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的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区? 苏姓的人口分布

作者&投稿:剧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氏起源

出自高阳。《苏洵族谱》云:“苏氏之先,出于高阳。高阳之子为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矾,为昆武。昆武始姓己姓,其后为苏、顾、温、董。”后苏氏繁衍于河南、河内,逐渐成为人数众多的一姓。
另一支苏姓出自少数民族。汉代辽东乌垣有苏姓。又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拔略氏改苏姓。

家乘谱牒

山西:祈州苏氏族谱不分卷苏氏族谱不分卷
江苏:常州苏氏族谱十八卷、常州苏氏族谱不分卷、江阴澄江苏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常熟琴川苏氏支谱四卷
浙江:象山昌国苏氏宗谱二卷、遂昌苏氏宗谱、馑县馑竹庄苏氏宗谱三卷
安徽:苏氏族谱四十八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十五卷、休宁新安苏氏族谱四卷、休宁新安苏氏重修族谱十卷附三卷
福建:同安苏氏族谱不分卷、晋江湖子苏氏族谱不分卷、安溪清溪珍田苏氏族谱一卷、安溪清溪湖山恒产张苍苏氏谱不分卷
江西:波阳苏氏出修总扑三卷图书馆二卷
河南:太康苏氏家乘二卷、许昌苏氏家乘一卷、许昌苏氏家乘二卷、鄢陵苏氏家乘三卷、鄢陵苏氏家乘六卷
湖北:武昌苏氏宗谱卷
湖南:浏阳苏氏武功修族谱三十一卷首二卷末一卷、苏氏次修宗谱卷
广东:苏氏族谱附武功书院世谱十卷附三卷、番禺苏氏房谱不分卷、南海苏氏族谱十卷
四川:眉山苏氏族谱一卷

聚集地

据有关史书及苏氏族谱记载,苏氏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移居今湖南、湖北境内,一支移居东周洛阳,有名的有春秋时楚庄王有大夫苏从,战国时洛阳有苏秦、苏代、苏立三兄弟。西汉初,人;口充实关中,苏氏有一支迁至武功杜陵,后有一支迁至扶风平陵,均发展成为大族. 同时,西汉还有北海、桂阳等地的苏氏。武功苏氏还有一支于西晋末迁至襄阳,有一支移居蓝田;扶风苏氏有后裔在邯郸作官,并在当地安家,形成赵郡苏氏。东晋十六国中原士族大举南迁时,苏氏有一批随之渡江,再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移居四川;而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朝初年跟随陈政、陈元父子入闽开发漳州,一次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定居同安,发展成为大族。早期迁入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带的苏氏称为梅山蛮,北宋时平定梅山蛮,苏氏有辛免者逃到今广西、广东、云南,也有逃到越南、老挝、泰国的。此后又有移居东南亚各国及欧美国家的苏姓。
苏姓,是台湾的第二十四个大姓。追溯台湾苏姓之源,要从大陆的苏姓说起。对此,《姓纂》和《苏洵族谱》上均有详尽记载。苏氏的始祖随着王潮到福建开基的。开基祖名叫苏益,同安的苏姓人士,可能都是苏益的后代。台湾的苏姓来自福建。苏姓的移台,是开始于乾隆年间。桥东里,八里乡。

历史名人

苏曼殊:文学家。原名玄瑛。后为僧,号曼殊。广东香山人,留学日本,漫游南洋各地,能诗文,善于作画,精通英、法、日、梵诸文,曾任报刊翻译及学校教师。与柳亚子等人交往。参加南社。其诗多伤感情调,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浓郁的颓废色彩。翻译过雨果、拜伦的作品。另有《梵文典》、《苏曼殊全集》。
苏 洵: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人。深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闻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主张抗击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很不满。由于文学上的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 轼: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的儿子。嘉佑进士。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元丰二年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而入狱。哲宗亲政时出任知州,其后多次被贬,元符三年病死于常州。与父洵弟辙称“三苏”。他写的文章挥洒畅达,因此他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雄放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的书法为宋四家之一。著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书传》等。
苏 辙:北宋散文家,眉州眉山人,字子由。嘉佑进士。与父洵兄轼称“三苏”。 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政治态度与苏轼一致,文学上的成就不如其兄。
苏小妹:文学故事人物。相传为苏老泉女、东坡的小妹。聪明异常,在民间的许多小故事中都有她的出现。
苏 林:外黄人,三国时魏大臣,博学多才,官至散骑常侍。

姓: 苏 排名: 41
由来: 苏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中国姓氏中居于第41位,有关古书都称他是昆吾的后代。昆吾有个儿子夏代中期时在苏国做官。苏国的都城(今天的河南温县西南)在公元前650年被狄灭掉,子孙用国号作为姓,就是苏姓。苏姓世代住在河内(今天河南温县、武陟(zhi)、沁(qin)阳一带),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湖南、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东)。西汉初,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现在陕西咸阳西北),都发展成长为一个个很大的家族,同时,西汉还有北海(现在的郡(juin)治山东昌北)、桂阳(现广东连县)的苏姓。苏姓有一支在西晋末年迁到襄(xian)阳(现在的湖北),还有一支迁徙到蓝田(现在的河北)做官。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唐代,赵郡苏氏有一支迁徙到四川,河南苏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苏氏曾经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战国时有纵横家苏秦,曾经以合纵策略说服六国联合起来一起对抗秦国。西汉的苏武,杜陵人在公元前19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历经威胁诱降,始终不向敌人屈服。十六国时期秦国的女诗人苏蕙,唐代宰相,苏味道、苏廷同时也都是文学家,还有大将苏定方,诗人苏源明。北宋苏时,四川苏姓在文坛占有显赫位置,眉山(现在的四川)人苏轼,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他的书法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他的文章明白畅达,同他的父亲、散文学家苏洵以及弟弟、散文学家苏辙,合称“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跟“三苏”同时,有诗人苏舜(shuen)钦,还有一位天文学家、药学家苏颂,南宋有个画家叫苏汉臣,清代有乾隆年间甘肃回族和撒拉族联合起义首领苏四十三,清末捻军将领苏天福,汀军将领苏元春,近代有个文学家苏曼殊(shu)。

苏姓的起源和主要分布地区?~

历史来源
一 :「苏」出自「己」姓。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武王时,司寇忿生,受封於苏国,后迁於温,称为苏忿生,春秋时,苏国被狄族所灭,其子孙以国名为氏。
二 : 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拔略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苏」氏。
家族名人

苏秦 (前?~前317) 字季子,洛阳人,战国时纵横家。与张仪同学於鬼谷子。早年曾外出游说,然穷困而归,后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使秦不敢东出函谷关,达十五年之久。后客於齐,被杀。
苏武 (前143?~前60)字子卿,西汉杜陵人(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武帝时出使匈奴,单于胁降,不屈,被留十九年,仍持汉节。昭帝时,匈奴与汉和亲,始得还,拜典属国。宣帝立,赐爵关内侯,图形麒麟阁。其著作流传於今者,有诗四首、答李陵诗及别李陵等。
三苏 宋苏洵与二子苏轼、苏辙皆有文名,世称为「三苏」。宋˙苏轼˙次韵子由使契丹至涿州见寄诗四首之三:「毡毳年来亦甚都,时时舌问三苏。」醒世恒言˙卷十一˙苏小妹三难新郎:「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
苏轼 (1038~1101)字子瞻,宋眉州眉山人,为苏洵长子。诗、词、文、书、画均有名,为文雄浑奔放,诗亦清疏隽逸,为北派大宗。王安石倡行新法,轼上书痛陈不便,得罪安石,被连贬数州。在黄州时,筑室於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卒諡文忠。著有东坡集、东坡词等。
地望分布:河南河内郡,陕西扶风郡,陕西武功郡。
苏姓起源参考之二
苏姓在当今中国姓氏中排名第四十一,在台湾排名第二十三。苏姓出自古帝王颛顼高阳氏,是陆终长子昆吾的后代。颛顼生称,称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长子姓己,名樊,在夏朝时被封在昆吾,因此叫昆吾氏。昆吾有个儿子后来被封在苏,建立了苏国,他的子孙因此而姓苏。后来,昆吾的后代中有个叫苏忿生的,被周武王封在温县,建立了苏国。后来,苏国被灭,苏国的子民就用苏作为自己的姓氏。发展与演变:苏姓世居河内,先秦时有一支徙居湖南,湖北,西汉时期,有苏姓开始迁居陕西,山东,广东等地,晋朝时,更是发展到河北,江苏,浙江。唐代,苏姓开始进入四川,福建,北宋年间,苏姓扩展到了云南,台湾。苏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温县,河内,洛阳,武功,扶风,杜陵,平陵,北海,桂阳,襄阳,邯郸,蓝田,赵郡,漳州,同安,新化,梅州,仙游,兴化,泉州,晋江,南安,永春,龙溪等。

苏姓起源

关于苏氏起源,历代史书有不少记载。

《元和姓纂》:“颛顼、祝融之后。陆终生昆吾,封苏,邺西苏城是也。”

《苏洵族谱》:“苏氏之先,出於高阳,高阳之子曰称,称之子曰老童,老童之子生重黎及吴回,重黎为帝喾火正,曰祝融,以罪诛,其后为司马氏。而其弟吴回复为火正。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长曰,为昆吾;次曰惠连,为岭胡;次曰,为彭祖;次曰求言,为会人;次曰安,为曹姓;季曰季连,为华姓。六人者,皆有后,其后各分为娄姓,昆吾始已氏,其后为苏、顾、温、董。当夏之时,昆吾为诸侯伯,历商而昆吾之后无闻。至周有忿生为司寇,能平刑以教百姓,周公称之,盖书所谓避开寇苏公是也。司寇苏公与檀伯达皆封於河,世世仕周,家於其封,故河南河内皆有苏氏。”

由上述可知,第一个以苏为姓的昆吾,是颛顼帝的后代。他们最初的发源地,在今河南临漳县。到了周朝初年,官拜大司寇的苏忿生被周天子封於河内,所以这个家族也就随迁到今甘肃河内,在此繁衍滋长。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播迁,直至遍布全国各地。

根据《汉书》记载,塞外辽东乌桓族中,也有以苏为姓的,进入中原后,千百年来渐渐与当地人融为一体,他们后代也成为苏姓中重要一支。

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福建,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陕西、河南、山东,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全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宋朝净减少了9万。广西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广东(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西、安徽、浙江、河北、江苏、山西,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四川,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人口606万,排在全国第四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目前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五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湾、安徽、江苏、湖南,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3%。广东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 江苏 苏姓分布的重点地区。在江南地区分布着苏轼的后裔,其中苏轼长子苏迈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常州、以及常州西北的安家舍、薛家乡、新闸镇等地,约1500余人。武进的安家舍乡前舍周围的十余个村庄;薛家乡晨光村委苏家村(沿河苏家村)等村庄,有大量苏氏分布。苏轼幼子苏过的后裔分布在常州城,及城东武进洛阳、崔桥、戴溪、运村、郑陆等地,以及无锡、苏州、江阴、常熟等地,共2400余人。太仓、无锡、镇江、苏州、南京、宿迁、徐州等地区有苏氏分布。在苏北地区扬州、盐城、建湖、阜宁、响水、滨海等地分布着数千户苏姓人家,他们也是苏东坡的后裔,原居于苏州阊门,明初“洪武赶散”时随章士诚来到了“苏家咀”。“苏家咀”位于建湖附近,是江南北迁苏氏的集散地。另在宜兴元上乡毫阳村、可酉乡等均有苏氏分布。在常熟的唐市镇,珍门上仙村、周行陶舍村等也有苏姓分布。江苏如皋也有大量苏姓分布,其中苏家巷因长寿闻名,乾隆帝曾两次赠匾,建百岁坊。 上海 嘉定的苏姓有1612人,在全县的姓氏中排名第44位,各乡镇均有分布,以嘉西人数最多。嘉定还有满族苏姓,但其来自辽宁。金山县、崇明县也有苏姓。宝山县苏姓有100。余户,在吴淞、大场、盛桥等乡镇均有分布。南汇县主要分布在彭镇、大田、老港等乡镇。川沙县,共有苏姓宗亲1140余人。 浙江 温州、海宁、杭州、宁波、瑞安、玉环、苍南、平阳、泰顺等地均有苏氏分布。 福建 莆田、同安、晋江、安溪、南安、惠安、永定、海澄、厦门、德化、永春、南平、闽清、泉州、福州、安溪湖头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台湾 台湾苏姓40%多祖籍地在泉州。苏姓在泉州近23万人,排序第十,南安第八,台湾苏氏位列第23,犹以南台湾居多。泉州人最早徙居台湾,现有文字记载的是北宋末、南宋初,见之《德化使星坊南市苏氏族谱》。 据1978年台湾官方统计资料,其各县市共有1694个姓,苏姓列第23位,人口总计达19万余人,主要分布在高雄县、台北县、台北市、台南县、高雄市。在乡镇、区级,依数量分别为高雄路竹、台南善化、云林北港、台北市松山区等。 广东 潮汕地区分布有苏姓宗亲20余万,在顺德、梅州、汕尾等地都是潮汕支派,有许多已迁居海外。在普宁、海丰、潮州、怀集、罗定、信宜、顺德、南雄、东莞等地均有苏氏宗亲联谊组织。广州、南海、佛山、阳江和茂名等地也有苏氏分布。 海南 儋州,文昌等地分布有苏姓。 广西 玉林、浦北、合浦、藤县、梧州、岑溪、容县、北流市、平南、蒙山、昭平等地源流扁的苏氏宗亲多是明、清时从闽、粤两省迁来。贺县、灵川、乾江、南宁、宁明、桂平、陆川、博白等地也有苏氏。 贵州云南 兴义市(兴化狮子山)苏氏昆明、苍山、石屏、嵩明、保山(汉庄镇幸美村约150户)、楚雄州双柏县大庄镇(苏氏不下于1000户)也有苏氏分布。 四川重庆 苏姓分布较为广泛,如双流、苍溪、青川、巴县、内江、资阳、江津、永川、三台、自贡、成都、江油、蓬溪、合江、泸州、乐山、长寿、宗庆、广安、渠县、南川、丰都、南充、铜梁、犍为、黔江、隆昌、璧山、双流、奉节等等。仁寿的洪峰、彰加、青岗、分水等乡镇都有苏姓分布。 湖南 津市、攸县、茶陵、平江、长沙、湘阴、宁乡、桃江、浏阳、武冈等地均有苏姓分布。 湖北 红安、京山有苏氏分布。 江西 上饶市广丰县、德安、崇义、永新、有苏姓分布。 安徽 萧县周围的苏、鲁、豫、皖地区,也有苏姓分布,他们多是唐末苏检的后代。在安徽的皖南地区,也有苏姓分布,其与浙江、江苏的苏氏分布较为接近,分属眉山派和铜山派。 河南 苏姓的起源地和聚集地,至少有三十余个县、市都有与苏相关的地名,如苏村、苏庄、苏营、苏阁、苏桥、岗苏、苏王、苏楼、苏木、苏所、苏堤、苏班枣、苏秦村等,它们是古今苏氏族人生活轨迹的反映。太康的苏姓分布在城郊、九岗庙等乡镇。商丘全县有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南乐县苏姓分布在县城苏岳村为2023人 南张村、苏苑村均有苏姓分布鹿邑的苏姓分布在苏湾、苏庄、葡萄架等村。林县的城关镇等也有苏姓分布,全县的苏姓人口为 3367人。长葛全县206个姓中有苏姓,主要分布在苏楼、苏庄、苏菜园、东魏庄村等地。洛宁、新安均有苏姓。孟津的苏姓分布在老城村等地。汤阴全县231个姓氏中,苏姓共777人,其中北 大街的苏姓出有不少人才。夏邑的477个姓氏中有苏姓,也有苏庄。扶沟的279个姓氏中有苏姓,汴寨村等有苏姓分布。光山槐店乡苏上湾村、朱湾村也有苏姓分布。陕县的前史村、苏村等有苏姓。淅川的180余个姓氏中有苏姓大以县城小街苏姓居多。鄢陵的231个姓氏中有苏姓。虞城的328个姓氏中有苏姓,并有回族苏姓。商水281个姓氏中有苏姓,分布在邓城乡白蛇岗等村。西华249个姓氏中有苏姓。新县的272个姓氏中有苏姓。浚县的337个姓氏中有苏姓,人口在一千至一万人之间。禹州的白沙南街等村有苏姓分布。沈丘的槐店镇苏堕等村也有苏姓。西平的302个姓氏中有苏姓。安阳县的辛店乡东招贤村也有苏姓居住。延津的 265个姓氏中有苏姓。长垣的东赵堤、邱村等也有苏姓分布,信阳的城阳城址保护区苏楼村也有相当数量的苏姓分布。巩义、新乡、辉县、郾城、镇平、南召、、孟州、荥阳、民权、睢县、潢川、获嘉等地,也有苏姓分布。清丰的阳邵乡苏堤也有苏姓居住。 陕西 武功是苏武、苏卓、苏蕙的故乡,在该县有苏武墓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苏坊村为苏氏祖居地。高陵、延安、扶风、华县、吴旗等也有苏姓分布,随着时代变迁已有北迁至内蒙地区的汉族苏姓。 宁夏 在吴忠县、西吉县有回族苏姓。隆德县有汉族苏姓分布。 甘肃 在靖远县,正宁县宫河镇,庄浪县阳川乡、永宁乡、良邑乡、通化乡、南坪乡、卧龙乡苏家山村,静宁县古城乡、曹务乡等地有大量苏姓分布。 山西 怀仁的田庄、陵川、洪洞、襄汾、原平、安邑以及沁水的苏山村、南郭村、杏林、苏庄,晋中平遥县的苏封村等均有苏姓分布。 山东 德州、淄博、莱阳、济阳、烟台、宁津、寿光、蓬莱、栖霞、济宁、枣庄、章丘、聊城、菏泽、临沂等地有苏姓分布。 河北 青龙的小马七彩乡青河沿等地有苏姓分布。宣化的新堡、青羊岭、郭隆庄等;阳原县的曲长城、老君营村等都有苏姓分布,苏姓在阳原县原属名门望族,曲长城村部分苏姓向东部搬迁,定居于老君营村。在清河县共有苏姓3178人,分布于全县的19个乡镇,涉及的村庄有申花庄、西垒桥、后苏、白沟驿、侯召村、大琉璃村、何庄等。宁晋有苏家庄,文安的苑口村等地均有苏姓分布。正定苏姓历史悠久,现存苏姓人口至少有1971人,分布在南关村、固营村、店上村等地。藁城、辛集、保定、高阳、晋县、满城、唐山、故城也有苏姓分布。北京、天津有苏姓。内蒙的托克托有苏姓。辽宁锦州、新民、海城、锦县、沈阳、辽阳、兴城、金县、朝阳有苏姓。吉林伊通的新家村,有苏姓居住。 青海 清同治十二年族谱记载:青海苏氏祖籍南朝古都金陵(今南京市)。明洪武中苏友朋子苏平基,苏友宾子苏平业堂兄弟俩受命率兵三百西征而来,平基授丹噶尔游击(今湟源县城)镇守边关,平业把守西川小堡子(今城北区大堡子镇陶北村)关卡,兄弟离任后,遂入籍留居西宁,部分兵卒亦随留此地。考察表明,青海苏氏自平基始祖至今有六百三十余年,繁衍四十余代。据不完全统计,人口约有两千三佰余户,近万余人之多。青海苏氏当今主要分布在境内西宁市、互助县、大通县、湟中县、湟源县、化隆县、门源县、乐都县等。其中互助县分布在丹麻镇、南门峡、五峰乡、威远镇、东沟乡、哈拉直沟乡、东山乡、红崖子沟乡,约2000人。大通县分布在新城乡、清平乡、东峡乡、桦林乡、黄家寨镇、长宁镇、景阳乡,约2000余人。湟中县分布在拦隆口乡、甘河镇、丹麻乡、总寨镇、维新乡,约1700人。湟源县下勃项村约九十余人。化隆县南街村约三百余人。门源县东川乡、西山乡约二百余人。乐都县分布在达拉乡、碾伯镇约460人。西宁市城中、城北、城东、城西均有苏姓族人,其中以城西区苏家河湾村最为集中,约1150人。此外,外迁新疆哈密、乌鲁木齐、阿克苏、石河子等地四百余人,外迁甘肃临夏、靖远县、天祝等地约400余人。

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答:而全国范围内最主要的姓氏,也存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以王、黄为例。众所周知,王姓是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姓,有统计认为乃全国第一姓氏。北方范围内,王姓毫无争议占优,它是华北和东北16个省区的第一大姓。东北的吉林(11.0%)和辽宁(10.7%),王姓更是能占到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王姓在北方的...

关于姓氏的资料
答: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

我国的姓氏都有什么来源?
答:起源于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至今近5000年,是中国四大古姓之一。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华)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4、嬴姓 奉玄鸟为图腾。嬴姓十四氏,主要包括现在的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嬴...

姓氏起源
答: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二、迁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

谁能告诉我有关姓氏的由来与分布情况
答:由此可见,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别种类”“别婚姻”。 在古代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又衍生出“氏”这个称号。传说,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氏的产生,最大量、最频繁的时代是周朝。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

中国的姓氏起源?
答: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百家姓姓氏起源
答: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高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

现在中国的姓氏分布你的大本营在哪里?
答:张:也是北方大姓,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西南地区也有少量。刘:最早的刘姓起源于姚姓后裔刘雷,北方姓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东北、湘南、江西、湖北等地,是中国第四大姓氏。陈:陈姓出自的后裔桂氏。是中国第五大姓氏,也是五大姓氏中的南方姓氏。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省、浙江、广东、...

姓氏有哪些来源?
答:猪姓,起源于三国时代,主要分布在福建,台湾,贵州等地区。在贵州六盘水地区,姓“猪”的大约还有40多个人,除了年长一些的人还保留原姓外,年轻一代人为了不被人笑话,多数都已把“猪”姓改成同音的“朱”或者“诸”姓了。死姓,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是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

和姓的起源和分布是什么
答:一、和姓起源 1、传说为尧时掌管天文律法的羲和之后.据<<元和姓纂>>所载:“羲和,尧时掌管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为氏。”此为后人依神话附会之辞。2、春秋时期,楚国有卞和,曾找到一块玉璞(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两次献给楚王都被认为是假的,以欺君之罪,先后被砍去两脚.楚文王即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