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谁能对这句话作一个深入的解释?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

作者&投稿:红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经常有人提到禅宗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与见山见水的公案,不妨在此再加一番讨论。

这个公案,系出于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他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佛家称明师日善知识),有个人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大众!者三般见解,是同是别,有人缁素,(代表黑白分明)得出,许汝亲见老僧。”

因为禅宗有了这段公案的流传,所以后世学样与现在国内外谈样的人,便拿它做为参禅的把柄,有人说这就代表了禅宗的三关之说;也有人说,必须做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工夫以后,再翻一个身,仍然达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便是大彻大悟的境界。

其实,这些所说,毕竟还是影响之谈,似是而非的见解,第一须要明了这是惟政样师一个人用功的经验谈,至于惟政禅师本人,究竟是否已经大彻大悟,你先不能凭空架造,就代他作主观的确定,他第一阶段所说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当然代表了所有的人们,在未学禅道以前,都是如此,看山河大地,物理世界的种种人物环境,历历分明,并不须要加以解释。

第二阶段所说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倒是百分之百,的的确确是真实用过禅定工夫的境界;如果是一个真正用过禅定工夫,而且方法与修证程序,以及身心内外的操持行履,丝毫不错,久而久之,便会使身心气质,大起变化;于是两眼神光充足,神凝气聚,目前亲眼所看到山河大地等等的物质世界,自然而然的都像在开眼作白日梦一样,犹如一片浮光掠影,觉得这个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梦幻般存在,并不真实,看人也好像只是一个机械的作用一样。

不管学禅或修道的人,许多人到了如此地步,便认为是真道,实际这种境界,与道毫不相干,这是因为身心在静定的工夫中久了,心力与生理的本能,消耗减少了,精力充沛了,致使头脑神经系统起了类似充电的变化,于是看去面前的万物景象,犹如恍恍惚惚,并无实质的感觉。例如一个大病以后虚弱的身体,或者将死之际,视力涣散的情形相似(当然啰!我举例所说的病情与死亡前的现象,并非就是代表修习禅定的人见山见水不是山水的境界,只是相似的比方,一是因病因死而有,一是因精神与生命活力充沛而生,并非完全一样)。

但是你不要忘记,这种现象,只是生理器官的感觉不同,能够使你生起这种感觉知觉的,还是你的意识思谁的作用,如果你认为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便是参禅修道的好景象,那还马马虎虎可以,倘使认为这个便是道,那你还不如吃一粒L.S.D.的幻想药,或者吃不过量的安眠药,岂不也有相同之妙吗?你能说这便是道吗?

现在国内外许多参排与谈禅的人,每每提到这事,所以不能不加以说明,以免误人歧途,平白地陷害了一个有用之身。至于推政禅师第三阶段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一说,当然是表示他已进一步的禅境,所以他自己说得个休歇之处;倘使单凭这几句话,就算是大彻大悟,那你不如放心去睡一大觉,起来一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岂不更来得直截了当而痛快吗?

所以读禅宗的典籍与公案,实在不太容易,千万不要被断章取义蒙混过去,必须要亲自求证一番,方知究竟,如果我们把这一段专指用工夫的公案补充完善,那便需要引用一句唐代南泉禅师的话:“有人看目前一株花,如梦中相似”,才可以接近禅宗末后撒手的工夫,总之,这一则公案,还是只对禅宗工夫方面而言,并不完全关于悟道的见地。

http://book.tiexue.net/content377570/

表象、意识、自由——我想这是人认识世界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表象世界,通过身体感官了解客观存在。
第二阶段是意识世界,更多是主观的投射。补充南师的说法,我认为这一阶段的本质并不是虚幻而是怀疑,怀疑以往的认知,是极为重要的探索过程,是为了获得真正的“知”。
第三阶段是自由世界,完成对自我的认识。至此,身体和灵魂已拥有了独立、清澈和宁静,一切无可无不可,山水可以是山水,只管远观近赏走进去,与我无妨,透过山水我还是我,山水也可以不是山水,是或不是之间来去自由。

对现在的人来说,那算是一种对事物的认知方式。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说对事物本身的第一映像,对事物的初步了解。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说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透过事物的本质能触类旁通,这时已不仅限于事物本身。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是说把思绪进行整理,把所获得的理解又能运用到对最开始了解的事物上,能得到更深刻的见解。

其实就是一幅画

3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你见或者不见我,我都在那里。这句话想表达什么意思?~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了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就是说,禅把人对自然的认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说的是人们在初次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学会了什么是山的形态,什么是水的形态,看到他们各自的表达形式,有了山和水的概念,并以这个概念为标准和原则,来衡量看到的山水。
第二层的是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观察者以先期学习来的固有的思维模式来观察新的现实。如果发现山的形态不是第一次看到的名山大川,水不像第一次看到的大江湖海,就认为这不是山,不是水。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定因素,一切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似假,就像红楼梦中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山不再是原来意义的山,水也不是原来意义的水。 随之而来的有一份迷惑、彷徨、痛苦、挣扎和思考。
第三层次是禅教的最高境界。“看山乃是山,看水乃是水。”这是认识的高境界,认知者对山水有了更高境界的理解,不以高矮大小形态认定山和水的特性,而是以更抽象和本质的特点来判断山、水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不追求形似,更看重神似。
因而看到不同形态的山水,都能认识。到了抽象和随心所欲的境界。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

扩展资料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彻悟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三重境界,曾被人拿来喻示人生的三重境界。现在的年轻女性们也经历着做女人的三重境界。
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即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学着做秉持传统的淑女;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阶段,即是渐渐独立、自我觉醒的时候,开始叛逆,开始走与母亲她们不一样的路线,坚决不做淑女,因为她认为淑女最没有竞争力;
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阶段,即是在折腾得受尽了伤,等到成家、为人母的时候,才发现好女人的标准,原来还是淑女,只有淑女才具备持久的竞争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蓝志勇:谈中国公共管理学科话语体系的构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做淑女才有竞争力

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形容人在少年时,什么事都是真实的,没有欺瞒,看到什么就说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形容人到中年,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形容人们步入老年,反省自己的大半生,忙忙碌碌能更真实的看到自己的人生,清醒的认识这个世界,也更有一种豁达的心态,于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扩展资料:
从哲学上看,人们的认识,有待于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深化。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经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精取精的过程,所以,看山不是山。
还体现了,人们的认识过程,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秩序。是矛盾特殊性与矛盾普遍性的相互联结,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

人生的三重境界是啥意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答: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就是,看见山就认为是山,看见水就认为是水。我们在来到世界的最初都是处于这种境界,是人性最本真的时刻。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便是说的此时。处于这个境界的人一般是还不谙...

什么叫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答: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出自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语,原文如下: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答: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 进入怀疑、批判阶段,疑团满腹,眼前是假象。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 - 经验证、分析后获得领领悟和证明,疑虑解除。为道“三见”之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只是山、不是山、还是山,这...

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再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
答: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很好理解,山也好,水也好,没什么变化,也就是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句就有点意思了,打个比方就像看人一样,看其相貌是其次的,要往深处看,看出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句话怎么理解?
答:青源惟信禅师讲到自己修佛悟道的历程时说:“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依然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从哲学上看,人们...

请问: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答:公案系出于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他

初看时,山是山,水是水;再看时,山不是,水不是水;最后,发现山还是山,水还...
答:此为佛家修炼的三个层次, 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此为修炼伊始,只能见到事物的表象. 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此为达到一定境界后,可由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不为肉眼所迷惑. 三.见山(仍)是山,见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答: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它的字面意思就是你见到山便是山,见水便是水,我今天又读懂了它的另一个另一个含义。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不只是你眼前见到的一切,更在于你坚持的理想,...

佛祖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答: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此为修炼伊始,只能见到事物的表象。这是人的最初的感官认知功能,最朴素的唯物认识,这是认识的基础,是最起码的物质论,也就是最表层的现象,就是佛祖也不否认这一点,佛陀在教化众生时也曾说:...

王阳明人生三重境界的诗是什么?
答:王阳明人生三重境界的诗: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生第一重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涉世之初,还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