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代原文 关于玄奘一段对话 谁知道玄奘和唐太宗的经典对话?

作者&投稿:褒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补充一下二楼的追问哈

原典考录:大正藏《释门正统》卷3,《启信杂说》卷1

  唐太宗问奘三藏曰:朕欲树功德,何者为最?
  奘曰:法假人弘,唯度僧为最。

  太宗谓玄奘法师曰:朕欲斋僧,但闻僧多无行,柰何?
  奘法师曰:昆山有玉,混襍泥沙;丽水生金,岂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
  太宗恍然曰:朕自今以后,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

以下是《大唐西域记》中关于玄奘的一段对话:
“于是,我(玄奘)以婆罗门徒,负乘息肩,求哀祛病,而婆罗门以己宗计,必不以理,将我诣官。我违其道,不获已者,必当移踵端坐,信舍迦摄。自念行品无著,律仪不缺,思计不已,身疲心倦。于是,端坐伽陀,背海洲渚,回峰对岸,瞻望城邑,遣累屏息,正意禅想。婆罗门自生邪想,作如是言:当此时日,不去不著,何所作耶?将可宿乎?我闻斯语,复增悚惧。彼沙门伴,谓我稽留不去,即当饥冻而死。回光属念,觉知身心,即以神力,令地出火,火然以来,赫赫炎炎,四边炽然,我自知之。若此火事,作业有报,违佛教诲;非清净行。逼己苦甚。于是运力。吹灭火已。彼沙门伴。又作是言:我等方见是人。必应饿死。今此火灭。便应冻死。时诸沙门。即共持果来至我所。谓我言曰:至心敬礼居士。方为息慈。愿为宣法。所说者何?所求所欲。我即为说四谛十二因缘。谓为苦谛。生老病死已说苦谛。此苦所起有五盛阴。云何为五?谓色受想行识;广则六界十八泥犁。此说苦阴。云何说集?曰贪瞋痴;广则六根本烦恼。谓贪欲恚害愚痴;广则十八随烦恼。云何说灭?曰一切烦恼悉皆断除心得解脱。云何说道?道有三种:谓戒定慧;广则三乘十六观等。”

有一次,唐太宗问玄奘法师:“我想供僧,但听说许多僧人无有修行,应当如何?”   
法师开示说:
“昆山有玉,但是混杂泥沙;丽水产金,岂能没有瓦砾?土木雕成的罗汉,敬奉就能培福;铜铁铸成的佛像,毁坏则会造罪;泥龙虽不能降雨,但祈雨必须祈祷泥龙;
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必须恭敬凡僧。”
唐太宗听后恍然大悟说:“我从今以后即使见到小沙弥,也应如同见佛一般。”

因为悟空说,不拜就吃俺老孙一棍。皇帝老儿也就赶快拜了。对此,玄奘其实没说啥。

求《西游记》中,玄奘自我介绍那一段原话,原著中的那段话~

贫僧自东土大唐而来

唐太宗即位时非常拥护佛法,建寺四百多间,供养僧人无数。对出家人十分敬重,曾与人言:“出家真乃大丈夫,尤胜公候将相。”惟不久后,常见僧人不守法规,修行不如法,心生不悦,供养渐少。帝尝问玄奘法师:“供养凡僧也能得福否?”大师答曰:“昆山有玉,混杂泥沙。丽水生金,宁无瓦砾。土木雕成罗汉,敬之则福生。铜铁铸就金容,毁之而有罪。泥龙虽不能行雨,祈雨须祷泥龙。凡僧虽不能降福,修福须敬凡僧。”意即是说昆山良玉,难免混杂泥沙,丽水生金,难免有瓦砾,恭敬用土木造成的罗汉可以生福,铜铁铸成的佛像,虽然不是真身,但毁之都有罪,泥龙虽然不能降雨,如大旱时望天降甘霖,求龙王下雨,还是要焚香礼拜泥做的龙王。凡僧虽尚未成真阿罗汉真菩萨,但因为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佛制三衣披搭在身,人天供养必获其福。 一日,太宗问玄奘:“朕看很多出家人,行为操守不足为行者。”

玄奘曰:“

昆山之玉多于瓦砾。
丽水生金岂无泥沙。
土木雕塑罗汉,
恭敬者有福。
铜铁铸于金容,
毁之者有罪。
泥龙不能降雨,
祈雨者须祷于泥龙。
凡僧尼不能治福,
求福者必敬凡僧尼。

太宗闻后,心悦诚服,曰:“朕今后看每位小沙弥,皆尊为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