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集镇的建制沿革

作者&投稿:达奚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历史的长河中,店集屡经变更,但始终是这一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清同治初年,店集归亳州所管辖的临湖堡;同治三年(1864年),雉河集设县,临湖、标里、张村等13堡拨给涡阳县所管辖;清末实行圩长制,店集为圩。
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沿用清末圩长制,
圩下设寨;民国二十年(1931年)张村设区,店集设大联堡,先归张村区管辖,后又划归江集区管辖;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至解放前夕,店集设乡公所,归花沟区所管辖。1947年处国共两党拉锯状态。1948年解放,店集现辖区域一部分归张村区,一部分归楚店区;1949年设高公区,店集设乡归高公区所管辖;1956年秋并区并乡,店集乡又划归张村区所管辖;1958年秋成立涡阳县红旗人民公社高公基层社,又称高公乡,政社合一,住址店集,辖高公、店集、临湖、宋牌坊四小乡;1961年春再设高公区,辖高公、店集、先锋(今王大楼)、洪山(今宋牌坊)四小公社,住址店集;1969年春撤区划社,成立县辖店集公社(先锋、洪山划出);1977年6月店集公社分为店集、高公两个公社;1979年6月复设区,成立店集区,辖店集、高公、临湖、天庙、宋牌坊、王大楼六公社;1981年王大楼公社拨给公吉寺区管辖,1983年改公社为乡;1992年2月撤区并乡,成立店集乡,辖原店集和宋牌坊小乡区域;1999年撤乡设镇,所辖区域不变。
境内相传建于2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柘王宫”遗址,距镇政府仅百米之遥,楚襄王为嫁女而开挖的运粮河,自今绿波粼粼清流依然,绕经镇政府大门而过。上世纪六十年代设高公区在店集办公,一九七零年春撤区成立店集公社,后设店集区,一九九二年二月底撤区设店集乡,一九九九年撤乡设镇。



杭州的历史沿革——古老的建制~

  杭州的历史沿革
  (1)从“余杭”到“钱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属于“扬州之域”。传说在夏禹治水时,全国分为九州,长江以南的广阔地域均泛称扬州。公元前21世纪,夏禹南巡,大会诸侯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曾乘舟航行经过这里,并舍其余杭(“杭”是方舟)于此,故名“余杭”。一说,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称此地为“禹杭”,其后,口语相传,讹“禹”为“余”,乃名“余杭”。
  春秋时,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越,后属吴,越灭吴后,复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统一六国后,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这样的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史籍最早记载“钱唐”之名。现在的市区,当时还是随江潮出没的海滩,西湖尚未形成。
  西汉承秦制,杭州仍称钱唐。新莽时一度改钱唐为泉亭县;到了东汉,复置钱唐县,属吴郡。这时杭州农田水利兴修初具规模,并从宝石山至万松岭修筑了第一条海塘,西湖开始与海隔断,成为内湖。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杭州为吴国的吴兴郡,属扬州。因外族相继入侵,晋室南迁,促进了江南和钱塘江两岸经济文化的发展。这时,西湖已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飞来峰下建了灵隐寺,这不仅是西湖最古的丛林建筑,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刹。随后有方士许迈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韬光、宝石山一带进行写书、炼丹等活动,传播宗教,西湖名山胜水也渐次开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钱唐县为临江郡。陈后主祯明元年(587年),又置钱唐郡,辖钱唐、于潜、富阳、新城四县,属吴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现
  隋王朝建立后,于开皇九年(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现。下辖钱唐、余杭、富阳、盐官、于潜、武康六县。州治初在余杭,次年迁钱唐。开皇十一年,在凤凰山依山筑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业三年(607年),改置为余杭郡。六年,杨素凿通江南运河,从现在的江苏镇江起,经苏州、嘉兴等地而达杭州,全长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桥成为大运河的起讫点。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杭州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隋书·地理志》记述:“杭州等郡,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辏”。这时的余杭郡有户15380,杭州户口统计由此开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余杭郡,治所在钱唐。因避国号讳,于武德四年(621年)改“钱唐”为“钱塘”。太宗时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复名余杭郡,属江南东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为杭州,归浙江西道节度,州治在钱塘,辖钱塘、盐官、富阳、新城、余杭、临安、于潜、唐山八县。州城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原来的城南沿江一带发展到今天的武林门一带。由于运河的沟通,杭州成为货物集散地,社会经济日趋繁荣,人口也逐渐增加,唐贞观(627~649年)中,已有15万余人;到开元(713~741年)中发展到58万人,此时的杭州,已与广州、扬州并列,为我国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长庆二年(822年),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规模浚治西湖,并筑堤建闸,以利农田灌溉。又继李泌之后重修六井。从这时起,西湖之名益彰于世。
  (3)吴越国的国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护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吴越三世五王都笃信佛教,现在杭州西湖周围的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迹,大都是那个时期的建就。当时的杭州就有“佛国”之称。
  (4)南宋时的京城
  在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大观元年(1107年)升为帅府,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余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元佑四年(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盐桥两河,再疏六井,使卤不入市,民饮称便。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时,开始了杭州的鼎盛时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治所在钱塘。辖钱塘、仁和、临安、余杭、于潜、昌化、富阳、新城、盐宫九县,地域与唐代大致相当。绍兴八年(1138年)定都于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当时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即皇城,方圆九里,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城门13座,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间(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万余人(包括所属几个县)。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钱塘、仁和两县而言,人口也达43万余人。
  人口的增多,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南宋都市经济的繁荣,不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当时临安手工作坊林立,生产各种日用商品,尤其是丝织业的织造技艺精良,能生产出许多精巧名贵的丝织品,在全国享有盛名。
  据《武林旧事》等书记载,南宋时的杭州商业有440行,各种交易甚盛,万物所聚,应有尽有。对外贸易相当发达,有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有使节往来和贸易关系,朝廷专设“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风景区经过修葺,更加妩媚动人,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酒肆茶楼,艺场教坊,驿站旅舍等服务性行业及夜市也很兴盛。
  南宋时,杭州是全国的文化中心,设立了最高兴府——太学,还有武学、医学、算学、史学等各科学校,临安府学及钱塘、仁和两县学的学生近千人。这里书铺林立,刻印的书籍十分精良。当时的绘画艺术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画院题名的。
  (5)浙江省的省会
  元代在杭州设两浙都督府,后改为杭州路总管府,为江浙行省治所(钱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为省治。钱塘、仁和、海宁、富阳、余杭、临安、于潜、新城、昌化等州县皆属杭州路。因遭战乱,杭州城内的不少宫殿被毁,工商业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渐被泥土淤塞。但由于在南宋时期打下了繁华基础,恢复较快。至正年间,大运河全线开通,杭州水运可直达大都(北京),成为全国水运交通要津。对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对外贸易,大有作用。所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称杭州为“天城”,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
  明代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钱塘、仁和,属县未变。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杨孟瑛继唐白居易、宋苏东坡后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荡3480余亩,将苏堤增高、加宽,修建振鹜亭(即今湖心亭),砌筑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复了“湖上春来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荫浓”的动人景色。至万历年间(1573~1620年),杭州又呈现出四方客商云集,游人纷至沓来的繁荣局面。
  (6)废府设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城墙周围十里,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六座城门,总占地1436亩,成为杭州的“城中城”(民国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庆五年(1800),浙江总督李卫、巡抚阮元先后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数尺。杭州人口有续增加。光绪九年(1883),杭州有62万余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杭州开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桥辟为日本租界。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洋务运动的兴起,杭州的近代工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中华民国元年(1912),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仍为省会所在地。民国3年(1914)设道制,置钱塘道,道尹驻杭县。原杭州府所辖各县归钱塘道管辖。民国16年(1927)废道制,析出杭县城区设杭州市,直属浙江省;旧属诸县直属于省。从此,杭州确立为市的建制,市区分为八个区。这时杭州已有少数近代工业,如在1897年创办的通益公纱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前身),规模较大;其后又陆继兴办起火柴厂、造纸厂等,传统的手工丝织行业也逐步采用机械传动。1909-1914年,沪杭、杭甬铁路相继建成;全长1453米的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无条件收回拱宸桥日租界。
  (7)从新生走向繁荣
  从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间,国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业也困难重重,西湖的不少景点,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废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获得新生。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8)从繁荣走向区域中心城市
  1996年,设立滨江区与高新产业开发区,实行同套班子,两块牌子,相应原属于余杭市的下沙、九堡、三墩等镇也作了行政区划调整。
  2001年,杭州市辖萧山市、余杭市撤销市建制,设萧山区与余杭区。杭州市辖区由六个增加到了八个,市区面积由683平方公里扩大到了3068平方公里,人口由179万增加到373万。
  从此杭州巩固了浙江省省会城市的地位,为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除上海的第二大中心城市。

华南板块没利用好,要不然目前的广州应该同上海不分仲伯。

黄集镇的历史沿革
答:黄集镇历史悠久,明初时大部分村庄已形成,历史上建置沿革多变。自1733年清朝雍正皇帝设铜山县建制后,一直隶属铜山县管辖。1950年5月至1952年12月隶属山东省滕县专属,1953年1月隶属江苏省。1954年3月建黄集区。1958年8月黄集人民公社成立,并将何桥公社并入黄集公社,1966年8月,经江苏省委批准,黄...

西集镇的建制沿革
答:通州区辖镇。市属经济重镇。1953年置西集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90年建镇。位于区境东部。面积48.3平方公里,人口2.7万。京津、京香公路过境。潮白河、京杭大运河流经境内。

燕山乡的建制沿革
答:燕山集镇原名复兴场,1929年始建复兴乡,1985年改为燕山乡,先后分别属新田区、武陵区管辖;1993年撤区并乡建镇,改归新乡镇管辖,设燕山工作站,1998年12月恢复成立燕山乡。燕山集镇属于三峡水库全淹集镇,于2002年实施了整体搬迁,旧集镇已淹没。

单集镇的历史沿革
答:单集镇因单姓而得名。据传在明朝嘉庆年间,山西省洪洞县老鸹窝一个名叫单世通的人贩大红枣来此居住,后来发迹起集,通商贸易,形成集镇,镇区有单家花园井遗址。1933年——1948年,属铜山县九区,称单集镇。1948年——1957年,称单集乡。1958年——1982年,称单集人民公社。1983年——1999年,...

桃源集镇的历史沿革
答:明洪武年间,唐、戴二姓自山西洪洞迁此,时此地有一片桃林,每年初春,桃花盛开,香飘十里,故称桃园。后有文人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源”二字,将“桃园”雅化为“桃源”。清初,王官集北移于此,遂名桃源集。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属辛安里、夏侯里、板城里。清乾隆元年(1736),...

四十里街镇的建制沿革
答:因四十里街集镇距鄱阳县城40华里而得名。解放前夕属第二区白石乡,解放后属第八区大平乡,1955年组成国仙等五个初级社。1956年合并为国仙高级社。1958年由华新、青龙、太平桥等几个高级社组成四十里街公社。1968年并入团林公社后,共分成四十街、青龙、徐步等六个大队。1970年恢复四十里街公社。19...

岗集镇的历史沿革
答:1958年属肥西县,成立岗集公社,1965年划归长丰县,1983年改镇。1997年,面积67.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元墩、沙圩、三十埠、二十埠、黄浦、牛寨、龙湾、三十庙、梅冲、安冲、罗岗、董坝、南洪、华城、新民、岗集、徐桥17个村委会。2004年,将土山乡整建制并入岗集镇。

枫桥街道的建制沿革
答:枫桥街道是以枫桥集镇而命名,枫桥在枫桥集镇上。 公元前11世纪,周太王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为让三子季历就任王位,从陕西岐山下的周原南奔“荆蛮”(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建“勾吴”,枫桥镇域为勾吴所辖。 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泰伯十九世孙寿梦开始称王,建吴国,枫桥...

古井镇的建制沿革
答:1999年,被批准为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和中心建制镇。2006年,撤销张集镇,并入古井镇。2014年,被住建部确定为国家重点镇。【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权建制1946年11月,中共商亳鹿柘县委、县民主政府成立,下设三个区,其中三区为减店区。随即撤离。1947年2月,重建时,减店区改为张集区。

我国的建制镇是怎样设置的?县级市与镇是同一级的吗?
答:民政部拟定的标准经国务院批准,内容如下:1、凡县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均应设置镇的建制。2、总人口在2万人以下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超过2000人的,可以建镇;总人口在2万人以上的乡,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占全乡人口10%以上的,也可以建镇。3、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稀少的边远地区、山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