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悲剧的预习问题 伟大的悲剧预习笔记

作者&投稿:白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极的地理位置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18:07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网站

南极在那里?

从字面上看,南极就是地球的最南端,但实际上,南极这个词有多种近似含义,例如:南极洲、南极点、南极大陆、南极地区、南极圈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我们一般把南纬60度以南的地区称为南极,它是南大洋及其岛屿和南极大陆的总称,总面积约6500万平方千米。

极圈在哪里?

我们称北纬66度33分的纬线为北极圈,南纬66度33分的纬线为南极圈。在极圈内会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同时,极圈也是划分温带与寒带的界限。

南极洲有多大?

南极洲包括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其中大陆面积为1239万平方千米,岛屿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2.47万千米。南极洲另有约158.2万平方千米的冰架。南极洲的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相当于一个半中国大。

南极大陆是什么概念?

南极大陆是指南极洲除周围岛屿以外的陆地,是世界上发现最晚的大陆,它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惊人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全球六块大陆中,南极大陆大于澳大利亚大陆,排名第五。南极大陆是世界上唯一被海洋包围的大陆,四周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形成一个围绕地球的巨大水圈,呈完全封闭状态,是一块远离其他大陆、与文明世界完全隔绝的大陆,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只有少量的科学考察人员轮流在为数不多的考察站居住和工作。

南极属于哪个国家?

从19世纪20年代起,到20世纪40年代,各国探险家相继发现了南极大陆的不同区域,从而为本国政府对南极提出主权要求提供了依据。接着,就有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挪威、智利、阿根廷等7个国家的政府先后对南极洲的部分地区正式提出主权要求,使这块万年冰封的平静的大地笼罩上国际纠纷的阴影。

根据1961年6月通过的《南极条约》,冻结了以上7国对南极的领土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可以说,南极现在不属于任何一个国家,她属于全人类。

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专题
相关链接
冰藻为什么是南大洋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2005/08/16 17:34)
南极海冰下表面有什么?(2005/08/16 17:33)
南极海冰中的冰藻是如何生存的?(2005/08/16 17:32)
南极大陆的冰雪中有生物吗?(2005/08/16 17:31)
南极周围海底也有生物吗?(2005/08/16 17:31)
南极海鱼为什么不怕冻?(2005/08/16 17:30)
南极有多少种海鸟?(2005/08/16 17:29)
南极有多少种鲸?(2005/08/16 17:2
伟大的悲剧是犹太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之一,该作品通过描写斯科特一行人勇敢探索南极点,到达目的地之后却发现由阿蒙森为首的挪威探险队已经先于他们到达此地了,这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和来时的雄心壮志,最终因缺水,缺食物又缺热能而冻死在雪地里的事,赞扬了斯科特一行人为了祖国荣誉的不惜献身的精神和批判了发现他们自己已不再成功时的悲观。斯蒂芬·茨威格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
课文原文吗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他们往往一连几天畏缩不前,走错路,每当他们到达一个贮藏点时,就稍稍高兴一阵,日记的字里行间重新闪现出信心的火焰。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

21.《伟大的悲剧》

词语理解:
拽zhuài:拉。
坚持不懈xiè: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不松懈。
战栗lì:颤抖。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稀罕。
徒劳tú:无益的耗费劳力。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也说露宿风餐。
夺眶而出kuàng:因为情感的触动眼泪一下子涌出。
精疲力竭jié: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闷闷不乐mèn: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快活。
毛骨悚然sǒng:形容很害怕的样子。
洋洋得意:形容感到十分满意的样子。
履行lǚ:实践(自己答应做的或应该做的事)。
怏怏不乐yàng: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姗姗来迟shān:形容来得很晚。
忧心忡忡chōng:忧愁的样子。
吞噬shì:吞食;并吞。
语无伦次lún:话讲得很乱,没有层次。
羸弱léi:瘦弱。
千辛万苦: 形容极多的艰辛劳苦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自己的威风

伟大的悲剧复述:
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阅读后想想:胜利和失败,在这里该怎样定义?冰雪覆盖的南极,吸引了一批批勇敢的探险家。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阅读后想想:胜利和失败,在这里该怎样定义? 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绝对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当初,他们一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超人的力量。而现在,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皮肤不受损伤、为了自己终将死去的肉体的生存、为了没有任何光彩的回家而斗争。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阅读那几天的日记是可怕的。天气变得愈来愈恶劣,寒季比平常来得更早。他们鞋底下的白雪由软变硬,结成厚厚的冰凌,踩上去就像踩在三角钉上一样,每走一步都要粘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他们往往一连几天畏缩不前,走错路,每当他们到达一个贮藏点时,就稍稍高兴一阵,日记的字里行间重新闪现出信心的火焰。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他还在继续进行着自己的科学观察。他的雪橇上,除了一切必需的载重外,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然而,人的勇气终于渐渐地被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所销蚀。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他们的脚早已冻烂。食物的定量愈来愈少,一天只能吃一顿热餐,由于热量不够,他们的身体已变得非常虚弱。一天,伙伴们可怕地发觉,他们中间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对他怎么办?把他抛弃在这没有生命的冰原上?不。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毫不迟疑地迅速赶到下一个贮藏点,要不然……从日记里看不出斯科特究竟打算怎么办。2月17日夜里1点钟,这位不幸的英国海军军士死去了。那一天他们刚刚走到“屠宰场营地”,重新找到了上个月屠宰的矮种马,第一次吃上比较丰盛的一餐。 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最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非常之少。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他希望以后会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又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21 伟大的悲剧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只要对南极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二、问题研究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且唯一无土著人居住的大陆。又称第七大陆。 位于地球最南端 , 与其他大陆隔南大洋相望,是地球上最偏远、最寒冷、领土主权悬而未决的大陆。
地理 南极洲为通 常 所说的南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南部水域所包围 。 与南美洲最近的距离为965千米,距新西兰2000千米、澳大利亚 2500 千米、非州南端 3800 千米。总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中国与印巴大陆面积的总和,居世界第五位。整个南极大陆被一巨大的冰盖所覆盖。平均海拔2350米。南极横断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东南极冰盖最高点为4100米。西南极的文森山海拔5140米,是南极最高峰。

水资源
南极洲 98% 的地域被一个直径 4500 千米的永久冰盖所覆盖,其冰架延伸到其周围的海域,夏季冰架面积为 265 万平方千米,冬季可扩展到南纬55°,面积达1880万平方千米;冰盖平均厚度为2000米,最厚处达4750米;冰盖总贮冰量为2500万立方千米,占全球冰总量的90%,如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50~60米。

气温
南极素有寒极之称,其低温的最根本原因是冰盖将80%的太阳辐射反射掉了,大陆永久冰封雪盖。南极仅有冬夏两季之分,4~10月为冬季,11~3月为夏季,沿海地区夏季月均气温0℃左右,内陆地区为-35~-15℃ , 冬季沿海月均气温为-30~-15℃,内陆地区为-70~-40℃;位于东南极的前苏联东方站在1983年6月记录到的最低温度为-88.3℃。气温随纬度和海拔的增高而下降,东南极比西南极低。南极虽然贮存了全球 75% 的淡水 ,但因其以永久固态方式存在,故南极异常干燥,有白色沙漠之称。沿海地区年降雪量相当于900毫米,而内陆仅为50毫米。在南纬 50°~70°南大洋水域,低压气旋不断,有时环南极水域中的低压气旋可同时有6个之多,并自西向东运动,风速可达85千米/小时。南极大陆的冷空气自海拔高的极点地区向地势较低的沿海区运动,形成强烈的下降风,风速最大可达300千米/小时。
3000万年前南极是个气候温和、草丰林茂、动物成群的大陆。到了2800万年前,冰盖逐渐形成,绝大多数动植物便绝迹了,已不存在高等动物和开花植物,仅有 340余种植物,其中包括200多种地衣、85种苔藓、28 种伞状菌和25种欧龙牙草。沿海有两种显花植物和近千种海藻。南极陆地上仅有一些微生物和少数无脊椎动物生存于植物丛、地衣、泥沼中。在南极发现的无脊椎动物有 387种 。与南极大陆贫乏的生物种类相比较,南大洋生物资源异常丰富,其生态系中有个稳定的食物链即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磷虾→乌贼、鱼类→企鹅、鸟类→海豹→鲸 ; 磷虾是南大洋食物链中关键的一环,其总贮量为6.5亿吨;除此 ,乌贼贮量为 1亿吨和近2万种鱼类。南极共有21种企鹅 , 大都生活在南纬 45°~55°地区。

矿物
根据近 30 多年在南极进行地球物 理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和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对有亲缘板块拼接的结果证实,南极洲存在着丰富的煤、铁、石油与天然气。煤资源主要存在于南极横断山脉,为二叠纪煤,贮相较浅,煤块呈凹凸状。铁矿贮存于东南极的因德比地到威尔科斯地之间的地区,但是最大的铁矿在查尔斯王子山脉 , 其范围绵延数十千米 , 此外,南极洲还有金、银、铂、铬、锡、铅等多种金属矿藏。

地质
南极洲原是古冈瓦那大陆的核心部分。大约在1.85亿年前古冈瓦那大陆先后分裂为非洲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澳洲板块并相继与之脱离。大约在1.35亿年前非洲南美板块一分为二,形成了非洲板块与南美板块。大约在5500万年前澳洲板块最后从古冈瓦那大陆上断裂下来飘然北上,于是只剩下了南极洲。东南极与西南极在地质上截然不同。东南极是一个古老的地盾,距今约30亿年。而西南极是由若干板块组成,在地质年龄上远比东南极年轻。

探索
发现经过 18 世纪起,探险家们纷纷南下去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72~1775 年英国J.库克船长历时 3年8个月,航行97000千米、环南极航行一周,几次进入极圈 ,但他最终未发现陆地。
1819年沙俄派别林斯高晋率东方号与和平号两船,历时两年零21天分别在南纬69°53′、西经82°19′和南纬 68°43′、西经73°10′发现了两个岛。1823年2月英国人J.威德尔南下到南纬 74° 15′ , 创造了当时南下的最高纬度。1837年9月~1840年11月法国 D.迪尔维尔曾力图超过威德尔创造高纬度纪录未成,但他以夫人的名字命名他于 1840年1月19日发现的岛屿为阿德雷地,并命名其沿海水域为迪尔维尔海,后人还以其夫人的名字命名了一种企鹅,即阿德雷企鹅。随后,英国的J.罗斯于1841年驶入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罗斯湾,,但他为冰障所阻无法到达他预测的南磁极——南纬75°30′、东经154°。1908年英国的 E.沙克尔顿挺进到南纬88°23′,离南极点仅差180千米 ,但由于食品耗尽而折回。1909年 D.莫森 、E.戴维斯和 A.麦凯首次到达当时为南纬72°24′,东经155°18′的南磁极。1911年12月14日和1912年1月17日挪威的L.阿蒙森和英国的R.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先后到达南极点。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 找南方大陆 , 历史上把这一时 期称为帆船时代。20世纪初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尽管时间短暂,但人类先后征服了南磁 极和南极点 , 涌现了不少可 歌可泣的探险英雄。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英雄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50年代中期 , 人类在 南极探 险逐 渐用 机械设 备取代了 狗拉雪橇。1928年英国的H.威尔金驾机飞越南极半岛,1929年美国人R.伯德驾机飞越南极点,同年另一美国人L.艾尔斯沃斯驾机从南极半岛顶端飞至罗斯冰架。飞机在南极探险方面为人类宏观正确地认识南极大陆提供了可靠的手段,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机械化时代。从1957~1958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起至今,众多的科学家涌往南极,他们在那里建立常年考察站,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人们称这一时期为科学考察时代。

领土问题
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从 1908~1941年,共有7个国家先后对南极洲提出了领土要求 。1908 年英国首先宣布对西经20°~50°、南纬50°以南和西经 50°~ 80°、南纬 58°以南包括福克兰群岛(马尔维纳斯群岛)和南极半岛在内的扇形地块及其水域拥有主权 ;1923 年英国又对从东经 160°到西经150°、南纬 60° 以南的罗斯扇形地区提出领土要求并委托新西兰总督管理,这也是新西兰所要求的那块扇形大陆。实际上英国当时的真正企图是要将整个南极大陆纳入其版图。1929~1931年由澳大利亚人莫森率领的英-澳-新西兰联合考察队对上述地区进行了考察。接着,英国在1933年代表澳大利 亚对 南纬 60°以 南 、东经45°~ 136° 和东经142°~160°相当于南极大陆40%的650 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和水域提出了领土要求。
法国以他们的探险者最早发现阿德雷沿岸为由于1924年对东经136°~142°、南纬67°以南的一块狭长地域提出领土要求,1938年又重申并将这块地域延伸到极点和南纬60°。
1938年德国派测绘船对毛德皇后地一带进行闪电式考察,在6天半时间内用飞机对毛德皇后地 60 万平方千米的地区进行了航空调查与拍照,并每隔25千米空投一颗曲十字金属标记物。挪威在 1939 年1月也声明对东经 45°至西经 20°之间的地域拥有主权,但既没向南延伸到极点,也没有规定其北部边界的纬度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 德国舰艇以凯尔盖朗岛为基地在西南极水域时常出没拦劫商船和捕鲸船,从而突出了南美大陆与南极半 岛之间德 雷克海 峡的军事意义。为此,智利在1940年宣布对西经53°~90°之间、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阿根廷于1941年宣布对西经25°~74°、南纬60°以南的地域拥有主权;他们的依据是南美大陆与南极半岛地质上的亲缘关系、有效占领理论以及西班牙原来所宣称的对南极领土要求的继承。英国、智利、阿根廷3国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大部分地区相重叠,致使3国之间发生争论。英国于1947年和1955年为此上诉国际法院,但智利、阿根廷认为南极半岛是他们的领土,拒绝由国际法院审理。美国自30年代末开始,为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作准备 。1939年罗斯福总统即明确指示美国当时进行南极考察的人员在南极多设置一些美国标记物。伯德在其第三次考察时在无人要求的伯德地(玛丽·伯德地)两侧各建了一个站。美国在 1945~1947年间进行了代号为跃进的大规模考察,并在1948年邀请英、法、挪威、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阿根廷7国共同商讨南极问题,提出由 8 国共管或由联合国托管。但与会国中有6国坚持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 ,会议无任何结果。
上述8国的活动引起了苏联的关注。1950年6月8日苏联照会上述8国政府,表示不承认任何国家以任何方式对南极提出的领土要求,不承认在没有苏联参加的情况下做出有关南极的任何决定。前苏的坚决立场以及俄早期探险者(如别林斯高晋)在南极考察史中所占有的地位,使美、英等8国不得不重新考虑解决南极领土纷争的途径。
到20世纪40年代,英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新西兰 7 国已对83%的南极大陆提出了领土要求。其中澳大利亚、法国、新西兰、挪威4国互相承认各自的领土要求,阿根廷、智利、英国3国要求的领土互相重叠,各方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互不承认他方的主权要求;美、苏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的领土要求,同时保留他们自己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由于对领土要求的纷争,致使南极大陆成了多种矛盾的焦点。这些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在客观上需要制定一个多边条约以缓解各种矛盾与纷争。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2国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
南极条约体系 《南极条约》的主要内容为:禁止在条约区从事任何带有军事性质的活动 , 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冻结对南极任何形式的领土要求;鼓励在南极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各协商国都有权到其他协商国的南极考察站上视察;协商国决策重大事务的实施主要靠每年一次的南极条约的例会和各协商国对南极的自由视察权。中国于1985年5月9日加入南极条约组织,同年10月被接纳为协商国。《南极条约》有40个成员国,其中26国为协商国,14国为非协商国。
继《南极条约》之后,协商国又于1964、1972、1980年先后签订了《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南极海豹保护公约》和《南极生物资源保护公约》 ;1988年6月通过了《南极矿物资源活动管理公约》;1991年10月在马德里通过了《南极环境保护议定书》。《南极条约》和上述公约以及历次协商国通过140余项建议措施,统称为南极条约体系。1991年在马德里通过的《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中第25条规定,自议定书生效之日起50年内禁止在南极进行矿物资源活动,从而确保了南极大陆未来50年的和平与安宁,为全面保护南极、科学地认识南极奠定了基石。
1991年10月在波恩举行的第十六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通过了13项建议备忘录并发表了南极条约30周年宣言,重申《南极条约》的宗旨与原则:“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南极应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与目标。”宣言建议1991~2000年为国际南极合作10年。
南极条约组织非联合国机构。在198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马来西亚等国提出将南极问题列入联大议程,主张南极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应由联合国管理,但遭到南极条约协商国的一致抵制,因此尽管南极问题自1983年以后一直列在联大议程内,但未取得进展。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隶属国际科联,是专门组织、协调南极科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SCAR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以促进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国之间及其他国际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会期间还举行生物、地质、冰川、气象、高空大气物理、大地测量与制图、人体生理医学等学科的分组学术讨论会和南大洋生态与生物资源、海豹等方面的专家组会议。SCAR 自1958年成立至今召开过21次会议。1991年SCAR在德国不来梅举行大规模的南极科学大会,回顾、总结了30年来在南极研究方面各重大学科取得的进展。SCAR最重大的研究课题是“南极在全球地圈-生物圈计划中的作用”。SCAR 现有21个正式成员国和7个非正式成员国。中国在1986 年6月举行的第十九届会议上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并参加了第十九届以后的各届会议。中国也成立了与 国际SCAR相对应的中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的南极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为该委员会主任。中国极地研究所所长董兆乾在第二十一届SCAR会议上当选为副主席。
中国从1980年起派科学家到外国南极考察站同外国科学家一起开展南极科学研究,并于1985年2月20日在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上(南纬62°13′、西经58°58′)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后又在1988年底选定南极大陆另一端的达拉斯曼地区南纬69°22′、东经 76°22′处建立了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从 1984年起,中国已多次派出了考察队 。自第五次起 ,考察队兵分两路,一路奔向长城站,一路奔向中山站。中国在两个站上进行的主要考察项目有:地球物理、生物、地质、冰川、环境、气象、高空大气物理、人体生理医学等。1989年7月27日,由中、法、美、苏、英、日6国各1名队员组成的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从南极半岛出发,沿着过南极点、东方站最后到达和平站的最长路线,开始了仅靠狗拉雪橇和滑雪板横穿南极大陆的征途,历时219天,行程5986千米,1989年12月11日经过南极点时曾发表《南极宣言》,1990年3月3日国际横穿南极探险队胜利到达终点。

http://wenku.baidu.com/view/9b92d2f5ba0d4a7302763a7a.html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伟大的悲剧的预习~

1.教学目标


⑴速读,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新课标认为:生活中人们阅读的常见形式是默读,默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能力,不出声,不指读,就可能提高阅读的效率,而快速阅读就是一种高级的默读形式。


⑵写法,细心揣摩。认识了解作者撰写这篇传记文章的艺术手法,充分体味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面对这样一篇传记文学,我的教学出发点是学习了解作者在仅仅凭借探险者遗留的一些资料,作者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情感,运用细节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等手法,再现了这一段历史场景。所以,教学中重要的是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这篇文章,抓住课文重要信息,能够筛选概括提炼重点内容。


⑶体验,突出个性。培养正确的英雄观,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要特别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全面认识理解“悲剧”之中体现出来的“伟大”,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难点:认识文中使用的艺术手法,使得历史在作者笔下生动地再现。


课前准备:南极资料。


2.教学实录


师:没有刺秦,荆轲不能为后世所赞誉;不走华容,曹操不可能成就一世枭雄;不是滑铁卢,拿破仑不会如此名垂青史……失败,是紧紧伴随英雄之路的,正因为有了失败,英雄们的身世才格外悲壮,声名才格外显赫,眼泪才格外动人。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场撼人心动的悲剧,见证这场悲剧中的伟大的英雄。(板书题目)


师: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按照“人、时、地、事”来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生(1):我概括的是:1912年斯科特等5人在登上南极的返回途中遇难。


生(2):我概括的是:1912年以斯科特为首的探险队在征服南极途中败给了阿蒙森,返回途中遭遇不幸,5人全部遇难。


师:同学们概括得真好。或详细或简单,都能把握住这4个要素,“不幸”“遇难”这些词都很准确地传达出这最终是一出悲剧。那么,作者为什么又要在题目“悲剧”前加上“伟大的”这个词呢?同学们看能不能找到文中最经典的话语来诠释文章的题目。


生(3):我觉得应该是文章的结尾“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师:很好。大家找到了中心句,我们不妨把它分析一下:哪些地方照应了“悲剧”,哪些地方照应了“伟大”?


生(4):我认为“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照应了“悲剧”。


生(5):还有“心灵因此变得无比高尚”照应了“伟大”。


师:是的,斯科特他们最终失败了,但是世人却给了他们和胜利者一样无尚的光荣,设立南极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伟大,失败中的伟大。你认为他们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


生(6):我觉得他们虽然知道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经先到达南极,但他们并没有半路返回,放弃他们的终点,这就是“执着的伟大”。


生(7):斯科特要忠实地履行“作证”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觉得能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师:设想他们不作证呢?是不是会对他们有利呢?


生(8):没有他们的作证,阿蒙特得不到世界的公认。


生(9):他们做一次伪证,他们的事业也许会走向巅峰。


师: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甚至都没有这样想过,这体现了他们身上的伟大之处是什么?


生(10):是伟大的诚实,值得我学习。


师:这一点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好的,继续。


生(11):生命都不能保证了,威尔逊博士还在进行科学研究,还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可见他们是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我觉得这点伟大。


生(12):我认为他们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们不愿像懦夫一样死去,就像文中写到的“骄傲的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生(13):他们不愿丢弃同伴。


师:是啊!面对死亡,如此的从容,坦然,多么悲壮,多么伟大的灵魂!


师:以此看来,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生(14):老师早就告诉过我们:“莫以成败论英雄”。


生(15):伟大并不在于最终成功还是失败,关键在于勇敢地对待失败。


生(16):诚信的人才有权利被誉为英雄。


生(17):悲剧中的英雄更值得钦佩!


生(18):为自己热爱的事业奋斗、献身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


师:非常精彩!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对英雄、对伟大的认识。虽然我们并不一定都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是只要我们执著、团结、坚毅、勇敢,敢于挑战,我们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那时我们看到的也将会是自己生命的华美与辉煌!


师:感谢这篇文章的作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他的文章给了我们感动,给了我们震撼。茨威格并没有亲临现场,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他能给我们再现当时的情景,并展示了如此大的感染力呢?仅仅是凭借探险队员遗留下来的资料吗?单凭这显然不够。你能从课文中看出端倪吗?


生(19):文中多次提到斯科特的日记。很真实。


生(20):我觉得作者丰富的想象很重要。因为文中有很生动的心理描写,这些心理活动让我们感受到英雄也是人,也有脆弱的一面。


师:你的想法很特别,能举个例子吗?


生(21):比如:“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害怕回家。”这一句我感觉到他们的那种失望、沮丧。


师:是“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文中多次提到他们的悲观绝望的心理,这样是不是抹杀了他们身上的英雄色彩?他们后悔了吗?


生(22):他们没有后悔过,也没有抱怨过。我觉得这样反而让我们觉得他们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英雄。


师:棒极了!你的回答非常精彩,为你鼓掌!(全班鼓掌)继续。


生(23):我认为为作者描写的南极的自然环境对表现“悲剧”很有效果。


师:自然环境的渲染对人物塑造有什么作用?


生(25):衬托出了人物的伟大。


生(26):我觉得最感动的是斯科特把“我的妻子”换成“我的遗孀”,这样的描写很细腻。


师:这其实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处吧!大家试着来找一找。


生(27):还有后面的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生(28):威尔逊博士在生命无保障的情况下,还拖着16公斤的珍重岩石样品这也是细节描写。


生(29):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向同伴要吗啡,这是不愿意拖大家的后腿,以自己的死来换取大家的生。


师:那么,作者是不是很平静、很客观地来写这篇文章呢?


生(30):不是。文中有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直接表达他自己思想的评价语言。像文章的结尾。


师:非常有见地。你们的回答让我见识到了其实平凡中也孕育着英雄!


师:茨威格运用它丰富的想象和充沛的情感,通过细节、环境、人物心理的生动描写,为遇难的探险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伟大的悲剧》既让我们享受到了艺术的精彩魅力,又让我们品尝到了精神的空前盛宴。我们所收获的不仅仅是震撼与感动,更是灵魂的一次洗礼,相信我们会受益一生!


师:其实对于任何文章我们都可以“横看成岭侧成峰”,对于斯科特的探险行为,你还有什么问题可思考,可品味的呢?课下作为作业写一篇探讨性短文。(例如重复探险的意义;探险与冒险的区别;为探险而献身的价值等等)谢谢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3.教学反思


教学本文之前我翻阅了好多资料,发现许多教学策略无一例外的把教学的全部精力投注到了对文章思想意义的挖掘和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上来了。固然,这是一篇非常好的德育教育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但是如果单纯的侧重这一方面,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不如说是一节政治课了。所以,怀着这样的想法,我把教学重点回归到语言文字这一文本化的东西上来,设计出让学生去琢磨体会作者茨威格为什么没有亲临现场,却会写出如此让人动容动情的文章来。其实就是要学生去捕捉重要信息,联系所学经验,内化为对作者写法的认识和概括。虽然这样的文体对于他们的自身运用还有些遥远,尽管有些地方还需要老师的适时点拨,但是最起码让学生明确了写传记文学的基本技巧,从为学生打下全面的文学功底这一点上来说是不无裨益的。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章,很多地方可以品味,比如:为事业献身重要还是保全性命重要,中国不是有句古话“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比如:探险和冒险有什么区别;再比如,既然探险队员不愿丢弃同伴,拒绝给奥茨吗啡,但是为什么看着他走出帐篷,明知道他要选择死亡,却无人劝阻等等。但是我深知,如果一节课面面俱到地去讲,等于什么都没有讲。所以只好把这方面的探索布置为作业,期待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新思想新发现。


教学这篇文章,有时真的感到困惑。我们需要学生速读,需要学生提取重要信息,但是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这么长篇幅的文章如果不是充分地做好了预习工作的话,即便让我们来准确地整理也非易事,所以课堂上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方法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即可,没有要求他们全部例举。这是不是所谓的“浅尝辄止”?但是如果很细的来分析,恐怕时间不够,学生能力也会有所限制。


4.专家点评


这是一篇很典型很成功的案例。目标设计注重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实录重点突出,照应目标,紧扣文本,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语文课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结合的特点。从师生的对话中,可以深切地体会到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体验了文章蕴含的思想美,而且明确了人物形象的美好、形象、感人是建立在作者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准确优美的语言和恰当的写作方法对人物的塑造上;教学反思是对实录的解说和深化,从中我们可以窥到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对教学方法选择的匠心。可以说,有了好的目标定位,有了对课文客观全面的理解,有了对教学方法恰当的选择,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是:教师在发挥其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同时,没有将更大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学生之间的合作性特点体现不够明显。这样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要中文的吧:

[分析教材]《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通过不同题材的学习,培养学生敢于探险的勇气,集体主义观念和为所热爱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地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 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突现悲剧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突破这一难点,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动机的不同,他们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也是独特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这种阅读主体的独特感受和体会,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

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文和人物。

(设计意图:以此导入课堂学习,创设凝重、沉思的气氛,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环节一:你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根据叙事特点理清故事情节:1912年英国探险队斯科特一行5人,为实现“到达南极点第一人”这一目标,满怀信心地奔向目的地,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捷足先登,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他们不幸遇难。

(设计意图: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章后的感受或心情。

板书学生说出的词语,比如:震撼、钦佩、崇敬。

(设计意图: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

环节三:文中哪些情节深深地打动了你?默读课文,圈划这些语句,并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应该会找到这些情节:1、接受为挪威人作证的任务。2、威尔逊博士临死不放弃科学观察。3、奥茨英雄似的死去。4、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5、斯科特的绝笔。如找不出教师引导和补充。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事件中的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环节四:小组选择最打动你的情节,讨论“是什么打动了你?”如果小组讨论时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记录下来提请班级交流解决。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讨论过程中要对重点的语段、句子,像“奥茨英雄似的死去”、“斯科特三人安静地死去”等情节中的语句要组织学生朗读,对关键词语要反复品读,以此加深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共同解决。在谈到“斯科特的绝笔”这一情节时引导学生想象斯科特给国家、民众、朋友、妻子、孩子可能写一些什么。

在对以上情节的感受和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思考“伟大的悲剧”课题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通过品读、朗读发展学生语言能力,通过对情节内容的想象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环节五:斯科特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而且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可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但他却赢得了胜利者都没有的尊重和赞誉。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败,我们该怎样面对呢?

最后送给学生三句话结束本课: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每个人注定都要经历一番失败的煎熬和且行且上的痛苦。

但只要经历,即使是失败的,也从不会是无益的。

•人可以失败,但不可以被打倒。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结语: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
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请同学们大声念出题目和作者。 (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整体感知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概括一下这个“英雄故事”呢? 生1:1912 年底,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们在归途中悲壮牺牲。 师:请坐。真勇敢,能够第一个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优质课教案
答: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 问题组: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答: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2、学生默读,感知情节,准备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注意文中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使复述情辞并茂。...(小组讨论,共同研讨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 3 教师小结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了这个悲剧,颂扬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

伟大的悲剧的预习问题
答:伟大的悲剧是犹太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著作之一,该作品通过描写斯科特一行人勇敢探索南极点,到达目的地之后却发现由阿蒙森为首的挪威探险队已经先于他们到达此地了,这让他们丧失了信心和来时的雄心壮志,最终因缺水,缺食物又缺热能而冻死在雪地里的事,赞扬了斯科特一行人为了祖国荣誉的不惜献身的精神和批判了发现他们自己...

伟大的悲剧课件人教版伟大的悲剧课件
答:关于伟大的悲剧课件人教版,伟大的悲剧课件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师:这是1986年1月28日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升空73秒后突然爆炸时的情景,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2、 这是2002年北大科考队和登山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时的照片,队员不幸遭遇雪崩,5人遇难。3、...

《伟大的悲剧》的练习答案
答: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2. 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正确答案是( )。A.比喻。生动...

伟大的悲剧中的中心句那些地方照应的悲剧哪些地方照应了伟大???_百...
答:其他类似问题 2017-12-12 伟大的悲剧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伟大,以悲在而.伟大的 6 2010-08-31 伟大的悲剧的预习 37 2013-06-28 在《伟大的悲剧》的这篇文章中,伟大在于什么地方?悲剧在于什么... 15 2012-04-26 《伟大的悲剧》 ①悲在什么地方,伟大在什么地方? ②主要内容 20 2017-05-29 “《伟大...

中学课文《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答:《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文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

伟大的悲剧说课稿
答: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过程设计] (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熟悉故事情节和人物。) 导入:课件显示“南极版图”突出南极点科学实验站的名称“阿蒙森---斯科特站”教师富有激情地介绍这个站名的来历,引出课...

七年级语文《伟大的悲剧》一课的问题!
答:故事情节:一.写斯科特一行人来到南极点,却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打算为胜利者作证。二.写五名队员在返回途中的情况。三.介绍斯科特的书信,表现了他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热爱之情。四.伟大的悲剧折射了英雄们高尚的心灵。请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