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代人捉刀何意? 捉刀说的是谁啊?

作者&投稿:柘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南朝宋国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曹操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扩展资料

“捉刀”一词的典故出处如下:魏武帝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下属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

见面完毕以后,让旁人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1、故事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后来,这个“捉刀”的行为,衍生出“代人捉刀”这个词,比如,替别人代笔写信、写作业、写稿子,就可以说“代人捉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说新语·容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人捉刀



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南朝宋国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释义: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曹操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扩展资料:

曹操的其他典故

1、悬棒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释义:后指严正执法。

东汉末年,曹操官拜洛阳北部尉。他执法严明,不避豪强。造五色杖棒悬于官署四门,对违法乱纪者严厉处罚,连皇帝“爱幸”也不放过。唐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诗:“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

2、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释义:后以“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以空想安慰自己。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

曹操急中生智,说道:“前方有大梅林,结满梅子,甘酸可以解渴。”传令下去,兵士们顿时口皆生津,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宋赵长卿《好事近》词:“犹胜望梅消渴,对文君眉蹙。”

3、挟天子以令诸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

释义:后比喻打着领导的旗号实际上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东汉末年,汉室日渐衰弱,董卓废汉少帝拥立献帝。曹操迎献帝到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对诸侯发布号令。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来对付曹操,刘备采用诸葛亮的智谋联合东吴抵抗曹操。

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

4、想当然耳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

释义:后以“想当然耳”指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东汉末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一举攻占了袁绍的老巢邺城,年已十八岁的曹丕见二十三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美丽,就霸占为夫人。孔融知道真情真相后就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周公。

曹操问这出在什么经典上,孔融说: “从今天的事情来看,想当然耳。”意即据推想应当是如此。

5、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释义: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赏析:东汉末年,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孙权亲自率领七万军队迎战大败曹军,曹操屯兵江北见孙权军纪严明,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之子不过像猪狗罢了。”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羡孙权之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人捉刀



[编辑本段]出处 南朝�6�1宋�6�1刘义庆《世说新语�6�1容止》\《三国志》 [编辑本段]原文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编辑本段]解释 床:指坐榻 雄:称雄,威慑 雅望:高雅的风采; 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的“使” (使者) 自以形陋(认为) 不足雄远国(称雄) 使崔季珪代(让) 毕(完毕) 魏王 何如:(怎么样) 然床头捉刀人(但是) 此:(是)乃英雄也 自以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猛) 雄远国:威震远国 帝自捉刀立床头:床,古时一种坐具,不是卧具. 魏武将见匈奴使:使:使者 自以形陋:以:以为 捉:握,拿 [编辑本段]翻译 魏武帝曹操要接见匈奴的使者,他自己认为长相不够威猛,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坐榻旁边做侍从。接待完毕,待匈奴人走后,曹操就派间谍,去问匈奴使者:“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者评价说:“魏王高雅的气质,不同寻常,但是坐榻边上拿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曹操听后,就派人追去,杀掉了这个使者。 [编辑本段]举例 月得十篇,或作~乎。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曹操 【相近词】捉刀人 [编辑本段]启示 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编辑本段]例题精选 1.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2.曹操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者? 3.魏王打听到消息后,派人把匈奴的使者杀掉的原因是什么? 4.床头捉刀人这篇文言文运用了什么写法来刻画曹操的?结合文意谈谈. [编辑本段]答案 1.“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 2.“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3曹操认为该使者认出了自己,那么自己由于自卑而让人替代的事传出去,就不好听了。杀他灭口。 可能认为这个使者眼光非常,又会说话,是个人物,无论是嫉妒还是谨慎,都是杀他的理由。 4.曹操简直是一个天才外交家,一个人的形象肯定对别人对一个国家的印象有影响,特别是像魏这种强大的势力,没有一个形象代言人怎么行?你看电视上那些广告中代言的,全是一些帅哥靓妹,更何况是培养国家关系这样的大事,这也就看出曹操的谋略的纯熟,所以为何最后统一三国的大将也出自于魏呢,这便是曹操善于用人的缘故了。曹操是一个多重性格的人,他多疑,狭隘、偏执、残暴,让人很难捉摸。

  “捉刀”一词的典故出处如下:
  魏武帝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下属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旁人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1.故事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
  2.表现出曹操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3.描写曹操羞惭,自卑心理。
  4.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
  5. 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

  后来,这个“捉刀”的行为,衍生出“代人捉刀”这个词,比如,替别人代笔写信、写作业、写稿子,就可以说“代人捉刀”。

曹操认为自己长相不佳,不能代表大汉的威严和尊荣,难当此任,故教崔琰代替。虽然我们现在不讲究以貌取人,但在古代,人们还真这么做。再着,我觉得曹操也想借此机会看看群臣的反应,若有落出破绽的,曹操必不会留情。

代人捉刀的主人公曹操勇猛过人,却为何让崔琰代替自己面见匈奴?~

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
出处:南朝宋国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释义:曹操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威慑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曹操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使臣回答“魏王风雅威望不同常人,但床边举着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

扩展资料:
曹操的其他典故
1、悬棒
出处:《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曹瞒传》
释义:后指严正执法。
东汉末年,曹操官拜洛阳北部尉。他执法严明,不避豪强。造五色杖棒悬于官署四门,对违法乱纪者严厉处罚,连皇帝“爱幸”也不放过。唐韦应物《示从子河南尉班》诗:“立政思悬棒,谋身类触藩。”
2、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释义:后以“望梅止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以空想安慰自己。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攻打张绣,行军途中没有水,带的水也早已喝完,士兵们渴得要命,纷纷停下乘凉,派出去找水的人也没发现水源。
曹操急中生智,说道:“前方有大梅林,结满梅子,甘酸可以解渴。”传令下去,兵士们顿时口皆生津,士气大振而快速前进。宋赵长卿《好事近》词:“犹胜望梅消渴,对文君眉蹙。”
3、挟天子以令诸侯
出处:《后汉书·袁绍传》
释义:后比喻打着领导的旗号实际上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
东汉末年,汉室日渐衰弱,董卓废汉少帝拥立献帝。曹操迎献帝到许昌,并以皇帝的名义对诸侯发布号令。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来对付曹操,刘备采用诸葛亮的智谋联合东吴抵抗曹操。
清袁枚《续子不语·麒麟喊冤》:“朕命白虎驮邱生来,原恶其自矜汉学,凌蔑百家,挟天子以令诸侯,故有投畀豺虎之意。”
4、想当然耳
出处:《后汉书·孔融传》。
释义:后以“想当然耳”指凭主观推断,认为事情大概是或应该是这样。
东汉末年,曹操同儿子曹丕率军一举攻占了袁绍的老巢邺城,年已十八岁的曹丕见二十三岁的袁尚妻子甄氏十分美丽,就霸占为夫人。孔融知道真情真相后就给曹操写信,说武王伐纣的时候,把纣王的宠妃妲己赐给了周公。
曹操问这出在什么经典上,孔融说: “从今天的事情来看,想当然耳。”意即据推想应当是如此。
5、生子当如孙仲谋
出处:《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释义:形容智勇双全的英雄人物。
赏析:东汉末年,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孙权亲自率领七万军队迎战大败曹军,曹操屯兵江北见孙权军纪严明,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表之子不过像猪狗罢了。”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羡孙权之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代人捉刀

代人作文章被称之为“捉刀”,“捉刀”最早说的是谁?
:
曹操
捉刀人
释源:《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日:‘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日:‘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说解:“捉刀人”原指曹操。因上古以刀为笔,后称代人作文字为“捉刀人”。《聊斋志异·张鸿渐》:“时卢龙令赵某贪暴,人民共苦之。有范生被杖毙,同学念其冤,将鸣部院,求张为刀笔之词……赵以巨金纳大僚,诸生坐结党被收,又追捉刀人。”
公元216年{献帝21年}魏公曹操平定汉中,张鲁归降。大将张辽在合肥以少胜多击败孙权。献帝因而下昭,曹操由魏公进爵魏王。此时的曹操可谓是春风得意。
而此时,南匈奴单于乎厨泉派使者觐见汉天子,使者听说曹操进爵为魏王,就提出要向魏王拜贺。曹操允许之后却觉的自己长的不够气派,他又想在外族人面前显显威风。就叫尚书崔琰做自己的替身接见匈奴使者。{这崔琰是谁呐,他是汉末名士,很有声望,而且他还和曹操有亲戚关系,崔琰的侄女是曹操的四公子曹植的妻子,崔琰不但身材魁悟伟岸,而且一把胡须长达四尺,有美髯公之风}。
于是曹操就叫他扮做魏王,曹操自己执刀站在崔琰旁边扮做卫士,就这样接见匈奴使者。崔琰平日虽然威严的很,但这会让他装魏王,曹操又就在他旁边看着,反而有些局促不安,手足无措。匈奴使者向他拜贺的时侯,他只是端端正正的坐着。而曹操拿着刀站在那儿,旁若无人,自然的体。两只眼睛盯着使者简直要把他的心都看透了。会见以后,有人就问使者魏王怎么样,他说“挺有气派的。可他旁边的那个捉刀人,嘿,有气度,那才是个真英雄!”这话后来传到了曹操耳朵里,让他很是得意。
捉刀不是,但有一个成语叫
代人捉刀

曹操捉刀的翻译
答:曹操捉刀的翻译: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他自认为相貌不好看,不能用威仪震服匈奴,就让崔季珪代替他接见,他自己握刀站在崔季珪的坐榻边做侍从。接待完毕,(曹操)命令间谍问匈奴使节:“魏王这人怎么样?”匈奴使节评价说:“魏王风雅高尚、仪容风采,但是坐榻边上握刀的那个人才是真英雄。”曹操...

曹操捉刀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答:床头捉刀人,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的一些文人编写的《世说新语·容止第十四》中的故事。【译文】: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同...

曹操捉刀的翻译
答:”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译文】:魏武帝将要会见匈奴使臣,认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够扬威远方的国家,让崔季珪代替,魏武帝亲自举着刀站在床边。见面完毕以后,让间谍问(匈奴使臣):“魏王怎么样?”匈奴的使臣回答说:“魏王风雅威望不...

代人捉刀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答:代人捉刀 [dài rén zhuō dāo][释义] 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造句:他经常代人捉刀

曹操捉刀文言文怎么做
答:才是真正的英雄。”魏武帝听到之后,派人追杀这个使臣。原文: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为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琰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此文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关于曹操的典故《床头 捉刀人》,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后来就用“为人捉刀”表示代人作文章或做某件事了.而“床头捉刀人”则用以比喻藏在背后真正的主子和高手.启示:1.深刻反映了曹操的矛盾心态.2.描写了曹操羞惭,自卑的心理.3.怕匈奴使者回匈奴后说不利于自己的话(丑行、丑貌).(突出曹操的心胸狭隘)4.匈奴使者是人才,不为己用必后患无穷.(曹操...

代人捉刀什么意思?代人捉刀典故出处介绍
答: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根据这一故事演变出来的一句成语,叫做代人捉刀,意为代替别人做事,后来多指代替别人写文章。曹操为何会觉得觉得自己样貌丑陋呢?《世说新语》中并无记载,但在《魏氏春秋》中有一个这样的记载:武王姿貌短小。这也就意味着曹操的个子非常矮,这就是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什么人捉刀成语
答:代人捉刀 拼音:dài rén zhuō dāo 释义:捉刀:代别人写文章。指代替别人做事,多指代替别人写文章。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

成语代人捉刀什么意思代人捉刀的意思
答:1、代人捉刀,拼音是dàirénzhuōdāo,意思是指代别人做事,多指写文章。捉刀:代别人写文章。2、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王闻之,追杀此使。”

代人写文章被称为"捉刀","捉刀"最早说的是谁?
答:会见结束后,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于是派人打听,不料却听到使者这样一句话:魏王固然出众,可是宝座旁那位手中捉刀的卫士,看上去更像一位了不起的人物。这个故事出自于《世说�6�1客止篇》,通过它至少说明了曹操那种夺人的气势是怎么也掩盖不住的。后来人们把代人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