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的诗歌赏析怎么写?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作者&投稿:恽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爱这土地》的诗歌赏析: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艾青现代诗人。本名蒋海澄,字养源,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著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湛江,夹竹桃》等诗集。



《我爱这土地》的诗歌赏析: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诗集。

对熟悉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 , 恐怕没有人会不知道艾青的名字。而对熟悉艾青诗歌的读者来说,又恐怕没有人会不记得艾青诗歌中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读着这两句诗 , 联想到这首诗的:“ 假如我是一只鸟”,便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那泣血啼鸣的杜鹃鸟的形象,在我们的耳边响起那哀伤幽怨的鸣声。《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写作于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过只有十行的短诗,却已经成为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显示出诗人独特的个人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诗人在写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的初期,祖国的半壁河山沦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山河破碎,沦陷区的人民被迫流亡他乡,啼饥号寒,挣扎在死亡线上。面对这样一场民族的劫难,诗人艾青的心里涌动着满腔的悲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恶的魔爪刚刚伸向中国的华北地区的时候,他就忧伤地唱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以诗人颤抖的心灵,感受着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难:“北方是悲哀的/而万里的黄河/汹涌着混浊的波涛/给广大的北方/倾泻着灾难与不幸”。但是,诗人艾青并没有在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让自己的感情仅仅停留在哀痛欲绝的悲叹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着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转化为对祖国、对人民的永不改变的忠诚,在《北方》里,他写道:“扑面的风沙/与入骨的冷气/决不曾使我诅咒”,“它的广大而瘦瘠的土地/带给我们以淳朴的言语/与宽阔的姿态/坚强地生活在大地上/永远不会灭亡”。在这首《我爱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恋,寄托在对“土地”的爱恋之中,表达出了一个中国诗人在民族灾难面前始终不渝的赤子情怀。因此,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却既传达出了时代的特征和民族的苦难,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艺术个性,成为诗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鸟”意象的深层蕴涵以“鸟”自比,把诗人的歌唱比喻为鸟的鸣叫,一般说来都是取诗人热烈而欢乐的歌唱,像鸟的欢快的鸣叫那样,使人感觉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诗人在饱含着深情的时候,才会像喜鹊、像画眉那样,从自己的心灵深处涌起热烈而深沉的绵绵情思。但在这首诗里,诗人的歌唱却不同于那种欢快与高昂的鸣叫,而带着一种时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脱口而出写下的这两行诗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为祖国歌唱的诚挚的感情,固然表现出了诗人以诗为歌的热烈的感情。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为什么是“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呢?这正表达了诗人郁积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为有着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咙才会嘶哑,所以,在诗的开头,便已经为全诗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基调和沉重的氛围,让我们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痛楚。扩展资料: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爱这土地全文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十七日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全诗的感情是强烈而内在的,基调是深沉而忧郁的。可以说,时代的投影与真实的感受相结合,使得这首诗的感情显得极为真诚,更有感染力,更能拨动读者的心弦。
从写作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接下来,诗人便向我们叙述他要歌唱的对象。从句式上看,用的是排比句;从方法上看,用的是类似电影蒙太奇式的特写镜头,向我们依次推出他要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都是博大的自然或宇宙意象,但诗人选择了这几种典型的形象,极其简洁、鲜明,却又能让我们产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引起深刻的沉思。值得指出的是,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前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从构思的角度看,到这里,诗人仍然紧扣“鸟儿”这个虚拟的形象(“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让其生前与死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于对比中表现出鸟儿对土地的执著、赤诚之爱,从而也艺术地塑造了一个土地忠诚的歌者形象

假如我是一只鸟1、意象:我、鸟;2、动力:“假如”引发想象力,奠定韵律和感情基调。3、词解:鸟的含义,为何取鸟?联想到后来的歌唱,无特定名词,故归类为一般想象。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1、意象:我、喉咙、歌唱;2、动力:“嘶哑”抢占句子重心,“歌唱”引发声音体验。3、词解:为何取嘶哑?美学取缺,引发后面的情感抒发。嘶哑原意?诗人当时生活接触的一个现象或者词语,比如感冒。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1、意象:暴风雨、土地、河流、风。2、动力:主要的:打击、汹涌、吹刮、激怒,次要的暴风雨、悲愤、无止息;动词产生运动力,属于暴力,暴力表示狠,狠表示残忍,残忍导致同情,同情导致爱怜;形容词副词表达力度,名词表达恐惧对象。土地、原始词语,苍老,本原。3、词解:特定词语,歌唱内容。为何取风雨河流这些词语?风雨河流的古义是什么?是否暗示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一个雨夜?4、象征:生存的土地,国家与民族。5、新格律:铺陈——赋:引领词“这”,单字,引发旋律的单节开头。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1、意象:林间、黎明;2、动力:“温暖”引发触觉体验,抢占句子重心。3、词解:林间——一种对关怀、眷恋的渴望寓意母亲或爱人或家,黎明——太阳光、希望、渴望、向往、欣喜,两者都表达一种回归梦想的心情,温暖提升了这种心情。非特定词,由上面的特定词推导出来。4、新格律:“和”字承接上三句的“这”,是为递进,在形式上仍属于排比。然后我死了1、意象:我、死。2、动力,死、了。死字具有震撼力和恐惧力。了,表示状态。3、词解:为何言及死?死代表脆弱、生病、受伤、失望、牺牲、完美的追求……,真的假的?仍为假设,“假设”一词隐藏,对上,回到假设自己鸟本身,对下,死了以后还能够做什么?4、新格律:句间关系动力,对上承接,对下假设。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1、意象:羽毛、土地。2、动力:“腐烂”产生恐惧力。3、词解:为何产生腐烂?是死的进一步描述,表示真的死了。背景:接触过?最近的思考问题?4、新格律:对上承接假设,本身进一步解释上句之“死”之状态,其动力来自对上的补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1、意象:眼、泪水。2、动力:含、泪水。关键在泪水,泪水产生悲悯感,悲悯产生同情力,眼和泪为搭配词。3、词解:爱之深情,用情至深,无言以达,唯有泪千行。4、新格律:与上无关,是所谓诗人在创作时,以无词或无需再表述下去,而以直接抒情来终结。提问句,引发下句答案。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意象:土地。2、动力:爱、深沉。爱产生爱情力,表达出原始意思,代表个体对某事物的情感投向。深沉,增加力度。3、词解:土地的重新选择,是回到主题,实际上是回到诗的表达对象。对象产生一种对话力。前述隐晦,极致坦白了,言语应当短了,过多则伤力。4、新格律:回答上句,并回归整体,在情感律上得到平衡。整首诗的意象:我——鸟——土地。整首诗的力:我变成鸟爱这个土地。力是爱,出发点是我,方向和终点是土地。整首诗的格律:假设——排比——转折——转折——疑问。句与句的关系、句与段的关系、句与整体的关系,表达了情思的律动,是情思律动的表现形式。韵律分析: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备注:鸟,niao,三声,响沉。奠定全篇旋律和情感基调。作者简介:艾青(1910.3.27—)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29年在林风眠校长的鼓励下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接触欧洲现代派诗歌。比利时诗人凡尔哈仑给他的影响最大。1932年创作第一首诗《会合》,此诗以笔名“莪伽”发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画社。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翻译凡尔哈仑的诗作并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经保释出狱。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武汉,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区,创作了《北方》等著名诗篇。同年到桂林,任《广西日报》副刊编辑,又与戴望舒合办诗刊《顶点》,此间较重要作品有《诗论》。 1940年到重庆任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此时代表作有《向太阳》等。1944年获模范工作者奖状,并加人中国共产党。1945年10月随华北文艺工作团到张家口,后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领导工作,写有《布谷鸟》等诗。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龙江农垦农场劳动,1959年转到新疆石河子垦区。1979年彻底乎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从诗歌风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他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建国后出版的诗集有《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海岬上》、《春天》、《归来的歌》、《彩色的诗》、《域外集》、《雪莲》、《艾青诗选》等。艾青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我爱这土地》的诗歌赏析怎么写?~

关于《我爱这土地》的赏析有很多(有长有短,搜索就找得到了。hanshu002,这个人的回答好评很多,赏析也很详细) ,以下是简短赏析:
《我爱这土地》以“假如”开头作为铺垫,“嘶哑的喉咙”强化了作者爱国的感情,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正是描绘了备受日寇欺凌的国土(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诉说了人民心中奔流的悲愤和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这永远……的风),预示着人民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作者深爱着祖国,爱得刻骨铭心、至死不渝!(剩下几句)

《我爱这土地》赏析:
这首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有凝神沉思之感。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它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咏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蕴,而是全靠作者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新的艺术追求。
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枝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作者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作者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扩展资料:
主题意象
主题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
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意象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
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

《我爱这片土地》赏析,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主要是通过哪些词语或形式表现...
答:《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热情、悲怆;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写的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

《我爱这土地》的诗歌赏析怎么写?
答:《我爱这土地》的诗歌赏析: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

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
答:《土地》艾青诗歌赏析如下:这首诗在抒情上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动心弦。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写一篇赏析短文
答: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我爱这土地 艾青赏析 这首诗欣赏
答:1、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2、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

《我爱这土地》全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

我爱这土地艾青全文赏析
答:1、赏析: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

我爱这土地诗歌赏析是什么?
答:赏析:诗人没有直呼"热爱呀"之类的口号,也没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把心底的全部情感浓缩在小鸟那"嘶哑的喉咙"的"歌唱"中。"歌唱"也不是轻柔空灵的,而是无比凝重深沉。因为祖国那"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惨遭蹂躏,面临沦亡。最后,诗人以...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答: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艾青写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国大地。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诗篇开头以一只鸟比喻,“假如我是一只鸟”,哪怕我的喉咙已嘶哑到不能唱出动听的歌,我...

艾青诗选名篇摘抄赏析
答: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赏析 诗人艾青是一位擅长抒发内心的深沉情感的杰出歌手, 《我爱这土地》, 写在抗日救亡的最艰难的岁月。如何表达对於祖国的最为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