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佛学精湛,佛讲究因果,而又注重“空”字,一切都是“虚幻”那“因”和“果”是什么,那是有。 佛经里常说:一切皆空。 如果一切皆空,善是空,恶是空。 因是...

作者&投稿:店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阿弥陀佛!仁者,佛陀当年在世,早就将二千五百年后的种种乱象为我们揭示得一清二楚。走到末法因缘的现在,真正的佛法日渐隐没,各种相似佛法,冒充佛法,甚至各种外道邪法,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这个世间。这就好象,秋天到了,枝叶枯黄凋落,也是正常的。

不过,这些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佛法,也不能根据一切表相上的乱相,来推断佛法。仁者你所见的种种乱相,只能代表他们本人,而不能代表佛所讲述的无上妙法。现在只是在末法时期,而非无法时期,尽管存在着种种乱象,但是佛的正法仍然是存在的,仍然有许多大德法师,甚至大德居士们,弘扬佛法,修行佛法。真正入佛法真义的佛弟子,决不会贪迷于生灭无常的名利之相。

关于佛所讲说的空性无二之法。此无上大法,并非我们此世间局限的逻缉观念所能揣测,它远远超出这一切观念的范畴。许多名词和名相,是不得己要借助世间这些名相来表达,是方便说。因为究竟的佛心境界,不是任何世间的名相、逻缉、意识所能表述的。而唯有放下一切障碍,以清净心、智慧心才能真正的契入此妙空不二之境界。

佛法所说的空和虚妄,决非我们意识观念当中的“什么都没有”、“假的,不存在的”。佛法当中所说的空,是指没有一个可以恒定依倚的实性,它迁流不住,终不可得!虽然终不可得,然后又能随缘幻现一切万法、万相、万境、万缘、万事、万物等等。虽幻现一切,仍然不可住,不可住,不可得!方便说,是一种空有不二的妙真如境界。因与果,都是此妙真如境界之中所现之境,尽管它本性为空,然而对于我们凡夫而言,因是就是实实在在,真实不虚的。因为我们看不破假相,不能证悟这种空妙如如之体。所以,佛既教导我们要随缘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又种种方便善巧引导我们众生体悟、契入此无上妙理。唯有真正的契证此如如之性,才能真正的从根本上彻底解脱众生的一切烦恼痛苦生死纠缠!

仁者,即有此善根,不排斥佛法,愿能继续深入,弃舍末法衍生出来的种种糟粕,而深入真正的佛法。若果真如此,相信仁者会感受到莫大的法益!

不敢讲精湛,只是稍微有点入门,跟你分享一下看法,望有帮助。《心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色”就是物质世界、一切存在的涵盖。这些整个是“空”遇到“缘”而幻化的,不是本源。谈空是很难谈的,因为就像《道德经》讲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像佛说的“不可说”,因为凡是用语言表达的东西都变味了,没有任何语言能描述事物本身,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所以佛教育人们要“定”,足够定了,才能从心灵上自然获得智慧,自己就明白了,光用所谓“学术”去研究,是研究不出什么结果的。学佛不能搞成“佛学”,不能当做学问去研究。佛教也不能搞成宗教形势,佛从来就不是想让谁加入他的某个组织。只是教人去了脱生死,回归本源。

您应该用一种更好的途径来接触佛教,亲近三宝,电视剧的创作者可能对佛教并不了解,而用一种道听途说的概念愉悦观众,演员连南无(Namo)阿弥陀佛都不能正确发音,可想而知他们对佛教的理解和传达的义旨是经不起推敲的,亲近佛法僧三宝才能获得法味纯正的佛教教理和实践。僧团会如法处理僧众的某些不合理现象和行为,以维持教团的纯洁性,作为普通人,在家信众,不能妄议出家人是非功过,我们并不具备作出此种评价的资格和条件。您既然相信因果,自然认为它有,佛陀的空不是无的意思,而是妙有的旨趣,所谓妙有,不言有无

您的问题好严重哦。太大了。可以写一本书那么多。
但是根本学佛,就是要从做一个好人开始,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一个没有低级趣味的人。一个孝顺的人,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责任担当义务的人。
定位吗?很简单嘛: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加油。

因果,空有。不是普通人能懂的,即使解释的再详细,也惘然。因为那是别人的境界。只有自己亲证到的人才能真的明白。而普通告诉你的,只是告诉你有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情况。而你,如果真的相信,并且努力精进的去修行,让自己证到了那个境界,才会明白佛说的真实不虚。所以,修学只人需要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就象您这样的朋友特别多。第一个,信根就很不牢固。很多的猜测和怀疑。所以。学佛,人那么多。成就的人那么那么的少。以后会越来越少的。因为拥有五根条件的人越来越少。大家都努力学佛为了求保佑,求福,求这个那个。而失去了学佛的本意是为了解脱啊。

通常所说的 万法皆空是站在圣义谛的角度说的 因果不空则是从俗义谛讲的 角度不同但是同一个道理 你说的虚幻 和因果 就是 真空和妙有的关系 修成一个正常人 因为大家现在都是巅到众生 拿假当真 我执不化

佛学一切都是虚幻吗?~

“空”是佛教主张的核心,对佛教了解不深的人,容易仅仅从字面上将“空”理解为虚幻和不存在,可实际上这恰恰是佛教在哲学领域的高深的体现。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空。佛教以空的法去诠释人类在这个不空的因果世界的存在意义。
至于所谓的成佛之类的,仅仅从字面上的理解是非常肤浅也容易误解,但比较原始的信仰常常会有占卜、通灵、咒语之类的,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吸收这些原始信仰的元素,实际只为更容易的得到本地人的接受。佛教西方传播的过程中,也会以佛教的思想来诠释一神论的教义。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段内容非常重要。它是《心经》的要旨、《心经》的精华所在。真能把这个色空不二的道理弄清楚,我们就开悟了。所以,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谈这个道理。
  我们先来谈谈这个“色”。色是指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而六尘又可分为三种色。第一种色谓之“可对可见”的色。“可对”就是可以跟我们面对,我们可以接触到的意思。“可见”是指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六尘中的第一尘——色尘,就是指这种色,是有相相。诸如长短方圆、青黄赤白、男女老少、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饮食起居等等,既可看得见,又能接触感觉到。
  第二种是“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看不见它,但却能感觉得到、接触得到,这就是声、香、味、触。声音,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我们的耳根却能够听到它,能够分辨出,这是音乐声,还是汽车喇叭声,还是说话声,还是喜笑怒骂声等等。香、臭气味,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但我们的鼻子能分别出来,还可以分辨出究竟是什么香味,兰花香、桂花香、玫瑰花香等等。甜酸苦辣咸等味道,眼睛是看不见、分别不出来的,却可以用舌头品尝出是什么味道。触是接触,譬如冷暖、燥湿等等,通过身体接触,就会感觉出来。身体接触了冷空气,就会觉得冷;接触了热空气,就会觉得热。声、香、味、触是属于“可对不可见”的色。
  第三种是“不可对不可见”的色。眼睛既看不见,也接触不到,这就是“法”。法就是法尘,是六尘之一,是前面色、声、香、味、触五尘落谢的影子。就是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色,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鼻子闻到的香臭,舌头品尝到的酸甜苦辣,身体所接触到的外境,这一切相的影子落在我们的第六识(即大脑)里成为意识,这就是法尘。这个法尘,既不可见,又不可对。
  由上述可知,“色”包括了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六尘又从何而来呢?刚才已讲了,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境而来的。六尘加上六根当中的眼耳鼻舌身都是色。至于意根,是对各种有色境缘所产生的思想分别,是无相相,看起来属于心法,不是色法。但是,一动意念就有相,故也不离色法。所以,这个“色”包括我们身外、身内的一切有相相,同时也包括心识的无相相。这一切色都不异空,因为这一切色都无自性,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因,不能成事;有了因,没有缘,也不能成事。佛经里讲的空就是“因缘所生法”,即: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不自生的意思是,光有一个主因,而没有它缘,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出来。譬如,我们种棉花,光有主因——棉花种子,而没有它缘,如泥土、阳光、水分、肥料等等,那棉花是长不出来的。这就叫做不自生。不它生就是说虽有它缘,而无主因,事物也是生不出来的。尽管有阳光、水分、泥土、肥料等等,但若没有棉花种子,怎么会长出棉花来呢?这就是不它生。不共生,不是两方面和合而生。假如以甲、乙两方面合起来生,那么究竟以甲方为主,还是以乙方为主呢?何况甲和乙也根本没有主体,成立不了两个方面呵!因为甲也是因缘生,乙也是因缘生,因缘套因缘,根本没有主体。譬如,男女相合,生出一个小孩。那么,是以男方为主,还是以女方为主呢?若说以男方为主,男的身体没有主体。因为这个身体是四大假合。四大者,即地、水、火、风。我们常常说“四大皆空”,就是说,我们人不过是地水火风四大合成体,而没有主体,是地水火风一时因缘会和在一起,而成为人的。因缘散了,四大分散了,人就死了。男方如此,女方也不例外,两者都没有主体。世间的一切一切都无不如此,都是因缘合成。男女相合,生下来的孩子还是因缘合成。所以,叫做不共生。不无因生,就是说假如没有一个主因,没有内因和外因,是不能成就事物的。一定要有主因、有内因和外因,众缘和合才能相生。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均需因缘和合而后生,既然是因缘和合而生,无有自体,所以当体就是空。
  说到空,前面我们已讲过了。凡夫大都认为“空”为相对的空,即顽虚空和断灭空。而佛法说的空,是色的当体即空,以诸法无自性故空。但同是修道人,以根性不同故,在“空”的认识上也有不同。如小乘罗汉、辟支佛等以析法为空,大乘初门菩萨以体法为空,这都不究竟。大菩萨与佛说的“空”才是空有一致的妙有真空。刚才我们讲了一切色相皆因缘所生,没有自体,故谓之空,即缘起性空。下面我们要进一步说明妙有真空的道理。
  前面我们讲了世间的一切境物是可对又可见的色尘,所以历历在目。既然历历在目,看得见,接触得到,为什么又说是“空”呢?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有”吗?我们说,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无不都是我们的自性的作用,是我们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的。试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样不是通过我们大脑的构思和手足的操作而成。大脑之所以能构思,手足之所以能操作,究竟又是谁的功能呢?例如,我们人的眼睛之所以能见到东西,看到色相,并不是眼根能看到。现代科学家也说,眼睛不能见物,而是大脑的功能。大脑的视神经坏了,眼睛就看不见东西了。这话只对了一半。假如全是大脑的功能,当我们一口气上不来,死掉了,这个眼睛和大脑还在,为什么看不到任何东西了呢?足见里面还有个能看的东西,这就是佛性。大脑和眼睛犹如电线与灯泡,纵然安装齐备,但不通电,还是不能亮。而佛性犹如电,是个大动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见东西。这能看东西的性能,叫做“见性”——能见之性。一旦人死了,我们所说的佛性就离开了这个躯壳,离开了这个肉体。虽然眼睛和大脑还在,也没有坏,但他对物已不能见了。所以,能见者谓之“见性”,能闻声者谓之“闻性”,能嗅到香臭各种气味者谓之“嗅性”,能尝出酸甜苦辣者谓之“尝性”,等等。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性,离开性就没有一切事物,什么事也做不成。
  《楞严经》说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这个性是妙有的真空体,它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无有丝毫形相,说似一物即不中。这个真空万能体,是构造、变现一切色相的主体。就是说,这个空不是空无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为一切色相无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体所显现的,都是我们的自性所起的作用,离开自性是没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无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则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与妙有真空本来没有两样。但世上的人往往都执着了有形象的色为实有,且迷入心窍、牢不可破。佛悲悯众生,教我们认清真理,强调指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谓不异者,就是没有差异的意思。何以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呢?因为性空之故,才能显现色相,倘若性不空,已经成为一种有色有相的实体,就不能显现诸相。为什么呢?举个很浅显的例子,假如我们这间房子空了,才能搬进来桌子、大立柜等等。相反,这个房间堆满了东西,已没有空地方了,那就什么也搬不进来了。所以,性体是真空无相,才能显现一切色相,才能变现千差万别的妙相。
  正因为自性无相,是不可以眼见的,所以又称性为妙体。无论在全身内外的哪一个部份都找不到它。把头脑打开找不到,把身体解剖了,把心脏剖开了,也寻不到。它既不在脑,也不在心,了无踪影,了不可得。这就是说,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用眼见的。眼前一切有相的境物,虽然可以借其“见性”而看到,但是谁能够看到自己的这个“见性”呢?因为眼睛只能看见有相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眼睛只能看到与其相对的东西,不和眼睛相对则不能看见。譬如: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自己的眼睛吗?因它不和眼睛相对,就看不见了。而自性是绝对的真心,不是相对的东西,所以不能眼见。假如有见,就非真见了。
  性是了无迹相,不能眼见。所以,性为真空。虽然是真空,但它能够应缘起用。就是说,对境之后,它能够发识,能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所以,性又是妙有,而不是顽空。当“见性”通过眼睛对一切色相分别的时候,一切色相才显现。譬如,我们看见一个人,你怎么会知道是人,而不是其它东西呢?你又怎么会知道是男是女、是张三还是李四呢?这完全要靠意识的分别,才能把这个人的相显现出来。既然色相是由见性所现,所以色相就是性。依此可知,见、闻、嗅、尝、觉、知六种性,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发生作用,从而显现一切色,也就是六尘。所以,一切色相、一切现象都是性的显现。色不能离性,性也不能离色。离性就没有色,离色也没有性。
  有人会问,如以“见性”为例,究竟是先有色相,还是先有见呢?我们不妨分析研究一下。假如说先有见,后有色相,那么见就应在前,色相就在后了。但没有色相,你能见个什么呢?又怎能谈得上那是“见”呢?所谓见者,只因有色相之故,才见到了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若无色相,又从何而起“见”的作用呢?所以,“见性”只有从色相上才能显示它能见的作用。反过来说,假如先有色,而后有见,那么色应当在前,见应当在后。然而,没有见又何能显色呢?既然没看见,怎能会知道有什么色相呢?也就是说,没有“见性”,这个色相从何而显现出来呢?大家都没有见,那么,色虽有也等于没有,也不能显现出来。因此,性与相是不能分离开的。“见性”如此,其它的诸如闻、嗅、尝、觉、知等性的作用,也是如此。因此说,色之于性,性之于色,两者之间是不能分离开的。前面我们已讲过了,性的本体即空,那么色的本体又何异于空呢?所以,色和空是了无分别的,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我们常常说佛教是不二法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切都不二。因为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你说是一吧,它又是二;你说是二吧,它又是一。本是一体,所以不能分离出来。你一定要分别,那就误入歧途了。我们前面反复以水和波浪作例子。水和波浪也是一,因为水和波浪同以湿为体。水是静止相,而波浪以动为相,水因风起了波浪,相则由静变为动,相变了,看起来是两样,但都是一体。所以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镜子和影子的道理也是如此。无论用什么材料,或做成什么样式,只要是镜子,则都能显影。倘若不能显影,就不成为镜子了。因镜不离影、影不离镜故,镜即是影、影即是镜,故称之为不二法门。我们人呢,从生下来,一有知识,就把性所显现出来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有等一切影象都当成真有,而去捕风捉影。也就是说,只看到影子,晓得影子,而不晓得影子是镜光显现出来的,没有认识这个镜光。倘若我们能认识了这个镜光,也就识得佛性了。为什么呢?因为影子有来去,有生灭,而镜光总是常在。镜子是猫来了现猫,狗来了现狗,所显现的影子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从不变异。山河大地等一切境相也是常寂光中的影子。我们常说“沧海桑田”,现在是沧海,将来可变为桑田;过去是桑田,现在却变为沧海了。譬如,我们中国的云南,从前是大海,现在变成山和田了。虽然这些色相和刚才所说镜子里的影子是在不断地变化,有来有去、有生有灭。但镜光和性体一样,是没有生灭、如如不动的。
  没有镜子,不能现影;没有影子,不能成为镜子。也就是说,性离不开色相,色相离不开性。所以性就是色,色就是性。这个道理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这一点能够透过,就是明心见性。不要以为明心见性是一桩难上加难、只有圣人才能证到的事情。修道人往往被明心见性四个字吓住了,认为高不可攀,不是现代人所能做到的。因之,一谈到明心见性,就谈虎色变,不敢靠拢。认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是达不到这个境界的,而只能依靠净土宗,用念佛法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才是出路。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听佛说法后,再明心见性吧。在现今这个娑婆世界上,明心见性是不可能的。这话对一般善男信女说来,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现当末法时代,众生皆根钝障重,在这娑婆世界上修行,确是不易成就。但末法时代也有正法,不是没有上根人,决不能一刀切,一律对待,而把明心见性高高地推到圣境上,自己不敢承当。通过上面反复讲述的道理,就会明白:明心见性不在别处,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能见、能闻、能行、能做处,回光一瞥,识得这个灵知就是自己的佛性,则一生修学事毕。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所以一切众生都是佛。这万能智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的。既然一切众生都能见能闻,都具如来智性,那么就不要再把明心见性高推圣境,而认为高不可攀了。只要在这能见、能闻等八大作用处,回光一照,认识这能见者是谁,能闻者是谁,在这上面一见而肯定,再不生疑,进而绵密保任,不要让它沾染色境,时时空灵。才有念起,便予觉破;刚将着境,随即牵转。做到内不随念转、外不为境迁,何愁不能圆证菩提!
  自性是无相的真空体,性空无住,色相也空不可得,故无须企求,无须患得患失。《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明白了性色真空的真理,就不会落在色尘上而被其所左右、动摇了。自己做得主,不为仆人所愚弄、所把持,不住一切境相,不执一切事物,时时绵密观照,就可以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了。
  前面我们讲过了,一切境相皆是自性显现,没有自性,就没有境相,也无从见任何境相。因为有“见性”之故,才能见到色相。既然见相即是见性,相是能见的“见性”显现,那么,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性是真实不虚的,则色相也就真实不虚了。《法华经》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说的就是世间一切相皆性所显现,性真实故,相也不虚而常住。前面谈到了眼睛只能看到有相的东西,而且要和眼睛相对才能看见。但是性无相,且又是绝对永恒的,那么如何见性呢?因为一切色相都是自性的显现,所以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色外无心,心外无色。只有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才能真正明白见相即是见性,见性即是见相。所以大慧宗杲禅师曾说,要肉眼见道,才是真正见道。仅是心地法眼见道,不为真正见道。道理就在于此。
  没有性是不能显现万物的。反过来,没有一切色相又如何能见到这个无相的性呢?这一切色相都是你自性的显现,都是你自己的化身佛。我们寻常总以为化身者,是能变化出千千万万各种不同的分身,且能显现异常的神用。这都是因不明白真理所致,不明白所有一切事物、所有一切色相都是我们的化身。我们前面曾举了个例子,天空中的白云,因风吹而变现出苍狗相、狮子相、大山大川相等等。尽管它千变万化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它本体还是白云呵。同样,世界上有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色相,但都是佛性的显现,都是自性的变化。教下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所谓万法就是一切色相。“法”在佛教里含义很广,非但是色相,连我们的思想也包括在内。这一切都离不开识神的作用,即万法唯识,而识神就是自性所起的妙用呵!自性如水,识神如波。波就是水、水就是波,都是自性的妙用。有体必有相用,可以显现各种色相,发挥各种作用。同理,没有一切相用,又哪里知道有体呢?体就是理,相用就是事。理以事显,事以理成。譬如面前这个录音机,就是经过人们反复思考、分析研究,多次试验,不断改进,终于掌握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发明创造出来的。这就是自性所起的识神妙用呵!所以叫万法唯识。理和事互为依止,妙不可分。性和色、空和色都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佛教的不二法门。真正明白了这个真理,肉眼就可见道!就不会被色相所迷惑,从而一改执着物境、认假为真的夙习,而能透过假相见本质——自性理体,这才是真正开悟、彻见本性了。
  古来大德曾把修行人圆证菩提的三个次第,形象地比喻为: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凡夫。假观);见山非山,见水非水(心眼见道。空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彻底见性。中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在这里不厌其烦地、反复地讲不二法门,就因为它很重要,是《心经》的要旨、精华。只有把这个道理真正弄明白了,你才能进入明心见性的境界。
  下面我们再谈谈,佛为什么说了“色不异空”,又接着说“空不异色”,然后又进一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因为这几句不仅内容不同,而且所度的对象也不同,义理精微,所以句句深入,层次步步提高。
  “色不异空”是对凡夫讲的。凡夫都着相、着有,把一切境相都认为是实有,贪得无厌,因而说色不异空,教大家清醒明白,不要执着所有色相。纵然你费尽毕生心力,使尽计谋,追逐求取,可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反而临终随业受报,枉受轮回之苦,太不值得了。
  “空不异色”是对二乘说的。因二乘人执空,认为色之外有空、空之外有色,因而废色守空。他们认为凡夫因执着色相,为物所使,困扰受苦,造业受报,故生死不了。欲了生死,则必须远离这个色相肉体,故断除“人我执”,破有,守空。殊不知,有个“空”在,还是着有。而且死守空边,这空便成为生死窠臼。守在这窠臼边,虽了了分段生死,不入六道轮回,但因执空,法见未除,不得自在,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故不是真正见性,尚不是究竟法。所以佛说“空不异色”而度之,使他们晓得空和色无有两样,不要执空废有,从而破除法执,圆证菩提。
  “不异”二字虽说是没有差异、没有两样的意思,但总好象还是有两样东西存在,不是一体。所以佛紧接着斩钉截铁地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是破菩萨色、空尚存二见而说的。菩萨虽然知道色和空无有二样,但“无二样”毕竟还是针对两种东西比较而言,仍不是一个分不开的浑同体。所以佛慈悲心切,为破菩萨执有二见之过,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是两个体,无有二般。色、空是一个体,是完全一致的,色空就是“一”。尽管现千差万别的相,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色就是空,空就是色。佛是教我们认清真理,不要把相和性、色和空误认为大体相同的两样东西,而去追逐企求,以致误入歧途。我们修行人真正明白了色、空不二的道理,也就会明白大乘佛教中的空不是顽空、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因性空无住,当体即空,所以相也虚幻不实,了不可得。故我们对一切色相,不可执着企求、患得患失。何谓妙呢?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色相无不是自性的显现,一切色相就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切色相,“一切唯心造”。在色相上不分别、不执着,随缘起用,不取不舍,这就是妙!我们只有把色、空不二的道理真正弄清楚了,见相即是见性,就可以透过一切色相,而见自性。见性即是见相,就可以由性而起妙用,任运腾腾,腾腾任运,光明自在,圆证菩提。
  有的人就不理解,山河大地是“器世间”,是没有知觉的,怎么会有佛性呢?佛性是有知觉的呀!他不知道,这山河大地本来就是我们八识当中的“相分”。八识的功能有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四种,这是相宗所讲的内容。其实,相宗和性宗都是一体。佛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么,弘法的菩萨就以“三界唯心”为性宗,以“万法唯识”为相宗。由相用而归于性体,叫破相见性,即性宗。由性体而起相用,就是真空的妙用,叫大机大用,即相宗。性宗、相宗本是一体,相即是性,性即是相。关于相宗八识的相分、见分、自证分和证自证分,我们将放在后面再讲。
  前面我们已介绍了,《心经》所说五蕴中的色蕴包括十一个色法,即五根和六尘。受想行识四蕴是心法。受想两蕴摄五十一个心所法。行蕴摄二十四个不相应法。识蕴摄八个心王法,八个心王就是八个识。因此,色和心两法共摄有九十四法,均是有为法。再加上六个非色非心的无为法,合计起来是一百法。这一百法就是相宗的《百法明门论》里的精义。释迦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弥勒佛用“识大”修行,证成功后,则把八万四千法门缩为六百六十法。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人根性比较差,尤其是末法时代,感到这八万四千法门太繁琐,不容易理解,不容易记得清楚。所以,弥勒佛慈悲,从八万四千法门中,拣重要的归纳整理起来,缩成六百六十法。印度的无著菩萨,在禅定中进入兜率天“弥勒内院”,聆听弥勒佛讲述六百六十法的《瑜伽师地论》之后,又把它浓缩归纳为一百法。由于这二位菩萨相继做了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的工作,才使我们这些后生小子能够理解,容易信入。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真是慈悲无限、功德无量。不然的话,八万四千法门这么繁琐,哪里能够理解清楚,又怎么能够信受奉行呢?
  《心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言简意赅,义理非常丰富。它把无著大师的一百法,弥勒菩萨的六百六十法,甚至释迦佛的八万四千法门,都统统包括在内了。真可谓“芥子纳须弥”呵!这就是说,《心经》所说的五蕴就能够统摄八万四千法门。仅色蕴所说的十一个色法,就这么完备、这么广阔。我们人呢,对于色法执着得很深,因为它有相可见,又可见又可对,故而把它提到最前面来讨论,让我们提高警觉,清醒深彻地觉悟到,色相与真空本来就没有两样。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真理是由妙慧觉照而来的,观自在菩萨所修的甚深般若法,就是彻底的妙智慧。这个妙智慧即真如无为法,比喻为镜光。假若我们以镜光、影子作比喻的话,那么,九十四个色法和心法就是影子,六个无为法就是镜光。“六种无为”是: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不动无为、受想灭无为、真如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就是涅槃。无为妙智能够觉照,观见五蕴的发起,进而将其照空,故能够“照见五蕴皆空”。假如我们不修行,怎么能够了然于真如实相,而不迷于妄识呢?舍离了妙智,就不能照空色蕴,更不能由此产生“度一切苦厄”的效果。色蕴看起来不容易破,因为有十一个之多。事实上,我们并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破,只要知道一切本来是空无所有,而不去计度分别,不妄生议论,不胡思乱想,那么,虽有色也是无住的妙色,即“妙有真空”,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关于佛学因果问题,懂的人进
答: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落实在《地藏菩萨本愿经》。「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条就是《地藏经》的宗旨,我们要从学习《地藏经》来开发心地宝藏。这是前两年的基础课程。佛言:「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说得多重!多麼重要!三世是过去...

何鸿燊聚很多老婆佛教如何看?
答:佛传佛法给人,不是教人怎么在人世间享受荣华富贵的,怎么活的舒服的。反倒是让人吃苦去偿还业力,一身干干净净的超脱。所以建议你不要去想这些事情。都是有因果的,无外乎两种情况,前世有因今世得果,今世种因后世得果。

佛家讲因果,为什么还是好人不长命,遗祸害千年?
答:佛说因果通三世,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很多我们当下遭受的恶报并不是今生作恶得来,而是过去世早就种下的恶因,如今因缘成熟,而遭受了果报。如果你说自己有没有神通,怎么能相信过去世中说发生的事情呢?那么我们可以退而求其次,把时间线拉长到人的一生,观察一个人从小...

有关佛教因果问题,求大师开导
答:你虽信因果,也粗通因果关系到底怎么形成、作用、结果,但是尚未领悟透彻。我本身是佛门在家居士,根据自己的一些浅薄知见来谈一谈你说的这些事情。你要知道,佛教讲究因果、轮回这些道理是真实不虚的,对一切众生都是根本法则,谁也不会例外。但要做好却是很难,因为要做到止恶扬善很不容易。世人对...

佛说:不昧因果,因果不空
答:        佛说:即使我神通广大,依然有四件事做不到,第一件事就是,因果不可改,自因自果。佛学对我们现实生活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就是不昧因果。        我们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并不是我们大众眼中的好人,一生却是顺风顺水甚至大富大...

请尊佛能改变一生
答:可以的。你请了一尊佛像后,就开始好好学习佛法,实践佛法,这样,就可以改变一生的命运。佛法讲究因果规律,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们此时此刻所受的苦,都是前世今生的恶业所致,我们此时此刻享受到的快乐,都是前世今生善业的成熟。是自己作的善,让我们达成心愿,让我们快乐,是自己作的恶,让...

佛家的因果轮回是什么意思?
答:佛界讲究善恶轮回,因果报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所谓的“因果报应”只不过是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对施惠者的一种报偿而已.下面是比尔·盖茨先生曾经为他的员工讲过的故事.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怎么办呢?他...

请真正的大师大德们开示佛学上的因果问题
答:同时社会中认识的因果和佛法却并不一样。普通人没有学习过佛法经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过书籍的转述,他人的灌输这种途径得来。但这些见解鲜有真正依据佛法经典而来的。都是大家认为因果是怎么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认知来推测出的。这就造成了很多的误解。普通人对于因果的概念多数就是杀人偿命、欠债还钱...

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教的因果报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答:道家无为而治,为道法自然,不干涉、不参与,不调控,任其自生自灭,不引火烧身,达到自己长期统治天下的目的。佛家因果报应,为有其因必有其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道家也讲因果,因此与世无争。按现在的科学来看,因果实际就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长有短,有大有小。

为什么说“盛世佛家,乱世道家”,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答:因为在古时候,国家繁荣昌盛的时候佛法弘扬的比道家的好,但是一道战乱年代,和尚就很少出面,相反更多出面的是道家。这时候就会让人觉得“盛世佛家,乱世道家”,其实这个两个不同教派的思想有关,佛教讲究的“因果”还有这一切都冥冥之中注定的,所以他们认为打仗。百姓受苦其实都是一切注定的,都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