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什么虫子?像是绿毛虫,刺刺很厉害! 裂空座是什么进化的,话说和绿毛虫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甫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洋辣子

[寄主] 大叶黄杨、硬化、月季、海棠、桂花、牡丹、芍药、苹果、梨、桃、李、杏、梅、樱桃、枣、柿、核桃、珊瑚、板栗、山楂等果树和杨、柳、悬铃木、榆等林木
[为害特点] 幼虫取食叶片。低龄幼虫取食叶肉,仅留表皮,老龄时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有时仅留叶柄,严重影响树势。
[特征描述]
成虫 体长15~16mm,翅展约36mm。触角棕色,雄栉齿状,雌丝状。头和胸部绿色,复眼黑色,雌虫触角褐色,丝状,雄虫触角基部2/3为短羽毛状。胸部中央有1条暗褐色背线。前翅大部分绿色,基部暗褐色,外缘部灰黄色,其上散布暗紫色鳞片,内缘线和翅脉暗紫色,外缘线暗褐色。腹部和后翅灰黄色。 卵 扁椭圆形,长1.5mm,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黄绿至淡黄色,数粒排列成块状。 幼虫 末龄体长约25mm,略呈长方形,圆柱状。初孵化时黄色,长大后变为绿色。头黄色,甚小,常缩在前胸内。前胸盾上有2个横列黑斑,腹部背线蓝色。胴部第二至末节每节有4个毛瘤,其上生一丛刚毛,第四节背面的1对毛瘤上各有3~6根红色刺毛,腹部末端的4个毛瘤上生蓝黑色刚毛丛,呈球状;背线绿色,两侧有深蓝色点。腹面浅绿色。胸足小,无腹足,第一至七节腹面中部各有1个扁圆形吸盘。 蛹 长约15mm,椭圆形,肥大,黄褐色。包被在椭圆形棕色或暗褐色长约16mm,似羊粪状的茧内。

蛰儿毛,农村方言的叫法。它身上的刺蛰人,被蛰后,刺痒难受,可用切开的大蒜瓣来回擦洗可解!

洋辣子
中文名:褐边绿刺蛾

红信绿虫

蚜虫

这是什么虫子?绿色的,有点像毛毛虫,拿东西碰它,头上会伸出2条红色的触角一样的东西,好像要用那2条~

柑橘凤蝶的幼虫
柑橘凤蝶幼虫,喜食柑橘、花椒树叶,不吃同为辛香属的柚子叶,幼虫体长45mm左右,主要生活在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幼虫时期
幼虫体长45mm左右,黄绿色,后胸背两侧有眼斑,后胸和第一腹节间有蓝黑色带状班,腹部4节和5节两侧各有1条黑色斜纹分别延伸至5节和6节背面相交,各体节气门下线处各有1白斑臭腺角橙黄色,1龄幼虫黑色,刺毛多;2-4龄幼虫黑褐色,有白色斜带纹,虫体似鸟粪。体上肉状突起较多。

成虫时期
有春型和夏型两种。春型体长21-24mm,翅展69-75mm;夏型体长27-30mm,翅展91-105mm。雌略大于雄,色彩不如雄艳,两型翅上斑纹相似,体淡黄绿至暗黄,体背中间有黑色纵带,两侧黄白色。前翅黑色近三角形,近外缘有8个黄色月牙斑,翅中央从前缘至后缘有8个由小渐大的黄斑,中室基半部有4条放射状黄色纵纹,端半部有2个黄色新月斑。后翅黑色;近外缘有6个新月型黄斑,基部有8个黄斑;臀角处有1橙黄色圆斑,斑中心为1黑点,有尾突。


近球形,直径1.2-1.5mm,初黄色后变深黄,孵化前紫灰至黑色。


体长29-32mm,鲜绿色,有褐点,体色常随环境而变化。中胸背突起较长而尖锐,头顶角状突起中间凹入较深。

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年生3代,江西4代,福建、台湾6代,以蛹在枝上、叶背等隐蔽处越冬。浙江黄岩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5-6月,第1代7-8月,第2代9-10月,以第3代蛹越冬。广东各代成虫发生期:越冬代3-4月,第1代4月下旬至5月,第2代5月下旬至6月,第3代6月下旬至7月,第4代8-9月,第5代10-11月,以第6代蛹越冬。成虫白天活动。善于飞翔,中午至黄昏前活动最盛,喜食花蜜。卵散产于嫩芽上和叶背,卵期约7天。幼虫孵化后先食卵壳,然后食害芽和嫩叶及成叶,共5龄,老熟后多在隐蔽处吐丝作垫,以臀足趾钩抓住丝垫,然后吐丝在胸腹间环绕成带,缠在枝干等物上化蛹(此蛹称缢蛹)越冬。天敌有凤蝶金小蜂和广大腿小蜂等。 1年3-6代以蛹越冬。3-4月羽化为春型成虫,7-8月羽化出的即为夏型,田间世代重叠。成虫白天交尾,卵产于嫩叶背面或叶尖。幼虫孵出后即在此取食,一生可取食5-6片叶。幼虫遇惊时伸出臭角发出难闻气味以避敌害,老熟后即吐丝作垫头斜向悬空化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