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所”什么时候表示“地方”,什么时候表示“……的地方” 在古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字

作者&投稿:征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文言文中,“所”表示“地方”和表示“…… 的地方”,或因“所”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所致,或因“所”的词性改变所致。例如:

一、当“所”充当名词时,表示“地方”,通常翻译为:处所,地方。例如:
○《吕氏春秋·达郁》:必于无人之所。
(一定在没有人的地方。)
本例中的“所”充当定中短语“无人之所”中心语,表示地方;而“之”是助词,表领属,可译为:的。

二、当“所”充当结构助词时,也就是由“所+动词”构成的所字短语时,“所”可以表示“…… 的地方”。注意:并非是所有的“所+动词”时,“所”都可以表示“…… 的地方”(可能有点难懂,故多举几例,仅参考!)。例如:

○《史记·秦始皇本纪》: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人迹能到的地方,没有不臣服的)。
本例中所字短语“所至”就是“所+至”结构,其中“所”转指动词“至”的宾语,表示“到的地方”。

○《礼记·中庸》:舟车所至。
(船和车能到达的地方。)
本例中所字短语“所至”是“所+至”结构,其中“所”转指动词“至”的宾语,表示“到的地方”。

○《战国策·赵策二》:常民溺于习俗,学者沉于所闻。
(百姓沉迷于习惯风俗,学者沉迷于所闻的事情。)
本例中所字短语“所闻”是“所+闻”结构,其中“所”转指动词“闻”的宾语,表示“听说的事”。

○《韩非子·安危》:所爱不亲,所恶不疏。
(不亲近自己所喜爱的人,不疏远自己所憎厌的人。)
本例中所字短语“所爱”和“所恶”也是“所+至”结构,其中:“所”转指动词“爱”和“恶”后的宾语,表示“喜爱的人”和“厌恶的人”。

  1. 所字单独翻译:处所,地方。现在也这么说,如:居所 翻译成居住的地方or居住地。

  2. 所字结构:所+动词=名词。比如所见:看见的事。所闻:听到的事。所爱:爱的人或事。所想:想的人或事。所以说,所字结构即所+动词=名词,这个名词可以等于……的人;……的事;……的地方,变成了任何意义的名词都可以,但是应该注意要符合句意。为如(引用楼上):道之所存——道存在的地方。“存”是动词“存在”的意思,前面加“所”变成名词“存在的地方”。

    王老师为你解答哦。



1: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处所,地方”。例: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文言文中“所”什么时候表示“地方”,什么时候表示“~

文言文中“所”什么时候表示“地方”
我稍加整理,希望对你有用。

所: 处所,地方:
哨所;寓所;交易所;看守所;托儿所;招待所;收容所;诊疗所;观察所;指挥所;各得其所;住所;哨所;场所; 机关或其他办事的地方的名称:研究所。派出所。

“所”假借为“处”。处所;地方。有截其所。——《诗·商颂·殷武》

不可不为择所而后错之。——《荀子·王霸》
必于无人之所。——《吕氏春秋·达郁》
僻远悠闲之所。——《吕氏春秋·谨听》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隐公元年》
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缚牢甚。——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促织》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余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地方 :虽众,无所用之。——《左传·僖公四年》

在古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字有以下例子:
表示时间的字有:
1. 旦暮、旦夕:经常;时间短、很快、马上。
2. 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
3. 诘:第二天。
4. 诘晨、诘旦、诘朝:第二天早上。
5. 迟旦、迟明:黎明。
6. 迟日:日子久(或:春日)。
7. 迟暮:暮年。
8. 寻、既而、俄而、已而、顷之、未几、少焉、须臾:不久、过了一会儿。
9. 遽:迅速、立刻;突然。
10. 无何、无日、旋:很快、随即。
11. 向、曩:从前。
12. 先是:先前、在这之前。
13. 竟日:整天、终日。
14. 比、比来:近来、近。
15. 比年:连年;近年。
16. 逾年:一年多;第二年。
17. 期年:满一年。
18. 翌年、明年:第二年。
19. 朔:农历每月初一。
20. 晦:农历每月后一天。
21. 望:农历每月十五。
22.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表示地点的字有:
国中:城中。
舍于墓:葬在墓地旁边。
水之阳:水的北面。
山之阳:山的南面。

在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其意义
答: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

解读文言文
答:我们现在读古文,编者已经用标点符号把句子给我们断开了,但是在读一些长一点的句子时,往往要在一句之中表达一个概念或意思的地方,有一些小的停顿,这个停顿正确不正确,直接关系到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区别停顿的办法是通读全文,通过对词义的理解和文言文中词与词之间结构关系的分析,读懂每一句话.如《狼》中有"其一...

文言文实词词类活用
答:制度④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谗、讥:诬陷、嘲讽的话⑤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捕:搜捕活动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⑦司马子反渴而求饮 饮:饮料、汤食⑧少仲尼之闻 闻:见识六.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

判断句文言文标志
答:(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

文言文断句的教案
答: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 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北京卷中的多次出现的“其父曰”“此何遽不为……乎”。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

2019文言文断句技巧
答: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如广东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答:6.删字法:即把文言文中的词或字在翻译中删去。 5. 初中文言文所有‘之的翻译及用法’ 之《说文解字》:“之,出。 象草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之往是也。 ’按:之有训为‘此’者。 释义: 1、结构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结...

文言文节奏的划分技巧
答: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通.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三、语句倒装之处要停顿.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必须正确理解文意,...

文言文一般是什么意思
答:3. 文言文的具体含义或意思是什么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

形成文言文
答:“之”、“所”、“也”,为虚词,且虚化的程度也不同:“也”表示判断的标志,意念上可译为“……是……”。“之所”是文言文中固定搭配的一种方式,“所”与动词“及”组成名词短语,可译为“所到达的地方”,“所”表示“……的地方”;这句中最虚化的是“之”,它一点意思也解释不出来,但它表示一定的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