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可以告诉我关于武当山的历史和来历还有相关传说 湖北有哪些市

作者&投稿:冷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武当山历史沿革

1、“武当”之名最早出现于《汉书》中。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当县。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2、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敕建“五龙祠”。

3、乾宁年间(896年—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自唐代后,武当山就得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

4、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

5、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

6、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重修武当山宫观。

武当山遗存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各类文物5035件。1982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994年,金殿、紫霄宫、“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等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清代至民国,或毁于兵火,或遭破坏、或坍塌,武当山建筑规模逐渐缩小。

解放后,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筑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至1968年建设丹江口水库时,净乐宫等古建筑及遗址被淹没,其大部分石质建筑构件现保存在丹江口市内。省、市文物部门已对部分珍贵建筑进行了复原。

国家也拨专款修复和重建二百多间三万多平方米,修复三条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桥十几座。有较完好的建筑129处,庙房1182间,建筑面积43332平方米,仍不失当年的宏伟气势。

扩展资料:

武当山来历传说

北宋时,武当山上,狮子老虎多,草寇强人也多。道士们常常受害,提心吊胆过日子。

有个上百岁的老道士,名叫张三丰,很想找一个对付强人、猛兽,防身护庙的办法,好让道士们安心修炼。可是想了很久很久,也没想出什么门路。

一天,张三丰坐在院里休息,忽见桂花树上闪着两道光圈,一道白,一道花,闪闪烁烁,美极了。细看时,原来是白蛇和喜鹊在嬉戏撩斗。

白蛇缠在树上,头伸出去一大截,摇来摆去,两眼发着亮光,虽然悄无声息,却气势如龙,使人感觉到它有无比的力量;喜鹊站在不远的树枝上,倾着身子,注视那条蛇,想拢去,又不敢去;张嘴要啄,又不敢啄,只是扑楞扇动着一双美丽的翅膀,那姿态很象欲飞的凤凰。

龙凤相戏,各显奇姿,均逞妙态,静防动,柔制刚,有来有往,变化无穷,到底谁也把谁没办法。张三丰越看越入迷,忽听白蛇和喜鹊同时叫道:“来呀!来呀!”腾空跑远了。

张三丰很奇怪,飞步去追赶,追啊追,赶啊赶,不觉追到深山里,只见山是黄金铸的,树是白玉雕的,河里流着玉液琼浆,山上跑着金牛金马。有一位白发老人正在河边打拳,那白蛇和喜鹊一下子飞到了他的怀里,变成了他黄袍上的锦绣龙凤。原来,他是太乙真人。

太乙真人打拳的姿势,和龙凤相戏的姿势很想象,静如泰山,柔如春柳,但却柔中有刚,静中有动,含而不露,千变万化,越看越觉得有功夫、有力量,能劈山倒海,擒龙伏虎。

张三丰上前求教。太乙真人很高兴,告诉他说,这种拳,是他八百年前,参照华陀的“五禽戏”创造的,名叫“武当山太乙五行拳”,能防身健身,避除百病,延年增寿,希望张三丰好好学,好好练。

张三丰点头答应,立刻练起拳来,一套又一套,终于学会了。醒来时,原来是做了个梦。

张三丰因梦受拳法,从此便天天教道士学拳,自己也是拳不离手,直练得寒冬不知冷,炎夏不知热,渐渐练得霜发银须变黑,脸上的皱纹没有了,还长出了一口新牙齿,能够驯服狮子、老虎,真的返老还童了。武当山因此平静下来了。

后来,武当拳越传越远,学的人越来越多,终于成了中国武林中一大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当山



历史和来历: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武当县。

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敕建“五龙祠”。乾宁年间(896—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自唐代后,武当山就得到历代封建皇帝的重视,封号武当,使其地位崇高、名声显赫。

元代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

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封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标名于世,被列为道教第一名山。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陆杰提督重修武当山宫观。

1956年,湖北省将全山古建筑群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1年,金殿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02月22日,紫霄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国务院把武当山太和宫、紫霄宫列为全国重点宗教活动场所。

1988年0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宫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12月17日,“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07月,玉虚宫遗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05月,启动武当山玉虚宫修缮工程。

2012年,武当山启动武当大兴600年20余项大型系列活动。

2012年07月25日,五龙宫景区正式投入开发建设。

2012年08月01日,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遇真宫顶升工程正式启动。

2012年09月27日,武当山玉虚宫修缮落成。

传说: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道教派别。

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在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

扩展资料:

武当道教渊源: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 ,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 要流派,它的教理、教义与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同出一辙。

武当道教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 ,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道教派别。

武当道教,指以湖北武当山为传播中心的道教。武当山以敬奉“真武大帝”而得名,是真武大帝修炼得道之地。

早在唐贞观年间,均州太守姚简就在山中起建五龙祠,自后,历代对武当山殿字都进行了修建。明代,崇奉真武,寻访张三丰,大力营建武当宫观,武当道教鼎盛。

武当还是历代仙真高道的隐修胜地,如吕洞宾、陈抟、张守清、张三丰等。在武当传衍过的宗派有;上清茅山派,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茅山清贞观道士孙元政来居武当,传授上清经法,开武当五龙之派脉,清微道,元初道士张道贵等师清微宗师黄舜申,得清微上法,开武当清微派。

明初,全真龙门道士邱玄清入武当,得受三丰先生之道,传内家拳技、重视内丹修炼,世称武当道。

在武当传行的正一,全真诸派,虽名有经法相传,但均奉真武大帝,从而构成具有特色的武当道教。白云观所藏《诸真宗派总簿》中列有与武当道教有关系的道派有:真武玄武派(《全真须知》作真武派)、榔梅派(即孙碧云所传武当派)和三丰先生所传三丰诸派。

今在武当传行的有龙门派、武当玄武派、正一清微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当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当道教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背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面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源头),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道教名山和武当拳发源地。 武当地名源于先秦,汉袭秦制设武当县。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武当山上的武当派也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派之一。
  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至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为它以后的显荣尊贵打下了基础,入明以后,由于统治者对真武的尊崇,武当山被封为"太岳"、"玄岳",成为"天下第一名山".清以后,武当山的地位大为下降,它对周边地区和区域社会的影响,主要通过朝山进香等民俗活动来体现。
  华中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 南岩 武不足当之”,意谓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俨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武当山的宫观、道院、亭台、楼阁等宏伟的古建筑群,遍布峰峦幽壑,历经千年,沐风雨而不蚀,迎雷电竟未损,似是岁月无痕,堪称人间奇绝。
  武当道乐“戛玉撞金,鸣丝吹竹,飘飘云端”,但凡亲耳聆听者皆肃然起敬,尊之为“仙乐”、“梵音”。 武当山武术以“内家功夫”而著称,是中国武术中与少林齐名的重要流派,誉为“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传说有的道士曾练成在万丈悬崖上步履如飞的功夫,其卓绝处令人景仰。
  武当山以天机生化的旨趣和透脱通达的胸怀,将山的雄奇与妩媚,水的流荡与静谧,雾的生腾与凄婉,人生意态的高远与宽阔,在中原腹地凝聚成一种奇特的人文景观,千百年来,令游子心荡神迷,令神仙留连忘返……在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2]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武当山的名称在后汉时(126-221)已有之。《后汉书》记载有朱穆隐居于武当山。 南北朝时(386-582)郦道元(?-527)撰《水经注》,记载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参上山、仙室、谢罗山等。 道教称仙人所居的地方为洞天福地,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647-735)编的《洞天福地》尚未把武当山列入其中。 到了杜光庭(850-933)在901年编《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则将武当山列入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由此可见最迟在第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圣地之一了。
  宋代以前有关武当山的文献并不多见。除了上面已经提到的《后汉书》、《水经注》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外,另有唐代李吉甫(758-814)撰《元和郡县图志》, 都没有提到玄武。在北宋初期李昉(925-996)编《太平御览》卷四十三「武当山」条,引用的资料有《武当山记》、《南雍州记》、《阴君内传》,《甄异传》,记载历代在武当山修道成仙者有尹喜、阴长生、戴生、谢允等人,未提及玄武事迹。 乐史(925-1002)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武当山」条也没有关于玄武的记载。 此可以作为北宋初期人们尚未把武当山与玄武牵上关系的左证。
  武当山成为祀奉玄武的圣地应该是在《元始天尊说北方真武妙经》出现以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在武当山大顶之北创建紫霄宫祭祀玄武, 可能是武当山上首座以祭祀玄武为主的 天柱峰金殿 宫观。到了南宋,玄武的信仰已经非常普遍,玄武修道武当山的传说已经深入民心。董素皇的《玄帝实录》对太和山,即武当山有较详细的描述,说明了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是在海外,位于翼轸二星的下方。而且增加了玉清圣祖紫元君传授玄武道法,命他到武当山修行的情节。《玄帝实录》记载﹕「王子(玄武)十五岁辞父母,离宫寻访幽谷。于是感动玉清圣祖紫元君授无极上道。元君曰﹕子可越海往东,在翼轸之下有山……子可入是山,择众峰之中冲高紫霄者居之。……王子乃依师语,越海东,果见师告之山。山水藏没,有七十二峰,一峰耸翠,上凌云霄,当阳虚寂。于是采师之诫,目山曰太和山,峰曰紫霄峰。岩曰紫霄岩,因卜居焉。潜虚玄一,默会万真,四十二年,大得上道。」…… 
  宋元交兵之际,均州也遭兵灾, 武当山的宫观受到严重的破坏。例如紫霄宫在1260年以后已杳无人迹。 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燕京。1269年冬天,有龟蛇出现在燕京西郊高梁河,众人以为是玄武显灵,象征元王朝国运兴隆, 元帝室因而崇奉玄武。1270年在高梁河筑昭应宫以祭祀玄武。 道士汪贞常入武当山,于1275年率领徒众鲁大宥等人重建五龙观。 1278年以道法术数著名于世的道士赵守节,领其徒重修武当佑圣观。 1286年世祖忽必烈命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充任武当山都提点,并屡降御香至武当山祝愿祈福。
  元代,武当山因帝王的崇拜及诸道士的经营使香火更加兴盛,玄武与武当山的关系传说也有新的发展。刘道明撰《武当福地总真集》对武当山名称的由来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武当山原名太和山,由于玄武在此修道成功,飞升之后,此山非玄武不足以当之,而改名为武当。 其书中充满了玄武在武当山修道降魔的遗迹。兹以五龙观为例,说明元代将武当山的风物附会玄武的情形。
  据可能是董素皇撰的〈五龙观记碑〉所载, 五龙观兴建的原因是由于姚简到武当山祷雨有验,将此灵异奏闻唐太宗(627-649在位)。太宗降旨就武当山建观以表其圣迹。 南宋末,王象之等附会五龙观为玄武隐居的地方。刘道明更据此而编造出玄武得道飞升的时候,有五条龙掖驾上升,所以在他旧隐的地方建五龙观以祭祀之。
  成书稍后于《武当福地总真集》的《玄天上帝启圣录》,在修道武当山的故事,添饰了历经考验的情节,使玄武的传记更符合道教神仙传记的惯用结构,即修道者从开始修道,历经考验,最后升登仙界。 而且新增加的情节都注明有遗迹。例如玄武离家修行时,父王派五百人追寻,到武当山时,遇涧受阻,后来这五百人决心随玄武修行,此涧即今九渡涧,此五百人即五百灵官。玄武修炼时曾经想半途而废,他的师父化为一老妇女在磨铁杵以勉励他有志竟成,今有磨针涧。玄武感悟磨针的话后,折梅枝寄于榔梅树,发誓若道成,此树开花结果。此树即今榔梅树。玄武修炼时,曾经有蓬莱仙侣化成九美人来诱惑,其地即今仙侣岩。
  道教徒之所以选择武当山为玄武修道的圣地,乃由于武当山在唐末五代以来,已成为道教的仙境福地之一,再加上武当山的名字与玄武都有「武」字,便附会玄武曾修炼于武当山。 刘道明所说武当山一名的由来乃是因为玄武的缘故,显然不是事实,然而却得到普遍的认同。 元代武当山的风物大量附会为玄武的遗迹,一方面表现了地方风物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玄武信仰的流传,武当山为祭奉玄武的圣地。太和宫:位于天柱峰南侧,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现有古建筑20余栋,建筑面积1600 多平方米。
  古铜殿:位于天柱峰前小莲峰上。元代大地十一年(公元1307年)铸,高3米,阔2.8米,深2.4米,悬山式屋顶,全部构件为分件铸造,卯榫拼装,各铸件均有文字标明安装部位,格扇裙板上铸有“此殿于元大德十一年铸于武昌梅亭万氏作坊”,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铜铸木结构建筑。
  紫禁城:建于永乐十七年(公元1419年),延天柱峰环绕,周长345米,墙基厚2.4米,墙厚1.8米,城墙最高处达10米,用条石依岩砌筑,每块条石重达500多千克,按中国天堂的模式建有东、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结构的城楼象征天门。该石雕建筑在悬崖徒壁之上,设计巧妙,施工难度大,是明代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
  净乐宫:武当山八宫之首,始建于明代永乐11年的武当山净乐宫,因1958年兴修丹江口水库时淹没在水库之中,宫中的牌楼、龟驮碑等一批文物搬迁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资7000万元,全面实施净乐宫复原工作,经过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广场、山门、御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现雏形,再现了当年净乐宫的宏伟气势,成为丹江口南水北调工程地上文物搬迁复原的范例
  玄岳门:是“治世玄岳”牌坊的俗称,为三间四柱五楼式的石建筑。 “治世玄岳”牌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位于武当山镇东4000米处,为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道门户,又名玄岳门。系石凿仿大木建筑结构,三间四柱五楼牌坊,高12米,阔14米。明间与次间之比为5:3。坊柱高6米,柱周设夹杆石以铁箍加固。柱顶架龙门枋,枋下明间为浮雕大小额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托浮雕上访和下枋,枋间嵌夹堂花板,构成明间高敞、两侧稍低的三个门道。正楼架于龙门枋上,明间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横式牌匾。次间各分两层架设边楼、云板与次楼,构成宽阔高耸的正楼、边楼,由上而下,逐层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楼,中嵌横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赐额“治世玄岳”。此坊结构简练,构件富于变化,全用卯榫拼合,装配均衡严谨,坊身装饰华丽,雕刻精工,运用线刻、圆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动物和花齐图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楼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玉虚宫:全称“玄天玉虚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建造宫观庙宇2200间,嘉靖三十一年又经修葺,是武当山古建筑群中最大的单元。后来大部分毁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现存部分建筑和遗址,还建有重达百吨的“龟驮碑”亭四座。
  磨针井:又名纯阳宫。坐落在老营以南12公里处,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现存磨针井为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重建,1984年修葺如初,有厢房50余间,面积1700平方米。
  太子坡:又名复真观。现基本保持当年规模,是武当建筑群中的一个较大单元。复真观建于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重修。位于狮子峰前,现存建筑20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6万平方米。观门侧开9Jr匝山势建夹墙复道,状如游龙。中轴线上有照壁、梵帛炉、龙虎殿、大殿、太子殿。左侧道院建皇经堂、芷经阁、庙亭、斋房,随山势重叠错落。前有五云楼,五层楼翼角立柱上架设12根梁枋,交叉叠阁,为大木建筑中少见的结构,有一柱十二梁之称。
  南岩:为道教所称真武得道飞升之“圣境”,是武当山36岩中风光最美的一处。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公元1285—1310年),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扩建。位于独阳岩下,山势飞翥,状如垂天之翼,以峰峦秀美而著名。现存建筑2l栋,建筑面积3505平方米,占地9万平方米。有议案天乙真庆宫石殿、两仪殿、皇经堂、八封亭、龙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门建筑物。主体建筑天乙真庆宫石殿,建于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阔11米,进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门、窗等均以青石雕凿而成。顶部前坡为单檐歇山式,后坡依岩,作成悬山式,檐下斗栱均作两跳,为辽金建筑斗栱的做法。龙头香,长3米,宽仅o.33米,横空挑出,下临深谷,龙头上置一小香炉,状极峻险,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琼台观:位于天柱峰东南麓约10公里,垂直距离1350米,分为上观、中观、下观。在元代时,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有24座道院,庙房数百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毁于兵火。现已修复部分庙房。该处系武当山客运索道的起始点。已成为重要的游客集散地。
   gd
  紫霄宫:紫霄宫背依展旗峰;面对照壁、三台、五老、蜡烛、落帽、香炉诸峰;右为雷神洞;左为禹迹池、宝珠峰。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
  位于武当山东南的展旗峰下,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一1125年),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扩建,清嘉庆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803—1820年)大修,是武当山八大宫观中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道教建筑之一。现存有建筑29栋,建筑面积6854平方米。中轴线上为五级阶地,由上而下递建龙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圣文母殿,两侧以配房等建筑分隔为三进院落,构成一组殿堂楼宇、鳞次栉比、主次分明的建筑群。宫的中部两翼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
  宫内主体建筑紫霄殿,是武当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构建筑,建在三层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侧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高18.3米,阔29.9米,深12米,面积358.8平方米。共有檐柱、金柱36根,排列有序。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大木结构,由三层崇台衬托,比例适度,外观协调。上下檐保持明初以前的做法。柱头和斗栱显示明代斗杠的特征。梁架结构用九檀,高宽比为5:2.5,保持宋辽以来的用材比例。殿内金柱斗栱,施井口天花,明间内槽有斗八藻井。明间后部建有刻工精致的石须弥座神龛,其中供玉皇大帝,左右肋侍神像,均出自明人之手。
  紫霄殿的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华丽,为其他宗教建筑所少见。
  金殿: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铜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位于天柱峰顶端的石筑平台正中,面积约160 平方米,朝向为东偏南8°。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叠架、额、枋及重翘重昂与单翘重昂斗拱,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正脊两端铸龙对峙。四壁于立柱之间装四抹头格扇门。殿内顶部作平棋天花,铸浅雕流云纹样,线条柔和流畅。地面以紫色石纹墁地,洗磨光洁。屋顶采用“推山”做法为特点。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坛前设香案,置供器。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无论瓦作、木作构件,结构严谨,合缝精密,虽经五百多年的严寒酷暑,至今仍辉煌如初,显示我国铸造工业发展的高度水平,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隐仙岩:隐仙岩位于竹关之上,五龙宫之北。高耸云烟,石如玉壁,呈瑰纳奇。

一、朱元璋与武当山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武当山有什么关系,他为什么信奉玄天上帝?张三丰是否真有其人,明成祖朱棣为什么会大兴武当?《武当瑞应图录》记载了哪些祥瑞故事,玄帝显灵又是怎么回事呢?武当山金殿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建造的,但是在民间的传说中,认为朱元璋和武当山也有关系。

《古今图书集成》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朱元璋年轻的时候,曾经到武当山烧香,返回途中遇到滁州人陈也先在武当山下设擂台。朱元璋上台,三拳两脚,把陈也先打到台下。

陈也先不服气,就带领几百人,追赶朱元璋。朱元璋的好朋友徐达、汤和、邓愈等人,为朱元璋拼死抵挡,把陈也先的手下抵挡住了。朱元璋就跑到了武当山下一个叫草殿的地方,在殿后面睡觉,这时他听到很多人进到这个殿里。其中有陈也先的声音,他想要是再跑的话,又会被发现,于是他一把火把这个殿烧了。朱元璋在回家的路上,武当山的玄天上帝给他托梦,说你为什么把我的殿给烧了。朱元璋也觉得自己不该烧这个殿,但是为了躲避追兵,也没有办法。他说将来天下太平了,我赔偿给你一个金殿。

从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朱元璋的家庭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朱元璋的祖父是一个农民,信奉道教,传说有一天他在村口杨家墩的一个地窝里睡觉,听到两个道士的谈话,一个说这个地方风水很好,要是有人埋在这里,儿孙将来要出天子。另一个不信,于是打赌。第一个道士说,我在这个地方插一个柳树枝,明天发芽了我赢。朱元璋的爷爷听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跑去一看,柳树枝果然发出了新芽。他把发芽的柳树枝拿走,换了一根枯树枝插在那里。后来他交代自己死后就要葬在那个地方。

这也可能是朱元璋为了说明他是真命天子,用道士看风水这个故事来演绎君权神授。朱元璋家里很穷,他不可能请道士看风水,用偷听到的事情,来诠释他是真命天子。不仅是朱元璋的祖父信道教,他母亲,他外公都非常信奉道教。朱元璋的外公在当地是一个有法术的道士,据说有一次被元兵抓到海上去了,天上狂风暴雨,海浪翻滚,他站在船上作法,风暴很快就平息了。还有一个传说是朱元璋的母亲在怀朱元璋的时候,经常做一些很奇怪的梦。朱元璋出生的前一天,他母亲在麦场上睡着了,梦见有一个道士从西北边走过来,这个道士穿着红色的道袍,留着很长的胡子,头上还戴着冠,手里拿着一个白色的药丸。道士说这是金丹大药,给了朱陈氏一颗,朱陈氏把它吞到口中。这都是梦中的事,但是醒了以后,就感觉到满口余香,经宿不散,整天晚上嘴巴里面都有一股香味,不停的弥漫。第二天朱元璋就出生了。而且出生的时候是红光满天,不少人以为那个地方失火了。因为朱元璋后来是明朝的皇帝,日月代表光明。朱元璋起兵打仗,投靠的是在濠州一带很有名的起义军郭子兴,他在郭子兴部下提拔很快,郭子兴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就是后来的马皇后。郭子兴死了之后,朱元璋到了南京,建立的是吴国,称吴国公。这时朱元璋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北方的元朝,而是陈友谅的部队。这时陈友谅建立了一个新的藩国叫“汉”。并在九江建造大军舰,准备从长江中游向南京进攻。陈友谅这种野心,使他非常难受,他决定首先对付陈友谅。公元1361年前后,朱元璋发动大军西征九江。陈友谅当时的势力非常强大,结果如何朱元璋心里也没有数。刚好战船准备出发的时候,有几万只乌鸦围绕着这个船的桅杆不停地转,士兵非常害怕,人心开始骚动。因为在中国人的习俗中乌鸦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个时候朱元璋讲话了,说这个乌鸦不代表死亡,而是武当山玄天上帝的乌鸦神兵,乌鸦往这儿飞就意味着,玄天上帝要支持我吴国打败汉国。船队航进的途中,在旗舰的船舵上发现了龟蛇,这也被解释成武当山真武神保佑朱元璋军队的一种信号,一种信息。朱元璋向西进伐的过程当中,一路攻城掠地,占领了不少地方。最终双方的决战是在鄱阳湖展开。鄱阳湖之战当中也发生了很奇怪的事,一次朱元璋的旗舰眼看就要被陈友谅弟弟的战船赶上了,朱元璋的战船却搁浅在湖边上,焦急万分的时刻一阵大风,桅杆刚好扯满了风帆,船向前划动,逃脱了追击。后来朱元璋取得了鄱阳湖之战的决定性胜利。战争当中有利的风势、火势,包括电闪雷鸣,都被解释成为武当山玄天上帝保佑朱元璋的一种征兆,一种显应。

朱元璋取得了南征北战的胜利,最后定都南京。他在南京祭祀的一共有九个神,其中放在第一位就是真武神,就是武当山的玄天上帝。朱元璋除了我们所说的认为自己在打仗的过程当中,得到玄天上帝保佑之外,在他当皇帝以后,对武当山的道士,也格外的重视。明朝初年有很多人,不愿意给朱元璋当官,朱元璋就从民间征集那些有才华的人到朝廷任职。武当山全真派一个道士丘玄清修复五龙宫,宣扬武当道教的举动,受到官府的重视。后来就被推荐到朝廷,朱元璋破格提拔,任命他为江西监察御史。当了几年以后,进南京面见朱元璋,朱元璋说这个道士,非常有修养,也很有文化,生活也很严谨,于是又任命他做太常寺卿,一下子由五品官提拔为三品官,成为当时朝廷的九卿之一,专门负责朝廷祭祀天地的礼仪。丘玄清从武当山五龙宫调了很多道士,到南京的神乐观当乐武神,就是专门负责祭祀天地时奏乐、唱诗。每次祭祀天地的时候,朱元璋要住在斋宫里面,斋戒沐浴三天。丘玄清就跟朱元璋谈道教的典籍,武当山的名人、神奇等等。朱元璋从丘玄清这儿知道张三丰。洪武二十三年的时候,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襄王朱柏到武当山进香,非常想找张三丰见一面,结果张三丰不见。襄王朱柏非常沮丧,写了一首诗:“张玄玄,爱神仙。朝饮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岩之紫烟。好山劫来知几载,不与景物同推迁。我向空山寻不见,徒凄然!孤庐空寂大松里,独有老弥松下眠”。第二年,朱元璋在全国清理道教,对派往全国各地的清理道教的人说,道教里面有一个神仙叫张三丰,你们要是遇到了,可以给我请过来。所以说朱元璋对武当山的道士张三丰也是给予了特别的注意。虽然他没有找到张三丰,但是他对张三丰的关注,也使他的儿子,像后来的燕王朱棣,他的儿子襄王,还有其他的一些人,对武当山的张三丰也给予了格外的关注。

所以我们从上面讲的朱元璋和武当山的关系,可以看得出来,朱元璋虽然年轻的时候当过皇觉寺的和尚,他当了皇帝以后,并不是只重视佛教,而对道教依然也很重视。

二、靖难之役与玄帝信仰

明成祖朱棣

明朝大修武当山,是从第三个皇帝朱棣开始的,朱棣为什么大修武当山?这是人们上武当山都喜欢问的一个问题,要弄清楚事情的经过,还得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说起。

1立储隐患

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他们都被他封在全国各地,作为藩王。这些儿子,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个个都效忠朝廷,没有外心。朱元璋也很放心,就准备将来把皇位给长子朱标。朱标是个身体和性格都比较柔弱的人,他在洪武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巡边回来以后不久就病逝了。朝廷里面两派,有人主张立太孙,有人主张立燕王朱棣。朱元璋想过来想过去,最后选择了年仅16岁的皇孙朱允炆作为皇位的继承者。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为“建文”。他继位以后,朝廷里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老臣都给他出谋划策。说你在朝廷当中,你的叔叔都在外面握有兵权,那你应该削藩,把你叔叔的兵权给消除掉。朱允炆觉得这个建议很好,就开始削藩。叔叔当中,二叔、三叔都已经死了,就剩下四叔朱棣年龄最大,影响也最大。朱允炆不好对四叔下手,就从朱棣的亲生弟弟,周王朱肃下手,削减了周王的护卫军。同时说襄王(朱元璋的第十八个儿子,被封在湖北荆州的襄王)私造兵器,私造钱币,威胁朝廷,派人围攻了他的王宫。面对这种情况,襄王气愤不过,把王宫,堆上柴火,一把火烧掉。自己骑着一匹战马,跳到火中烧死。在朱允炆先后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诸王削废,将湖北荆州的襄王逼死之后,朱允炆开始全力以赴的对付对自己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朝廷派了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张信在北京城周围布下了重兵。

2靖难之役

燕王是有雄才大略的人,朝廷对付他,他也在想办法对付朝廷。朱棣开始不修边幅,在街上抢别人的饭,拿别人的馒头,以疯傻装病向朱允炆示弱。在公开装疯的同时,朱棣却在燕王府地下挖了很深的地洞,在里面打造兵器。为了掩盖打铁的声音,他在院子里养了一群鹅整天叫个不停。同时朱棣还调了八百名壮士加强燕王府的护卫。这些情况,有的朝廷也知道了。建文帝下了一道密令,让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秘密逮捕燕王。张信接到圣旨以后非常紧张。因为张信的父亲在贵州打仗的时候见到了武当道士张三丰,张三丰对他说,将来燕王不得了,将来肯定要当皇帝。他父亲去世以后,他母亲经常对他提这件事,所以当他拿到皇帝这个圣旨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好,他回去问他母亲。他母亲说,你父亲活着的时候,武当山的张三丰就说“王气在燕”,你怎敢加害燕王呢?张信犹豫再三,决定背叛建文帝,将建文帝密令逮捕燕王朱棣的圣旨告诉朱棣。朱棣于是决定马上起兵。他首先写了一个文书,给张昺、谢贵,说你们到王府来,你们要的那几个犯错的护卫,我都抓住了,你们带去吧。这两个人带了一、两百人,到了燕王府,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规矩,不能带军队、带武器进王府,张昺和谢贵就把护卫留在门外边,他们进到王府。朱棣正在吃西瓜,他把瓜朝地下一扔,说普通的老百姓都知道,叔侄之间要互相爱护,互相关心,都是你们这些奸臣在这个年轻的皇帝面前说我的坏话,害得我们不和,然后伏兵四起,张昺、谢贵几人当场被抓,然后推出去斩首。朱棣很快控制了整个北京。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初七,朱棣聚集将士,慷慨陈词地说:“我受封以来,惟知循法守分,今幼主嗣位,信任奸臣,横起大祸,屠戮我家,遵祖训,“朝天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称自己的举动为“奉天靖难”,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明朝高岱《鸿猷录》里记载了祭旗时的一个场景。说朱棣念完了誓师词以后,突然阴云四合,烟雾弥漫,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几分钟后乌云慢慢散开,到处都是黑颜色的旗子,上面画着龟蛇。这个故事在李贽的《续藏书》、《明书》上都有记载。《明实录》上也有类似的记载:“当时阴云四合,人咫尺不相见。少焉,天空顿开尺许,有光烛地”。朱棣在北京的真武庙碑,武当山玉虚宫、净乐宫、紫霄宫、南岩宫所有的碑当中都说,“肆朕起义兵,靖内难,风行霆击,其迹甚著”。当我起兵打仗的时候,真武神就保护我,帮助我,他说的保佑我。这件事情在士兵心目当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士兵们后来打仗的过程中,都认为有武当山玄天上帝真武神保佑。真武神显灵的故事并没有因为靖难誓师完了就结束,在整个靖难过程当中,每当有一次重要的胜利,都可以解释成为真武神保佑的结果。比如说白沟河之战,冬天,白沟河上面结满了硬冰,朱棣的军队刚从冰上面跑过去,建文帝的追兵就来了,可是冰面开始解冻,结果追兵全部掉到水里面。夹河之战时双方军队对阵,打了将近大半天,不分胜负,这时西北边突然乌云翻滚,飞沙走石,卷起来的沙尘暴扑到建文帝的军队,朱棣的军队趁机冲锋。这又是神保佑的结果。明朝文人王世贞在《武当歌》中写道:“人间大小七十战,一胜业已归神功。”

3显灵真相

这些故事实际上是朱棣反复要向臣民宣传的一个道理,他取得“靖难之役”的胜利,是有道教玄天上帝真武神的保佑。从而既夸耀了神的威力,给靖难继位涂上了“君权神授”的色彩。朱棣取得天下以后,遇到很多反对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清剿了齐泰、黄子澄等好几千人。对当时的文坛领袖方孝孺灭了九族之后,还把他的学生也杀了。朱棣也知道单凭杀人政权是不能巩固的,必须要让老百姓相信,他取得皇位是君权神授的结果。于是不停的宣扬武当山的真武大帝、玄天上帝保佑他这样的神话。而老百姓们又非常愿意听这些故事。到了永乐十年,朱棣正式开始修武当山。

朱棣把玄武神树成“明朝家神”,把玄武宫观变成了皇室的“家庙”,这也是武当山由道教宫观成为皇室家庙的原因。实际上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他的皇位合法化,一是让文人们没话可说,二是可以对付他的那些弟弟,别像他那样觊觎皇位。三是要让全国的老百姓都信服他这种神话。我们从他修建武当山以后,全国人的反应来看,他的这样一个政治谋略是成功的。

三、《瑞应图录》与大建武当

大岳武当

永乐皇帝修武当山,用了多长时间呢?他修武当山的时候,用了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修武当山的过程当中,又有什么玄天上帝瑞应的事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呢?1998年在北京嘉德拍卖行一次春季拍卖当中,有一件82幅图册的展品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件展品没有标题,共有八十二图文,每图各有插图和文字册页一幅。图约一尺见方,人物及景物描绘颇佳。图文内容为描述玄帝真武降生及感应祥瑞故事,每图讲述一事,凡八十二事。有学者认为,这个图册应该是《玄天上帝瑞应图》。嘉德拍卖行把它拿到了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说这是武当山的东西。这图册的内容和正统道藏当中的《大明玄天上帝瑞应图录》基本相近,和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有密切关系。

关于永乐皇帝大建武当山的时间,有人说是七年,有人说是十年,也有一些学者说是十四年,我认为应该是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应该是十四年时间。因为一个工程营建,尤其是像武当山这样皇室家庙的建设,规划也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在没有现代科技条件的当时,能够规划设计的如此精妙、完美,没有几年的时间是无法做到的。七年说,十年说恐怕只是建设时间而没有包括规划设计阶段。

大建武当山一共调集了多少人呢?有人说是调集了二十万人。《明史》上讲的是三十万人,《武当山志》上讲的是二十万人。到底应该是多少人呢?我认为在武当山这个地方,负责修建,可能是二十多万人,但是修建很多宫观的建筑材料都不是武当山本地的,不少都是在四川、湖广地区调运到武当山来的。调运这些建材的士兵、工匠、夫役也有十多万人。所以《明史》记载三十余万人,还是比较准确的。

1黄榜荣辉

永乐十年的六月份,朱棣派靖难时对他有功的隆平侯张信,和他的驸马都尉沐昕率领北京城的京官和工匠,浩浩荡荡,从南京出发开始到武当山来。走了一个多月到武当山以后,做好了各种各样的开工准备。就在这个时候,皇帝专门下了一道圣旨,就是黄榜。这时真武显灵的故事也出现了,首先就是“黄榜荣辉”。在很大的一面墙上用金粉写着皇帝的口谕。有一些云雾经常在黄榜上缭绕,所以就被称为“黄榜荣辉”。九月十七号正式动工修建玄天玉虚宫,这天晚上,一朵车轮大的黑云,从山的南边缓缓飘过来,在工地上飘动,这个事被称为“黑云感应”。因为武当山的玄帝, “玄”就是黑色的意思,只要出现黑云都可以称为玄帝感应,玄帝显灵,所以说就被称为真武显灵的标志。这是我们说工程在准备规划和开工阶段的显应。

2榔梅呈瑞

在武当主体工程营建的过程中,张信、沐昕,他们这些亲信大臣一旦发现有什么瑞应出现,就及时向朝廷汇报,将武当山出现的每一件带一点儿神奇的独特的事情,都向朱棣奏报。在武当山过去有一种很独特的植物叫榔梅果,按照《徐霞客游记》里面的记载,它是桃核杏实,上面有一些花纹,从外观上看,有点儿像杏子,比杏子还要小,金橘那般大小。据说是静乐国太子在武当山修炼的时候,拿了一个梅枝插在榔树上说,如果我修道成功以后,这个梅枝就会开花结果,就会结出榔梅来。永乐十一年,武当山五龙宫的榔梅树开花结果,而且枝叶茂盛,果实很多。这件事被称为“榔梅呈瑞”,作为一个独特的显灵故事,送到了南京城,据说永乐皇帝很高兴,文武百官,每人送两颗榔梅果。

3神留巨木

修武当山的很多木料,都是在四川砍伐的,先在长江上放木排顺流而下,到了汉口这些木排要被截住,然后再顺着汉江运到武当山。有一根木材很奇怪,到了汉口它不是像别的木头横着浮在水面上,而是直直的站在水面上。当时有个官员叫诸葛平,他派人到水下看,这个木材下面还有几尺高,没落到底,觉得很奇怪,就说是神把这个木料留下来,用于武当山的宫殿建筑。所以说就搞了一个绳索,把这个木料拴着,拖到了武当山,接到武当山最大的一个道宫玉虚宫里面,作为它的正梁,在《武当山瑞应图》里面,有很多船拉着木料从黄鹤楼经过的画面。

4水涌洪钟

当时修武当山的工匠从全国各地到武当山,走的多半是水路。当时湖南湘潭县的一个老百姓叫刘忠,他带了几只船从湘潭那一带出发,走到了现在的老河口,当时叫光化县。快接近丹江口(当时叫均县、均州)一个叫羊皮滩的地方,遇到大风暴雨,船就停靠在岸边,突然看到上游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游下来,他们就用长竹竿把它拨到岸边。一看,是直径两米多的一个大钟,他们都怀疑这是武当山的大钟,就把它献到了武当山玄天玉虚宫,驸马都尉沐昕、隆平侯张信很高兴,把这个钟供在玉虚宫的钟楼里面,又成了“水涌洪钟”的神话。

5圆光屡现

从永乐十一年五月到八月,武当山金顶、紫霄、南岩、五龙宫,多次出现五色圆光,有些人还在圆光里面看到玄天上帝在里面,两边还有执旗和捧剑的。最后有人把它画成了《武当山圆光图》献给朝廷,这个圆光图现在还保存在北京白云观的博物馆里面。这种瑞应的故事,反复的宣传,实际上是进一步的来营造道教神灵保佑朱棣当皇帝,保佑永乐皇朝。

-----以上内容转自彬州道教协会《道教圣地,武当山背后的故事!》



武当山为什么叫“武当山”?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
那还是在远古黄帝时代,在西边大海的那一面,有一个美丽的国家,名叫净乐国。这里国泰民安,富足强盛,人们都过着丰衣足食的日子。 净乐国有个善胜皇后,她为人和善,心地善良。一天,善胜皇后正在花园里散步,忽然觉得天色格外明亮,树木格外青翠,花草也分外的芳香。她正在惊异这是怎么回事,就听得空中一声巨响,只见天空开了一个门,天上的神仙捧出一个红红的太阳,向下一扔,一道金光闪烁,那太阳就变成了一个如珠子一般大小、通红透亮的果子,飘着异香,哧溜钻进了善胜皇后的嘴里,转瞬间就滑落到她的肚子里。顿时,善胜皇后觉得周身畅快,天地也现出了美丽的霞光。从此善胜皇后就有了身孕。经过十四个月的孕育,在黄帝紫云元年三月初三的正午时分,善胜皇后感到肚子痛,这时天光乍现,善胜皇后的左肋裂开一个口子,从里面跳出一个又白又胖的娃娃。原来这是太上老君为了拯救人类,便化作太阳的精灵,降生到了人世,变成了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天生聪明,能够过目成诵。他还学得了一身好武艺。可是,他偏偏不肯继承王位,总是想着求仙学道,铲除天下妖魔,开创美好的世界。这一天,他在花园中遇到一位紫衣道人,紫衣道人对他说:“你要想得道成仙,就必须远离红尘世界。”紫衣道人指点真武,在大海的东面,有一座仙山,是修道的好地方。说罢,紫衣道人就消失在花丛之中。原来这是玉清圣祖紫元君的化身,她被真武的决心所感动,特来超度他的。于是,真武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父母,抛去皇家生活,独自乘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大海东面的那座仙山。那一年真武才十五岁。 却说善胜皇后舍不得儿子离开,儿子在前面走,她就在后面追, 一直追到一个山坡上,就看到真武正往对面的山坡上爬。 “儿呀,你快回来!”皇后哭着连声呼唤,她喊了十八声,下了十八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下十八盘”。 “娘啊,我决心修炼,决不回皇宫。”真武连应了十八声,上了十八步,后人就把这个地方叫“上十八盘”。 善胜皇后心急如焚,拼命追赶,一把抓住了真武的衣角,非要他回皇宫不可。真武爱母亲,可是又不肯改变自己的志向。于是他就拔出宝剑,在衣角上轻轻一划,把衣角割断了。善胜皇后不由得松了手,那一片衣角就随风飘落,落到汉江中,变成了“大袍山”和“小袍山”。 怎么能眼见着自己的儿子就这样丢失呢?善胜皇后继续拼命地追赶,一心要把儿子拉回来。真武挥起宝剑照身后的大山劈去,一声巨响,就把山峰劈成了两半,中间现出一条河来。他们母子就被这条河分隔在两岸。后来这条河被人们称作“剑河”。
善胜皇后见拉不回儿子,痛哭不止,泪如雨下,竟把地面冲出了个大坑,人们就把这个水池叫“滴泪池”。 真武大帝终于登上了山顶。他苦修了几年,可是仍不能得道成仙,不免有些灰心丧气,觉得还不如回国继承王位,尽享荣华富贵。这样想着,他就向山下走去。走到半山腰,前面突然出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她正坐在一口水井旁边,双手握着个铁杵,不紧不慢地磨着。
真武大帝觉得很奇怪,就上前问老人磨铁杵做什么? 老太太头不抬,手不停,回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绣花针。” 真武觉得好笑,说:“您怎么这么愚蠢呀!就是您磨到死,也不能把它磨成绣花针。您别白费力气了。” 老太太既不生气,也不停手,只是慢悠悠地说:“我磨一点,这个铁杵就细一点,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绣花针的。”
真武闻听此言,心中忽然一亮,寻思到:“修仙求道不也是和这铁杵磨针的道理一样吗?”他正要感谢老太太的点化,一转身,却见老太太已经坐在了云头,正向他点头微笑呢!原来,这是紫元君前来点化真武大帝。直到今天,在“磨针井”的大殿门前,还插 着两根铁杵,据说这就是紫元君留下的。 从此,真武大帝翻然省悟。他回到山中,在南岩上刻苦修炼。他端然静坐,任凭飞鸟在头上做窝;任凭荆棘穿透他的脚掌,长成大树,他只是聚精会神地修炼。他长年不食五谷,并且把肠胃抓出来扔到地下。肠胃后来也道法附身,变成了龟蛇二将。就这样,他整整修炼了四十二年。 这一年的九月初九,天上布满了祥云,空中飘撒着天花,仙乐飘飘,异香扑鼻。真武大帝觉得心明亮,通体透亮,身躯就像流云一样,飘飘欲飞。他知道,这是要成仙升天了。 恰在这时,一个绝色美女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手捧金盆、玉杯,要为真武大帝洗漱更衣。真武不为所动,拔出宝剑喝道:“请你庄重自爱!”
女子受了呵斥,又羞又愧,觉得无地自容,纵身一跳,扑下了万丈悬崖。真武大帝一看,非常后悔,觉得不该逼人死命。事已至此,他只有一命赔一命,才不枉费这四十二年的修行。于是,他也随着女子跳下悬崖…… 这时,山崖下出现了五条龙,它们托着真武大帝升上了天空。刚才跳下悬崖的女子,此刻正立在云头,原来她是紫元君变的,最后一次考验真武大帝。 “徒弟,你终于得道成仙了。”紫元君说着,就带着真武大帝升上了天空。真武大帝被玉皇大帝封为天界的亚帝,坐镇武当山。 从此,这座山就被称为武当山,意思是“非真武不足当之”。

湖北有什么好玩的?~

湖北十大旅游景点依次是:黄鹤楼、长江大桥、恩施大峡谷、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大学、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十堰武当山、三峡大坝、神农架世界地质公园、武汉户部巷。
1.湖北武汉黄鹤楼景区
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它与晴川阁、古琴台并称为“武汉三大名胜”,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唐代诗人崔豪写下了《黄鹤楼》,李白在去黄鹤楼的途中写下了《送别孟浩然》,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
2.湖北省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也很受网友欢迎,尤其是武大的樱花,非常有名。每年3月中旬进入花期,游人如织,人气爆棚。学校坐拥珞珈山,被东湖环绕,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
3.湖北武汉户部巷
户部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的标志性品牌,已经在武汉家喻户晓。它是一条长达150米的百年老巷,被誉为“中华小吃第一巷”,是老武汉形象的缩影。
湖湘韩伟风情街位于武昌入口处,由户部巷老巷、自由路中段、朱敏路西端和杜甫堤南段组成。这是一个集小吃、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韩伟风情街区,有上千种特色美食。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59b033b5bb5c9ea2303250bdb39b6003bf3b361?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武当山的道教文化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北宋尚未出现玄武神话以前,武当山已经成为道教的名山。 武当...乐史(925-1002年)撰《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四十三“武当山”条也没有关于玄武的记载。 此可以作为北宋...主词条: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汉族武术流派。 元末明初武当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

有关武当山的民间故事
答:“好吧,我来给你治病。”金仙说着拉着红绿绳从空中飘然而下。原来那金仙便是李时珍。后来人们就把那山洞叫“金仙洞”。猜你感 兴趣 : 1. 武当山民间传说故事 2. 有关武当山的传说故事 3. 关于武当山的传说故事 4. 武当山传说故事 5. 武当山的历史传说故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
答: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它与道教文化的兴盛、皇权的推崇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这一世界级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首先,武当山古建筑群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发展与武当山有着不解之缘。武当山自古以来便是道士们修行的圣地,其山势雄伟,...

武当山资料
答:武当山古建筑群包含有元、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建筑体系形成于明代初年。在整个营建过程中指派风水家勘测选址,汇集全国能工巧匠精心施工,工部大臣亲临督工,因而使整个建筑群富具特色。 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先后建有五龙词、太乙庙、延昌庙和威武公新庙。宋代真宗天禧二年(...

武当山简介
答:武当山道教的历史十分悠久,据记载,晋代有谢允、尹轨,南朝有刘虬,唐代有姚简,相继入山修道。至唐代,山上建有五龙祠、太乙观、延昌观等庙宇。宋元两代皇室皆崇信北方真武神,故以真武信仰为主的武当道教在此两朝间逐渐兴盛。五代宋初著名道士陈抟即曾隐居武当山九室岩,辟谷炼气二十余年。明初,又...

湖北武当山历史
答:湖北武当山的历史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位于湖北十堰市南,武当山最早的寺观为唐代所建,明永乐年间,明成祖在京建完故宫后,由工部侍郎郭瑾率原班人马,浩浩荡荡开进武当山,共建造7宫,2观,36庵和72崖庙等建筑群。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岭,南接巴山,连绵起伏,...

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的历史渊源
答:武当山以宏伟的建筑规模著称于世。其古建筑始建于唐、宋、 元、明、清均有修建,在明代达到鼎盛。共建有三十三个建筑群,100余万平方米;历经数百年沧桑,现仍存有近5万平方米。其整个建筑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其规模的大小,间距的疏密都恰到好处,因...

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历史沿革
答:解放初,武当山为均县第四区,1956年改为草店区,1958年改为草店公社,1960年恢复为均县草店区,辖8个公社。1968年因丹江口水库拦洪蓄水,旱庄、石板滩、草店三个公社被淹没,移民外迁,区址从草店迁往老营。1975年将丹江口市六里坪镇所辖的石家庄大队划入,更名为草店公社,1980年更名为均县老营...

永乐皇帝与武当山的故事
答:到武当山旅游的人大都是冲着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鬼斧神工的金顶造极、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玄妙绝伦的武当武术而去。然如果到武当山旅游前能了解到武当山与明朝永乐皇帝的一段历史有关,那游览起来就更有兴味了。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燕王朱棣率领的北方军队和建...

武当山的简介
答: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