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镇观花~对王阳明理学的分析。(自身感悟) 为什么薛定谔的猫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作者&投稿:鄢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首先这个故事(又叫岩中花树)总被某些人说是与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一样,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不对的。举一个类似的唯物主义实验叫薛定谔的猫。 http://baike.baidu.com/view/29616.htm薛定谔猫佯谬是一个设计巧妙的理想实验:将一只猫关在箱子里,箱内还置有一小块铀、一个盛有毒气的玻璃瓶,以及一套受检测器控制的、由锤子构成的执行机构。铀是不稳定的元素,衰变时放出射线触发检测器,驱动锤子击碎玻璃瓶,释放出毒气将猫毒死。铀未衰变前,毒气未放出,猫是活的。铀原子在何时衰变是不确定的,所以它处于叠加态。薛定谔挖苦说:在箱子未打开进行观测前,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中之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有人打开箱子看一眼才能决定猫的生死。这个理想实验的巧妙之处,在于通过“检测器-锤子-毒药瓶”这条因果链,似乎将铀原子的“衰变-未衰变叠加态”与猫的“死-活叠加态”联系在一起,使量子力学的微观不确定性变为宏观不确定性;微观的混沌变为宏观的荒谬——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两者必居其一,不可能同时既死又活!难怪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听到薛定谔猫佯谬时说:“我去拿枪来把猫打死!” 这个屋里实在在哲学也很重要:王阳明可以说你不看花时,这花处于存在于不存在的叠加状态,当你看此花时,此花存在了,与你的心有关。也就是不看花,花处于存在于不存在的叠加状态,只有看了才知道花是否存在,但花是否存在,只有你去看才能知道、验证,但是花是否存在却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只能验证它是否存在!如果王阳明懂量子论,他多半会说:“你未观测此花时,此花并未实在地存在,按波函数而归于寂;你来观测此花时,则此花波函数发生坍缩,它的颜色一时变成明白的实在……”测量即是理,测量外无理。 爱因斯坦名言“月亮是否只在你看着他的时候才存在?”。这稍稍偏离了本意,准确来说,因为月亮也是由不确定的粒子组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转过头不去看月亮,那一大堆粒子就开始按照波函数弥散开去。于是乎,月亮的边缘开始显得模糊而不确定,它逐渐“融化”,变成概率波扩散到周围的空间里去。当然这么大一个月亮完全融化成空间中的概率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不过问题的实质是:要是不观察月亮,它就从确定的状态变成无数不确定的叠加。不观察它时,一个确定的,客观的月亮是不存在的。但只要一回头,一轮明月便又高悬空中,似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王守仁强调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王守仁认识到,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纯理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理性的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中。这种体验既非感性直观又非逻辑理性的心理活动,而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如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意志等内心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体验亦即是生命体验,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的“至乐”境界。正是这审美体验,无生命、无意义的自在之物才可成为审美对象,世界才会向我敞开,意义才能生成,同时,我的心灵也会得到提升,我的存在价值才能被确证。就此,王守仁以观花为例作了很形象的描绘: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依认知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的灵明的投射,是我的灵明的延伸和另一体。同时,作为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明也只能是无限的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其同体,一气流通,不可间隔。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感召,就表明其体验美学关涉到人的终极关怀。作为审美对象的天之高远和地之深广,其自身是无法体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到了宇宙之无限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王守仁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圣人、常人初非有别。只是常人不能象圣人那样有“真乐”,主要在于自寻忧苦迷弃,为世事所累,不能保持一种澄明的“虚灵”心境状态。这种‘虚灵”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虚灵”不是无知无识的空虚,而是一种“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的那种精神充实、不为世迁所累和自由的状态。由此,一旦体悟到“良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那活泼泼、怡悦自得的‘孔颜之乐”也就朗现了。为此,他提出了审美体验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自去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所谓“觉”就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是自我醒悟,对人生真谛的瞬间把握,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升华。又说:“可知是体来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是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的。”如果前者“觉”只注重了“顿悟”方式的话,那么,这里“体”则关注的是那种渐进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的方式。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或把握,都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过程。对作为“至乐”境界的“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前述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和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人生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综上所述,王学由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使其美学具有典型的体验美学特色。这种体验美学是以“至乐”境界为目标,强调超然的与天地同体,美善合一,美丑自融的“孔颜之乐”。美是礼的感性显现。这种体现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美(至乐)只能在审美体验中把握。在审美体验中,审美主客消融,世界向我敞开,生命意义的瞬间生成,我的存在被确证。这种体验以“虚灵”为前提,有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而细细品味人生、社会、历史更是王守仁所崇尚的。至此,我们可以说,王守仁的美学是体验美学。正是这种体验美学,王守仁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了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谁能告诉我“岩中花树”这个故事怎么理解~

一段值得怀念和纪念的岁月看着别人为这城市中的回忆或开心或痛苦,或由痛苦到重获幸福,自己怎样都是一个旁观者,没有引以为傲的故事,没有博人同情的经历,没有不能碰触的地点,局外人的孤独

客观上来说,是。
这个试验只是想讲明量子环境下的一个道理,
不过在现实世界中,那只猫早就死翘翘了。
所谓的非死非活,只是一个主观定义而已。

南镇观花~对王阳明理学的分析。(自身感悟)
答:1、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2、根据王阳明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

南镇观花~对王阳明理学的分析。(自身感悟)
答:王阳明心学四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意思:心正,何须上帝,念邪,上帝又能奈何,善恶皆决于自我,与他物无关。花虽在,但你心中无花,那对你又有何意义。心中有花对你来说才是真正的花。也就是事物决于自我,你想做什么,想好还是想坏...

南镇观花~对王阳明理学的分析。(自身感悟)
答:这个屋里实在在哲学也很重要:王阳明可以说你不看花时,这花处于存在于不存在的叠加状态,当你看此花时,此花存在了,与你的心有关。也就是不看花,花处于存在于不存在的叠加状态,只有看了才知道花是否存在,但花是否存在,只有你去看才能知道、验证,但是花是否存在却不是你可以决定的,你只能验证它是否存在!如果王阳明...

“阳明观花”:悟透后,发现原来还可以如此看人生,观世界
答:世间万象,其实都在于你是否用一颗“本心”去体验融会。在王阳明看来,这个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抽取“真”,弄权耍奸,虚伪掩饰,只剩下皮囊一副;抽取“真”,花开花谢无关己身,不知人事变迁,落得心眼两芒,终其一生,全无所得。人心中有善有恶,有趋炎附势,有高洁自傲。唯有不...

对王阳明的看法正确吗? 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中,对王阳明“格...
答:回答:1.按照科学研究的思维看是正确的,王阳明(假设他现在是一个科学家)格竹,也许会发现竹子随着时间,季节有什么变化,竹子上有什么其他生物等······可以说是在实践,并不是如今中国教育下学着理论不去实践2.按照哲学······那就变化万千了。王守仁(守仁格竹,就用先生原名吧)为什么要格竹?因...

王阳明的面对花开的观点是正确的吗
答:2、要理解王阳明的这句话,就理解王阳明的思想体系: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惟求其是。心即理,反对的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反对的是理学提倡的先格求理然后再行动的观点;致良知,是知行合一所要达成的目标和做事原则;惟求其是,说的判断标准。心即理,说的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知行合一...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
答:道理: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上面这句名言出自《传习录》。据说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
答:相同点:都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主张维护封建伦理制度。(一点2分,共4分)不同点: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心学强调人的主体感受是万物的本源,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心学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点2分,共4分) 试题分析:(1)...

王阳明是怎样发展理学的
答:王守仁认为既然知道这个道理,就要去实行这个道理。如果只是自称为知道,而不去实行,那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识是离不开实践的。比如,当知道孝顺这个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和关心;知道仁爱的时候,就已经采用仁爱的方式对待周围的朋友,真正的知行合一在于确实的按照所知在行动,...

如何正确看待王阳明的“此花与汝同归于寂”?
答:“此花与汝同归于寂”属于王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它的意思就是花朵的存在是由于内心的感知,心就是理,天下的一切都存在于心中,对于外界事物的探索要发于心,之后才能致良知,进而让“知行合一”,这是影响了无数人的伟大理论。“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是出自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