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玄奘和唐太宗的经典对话? 玄奘西游之前与唐太宗的对话?最好是课本剧的形式。

作者&投稿:第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太宗即位时非常拥护佛法,建寺四百多间,供养僧人无数。对出家人十分敬重,曾与人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候将相。”惟不久后,常见僧人不守法规,修行不如法,心生不悦,供养渐少。帝尝问玄奘法师:“供养凡僧也能得福否?”大师答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意即是说昆山良玉,难免混杂泥沙,丽水生金,难免有瓦砾,恭敬用土木造成的罗汉可以生福,铜铁铸成的佛像,虽然不是真身,但毁之都有罪,泥龙虽然不能降雨,如大旱时望天降甘霖,求龙王下雨,还是要焚香礼拜泥做的龙王。凡僧虽尚未成真阿罗汉真菩萨,但因为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佛制三衣披搭在身,人天供养必获其福。 一日,太宗问玄奘:“朕看很多出家人,行为操守不足为行者。”

玄奘曰:“

昆山之玉多于瓦砾。
丽水生金岂无泥沙。
土木雕塑罗汉,
恭敬者有福。
铜铁铸于金容,
毁之者有罪。
泥龙不能降雨,
祈雨者须祷于泥龙。
凡僧尼不能治福,
求福者必敬凡僧尼。

太宗闻后,心悦诚服,曰:“朕今后看每位小沙弥,皆尊为行者。”

求古代原文 关于玄奘一段对话~

补充一下二楼的追问哈

原典考录:大正藏《释门正统》卷3,《启信杂说》卷1


  唐太宗问奘三藏曰:朕欲树功德,何者为最?
  奘曰:法假人弘,唯度僧为最。

  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柰何?
  奘法师曰:昆山有玉,混襍泥沙;丽水生金,岂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
  太宗恍然曰:朕自今以后,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

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657部佛经带回中土。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全国以及东亚诸国。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显庆二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显庆二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国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目前学界流行说法为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十七年后,玄奘取经功成回国,唐王朝遣特使及卫队远赴流沙迎接。于是,由二十匹骏马满驮梵经六百五十七部,在王朝卫队的护卫下,玄奘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长安。唐太宗在洛阳,特地委托宰相房玄龄在朱雀门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长安人民倾城出动,几十万人排满在几十里的大街两旁,欢呼玄奘荣归故里,盛况空前。
玄奘在归国途中整整走了两年,当他回到阔别近二十载的祖国时,恰好是大唐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当时,在京城西郊,人流如织,几十万僧俗摩肩接踵,聚集在那里,迎接从西土取经归来的玄奘。第二天,玄奘把带回的经书、佛像送往弘福寺,这时,天空中一轮明日的周围,出现了彩色的云朵,佛像上放射出红白相间的轮光,众人对此赞叹不已。由于玄奘的回国,京城万民停业五天,众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门。对玄奘的隆重欢迎,可以说是千古罕见。
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正在洛阳准备出征。于是玄奘便来到洛阳拜见太宗,将带回来的各种奇珍异宝献给太宗。二人在宫中促膝交谈,直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他们才结束了谈话。唐太宗传旨给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玄奘,且供给一切费用。后来玄奘要求选择贤能的人和他一同翻译佛经,太宗表示同意。这样,玄奘自从回国之后,就积极致力于翻译佛经和弘扬佛法,成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师之一。
当唐太宗讨贼回到京城长安后,玄奘上表,请求太宗为他所译佛经写序,玄奘说:“陛下您的智慧如白云遮日,威名高过百王。我认为佛法无边,不是具有神思的人,不能够解释它的道理;圣教玄远,不是圣人的文词,是不配序写它的来源的。所以我敢冒犯您的威严,请您为圣经做序。帝王之言影响深远,您就不要再谦虚了。”这样,太宗应玄奘的再三请求,就在明殿写出了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百官听后,纷纷称赞。从此,朝廷众臣纷纷读经,佛法得到空前弘扬。
后来,玄奘还应唐太宗的要求,完成了闻名中外的《大唐西域记》一书。书中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地理、历史、宗教等各种情况,叙述生动真实,文词绚丽雅瞻,不失为我国古籍中的一本名著。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广泛流传。
玄奘入佛门以来,总是希望自己死后能够升往弥勒天。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告诉和他一起译经的僧人和弟子说:“我到了六十五岁时,一定会死的,现在谁有问题,可速来提问。”
“年纪未到耄耋,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听到之人,便很惊奇的问。玄奘回答说:“此事我自己知道。”于是,前去向佛像告别。有门人要外出的,玄奘对他们说:“你去吧,我现在就与你告别了。你再也不用来见我了,来了也不会见到我了。”
正月九日,玄奘告诉寺中的僧人说:“我要死了。我死以后,请把我的尸体在接近官寺的安静之处安葬。”说完,便躺了下来,闭上眼睛,只看到大莲花,又看到自己高大的身相。他深知自己将要升天的时候到了。玄奘把寺中门人全部召集起来,再次向众僧告辞,而且留下了一份给皇帝的奏表,然后,自己默念弥勒。
到了二月四日这一天,玄奘右手支头,身体侧卧,寂然不动。门人问他:“这是什么姿势呢?”玄奘说:“不要问,妨碍我的正念。”五日中夜,有弟子问道:“您一定能坐弥勒天吗?”玄奘回答说:“一定能!”说完,玄奘停止了呼吸。玄奘死后两个多月,尸体形色如常。
玄奘最初葬在白鹿原上,后来,皇帝下诏把玄奘改葬于樊川。当把玄奘的尸体从地下抬出来的时候,其面色就像活着的时候一样。众人叹为奇异,深深感到玄奘的确是一位不同凡响的得道高僧。
玄奘不畏生死、历尽艰险到天竺取经,为中华文明丰富多彩的神传文化再添绚丽的一笔。他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南无燃灯上古佛。南无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过去未来现在佛。南无清净喜佛。南无毗卢尸佛。南无宝幢王佛。南无弥勒尊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接引归真佛。南无金刚不坏佛。南无宝光佛。南无龙尊王佛。南无精进善佛。南无宝月光佛。南无现无愚佛。南无婆留那佛。南无那罗延佛。南无功德华佛。南无才功德佛。南无善游步佛。南无旃檀光佛。南无摩尼幢佛。南无慧炬照佛。南无海德光明佛。南无大慈光佛。南无慈力王佛。南无贤善首佛。南无广主严佛。南无金华光佛。南无才光明佛。南无智慧胜佛。南无世静光佛。南无日月光佛。南无日月珠光佛。南无慧幢胜王佛。南无妙音声佛。南无常光幢佛。南无观世灯佛。南无法胜王佛。南无须弥光佛。南无大慧力王佛。南无金海光佛。南无大通光佛。南无才光佛。南无旃檀功德佛。南无斗战胜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文殊菩萨。南无普贤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南无西天极乐诸菩萨。南无三千揭谛大菩萨。南无五百阿罗大菩萨。南无比丘夷塞尼菩萨。南无无边无量法菩萨。南无金刚大士圣菩萨。南无净坛使者菩萨。南无八宝金身罗汉菩萨。南无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诸众佛祖、菩萨、圣僧、罗汉、揭谛、比丘、优婆夷塞、神仙、大神、丁甲、功曹、伽蓝、土地,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南无阿弥陀佛!

求古代原文 关于玄奘一段对话
答:唐太宗问奘三藏曰:朕欲树功德,何者为最?奘曰:法假人弘,唯度僧为最。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柰何?奘法师曰:昆山有玉,混襍泥沙;丽水生金,岂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

谁知道玄奘和唐太宗的经典对话?
答:1. 唐太宗在位期间,大力支持佛教,建立了超过四百座寺庙,并供养了大量僧人。2. 他对出家人抱有极高的敬意,曾表示:“出家之人,胜过公侯将相。”3.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太宗注意到一些僧人不再遵守戒律,修行不规范,这让他感到不悦,对僧人的供养也逐渐减少。4. 有一天,唐太宗问玄奘法师...

西游记中唐王对唐僧取经送行时说的一段话是什么.
答: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唐王驾回。

玄奘西游之前与唐太宗的对话?最好是课本剧的形式。
答:由于玄奘的回国,京城万民停业五天,众多的人都皈依了佛门。对玄奘的隆重欢迎,可以说是千古罕见。玄奘回到长安时,唐太宗正在洛阳准备出征。于是玄奘便来到洛阳拜见太宗,将带回来的各种奇珍异宝献给太宗。二人在宫中促膝交谈,直到敲响出征的战鼓时,他们才结束了谈话。唐太宗传旨给房玄龄,让他派人保护...

唐太宗怎样跟玄奘说话
答:玄奘从印度回来后,写成记录自己西游经历、见闻的《西域记》一书。向朝廷进献之后,李世民回信答谢时有这样的话:朕学浅心拙,在物犹迷,况佛教幽微,岂能仰测?(《答元奘法师进〈西域记〉书诏》,见《全唐文》卷八)这样的事情,若是换成一般的帝王,必定都是居高临下地表示一下关心和感谢了事...

唐太宗问玄奘大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答:1,何为有羞僧,持戒不破,身口清净,能分别好丑。未得道而知道努力的方向名为有羞僧。2,何为无羞僧,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是名为无羞僧。名为学佛,实则毁佛家业。3,何为哑羊僧,虽然不破戒,钝根无智慧。不别好丑,不知轻重,不知有罪无罪。假如有善恶之事,二人相诤,不能够断...

概述西游记里玄奘出发前与唐王分别的场面?
答:唐太宗问:“御弟雅号甚称?”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

西游记中唐太宗做了什么事情,是为了让唐僧坚定理想
答:唐太宗在玄奘的素酒里弹了尘土,为的是让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其详细情况,请见《西游记》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原文摘录: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

西游记中唐太宗为何在玄奘的素酒里弹了尘土??
答:唐太宗在玄奘的素酒里弹了尘土,为的是让他“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其详细情况,请见《西游记》第十二回 玄奘秉诚建大会 观音显象化金蝉 原文摘录: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

西游记中唐太宗论玄奘做什么
答: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皇帝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那么,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用?还得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 《西游记》第10、第11回,讲了一个关于唐太宗死而复生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一条龙和一个算命先生打赌时,触犯了天条而当斩,天庭行刑的刽子手叫魏征,魏征在人间的职务是太宗皇帝手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