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审丑美学”? 审美和审丑的区别意义???

作者&投稿:宰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审丑美学
  1、审丑是对应审美而出现新词汇。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2、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家族中,“审丑”是一个新成员。人们用它来描述和批评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3、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
  4、周来祥说:“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力量的抬头,近代启蒙思潮和浪漫主义的兴起,美与丑日益尖锐对立,丑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5、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丑的问题日益显赫起来,这在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徐志摩说得更为强烈:‘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为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我的声调是象坟堆里的夜枭,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既然是一个杀尽了和谐的时代,当然诗人就要唱出不和谐反和谐的歌,写出不和谐的丑的艺术。”
  新时期文学创作对表现丑的热衷和文学批评中“审丑”概念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1、文革摧毁了人们曾经单纯而明亮的信仰,暴露了人性和政治的丑恶面;
  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对丑的描写和表现,西方美学和文论中的审丑理论,都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刺激和影响;
  3、社会的世俗化使丑的表现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与“审美”相对立的“审丑”有时甚至是一些人反崇高或躲避崇高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丑的描写是人的感性解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丑的展览强烈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它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对畸趣的奇怪需要,因而能产生特殊的商业效果。

    美学或审美学在近代发生了裂变,由狭义的审“美”转向审“丑”,这可谓“审丑学”的产生。那么,审丑学的基础何在?中外审丑学的历史又是如何发生、发展和演变的?所谓美丑辩证法都包含了哪些方面?艺术中的审丑又是如何体现的?审丑教育能否成立?这些问题都需要当代美学做出全面的回答。《美学审丑读本》特别指出审丑学建立在感性学的基础上,日益成为美学和艺术的重要方面,再也不能受到低估和忽视了。作为与美相对,与崇高、喜剧和荒诞等紧密关联的美学范畴,丑在美学或感性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汹涌而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之审丑,审丑学和审丑教育需要提到新的层面来加以考虑了。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家族中,“审丑”是一个新成员。人们用它来描述和批评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这种认识古已有之,但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和美学的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并没有给予“丑”充分的关注。
  90年代以后,人们对文学审丑现象和理论问题的思考显然要更深入一些,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分歧。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中,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审丑理论,因为“这种审丑理论的哲学思想带有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反社会性质。”他重宣了“审丑不能代替审美”和“化丑为美”的主张,所谓“化丑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7]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以往人们常常用“自然主义”这一概念批评文学中的写丑现象,就是从此立论的。董小玉的《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明显是张德林意见的翻版,文中列举了先锋小说的种种“审丑的范式”:1、对人物活动的肮脏环境的展览,2、对人物身体与精神的病态的描绘,3、对暴力、流血场面情有独钟的展示,4、对性的观赏式裸呈,5、对祖辈的挖苦和嘲弄。他认为先锋作家的审丑观带有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特质,“作者以冷漠的态度,关注人性的阴暗与残忍,无休止地炫耀丑、品味丑、欣赏丑,这就很容易把人引向虚无与绝望。”在他看来,文学必须走出审丑的泥潭重新回到审美的世界中去挖掘人性的光辉。
  因此,可以你这样来概括审丑美学:从主体的方面来讲,审丑是指个体对丑的否定性或作为否定性的丑的判断、品评、鉴赏、批判、宽容、改造等各种能力的总和。从客体方面来讲,审丑是指把握丑的否定性本质及其形态在社会历史中的演变和作用,其中包括作为否定性的客观对象的审丑活动本身。从主客体关系方面讲,所谓审丑是非和谐的对象在主体(包括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方面引起的否定性情感判断和否定性价值判断。审丑与审美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它影响和决定着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方法。

审丑是对应审美而出现新词汇。有人把审丑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也有人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
以一部《丑的美学》而被奉为现代丑学开创人的罗森克兰兹说,“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丑只能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作家应当具有“精神的明辨力”,要担负起义务与责任,以审美态度去审视、选择、提炼“丑”。只有当丑与恶成为被人掌握的积极力量,即通过对丑恶事物的厌恶,唤起对美与善的渴望与追求的时候,丑才能有审美价值。但对于不少中国作家而言,他们常常局限于对审丑这一形式的借用,而诸如卡夫卡等西方文学作品中在审丑的背后所蕴涵的对人性的深刻批判、对小人物的关怀、对人类个体精神的反思在他们的作品里却很少。而审丑的泛滥,过分渲染人性的阴暗丑恶,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对人性充满真、善、美,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叙写。
总之,当今文学作品中的审丑应当与审美相结合,并且以审美为最终目的,只有这样,审丑才会走出欲望痛苦的泥淖,化丑为美,焕发出新的生机。

什么是“丑”?
这个时代最卓越的文化评论家之一史蒂芬贝利娴熟精妙地将数个世纪以来的艺术、设计遗产和文化史串联编织在一起,探讨了丑以及与丑截然对峙的美。他对美丑本
质的论述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次发现之旅。丑是否只是肤浅的外在表征,或者说某种优美的工程技术精品——比如一架B-52轰炸机或一把0.45英寸口径的柯尔
特手枪,如果它们的功用是杀戮或残害生命,那么其同样也是丑恶的吗?什么是“堕落的艺术”?又为何被人们认为是堕落的?山脉为什么是自然的庄严崇高的表
现,而仅在两百年前,它们还被当作是令人厌憎的事物,要不惜一切代价来避开?纹身与犯罪之间,如果真有关联的话,那两者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为什么
会举办“世界上最丑犬只”大赛?最后也是终极的一个问题,如果世间根本没有丑,那么美又是从何而来?贝利以引人入胜,不时还诙谐逗趣、信手拈来的惯常风
格,探寻和阐释了万物的审丑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家族中,“审丑”是一个新成员。人们用它来描述和批评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这种认识古已有之,但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和美学的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并没有给予“丑”充分的关注。周来祥说:“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力量的抬头,近代启蒙思潮和浪漫主义的兴起,美与丑日益尖锐对立,丑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他的这一判断以王国维的戏曲史考证为依据,王氏曾经断定“丑始于明”。古优虽然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聪明,而“元明之后,戏剧之主人翁,以末旦或生旦应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由是角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恶之意。”的确,明清以后的文艺对崇高、丑和怪诞的表现有大量增长的趋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丑的问题日益显赫起来,这在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徐志摩说得更为强烈:‘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为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我的声调是象坟堆里的夜枭,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既然是一个杀尽了和谐的时代,当然诗人就要唱出不和谐反和谐的歌,写出不和谐的丑的艺术。”[2]广义上看,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不和谐反和谐的冲突性的确是现代文学的一大精神特征。丑的描写在现代作品中也呈现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鲁迅也说过“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若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3]这多少能表明五四作家对丑的描写还是有所限制的。
诚然,对丑的批判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阿Q的癞疤疮就曾经承载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社会文化意义。但在现代文论中,“审丑”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常用概念。现代文学批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比如现实主义、革命、大众化以及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的结合等等。长期以来,文学的特征在于使人们领略崇高、壮烈和悲愤,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和灵魂的洗礼。80年代以前,人们只知美学和审美概念,没有丑学和审丑之说。这就是80年代中期“丑学”和“审丑”的出场令人惊奇的原因。新时期文学创作对表现丑的热衷和文学批评中“审丑”概念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文革摧毁了人们曾经单纯而明亮的信仰,暴露了人性和政治的丑恶面;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对丑的描写和表现,西方美学和文论中的审丑理论,都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刺激和影响;3、社会的世俗化使丑的表现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与“审美”相对立的“审丑”有时甚至是一些人反崇高或躲避崇高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丑的描写是人的感性解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丑的展览强烈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它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对畸趣的奇怪需要,因而能产生特殊的商业效果。
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讨论丑的文章,如蔡子谔的《笑着向丑告别》、杨茂林的《美与丑的辩证法》等。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刘再复对鲁迅“丑学”的评论:“鲁迅是坚决主张暴露生活中的丑的,并在艺术实践中无情地撕毁丑恶的假面,他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的审丑力的对于丑恶的大审判家。他既反对遮蔽丑,主张正视丑暴露丑,又承认丑作为题材对象时的某种限制某种差别。”[4]到1986年,批评界开始引进西方审丑理论并尝试用“审丑”概念进行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刘东的《西方的丑学》概括地梳理了西方丑学的发展史:从希腊人“不准表现丑”的清规戒律到歌德的“魔鬼创世”,从雨果的“丑就在美的旁边”到现代“带抽屉的维纳斯”,现代主义的 “丑艺术”渐成主潮。“感性学就不再是一门专门研究美的科学,而是专门研究丑的学科了。”[5]尽管20世纪中国批评史上早已有人使用过“丑学”概念,如周木斋在1936年9月的《作家》杂志上就曾经发表过《“丑学”》一文,但刘东的介绍还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使“丑学”一词真正开始在文论界流播开来。作者提醒人们回到美学的最初命名“埃斯特惕克”即“感性学”上重新思考“丑”问题,“丑”与“美”一样是人类感性范畴,都是感性学的研究对象。在感性学的框架和感性的多元取向的诉求中,刘东找到了丑的位置和文学表现丑的合法性。1987年,董学文的《丑就在美的旁边――文学的审丑属性》和马以鑫的《新时期小说中的审丑现象》都使用了“审丑”概念。虽然他们对“审丑”的认识基本上是雨果浪漫主义的翻版,但提醒人们重视文学的审丑属性,并且初步分析了新时期小说的审丑现象。马以鑫把新时期文学中丑的表现分为三个阶段:1、历史丑,以《班主任》为代表;2、现实丑,以《沉重的翅膀》为代表;3、人之丑,以“陈奂生系列”和《绿化树》等为代表,并且认为审丑扩大了《爸爸爸》这类小说的内涵。[6]这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文学审丑现象的认识水平和历史局限。
90年代以后,人们对文学审丑现象和理论问题的思考显然要更深入一些,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分歧。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中,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审丑理论,因为“这种审丑理论的哲学思想带有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反社会性质。”他重宣了“审丑不能代替审美”和“化丑为美”的主张,所谓“化丑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7]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以往人们常常用“自然主义”这一概念批评文学中的写丑现象,就是从此立论的。董小玉的《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明显是张德林意见的翻版,文中列举了先锋小说的种种“审丑的范式”:1、对人物活动的肮脏环境的展览,2、对人物身体与精神的病态的描绘,3、对暴力、流血场面情有独钟的展示,4、对性的观赏式裸呈,5、对祖辈的挖苦和嘲弄。他认为先锋作家的审丑观带有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特质,“作者以冷漠的态度,关注人性的阴暗与残忍,无休止地炫耀丑、品味丑、欣赏丑,这就很容易把人引向虚无与绝望。”在他看来,文学必须走出审丑的泥潭重新回到审美的世界中去挖掘人性的光辉。

什么是“审丑美学”?~

在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家族中,“审丑”是一个新成员。人们用它来描述和批评8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大面积写丑现象。 通用的《美学原理》一般这样界定“丑”:“丑”作为一个美学概念,与“美”相对,指人与客观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历史地形成的一种否定性关系。丑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对象,它唤起人们一种否定性的审美体验。这种认识古已有之,但由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中和美学的长期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并没有给予“丑”充分的关注。周来祥说:“明中叶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力量的抬头,近代启蒙思潮和浪漫主义的兴起,美与丑日益尖锐对立,丑逐渐为人们所重视。”[1]他的这一判断以王国维的戏曲史考证为依据,王氏曾经断定“丑始于明”。古优虽然外貌丑陋但心地善良聪明,而“元明之后,戏剧之主人翁,以末旦或生旦应之,而主人之中多美鲜恶,下流之归,悉在净丑。由是角色之分,亦大有表示善恶之意。”的确,明清以后的文艺对崇高、丑和怪诞的表现有大量增长的趋势。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丑的问题日益显赫起来,这在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徐志摩说得更为强烈:‘我的思想是恶毒的,因为这个世界是恶毒的,为的灵魂是黑暗的,因为太阳已灭绝了光彩,我的声调是象坟堆里的夜枭,因为人间已经杀尽了一切的和谐。’既然是一个杀尽了和谐的时代,当然诗人就要唱出不和谐反和谐的歌,写出不和谐的丑的艺术。”[2]广义上看,这种看法并没有错,不和谐反和谐的冲突性的确是现代文学的一大精神特征。丑的描写在现代作品中也呈现更为明显的上升趋势。然而,鲁迅也说过“世间实在还有写不进小说里去的人。倘若进去,而又逼真,这小说便被毁坏。”“譬如画家,他画蛇,画鳄鱼,画龟,画果子壳,画字纸篓,画垃圾堆,但没有谁画毛毛虫,画癞头疮,画鼻涕,画大便,就是一样的道理。”[3]这多少能表明五四作家对丑的描写还是有所限制的。 诚然,对丑的批判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阿Q的癞疤疮就曾经承载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的社会文化意义。但在现代文论中,“审丑”并没有因此成为一个常用概念。现代文学批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比如现实主义、革命、大众化以及革命的浪漫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的结合等等。长期以来,文学的特征在于使人们领略崇高、壮烈和悲愤,给人一种崇高的美感和灵魂的洗礼。80年代以前,人们只知美学和审美概念,没有丑学和审丑之说。这就是80年代中期“丑学”和“审丑”的出场令人惊奇的原因。新时期文学创作对表现丑的热衷和文学批评中“审丑”概念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1、文革摧毁了人们曾经单纯而明亮的信仰,暴露了人性和政治的丑恶面;2、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对丑的描写和表现,西方美学和文论中的审丑理论,都对中国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刺激和影响;3、社会的世俗化使丑的表现获得了某种合法性和独立性,与“审美”相对立的“审丑”有时甚至是一些人反崇高或躲避崇高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丑的描写是人的感性解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丑的展览强烈刺激了人们的感官,它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尤其是对畸趣的奇怪需要,因而能产生特殊的商业效果。 80年代初,出现了一些讨论丑的文章,如蔡子谔的《笑着向丑告别》、杨茂林的《美与丑的辩证法》等。值得人们注意的是刘再复对鲁迅“丑学”的评论:“鲁迅是坚决主张暴露生活中的丑的,并在艺术实践中无情地撕毁丑恶的假面,他也是一个具有深刻的审丑力的对于丑恶的大审判家。他既反对遮蔽丑,主张正视丑暴露丑,又承认丑作为题材对象时的某种限制某种差别。”[4]到1986年,批评界开始引进西方审丑理论并尝试用“审丑”概念进行当代文学批评实践。刘东的《西方的丑学》概括地梳理了西方丑学的发展史:从希腊人“不准表现丑”的清规戒律到歌德的“魔鬼创世”,从雨果的“丑就在美的旁边”到现代“带抽屉的维纳斯”,现代主义的 “丑艺术”渐成主潮。“感性学就不再是一门专门研究美的科学,而是专门研究丑的学科了。”[5]尽管20世纪中国批评史上早已有人使用过“丑学”概念,如周木斋在1936年9月的《作家》杂志上就曾经发表过《“丑学”》一文,但刘东的介绍还是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使“丑学”一词真正开始在文论界流播开来。作者提醒人们回到美学的最初命名“埃斯特惕克”即“感性学”上重新思考“丑”问题,“丑”与“美”一样是人类感性范畴,都是感性学的研究对象。在感性学的框架和感性的多元取向的诉求中,刘东找到了丑的位置和文学表现丑的合法性。1987年,董学文的《丑就在美的旁边――文学的审丑属性》和马以鑫的《新时期小说中的审丑现象》都使用了“审丑”概念。虽然他们对“审丑”的认识基本上是雨果浪漫主义的翻版,但提醒人们重视文学的审丑属性,并且初步分析了新时期小说的审丑现象。马以鑫把新时期文学中丑的表现分为三个阶段:1、历史丑,以《班主任》为代表;2、现实丑,以《沉重的翅膀》为代表;3、人之丑,以“陈奂生系列”和《绿化树》等为代表,并且认为审丑扩大了《爸爸爸》这类小说的内涵。[6]这反映了那个时期人们对文学审丑现象的认识水平和历史局限。 90年代以后,人们对文学审丑现象和理论问题的思考显然要更深入一些,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分歧。张德林在《关于文艺的审丑与价值判断》中,提出不能照搬西方的审丑理论,因为“这种审丑理论的哲学思想带有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的反社会性质。”他重宣了“审丑不能代替审美”和“化丑为美”的主张,所谓“化丑为美”就是把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中的美,“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7]这种观点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以往人们常常用“自然主义”这一概念批评文学中的写丑现象,就是从此立论的。董小玉的《先锋文学创作中的审丑现象》明显是张德林意见的翻版,文中列举了先锋小说的种种“审丑的范式”:1、对人物活动的肮脏环境的展览,2、对人物身体与精神的病态的描绘,3、对暴力、流血场面情有独钟的展示,4、对性的观赏式裸呈,5、对祖辈的挖苦和嘲弄。他认为先锋作家的审丑观带有否定一切、怀疑一切的特质,“作者以冷漠的态度,关注人性的阴暗与残忍,无休止地炫耀丑、品味丑、欣赏丑,这就很容易把人引向虚无与绝望。”在他看来,文学必须走出审丑的泥潭重新回到审美的世界中去挖掘人性的光辉。

什么是美?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简而言之,美是使人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不能用概念来规定和判断,生态美学认为,自然界与社会中的一切,凡是有利于人的生命发展的,就是美的,人对自然、他者和社会的审美体验,是人生存的必要基础,有美的存在就有丑的存在,丑代表人性的负面,是与美相比较、相对立而存在的生活样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扭曲与异化。我们通过审的活动来对事物的美丑做出评判,审美和审丑都是主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们是非功利的直观感受活动,美与丑都是非测定性的,它们的这种特性是来自审美和审丑的主观性和美丑的形象的生命增长性,审美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掌握方式,是人与世界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按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观点,就是“审美客体”(对象)激起“审美主体”特殊的、神圣的、高尚的“审美感情”的关系,在美学范畴里,审美规范被分为四类:优美、崇高、滑稽和丑怪,所以说丑化也被看做是一种审美规范,审丑被看作是“审美疲劳”的产物,我认为审丑本身就是审美的一种表现形式,之所以出现丑的心理特征,是因为美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对事物的感受可以在美与丑之间转换。对待美与丑,我们应该有客观、宽容的心态,有平和、正确的眼光,在我们睁开双眼将目光投向世界时,世界也就会染上“我”的色彩。人多有爱美之心,而少有爱丑之心。美的事物,往往让人珍爱、留恋;而丑的事物,则往往让人唾弃、避之为恐不及。尽管审美往往离不开审丑,但是审丑必然是为了审美,丑主要是作为美的陪衬存在的,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把丑和恶混淆在一起,因此丑就不可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早古希腊时期,以美为中心的审美传统已经根深蒂固,美是一种最深的审美信仰,甚至他们认为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时依然是避免丑的,本文将要讨论当代的艺术的审美观和审丑观。

中国警察影像的特征
答:警察影像美学的存放空间 我们已经看到,从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商业主义与娱乐风潮开始肆无忌惮地对严肃美学进行破坏性“手术”,而审丑美学的崛起则显示出对严肃美学与国家主义美学进行颠覆的浓厚兴趣。这些现象都在提醒主旋律必须对严肃美学与警察影像、身份进行还原或者修复,而在观众的内心深处也深深渴望那些崇高、浑沉、...

日韩动漫入侵,对社会的影响有多少好处?有多少坏处?尤其对孩子。_百度...
答:欣赏者通过思维活动对这种不协调和出乎意料的状态下,产生审美的愉悦和快感,并形成了审美情趣。 漫画既是讽刺与幽默的艺术,也是悖缪和逆向思维的艺术,漫画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它以丑的形态开始,却已获得美的愉悦结束,因此也有人称漫画为审丑艺术。众所周知,美与丑是相对立的,但是他们又可以互为...

美学审丑读本作者简介
答:王洪岳,这位杰出的学者出生于1963年,籍贯山东济南,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他是一位双博士,分别持有山东大学文艺学博士学位和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后学位。他曾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副教授,以及文艺学硕士生的导师,对教育事业贡献显著。在学术生涯中,他曾在济南大学文学院担任学术委员,展示了他在...

暴力美学是美学的一种么?
答:属于美学,在美学的范围之内。理论上讲,暴力美学属于西方审丑文化视角的延续。与西方传统美学即审美主义相对,体现了西方二元论思想。进入现代后,暴力美学被应用在电影当中,作为一种电影语言被发扬光大。这种趋势也象征着现代文明的另类与叛逆。

现代舞完全处于审丑范围内。()
答:现代舞完全处于审丑范围内。这句话是错误的。现代舞(Moderndance),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

世纪之交的先锋文艺如何改变中国文艺发展之路?
答:在新世纪美学的视野下,本书以感性学为理论基石,融合了西方和中国古代审丑学的智慧,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先锋文艺进行了深度剖析。它揭示了先锋文艺的诞生背景,强调其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形式特征,以及它在中国文艺和美学领域所引发的深刻变革。书中指出,先锋文艺在世纪之交的崛起,对中国传统文艺模式...

求06年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美学的串讲笔记!
答: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 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什么叫破鞋?
答:“破鞋”一词据说来源于旧北京著名的八大胡同。即出卖肉体的女人,在住宅兼工作室的大门外,挑挂一只绣花鞋,做为幌子。日久天长,风吹日晒,那只绣花鞋就成了“破鞋”。于是“破鞋”就成为一种代称。俗指私娼或乱搞不正当男女关系偷情作风不正的女人。《锺馗斩鬼传》第八回:若论他的本领,倒也跳得...

美颜技术的普及对社会的审美是好处还是坏处
答:这个一般是好处,因为这是科学的进步。

美的历程
答:李泽厚是排斥“审美”这个词的,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立面,也不是评论者。”朱光潜是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讲美,讲美的标准。比如大家对美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这个共识的标准是什么?审美和审丑,在各个历史时期,大环境和小环境内都有一定社会责任。这也是现在讲美,提倡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