会产生后果,而后果就是苦的根源,这就是因果学说。灭谛说明如何消除苦,认为关键在于消除欲望。道谛则给出了修道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八正道的修行,达到不生、不灭,绝对宁静、永远超脱的境界。

佛教宣扬忍辱负重,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倡众生平等,认为任何人只要相信佛教就能获得解脱。

释迦牟尼试过各种方式,力图使人逃脱轮回,最终他在一棵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七天,终於顿悟,想出一种理论:经由修行灭除烦恼与迷惘,即为涅盘境界,从而获得大智慧,了脱生死,自然会远离痛苦。而随著佛教各种宗派的发展,都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教义。

小乘佛教坚持最初的教义,认为释迦牟尼是最初顿悟的人,不是神,只是已经涅盘的伟大导师,普通人如果追随佛的教导,必须出家做一段时间的和尚,最终达到涅盘即成为阿罗汉。所以小乘佛教崇拜宇宙的秩序,即象徵世界的佛塔。也称“曼陀罗”。根据几部佛经的记载,一个小世界当中有须弥山,周围有咸海,海外有四大部州以及九山八海,最外有铁围山,此小世界之下有金轮(硬石),这之下为水轮,最下为风轮。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有的庙中将曼陀罗制成一个用木条组成的山形框架,下面是一艘木船,象徵咸海。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可以成佛,人最终经过修行都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成为佛。所以大乘佛教崇拜佛像,不必必须出家,只要心中有佛,终会成佛。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法。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佛教有哪些基本教义?
答:从某种意义上,佛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二是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

犹太教有什么教义?
答:11.创造主予遵守律法者奖赏,对践踏律法者惩罚。12.复国救主弥赛亚必将降临,应每日盼望,永不懈怠。13.人死后将复活。犹太教最重要的教义,在于只有一位神,即无形并且永恒的上帝。他愿所有的人,行公义,好怜悯,因为上帝按照他的形象造人,所以人都应该有尊严,而且受到尊敬。

佛教有哪些基本教义?
答: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

佛教有哪些基本教义
答: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

道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答:础,而且又奉道家的创始者老子为教祖,其他道家诸子后来也被封为道教的尊神,所以,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因些,后世也有把道教称作道家的.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派别,其信仰,教义也杂而多端,各派不尽相同.综观历代道教诸派的学说,都把"道"作为其信仰的核心,道教各派的教义皆由此推演而来.析而言之,主要有...

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是什么
答:犹太教基本教义以摩西·迈蒙尼德于12世纪归纳的13条为核心:1、创造主创造并主宰宇宙及一切受造之物。2、创造主为独一无二真神。3、创造主无形无体无相。4、创造主是最先的,也是最后的。5、创造主为唯一应受敬拜之主,此外别无可敬拜之物。6、先知一切传述皆真实无妄。7、摩西是先知中最伟大的...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
答: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的途径。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话、行动和生活。�...

道教有什么教义?
答: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道是天地之元,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天地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道演绎而来。道被人格化后,称之为三清尊神,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他们也是道教所崇拜的最高的天神。道教还认为人经过修炼可以延寿,如果修炼有恒,...

佛教教义有哪些?
答:佛教的基础教义“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所谓“谛”即“真理”的意思。“四谛”亦称“四圣谛”,即苦、集、灭、道。苦、集二谛说明人生的本质及其形成的原因;灭、道二谛指明人生解脱的归宿和解脱之路。(一)苦谛是把社会人生判定为“苦”,全无幸福欢乐之可言。人生有“生”、“老...

佛教的教义是什么
答: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1.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2.空 3.无常 4.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