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心理品质包括哪些方面?

作者&投稿:卫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1. 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志向宏伟,意志坚定,情绪乐观,为人豁达,办事认真。

  2. 人格方面:有豁达、宽容、倔强,心理上:镇定从容、沉稳、换位思考。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国知名心理学家郭念锋先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一、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二、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四、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六、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八、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九、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十、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将这10条标准综合起来考察,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水平如何了。


我国另一位知名心理学家许又新先生提出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三个标准。就是: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和发展标准。这三个标准,也要联系起来综合地加以考察和衡量。


体验标准是指以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为准,主要包括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


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及学习效率高,人际关系和谐等)。


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心理状况进行时间纵向(过去、现在与未来)考察分析(而前两种标准主要着眼于横向,考虑一个人的精神现状)。发展标准指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可能性,并且有使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行动措施。


还有一位心理学者马建青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七标准:


一、智力正常。

二、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三、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四、人际关系和谐。

五、能动地适应环境。

六、保持人格完整。

七、符合年龄特征。



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哪些内容?~

心理品质亦称心理素质。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方面基本性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幸福人生的精神条件。
良好的心理品质涉及心理活动的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具体内容包括:

1、感知的敏锐性
如同身体可以断锻炼一样,感知能力也可以锻炼。
参见:高金华编译,《锻炼感觉》,《海外星云》1996年第32期第38页。(编辑:唐馨)
2、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必须全面开发智力。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3、情感的高尚性和情绪的可控性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利害关系的认识所引起的生理反映的心理感受,它往往通过面部表情(欢笑或哭泣)、言语表情(赞美或谩骂)和身姿表情(碰杯或摔碗)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第一,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第二,情绪的在先性和情感的后发性;第三,情绪的外显性和情感的隐约性;第四,情绪的短暂性、剧烈性和情感的持久性、平稳性。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升华。
涵养高尚情感、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第一,不去自寻烦恼。与其对别人生气,不如长自己志气。第二,学会自得其乐。“你也许不是最美丽,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可以最充实;……。第三,不必追求完美。坦承自己的缺憾。第四,善于忘记烦恼。教训应该牢记,烦恼应该忘记。第五,不做情绪的奴隶。有个孩子问父亲:“我长多大才能随心所欲?”父亲严肃地说:“你永远也长不到那个年龄,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种事!”。
4、意志的坚定性
意志是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生有很多困难,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的。有人说:“不怕吃苦,一时吃苦;怕吃苦,一辈子吃苦!”
意志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意志对人的认识具有激励和调控双重功能:第一,激励人的认识行为。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第二,约束人的认识行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意志可以约束自己不去探索非主攻方向上的问题。看手机还是看老师?
5、性格的乐观性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生活态度及其习惯的行为方式。性格属于个性特征。人的性格有两大类:①外向、活泼的性格;②内向、沉稳的性格。两类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内向的性格和外向的性格都有成功的人物。
良好的性格表现为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乐观主义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生活技巧(四步程序):积极思考;争做强者;明确目标;褒奖自己。
参见:高金华编译,《乐观的技巧》,《健康博览》1999年第4期第33页。(栏目编辑:郑祖英)
6、气质的适应性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属于个性特征。比较流行的心理学家对气质的分类有四种:①胆汁质。代表人物李逵(风风火火);②粘液质。代表人物沙僧(慢慢悠悠);③抑郁质。代表人物林黛玉(善感多思);④多血质。代表人物王熙凤(八面玲珑)。
气质与人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无好坏之分。
善于选择自己的气质能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或社会活动,是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李逵”别去当眼科医生;“沙僧”别去当消防队员;“林黛玉”适合当作家;“王熙凤”适合当管家。
7、能力的强化性
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定的身心特点的有机结合。能力属于个性特征。

能力可以强化,较弱的能力可以转变为较强的能力。
把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是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突出的表现。

心理品质亦称心理素质。心理品质是一个人在心理(精神)方面基本性质。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幸福人生的精神条件。
良好的心理品质涉及心理活动的两大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具体内容包括:

1、感知的敏锐性
如同身体可以断锻炼一样,感知能力也可以锻炼。
参见:高金华编译,《锻炼感觉》,《海外星云》1996年第32期第38页。(编辑:唐馨)
2、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要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必须全面开发智力。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

3、情感的高尚性和情绪的可控性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自身利害关系的认识所引起的生理反映的心理感受,它往往通过面部表情(欢笑或哭泣)、言语表情(赞美或谩骂)和身姿表情(碰杯或摔碗)表现出来。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第一,情绪的生理性和情感的社会性;第二,情绪的在先性和情感的后发性;第三,情绪的外显性和情感的隐约性;第四,情绪的短暂性、剧烈性和情感的持久性、平稳性。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情绪的升华。
涵养高尚情感、化解不良情绪的方法:第一,不去自寻烦恼。与其对别人生气,不如长自己志气。第二,学会自得其乐。“你也许不是最美丽,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是最富有,但可以最充实;……。第三,不必追求完美。坦承自己的缺憾。第四,善于忘记烦恼。教训应该牢记,烦恼应该忘记。第五,不做情绪的奴隶。有个孩子问父亲:“我长多大才能随心所欲?”父亲严肃地说:“你永远也长不到那个年龄,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这种事!”。
4、意志的坚定性
意志是人们控制自己的行为以便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人生有很多困难,有坚定的意志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的。有人说:“不怕吃苦,一时吃苦;怕吃苦,一辈子吃苦!”
意志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意志对人的认识具有激励和调控双重功能:第一,激励人的认识行为。马克思的名言是:“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资本论》第一卷法文版序言。)第二,约束人的认识行为。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意志可以约束自己不去探索非主攻方向上的问题。看手机还是看老师?
5、性格的乐观性
性格是个人稳定的生活态度及其习惯的行为方式。性格属于个性特征。人的性格有两大类:①外向、活泼的性格;②内向、沉稳的性格。两类性格没有好坏之分。“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是错误的,无论是内向的性格和外向的性格都有成功的人物。
良好的性格表现为乐观主义的生活态度。乐观主义是一种通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生活技巧(四步程序):积极思考;争做强者;明确目标;褒奖自己。
参见:高金华编译,《乐观的技巧》,《健康博览》1999年第4期第33页。(栏目编辑:郑祖英)
6、气质的适应性
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属于个性特征。比较流行的心理学家对气质的分类有四种:①胆汁质。代表人物李逵(风风火火);②粘液质。代表人物沙僧(慢慢悠悠);③抑郁质。代表人物林黛玉(善感多思);④多血质。代表人物王熙凤(八面玲珑)。
气质与人的生理特征密切相关,无好坏之分。
善于选择自己的气质能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或社会活动,是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李逵”别去当眼科医生;“沙僧”别去当消防队员;“林黛玉”适合当作家;“王熙凤”适合当管家。
7、能力的强化性
能力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实际活动的稳定的身心特点的有机结合。能力属于个性特征。

能力可以强化,较弱的能力可以转变为较强的能力。
把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是良好的心理品质最突出的表现。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那些体现?
答:(3)善于冷静、客观地分析情况,处事果断。(4)自制力好,忍耐性强,能有效地控制自己。2、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积极乐观。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能适时自我调整情绪,正确支配自己的情感与行动,对周围环境和外界刺激做出合适的反应。3、行为适度。行为是心理品质在具体活动中的表现。行为适度指行为符合...

心理品质包括什么
答:心理品质包括什么 心理品质是一个复杂而多元化的概念,它涵盖了个人在情感、思维、意志以及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特征。总的来说,心理品质可以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 自我意识:这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自我观念和自我控制能力。2. 情绪稳定...

试论述在工作中应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
答:要想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人士,需具备许许多多优秀的个性心理品质,人与人之所以千差万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个性心理品质所决定的。虽然成功人士的个性因人而有所不同。但仍然有些共同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效仿、学习! 成功者须具备的良好的心理品质,我们认为良好的个性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要...

怎样的心理素质才算好?
答:7.自我调节能力强:心理素质好的人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并且能够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来保持心理健康。总之,心理素质好的人通常具备情绪稳定、适应能力强、自我认知能力强、人际关系良好、积极乐观、抗压能力强和自我调节能力强等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保持心理健康和积极...

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
答:以不断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增强自信心、培养积极心态、学会自我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学会适应环境等。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经验,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心理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答:这些能力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功至关重要。例如,当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智力水平可能影响其是否能找到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应对压力。同时,智力也与个体的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关联。一些研究表明,高智力的人通常更容易适应社会环境,并能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更好的技能。此外,智力与个体的自我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哪些优良的心理品质?
答:从而以失败告终。职业兴趣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职业的稳定的热爱和积极的探究,而且乐此不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应形成浓厚的职业兴趣结构。再次,还应有坚强的意志力。教育是艰巨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特别是自制与坚毅的品质。

心理素质由什么组成
答:由上所述,心理潜能、心理能量、心理特点、心理品质与心理行为的有机结合,称为心理素质。而这五个方面又都蕴含在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中。也就是说,所谓培养心理素质,就是要发挥、发展、培养、提高、训练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定义”及“组成”内容是根据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整理)...

大学生应具备哪些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答:能够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动态平衡。5、意志坚定自制,意志品质良好。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标、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一个人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能总能却认识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遇事有一定的决断能力,凡事能持之以恒,对冲动有克制能力,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