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隐士们不是亦耕亦读的吗,他们种田技术真的那么好,种种都够自己吃的吗? 古代的隐士是不是都是有钱人?

作者&投稿:貊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陶渊明自己还要常常借别人粮食
哪有钱雇别人种田

陶渊明最初就是因为养不活全家
去做彭泽令的
后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辞了

老年时一场大火之后
再也不能支撑
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给转一段陶渊明的身世吧
免得再有人瞎讲
====================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更多从官场退隐后的陶渊明,在自己的家乡开荒种田,过起了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在田园生活中,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田园诗歌。他写农家人生活的悠然自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写自己劳动的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也写农人劳作的甘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
然而,田园生活既是美好的,也是十分艰辛的,不劳作就没有收获,遇到天灾人祸,即使劳作也是一无所获。晚年的陶渊明生活贫困,特别是一场大火把他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之后,全家人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到六十三岁时,陶渊明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陶渊明的最大成就,在于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基础,以自己卓越的诗歌才华,极大地丰富了农事和田园题材的创作。以前诗中罕见的桑、麻、鸡、狗等平凡事物,一经他写入诗中,无不生趣盎然;而他描写大自然的亲切,常常能激起人们的无限向往。
除诗之外,他还给后人留下不少精美的散文,其中最著名的有《桃花源诗并记》等。在这篇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空想社会,在那里没有动乱,没有朝代变更,没有国家君臣,没有徭役赋税,百姓过着丰足、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使这篇作品产生了永久的魅力,以至后世人们一直把这种空想的社会称作“桃花源”。
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附势趋炎的写照。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不愿意牺牲自己的气节去换取某种物质利益,也常常说“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柳先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可见,爱喝酒者不必常买,买酒者未必自己喝。接济使然!

白天种田
晚上读书

春夏种田
冬天读书

不就结了

再说了

古代的书墨也不象现在这么贵的
而且在村子里替人写写家书什么的
偶尔再帮人起起卦
写点春联
也能挣几个钱

那帮隐士顾了别人种田,例如陶渊明。

上面说的是对的

中国古代的隐士大多都比较清贫。根本没几个人能养活自己,很多都靠亲朋的接济度日。而当时的生产状况更不要提什么先进了。你可以想象一下,用牛耕地和用现在的机械化,哪个会比较好一些,你就知道大概是个什么状况了。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
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但却无机会无能力入仕之人不是隐士,那些没有文化的农夫樵子细民野老也不是隐士。
只有那些能保持独立人格、追求思想自由、不委曲求全、不依附权势、具有超凡才德学识、并且是真正出自内心不愿入仕的隐居者,才能被称之为隐士。

扩展资料:
隐士有真假之分,真隐士的人格特点是寻求诗意的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一种解脱。如老子出关归隐,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尔虞我诈,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名誉迷。安贫乐道,就是隐士高洁人格的最重要的特征隐士从来都是贫困的,但其精神却是富有的。有了做人的精神,便有了做人的骨头。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隐士

中国古代隐士并非有钱人,也并非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的人。中国古代隐士分为十种。
1、完全归隐:此类隐士是真正意义上的归隐,与为仕而隐无关,即使有条件,甚至朝廷多次延请,他们也拒不出仕,如晋宋间的宗炳、元代的吴镇等。
2、仕而后隐:这类隐士很多,当过官,对官场不满而解冠归去。其中名气最大的是陶渊明。
3、半仕半隐:此类隐士先是做官,后来不愿做了,于是虽做官,却不问政事,虽然没有隐士的名分,但却有隐逸思想,如王维。
4、忽仕忽隐:先做官,后隐居,根据形势复多次复出、归去。如元代的王蒙、明末董其昌。
5、隐于庙堂:这类隐士做官,但不执着于政事,为随波逐流,明哲保身,对国家危害最大。
6、似隐实假,这类隐士不做官,但好和官家打交道。 如明代隐士陈继儒。
7、名隐实官:虽然隐居山中,朝中大事还向他请教,被称为“山中宰相”。这种隐士实际上不具隐士思想,他不做官只是为了更自由而已。如南朝齐梁时陶弘景。
8、以隐求仕:通过隐逸博得名声,引起朝廷关注,然后出仕。如唐代的卢藏用。  
9、无奈而隐:这批人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们实际上最关注时局。“隐居”只是为了表示不与朝廷合作。如明末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等人。  
10、真隐而仕:此类隐士基本上是真隐,但当时机来临时就出山,没有时机就隐下去。如殷商时的伊尹,三国的诸葛亮。
以上解释希望你能满意。

中国古代的隐士们不是亦耕亦读的吗,他们种田技术真的那么好,种种都够...
答: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隐士 古代隐士有哪些
答:“竹林七贤”,是魏晋年间广为人们评说的七位士人。一千多年来,人们对于“竹林七贤”的言行或褒或贬虽有不同,但都承认“竹林七贤”曾经对我国的文学、哲学以及封建士人的行为准则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们的诗文集中表现着两个主题:一则是对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的强雷不满,二则是对清新自由的社会人生的渴望...

不打工不当官, 中国古代的隐士们都是怎么生活下来的?
答:当然啦,并不是说现代就没有隐士了,感兴趣的网友可以搜一下“终南山”,在现代来说,那里可是如今最为出名的几个隐居地点之一。如果小伙伴们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交流分享一下,岂不乐乎?

隐士有哪些
答: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他们才华横溢名声在外,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无意仕途归隐山野。即使有朝廷的诏令,也有很多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贤者对此无动于衷,而这些隐士也往往被人赞誉为真正的隐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美名。NO.1 许由、巢父 时间:三皇五帝之尧管理时期 许由是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

古代那些隐士隐居后都是靠什么生活下去的?
答:这方面的代表是开创田园诗的陶渊明,他是真正的隐士,事实上,历史上的大部分隐士,要么是怀才不遇之下的无奈选择,要么是暂时退隐保命,以待时机。而陶渊明,则是真真正正地喜欢田园生活,他心无旁骛,在隐居中享受自然的乐趣,下田种地对他来说,也是一种乐趣,"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是他...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隐士?
答: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他在绝笔诗中写道: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

中国古代的隐士都是怎么一回事?
答:“隐士”就是隐居不仕之士。首先是“士”,即知识分子,否则就无所谓隐居。不仕,不在仕途,终身在乡村为农民,或遁迹江湖经商,或居于岩穴砍柴。历代都有无数隐居的人,皆不可称为隐士。隐士首先是知识分子,是“士”阶层的成员之一。并不是所有居于乡野山林不入仕途之人都可称为隐士,那些向往入仕...

有田不耕仓禀虚 有书不读子孙愚的全文是什么?
答:意思是有了天地不种,家里就会没有粮食,儿孙也要好好教育。出自:清代周希陶的《增广贤文》原文: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译文:有了天地却不栽种粮食,仓库里就会没有食物,有了书却不学习,子子孙孙都会变得愚蠢。

自古就有‘‘凿壁借光"等刻苦读书的故事,你还知道其他古人刻苦...
答: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2.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

宋朝的代表型隐士有哪些?他们的政治抱负?思想追求?以及归隐的原因?
答:“有薄田仅给伏腊。公临溪筑室,种花酿酒,家事付子弟一不问。宾客有至者,不问贤愚贵贱,与之饮酒必尽醉。公或醉卧花间,客去亦不问也。”象吴瑛这类的隐士占宋代隐士的大半,他们比较丰裕的家资,正是从事文化活动所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 第二,亲自耕桑钓牧,卖药售货以谋生。杨适隐居大隐山,“衣食才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