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人参的哪些药性? 人参的药效主要体现在哪方面?

作者&投稿:徒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

人参能够大补元气,对于大汗或者是大失血以及久病体虚,常年久病卧床,元气大损的这样的用户是可以应用人参来进行诊治的。人参能够补脾益肺,对于脾肺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效果,比如便溏,乏力,四肢倦怠或者是气喘,咳嗽,声低,懒言等情况都是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感冒发热的时候不适合服用:这是因为在发热的过程中身体会出现心悸剧烈的情况,而服用人参之后体内的血液循环速度就会增加,这个时候食用人参并不利于病情恢复。

2、气喘、喉咙干燥不适合使用人参:如果是突然间出现气喘的情况,或者是由于体内燥热所造成的咽喉干燥的情况,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使用人参。除此之外,如果是由于一时的情绪激动所导致出现吐血的情况等等,那么建议最好也别使用人参。

3、湿热所引起的腹中忌浮肿人参:这是因为人参具有一定的抗利尿的功效,服用之后并不能够缓解浮肿情况,因此不建议服用。除此之外,如果是由于肾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尿少情况,也不建议服用人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本草纲目



人参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能。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人参主要含10多种人参皂甙,以及人参快醇、β-榄香烯、糖类、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等。有抗心律失常,抗衰老的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还发现人参的有效成分还具有抗肿瘤作用。

人参为东北特产之一,由于根部肥大,形若纺锤,常有分叉,全貌颇似人的头、手、足和四肢,故而称为人参。古代人参的雅称为黄精、地精、神草。人参被人们称为“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之一,是驰名中外、老幼皆知的名贵药材。在中国医药史上,使用人参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战国时代,良医扁鹊对人参药性和疗效已有了解;秦汉时代的《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药中上品。人参分为山参和园参两大类, 野生的称为“山参”,多生长于东北阔叶林与针叶林混生的人际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是中国一类保护植物。其生长非常缓慢,一两重的山参要长四五十年甚至上百年,由于人们对其需求日益增加,因此,野生人参日趋减少,愈为罕见。园参,即人工栽培的人参,也称“家参”。它与山参在颜色、形体等方面均很相似,但味苦并带有辣气,山参虽味亦苦却有清香之气味。

【药理学作用】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含多种皂甙和多糖类成分。

  治疗量人参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改善思维功能,提高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但较大剂量时有镇静作用;人参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及调节功能;还有类似强心甙的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等。人参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用于神经衰弱,消耗性慢性疾病,以及一般体弱或病后虚弱者。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人参能治男女一切虚症,自汗眩晕、头痛反胃,阂症、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痹瘘、吐血、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近代中医常用人参补气救脱,益血复脉、养心安神、生津止渴、补肺定喘健脾止泻、托毒合疮等。

  「气味」
  甘,微寒,无毒。《别录》曰∶微温。普曰∶神农∶小寒;桐君、雷公∶苦; 黄帝、岐伯∶甘,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微苦,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中之阳也。又曰∶阳中微阴。
  之才曰∶茯苓、马蔺为之使,恶溲疏、卤碱,反藜芦。一云∶畏五灵脂,恶皂荚、黑豆, 动紫石英。
  元素曰∶人参得升麻引用,补上焦之元气,泻肺中之火;得茯苓引用,补下焦之元气, 泻肾中之火。得麦门冬则生脉;得干姜,则补气。
  杲曰∶得黄 、甘草,乃甘温除大热,泻阴火,补元气,又为疮家圣药。
  震亨曰∶人参入手太阴。与藜芦相反,服参一两,入黎芦一钱,其功尽废也。
  言闻曰∶东垣李氏理脾胃,泻阴火,交泰丸内用人参、皂荚,是恶而不恶也。古方疗月 闭四物汤加人参、五灵脂,是畏而不畏也。又疗痰在胸膈,以人参、黎芦同用而取涌越,是 激其怒性也。此皆精微妙奥,非达权衡者不能知。
  「主治」
  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本 经》)。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 令人不忘(《别录》)。主五劳七伤,虚损痰弱,止呕哕,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 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甄权)。止烦躁,变酸水 (李 )。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大明)。治肺胃阳气不足,肺气虚促,短气少气, 补中缓中,泻心、肺、脾、胃中火邪,止渴生津液(元素)。治男妇一切虚证,发热自汗, 眩晕头痛,反胃吐食, 疟,滑泻久痢,小便频数淋沥,劳倦内伤,中风中暑,痿痹,吐血 、嗽血、下血,血淋、血崩,胎前、产后诸病(时珍)。

本草纲目,当时记载的人是怎么知道药的作用?~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位全身透明的仙人,每吃一草都记录此草药性归经,到最后一味记录完就己死去,最后一味药是什么呢?是断肠草,所以,药性的作用等,由此而得

  (原载《科学世界》2003年第2期)


  有人说中国人服用人参(Panax ginseng)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但是在先秦文献和西汉史书中并无关于人参的记载。人参的最早记载见于两汉期间大量出现的用神学附会儒家教义的纬书这类荒诞不经的迷信著作中,如“摇光星散而为人参,人君废山渎之利则摇光不明、人参不生”(《春秋纬》)、“君乘木而王有人参生,下有人参上有紫气”(《礼纬·斗威仪》),这显然是由于人参像人形而引起神秘的联想,把它当成神草。稍后,中国第一部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首次将人参当成药物收入。此书托名“神农”,成书时间大约在东汉中期(公元100年左右),在唐朝时候已失传,现存版本是后人从其他著作的转载中收集起来的所谓辑佚本。在《神农本草经》中,人参被列为“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的上品“君”药之一,其药理则是“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颇类似于现在的“保健品”广告,但也不算突出,因为这类被认为久服轻身延年的上品药在书中列举了120种之多。《神农本草经》并没有具体说明如何服用人参。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记载了113个药方,其中有21个用到人参。这是首次对人参药用的记载。

  此后的一千年间,人参虽也充当药用,但其地位基本上相当于一种供送礼、进贡的土特产,也和现在的“保健品”作用差不多。例如,唐末并称“皮陆”的著名诗人皮日休和陆龟蒙都有以感谢友人惠赠人参为题的诗。皮日休的诗最后说“从今汤剂如相续,不用金山焙上茶”,似乎也只是把人参当成好茶的代用品。宋时的风气仍然如此,苏轼有一封向友人讨土特产的信称:“只多寄好干枣人参为望!如无的便亦不须差人,岂可以口腹万里劳人哉?”人参的地位,也不过和干枣一样属于解馋的食品。直到晚明,人参才突然获得了“百草之王”、“众药之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其父李言闻撰写的《人参传》,首次对人参做了详细论述,按其说法,人参几乎就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神药,“能治男女一切虚症”。人参由此身价百倍,在中原地带很快就被挖得绝种,只在东北的深山老林中还可找到,以致现在人们一提起人参,就以为是东北长白山特产,不知道在古代,山西上党的人参才被视为佳品。中医认为药草生长地点对药性影响极大,根据“相生相克”,寒带药草性温,热带药草性凉或寒,而人参的药性从古代被认为“微寒”,到近代被认为“性温”,也正反应了人参产地从南往北的迁移趋势。

  明末汉人对人参的狂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东北女真族的兴起,人参采集成了女真族的一大经济来源。女真人自己并不消费人参,而是通过马市出售给中原汉人,以致万历三十五年明廷暂停辽东马市,导致女真人参积压,两年之内竟腐烂了十余万斤,逼迫他们改进制作方法以长期保存,待价而沽。到了清朝,国人对人参的狂热有增无减,每年有数万人到长白山采参,东北人参也面临着灭绝的命运。为了制止这股滥采之风,保护满人发祥地,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清廷下令实行放票采参,严禁私采。但这并不能有效地制止冒死私采。人参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少。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还印了参票1万张,实发6千张,近百年后,咸丰二年(1852年)所印参票已减少到753张,实发632张,野生人参在清末已难得一见。到现在,野生人参被国家定为一级保护植物,已濒于灭绝。中国市场上见到的价格惊人的“野山参”,或者是假冒的,或者是从俄罗斯进口的。据估计,按现在的采挖速度,再过几年,野生人参也将在俄罗斯灭绝。

  正是在人参就要绝迹,中国人在寻找其替代品时,西洋参开始上场。1701年,法国耶稣会教士杜德美(P. Jartoux,1668-1720)来华传教,也受到中国人参热的感染,认为人参的确是一种灵丹妙药。1708年,杜德美受清廷之命绘制中国地图,去东北考察,在距离高丽边界的一个村子里见到了当地人采集的新鲜人参,依原样大小画图。1711年4月12日,他给传教会会长写信,附上了他绘制的人参图,详细介绍了人参产地、形态、生长状况和采集方法,并且推测在地理相似的别的地方也有可能发现人参:人参产地“大致可以说它位于北纬39度-47度之间,东经10度-20度(以北京子午线为基准)之间。……这一切使我认为,若世界上还有某个国家生长此种植物,这个国家恐怕是加拿大。因为据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所述,那里的森林、山脉与此地的颇为相似。”


  人参


  这是人参第一次被详细介绍给西方世界。这封信发表后,影响很大。另一位法国耶稣会教士拉菲托(Joseph-Francois Lafitau)在加拿大魁北克传教,1716年他读了杜德美的信后,意识到他所在的魁北克正是杜德美预言可能发现人参的地方。拉菲托拿了人参绘图给当地印第安人看,他们立即认出是一种他们叫做“嘎兰特区恩”(garantoquen)的草药。大多数北美印第安部落很早就已把它当药用,不过用法各不相同,用于治疗头疼、创伤、不孕等等,也没有像中国人那样把它当成灵丹妙药。实际上美洲人参和中国人参虽然属于同一个科、属,但并非同一个物种,学名后来被瑞典植物学家林耐定为Panax Quinquefolium,传入中国后叫做西洋参,也称做花旗参、广东人参。

  拉菲托向法国报告了西洋参的“发现”后,精明的法国商人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有了一种可以从中国人手中牟取暴利的宝贝。北美各地的法国商人在和印第安人做交易时,除了收购毛皮,也开始大量地收购西洋参——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在现在美国许多皮货商也同时担任西洋参贩。1718年,一家法国皮货公司试着把西洋参出口到中国,大受中国人欢迎,从此开始了西洋参的国际贸易。北美大地出现了一股“挖参热”,华盛顿在其日记中甚至提到他曾遭遇挖参者。费城的一份文件记载说,在1788年,有一位叫丹尼尔·布恩(DanielBoone)的著名探险家在那里卖出了15吨西洋参。

  西洋参和皮货一起成了新大陆最早的出口商品。起初这些西洋参贸易都是间接的,西洋参先从北美运到法国或英国,然后转运到中国,以致当时的中医著作误以为西洋参“出西洋佛兰西(即法国),一名佛兰参”(《本草备要》)。第一次中美之间的直接贸易也是一次西洋参贸易,发生于1784年2月,“中国女皇”号从纽约出发,满载着242箱约30吨西洋参开往中国,于8月30日抵达广州,换了200吨茶叶以及丝绸、瓷器返航。在18世纪后期,每年有大约70吨西洋参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运往中国。主要地由于西洋参贸易,在1800年这一年,美国与广州港的贸易额,超过了在1925年与全中国的贸易额。据统计,在1820年到1903年之间,美国共向中国出口了1700万磅西洋参,平均价格大约每磅2.5美元。

  这些几乎都是野生参。在当时,西洋参在美国北方各州的森林中随处可见,但是再多的西洋参也禁不住这种毫无节制的狂挖滥采。在1870年代开始,有些美国人开始试验西洋参的人工栽培。西洋参栽培之父一般认为是乔治·斯坦顿(George Stanton)。1885年,他成功地在纽约州种植了150英亩的西洋参。到19世纪结束的时候,野生西洋参的供应实际上也已结束,人工栽培已被广泛采用。从1906年到1970年,美国平均每年出口21万5千磅西洋参,其中只有1951年出口量显著下降,大概是由于朝鲜战争的影响。但是即使那一年,出口量仍然达到7万7千磅。

  从1960年代中叶开始,美国农业部开始统计西洋参的出口状况。从1967年到1982年,每年出口量平均增长大约9%。到1983年,出口量开始大幅度上升,西洋参再次成为美国的一种主要出口产品,每年出口量平均增长超过25%,到1994年时达到顶峰,一年出口西洋参237万磅,按金额算,最高的是1992年,达到了1亿4百万美元。但是从1994年起,一方面由于中国引种西洋参获得成功,大约可满足20%的中国市场需要,对西洋参的需求已不完全依赖于进口,另一方面亚洲出现金融危机,美国西洋参的出口也受到重大影响,以平均每年减少大约10%的速度下降。据美国农业部不久前发布的资料,在2001年,美国西洋参出口金额为2514万美元(包括栽培参1441万,野生参1073万),90%以上出口到东亚,特别是香港。

  野生西洋参和栽培西洋参的价格可相差数十倍。目前市场上野山参(野生参)价格大约每磅500-600美元,移山参(森林栽培参)价格每磅200-300美元,园参(田地栽培参)价格则仅每磅20-30美元。为了避免野生西洋参也像野生人参那样濒临灭绝,美国政府对野生西洋参的采集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每年由渔业及野生生物管理局宣布哪些州可以采集野生参。

  美国是西洋参的最大产量国,有25个州出产西洋参,野生参以肯塔基州产量最高,栽培参以威斯康辛州产量最高,绝大部分的西洋参产自威斯康辛。这些西洋参基本上都供出口,留在国内销售的也以卖给华人为主。近年来由于出口不景气,西洋参商人们也试图开拓美国本地市场,开始宣传西洋参的神奇作用,主要是声称它能增强人的精力,是“能量刺激剂”。在药店、超级市场也可发现西洋参制剂,但销量很小。由于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至今未认可西洋参(以及人参)有任何医疗作用,因此这些西洋参制剂都是做为保健食品销售的。

  西方医学界对西洋参和人参是否有医学价值以及有什么样的医疗作用仍然充满了争议。许多研究者只是简单地把中医关于参的疗效的说法视为神话或迷信,另外有些人则试图研究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如果参真的有药理作用的话,那么是因为其中含有某种活性物质。参根主要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约占干根的70%,这些构成了参的甜味),与胡萝卜根差不多。从参中提取出来的人参炔醇与从胡萝卜中提取出来的胡萝卜毒素(一种神经毒素)完全相同。民间说人参服用不当,就跟吃萝卜差不多,看来并非没有道理。参根还含有其他多种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在提取、浓缩后表现出药性,但其含量极低,不太可能有重要的作用。参根的化学成分中,有一小部分(不到5%)属于皂甙类,构成了参的苦味。这类化学物质在多种草药、食物(例如橄榄、金瓜、大豆)中也能找到,有药理活性。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已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试图分离和鉴定出各种人参皂甙,目前已从中国人参中鉴定出了34种。其中一些人参皂甙在单独使用时,似乎和服用整个参根的作用相似,因此现在一般认为参的独特活性物质是其中的皂甙类物质。

  人参皂甙主要集中在参根的外层,根须中的含量又比主根高得多,是其数倍,这与传统上认为参根内部比外层、主根比根须药性强的看法恰好相反。而且,参叶、花蕾、果肉中人参皂甙的含量比根部高得多,如果人参皂甙真的是人参的活性物质的话,传统上只用参根入药真的可说是舍本逐末了。传统上认为参越老越好,但是根据测定结果,4-5年的参根的人参皂甙含量最高。传统上还认为中国人参的药性强于西洋参,二者当然又都胜于与参同属的三七,但是人参皂甙的含量却倒了过来,以三七最高,西洋参其次,人参最低。整个都乱了套。不过我们必须记住,传统的说法未必有可靠根据,甚至可能是由于错误的根据。例如,中医关于人参性温、西洋参性凉的说法就是源于对二者产地的误会。西洋参最早是从广州进口的,因此被当时的中医误认为是西洋南方特产,将其定为性凉药物。实际上西洋参主要产于加拿大和美国北部,纬度与人参产地相当。

  有趣的是,国内外对人参皂甙含量的测定差异很大,中国研究者把人参主根中的人参皂甙含量测定为2.2-5%,而欧美研究者的测定结果则大约只是其一半。不知这种差异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外研究者对参的药性的信心的差异。就像以前人参被认为能包治百病一样,现在也有一些研究者声称发现了人参、西洋参有多种药理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影响,能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能力,降低疲劳度,防治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癌症、糖尿病等等现代世界的种种头号疾病。有一些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支持这些说法,另外的一些研究则未能加以证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人参、西洋参绝对不是完全无害的补品。几年前美国医学机构曾发出警告,不可在手术期间为了“补气”而服用人参、西洋参,否则可能引起手术时大出血。

  现代医学界对人参、西洋参是否有药效已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美国药典》(U.S. Pharmacopoeia)一度列入参,但在1880年将其删去。《美国国家药典》(U.S. National Formulary)也在1937年删去参,认为其医疗、保健价值只不过是中国人的想像。目前西洋参原产地的医学权威机构美国医学联合会和加拿大医学联合会都不承认参的医学价值。对参是否有医学价值,世界医学界在以后很可能还会一直争论下去。一种被认为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最大的可能是其实一种病都治不了。中国人对参的崇拜,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造成的。这种神秘感对于种参业来说,却正是其赖以生存和繁荣的卖点。如果参能够被证实的确有某种疗效,如果参的活性物质能够被真正鉴定并合成,那么种参业可能就要完成其历史使命了。

  此观点与上文无关 虽然物以稀为贵但我们要认清 我们是不是被炒作者忽悠了一把 除了衣食住行 那些可又可无的东西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 其实是一文不值的 这就想传销一样是一场大大的骗局罢了 像兰花一盆多少万 一块玉石动则上几十万的 还有下面的何必呢 个人认为这只能算作玩物吧 当然你就是喜欢这是你自己的事了 我希望大众谨慎选择仅此而已 只想说句真话实话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人参的哪些药性?
答: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人参能够大补元气,对于大汗或者是大失血以及久病体虚,常年久病卧床,元气大损的这样的用户是可以应用人参来进行诊治的。人参能够补脾益肺,对于脾肺系统疾病有较好的效果,比如便溏,乏力,四肢倦怠或者是气喘,咳嗽,声低,懒言等情况...

人参补气之圣药
答: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等,均选人参大补元气,除具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外,还能增强应激适应能力和强心固脱,为拯救虚脱之第一要药。配干姜、桂枝以补气回阳,除阴霾,治表证误汗吐下,致阴竭阳亡,或直中三阴,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细者。可单用人参15~30克浓煎取汁...

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大参汤指的是什么
答:《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大参汤即“白术散”,为中医方剂名。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大参汤的主治包括虚劳不足、蛊胀、心肾不足、腰膝无力、夜间多梦、中气虚弱、四肢酸软无力、精神疲倦、懒于动作以及产后气虚、不能饮食等病症。大参汤的组成包括辽东人参、粟米、好淮生地、白术和橘皮等药材。

本草纲目里有什么药材
答:1. 人参:具有补气养阴、健脾益肺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等症。2. 芍药: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3. 郁金香: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能,可用于治疗热毒血痢、痈肿疮毒等。4. 薄荷: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

「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这样吃三七更方便、好吸收
答:《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之最珍贵者。」 这里的「补」是广义的「养」。人参养气,三七养血,包含活血、补血、止血三个方面,对付血瘀、血虚、异常出血的一系列症状毫无压力! 既活血,又止血,看似矛盾的药性罕见地集于一身,这也是三七的神奇之处。

人参在古籍记载的作用有哪些?
答:人参,首载于汉朝《神农本草经》,被列为温补上品。西晋末年开始栽培,迄今1660多年历史,我国系世界最早引种。祖国医学认为,其性温味甘微苦,入脾、肺二经,大补元气,固脱生律,保脾养胃,安神益智,治多种疾患。诸如《本经》载人参“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药性...

田七与三七有什么区别
答:没有区别,田七又叫三七,是同一种东西。别称田七,人参三七,参三七,文州三七中药名。主产于云南文山州,故名文山三七,又名文州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和根茎。秋季花开前采挖,洗净,分开主根、支根及根茎,干燥。支根习称“筋条”,根茎习称“剪口”。

田七就是三七吗
答:由于三七同为人参属植物,而它的有效活性物质又高于和多于人参,因此又被现代中药药物学家称为“参中之王”。清朝药学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扬名中外的中成药“云南白药”和“片仔癀”,即以三七为主要原料制成。主治咯血,...

党参在本草纲目里叫什么名字?主要功效和作用?
答:《本草纲目》载有“人参可治消渴症”,临床观察人参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使轻型糖尿病患者尿糖减少,对重症患者,虽不能改善高血糖症,但可使一般状况好转,某些患者使用人参后,可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并延长降糖作用时间。3 抗肿瘤作用 人参不仅是良好的复壮剂,而且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临床证明,...

养生堂《本草纲目》中药养生速查全书的图书目录
答:因人施养辨清体质,因人施养测一测你是哪种体质平和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阳虚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气虚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阴虚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血淤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痰湿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湿热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气郁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特禀体质首选中药及药膳第二篇 一味中药 补养全家第一章 益气中药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