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只有华夏送公主,为什么异族从来不送公主和亲呢?

作者&投稿:邸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主要原因在于: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文明比周边政权文明更加先进,周边政权以和中原王朝联姻为“荣”,中原王朝皇帝却不怎么愿娶“蛮夷”之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详细情况。

和亲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和亲这个词在很多朝代都出现过,不同王朝和王朝的不同时期的和亲原因各有差异,但是和亲的目的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了和平相处或结盟。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寻找盟友壮大自己的阵营,各诸侯国之间的和亲、联姻是普遍存在的事情。

再比如,著名的汉朝和平政策,在汉武帝和匈奴掰手腕之前,汉王朝从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就和匈奴人进行着和亲政策,以保证边境的短时间和平和相对稳定,这种和亲是汉王朝迫不得已的,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是一种屈辱的和亲政策;

而汉武帝北击匈奴后,汉匈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大变化,汉朝不管是从国力还是从军力上,已经超过匈奴。这时候匈奴请求和亲,和亲已经不是屈辱之事,比如王昭君出塞就是著名的例子。

但是,汉朝不管是屈辱的和亲,还是后来的和亲,其目的只有一个:和平和稳定。

和亲不单单是“嫁公主”这么简单。

和亲就是不同政权间为了和平或结盟而进行的联姻政策,而和亲的本身绝不是单单的“嫁公主”这么简单。

比如汉朝早期的和亲,嫁去的公主只是一项,而以公主“嫁妆”名义送给匈奴的各种物资,才是主要的。

再比如唐朝时期的和亲,以文成公主入藏为例,跟随文成公主入藏的还有大量的种子、工匠和工艺品等等。

中原王朝皇帝愿意“嫁公主”,却不愿意“娶公主”。

在古代历史上,中原王朝由于地处环境优越,经济发达,文明更加先进,是礼仪之邦,逐渐成为东方世界的中心,周边的游牧民族等少数民族政权文明则相对落后,渐渐形成华夷之分。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周边的其他民族被分为“西戎、北狄、南蛮、东夷”等,而和“南蛮”接壤的楚国以及与“西戎”接壤的秦国,就不受中原诸侯的待见,并认为他们文明落后,是“蛮夷”之国。

中原王朝“嫁公主”,一方面是为了王朝安稳,另一方面也有一种“赏赐”的高高在上含义,毕竟,嫁了公主自己就是老丈人,拔高了一个辈分;而中原王朝也不愿意娶周边政权的“公主”,一方面不想把自己“降辈分”,另一方面自以为她们是未经教化的“蛮夷”之女,不喜欢那种“野蛮劲儿”

这就是为什么中原王朝对嫁公主,中原王朝皇帝却很少娶公主的重要原因之一。



和亲是封建王朝(主要是中原王朝)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联姻,这种联姻,通常作为中原王朝处理当时民族关系的一种手段来使用。

异族女子送中国来的也有。

写汉书的班固说:“和亲之论,始于刘敬。”那我们就来看看刘敬是怎么说的,也就能知道为什么和亲是中原王朝的公主外嫁了。

刘敬和汉高祖刘邦说:“陛下诚能以长公主妻单于,厚俸遗之,彼知汉女送 厚,蛮夷必慕,以为 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外孙为单于。岂闻孙敢与大父抗礼哉?

刘敬的意思说得很明白,刘邦你把闺女嫁给单于,肯定就是单于的王后,那她生了儿子,必然是要当单于的,冒顿活着的时候呢,他是你女婿,你是他老丈人,冒顿死了,新的单于就是你外孙子,你听说过外孙子敢和他姥爷犯浑的吗?

所以,异族就算送公主给刘邦,刘邦也不能要,不然刘邦就成了冒顿单于的女婿了,这是万万不可的,名份这个事情,在古代,那是天大的事。

刘敬想的挺好,可是他忽略了一件事,就是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化不高,也不懂中华礼仪文明那一套,单于根本不和刘邦论翁婿,是按兄弟论的。刘邦死后,冒顿还给吕后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乏调戏之语。

因为当时的少数民族文化不高,文明未开,被称作夷,而且和亲多少有些不得不为之的意味,所以很多人就觉得和亲是一种耻辱的政策,不过少数民族的君主没有这种顾忌,比如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焘读汉史的时候读到上面刘敬劝刘邦那段话的时候深受启发,于是“降诸女于宾附之国”,把那些宾附之国的首领全都变成了自己的女婿。而且不像汉室那样是择宗室之女外嫁,拓跋焘嫁的都是亲闺女。

汉朝虽然开启了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和亲之例,但是要论和亲的次数,还是得说是唐朝。

李世民这个人,不愧是万世雄主,真的是胸可容纳天下。

李世民说:“夷狄亦人尔,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一家。”

有唐一代,从唐高祖武德5年开始,一直到唐亡,唐与少数民族正式和亲不低于20次,比如大家都熟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还有大家不熟悉的比如固安公主,东安公主,永乐公主,燕郡公主等等,和亲的少数民族包括:吐蕃,回鹘,吐谷浑,契丹等等。

李世民自己说:“朕为苍生父母,苟可以利之,岂惜一女!”

和亲,在李世民来说,是加强和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联系和信任,不为了过当老丈人的瘾,实际上是为了安定边防;那些少数民族的首领,做了中原王朝的女婿,不光可以借中原王朝的声威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本民族的文化和经济也因此受益,得到发展。

时代在发展,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的关系也在发展。到了明朝,高丽李氏王朝主动请藩,那之后,明朝的皇帝就和当时的李氏王朝要处女,充实后宫。而且一要都是上百人的要。

这算不算和亲呢?不算,照明朝人的说法,这叫藩属国上供。自然,李氏王朝是不敢以明朝的老丈人自居的。严格来说,也不算娶,因为毕竟不是来当皇后,而和亲的中原女子是去当王后的。

当初汉族公主外嫁,是少数民族请婚,而异族的公主来华,是明朝皇帝索要而已。





在公元前2000年的地中海沿岸,有四个强国崛起,他们分别就是埃及,亚述,巴比伦以及赫剃。如今我们称呼他们,都要在其中加上一个“古”字而,这并不是四大文明古国,而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国际体系''。

这四个国家是当时世界上最厉害的四大强国,其他邦国都不如他们。而这四个国家的君主在各个外交信件之中都是平起平坐,互相称之为“兄弟”。至于其他的邦国,都只能自称为“仆人”,或者不要脸一点的,干脆称其为“父亲”。

就比如1350年耶路撒冷的迦南王在给埃及的法老埃赫那吞写信求援时,底下的自称都是“您忠心的仆人”。所以由此可以看到,世界上“国际政治史”最早的印记,就是“兄弟”、“主仆”、“父子”还有“亲家”等词汇。

而这些,都是宗法关系之中的一环。所以我们可以将“古代的国家关系”就看作是这些国家统治者之间的宗法关系,至于婚姻,实际上也就是建立在宗法关系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现代的国际关系之中基本的行为体是主权国家,外交上的基本原则大多是国和国之间的主权平等。因为在现代,君主制国家基本上已经成为了历史。而古代并不一样,古代那种中央集权制的君主制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大多是君主与君主之间不平等的宗法等级关系。

古代的国际关系之中,内政和外交之间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而且统治者自己的人际关系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是没有清晰的界限的,因为在古人的眼中,君主其实就是权力的载体,以及国家的象征。

所以君主之间的宗法关系象征,就是权力关系的直接体现。古代的世界上并没有国际法,但是君主制和宗法关系几乎是在全球通用的。所以说为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联系,“联姻”几乎是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必行的手段。

而在东方,“联姻”这个词分为两种意思,一种是嫁公主,一种是娶公主。在东方,娶公主的,一般都是弱国。就算不是弱国,娶公主的也基本都是处于外交中比较弱势的一方,具体的解释很麻烦。

就这样说吧,归根结底就是东方的宗法关系比较严明,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把女儿嫁给你了,我就是你岳父,是你半个爹”。而这,在整个东方几乎都适用。有人也许会认为,“和亲”这个词语,将自己女儿嫁出去其实是一个很屈辱的事情。

比如说汉朝时期,嫁公主给匈奴。但实际上,匈奴那时候在外交上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不信回去翻翻《史记》。而且即使是强悍如成吉思汗,他的女儿除了嫁给一些强势部落的蒙古人之外,也有出去和亲的,比如说高昌回鹘的国王就娶了成吉思汗的女儿做王后,想必没人会说成吉思汗屈辱吧。

还有在藏族小说《尘埃落定》之中的一段原文,我们也可以看到,哪怕是藏族,也是遵循的谁弱势谁娶女儿:

“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经十分强大。强大的土司都做过恃强凌弱之事。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经十分强大。强大的土司都做过恃强凌弱之事。拉雪巴土司百多年前曾经十分强大。强大的土司都做过恃强凌弱之事。这样,又使自己成了拉雪巴土司的伯父。”

在藏族的那些强大的土司,俱都做过强迫是性地将自己部落的女子嫁过去的事情,而他们将这称之为“恃强凌弱”,让自己成为对方部落的长辈。所以说强大的中原华夏,之所以以“和亲”为手段进行外交。

只自己嫁公主给异族,却几乎不会娶对方的公主的原因,就很简单了。因为中原强大,华夏强势,我们绝不会低头做对方的晚辈,因为我们华夏人的脊梁,一直都挺得直直的。

当然,清朝时期的皇帝们后宫之中一个又一个的蒙古族后妃,自然不算。因为清朝的皇帝俱都是满人,而汉人俱都在反对满人,他们自然要拉拢蒙古族,以免再给自己树敌。但你看后来满汉融合之后,清朝的后宫还有几个蒙古的妃嫔?



和亲是政治联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周孝王时期,秦国王族的祖先大骆与西戎之一的申侯女儿联姻,这个在史记中也有记载:

《史记 秦本纪》:申骆重婚,西戎皆服,所以为王。

这里说的是申侯与大骆再次联姻,西戎族都归顺了周天子,这样周天子才能称王。之后,秦襄公把自己的妹妹缪赢嫁给了西戎丰王为妻,秦国之所以不断与西戎和亲,根本原因就是早期的秦人面对西戎生死的威胁,秦人不得不各西戎示弱,以换取生存空间,但是和亲根本没有改变秦国与西戎之间的战争,双方的战争仍然不断地持续。

春秋时期,华夏诸侯国的国君迎娶戎狄之女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比如晋献公在西戎娶了两个妾,分别是狐季姬和小戎子,这两人是西戎的女子,狐季姬生下了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小戎子生下了后来的晋惠公夷吾,这还没完,晋献公后来又娶了骊戎的两个戎人姐妹,也就是骊姬与她妹妹,骊姬生下了奚齐,后来被晋献公立为太子。

晋国国君娶戎人女子为妻妾的情况很多,晋文公有一位妻妾也是戎人,就是季隗,季隗是赤狄部族的的公主,嫁给了晋文公,还给晋文公生了两个儿子,这在春秋战国时期都非常普遍,这是华夏与异族和亲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华夏内部之间的联姻,比如晋国和秦国和亲,后来有一种说法叫秦晋之好,就是两家联姻形成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和亲应该是刘邦与匈奴之间的和亲了,刘邦在平城之战中,因为轻敌冒进,孤军深入,带了一万余骑兵追击匈奴人,结果中了埋伏,被匈奴人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后来刘邦用陈平的计谋脱身,之后,刘邦派出刘敬与匈奴进行和亲谈判,但是刘邦并没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单于,而是找了一个平民子女冒充自己的女儿嫁给匈奴冒顿单于。

刘邦与匈奴的和亲除了嫁女子给匈奴,还包括开放双方的边贸以及赠送财物给匈奴,这在后人来看,是一件很耻辱的事,但在政治家眼中,和亲并非是耻辱,因为政治家的眼中从来就没有耻辱,只有政治利益,无非就是利益大小罢了,刘邦无疑是一个很有眼光的政治家。

刘邦之所以要跟匈奴人和亲,主要有几个原因:

1、实力不济。

刘邦在白登山之围中见识到了匈奴人的实力,如果史书说得没错的话,匈奴出动了40万骑兵,分成四个方队,每个方队马匹的颜色都保持一致,单从马匹和骑兵数量来看, 汉朝20年也拿不出这种配置,虽然刘邦手上有骑兵,但是大多数是秦朝及项羽手下投降过来的骑兵,实力完全不如匈奴人。

刘邦并非是个胆小的人,连项羽这样的千年战神都败在了刘邦手中,刘邦并不想跟匈奴人拼个你死我活,因为这不是刘邦的核心利益,刘邦的核心利益是他所建立的西汉帝国,他要保证西汉的稳定与持续,没有必要跟匈奴人拼个两败俱伤,选择嫁女、赚送财物表面是示弱的做法,实际上能用女子和财物来保证相对的和平,在政治上来说绝对是值得的。

2、汉朝内部有威胁。

刘备的核心利益是保证西汉的稳定,在当时刘邦还有异姓王的问题没有解决,刘邦之所以和匈奴人打起来了,就是因为韩王信,不是那个淮阴侯韩信,韩王信因为投靠了匈奴,所以刘邦发动大军讨伐,除了韩王信之外,刘邦还消灭了燕王臧荼、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淮南王英布等诸侯王的叛乱,这才是刘邦的心腹之患。

刘邦在消灭了淮南王英布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刘邦打败项羽称帝之后,几乎都在忙在平叛,等平完叛乱,刘邦也去世了,没有时间解决匈奴问题了,与匈奴保持一种和平状态对刘邦这个政治家来说,是最有利的,政治家从来不做没有利益的事。

3、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刘邦不能在没有解决内部威胁的情况下与匈奴开战,否则西汉王朝就是第二个秦朝,刘邦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原因,自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华夏先是经过了3年的反秦战争,之后又是4年的楚汉战争,7年的战争导致华夏的人口大量减少,物资大量消耗,实力大减。

西汉王朝在解决异姓诸侯王叛乱之后,最重要的事就是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实力,如果再与匈奴开战,西汉就是第二个秦国,刘邦作为著名政治家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与匈奴和亲符合刘邦的利益,这对刘邦来说,从来就不是耻辱,把匈奴问题留给后人解决,也是一种办法。

之后,汉朝就把和亲当成一项国策执行下去了,后来的吕后执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都是与匈奴进行和亲的,但是,和亲并没有解决汉朝与匈奴之间的问题,匈奴在和亲期间仍然时不时攻打汉朝的边境,抢掠人口、物资、财富,汉朝由于实力不够,同时也没有大规模的骑兵,所以一直在隐忍,直到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国力大增,解决匈奴问题的机会来临,于是汉武帝开始改变对匈奴的政策,改和亲为战争,这无疑是正确的,政治家就是做最符合自己政治利益的事,汉朝一味和亲,仍然没有换来和平,只有拿出实力硬碰硬,让匈奴吃点苦头,才会收敛自己的抢掠行为。

汉武帝一朝,几乎都在与匈奴作战,卫青、霍去病时期,把匈奴人赶出了河套、漠南、漠北,匈奴实力大减,到了汉武帝晚期,意识到常年穷兵黩武,因此停止战争,开始休养生息,又恢复了和亲政策,汉武帝之所以恢复,并不是担心自己实力不济,而是不想继续战争,以嫁公主和送财物能换取和平,在政治家眼中是值得的,如果继续战争,继续穷兵黩武的话,汉武帝就与秦始皇无异。

之后,和亲这项政策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即使后来匈奴臣服于汉朝,成为汉朝的藩属,汉朝仍然与匈奴和亲,这个时候和亲的意义已经改变了,变成了类似于华夏内部政治联姻的意思,不再是单纯的嫁公主和送财物了,即使到了后来强大的唐朝,仍然有和亲,比如唐朝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这都是政治联姻了。

和亲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华夏政权把公主嫁给异族,很少看到华夏政权的君主迎接异族的公主,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华夏有文化上的优越感。

《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这是华夏来源的一种说法,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华美的服装,这是相对于四周的蛮、夷、狄、戎来说的,当时的蛮夷无论是穿着,还是礼仪都是不如华夏政权的,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就有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在华夏眼中,是不太看得起蛮夷的,这不仅仅是文化上的,而是各种生活礼仪上的。

比如匈奴人有一个习俗,汉朝人就受不了,这在史记上有记载:

《史记 匈奴列传》: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这话的意思是说:父亲死去,儿子则以后母为妻;兄弟死去,活着的兄弟就娶他的嫂子或弟媳为妻。同时匈奴人有名却不避讳,但没有姓和字。汉朝人是无法接受匈奴这种习俗的,皇帝更不可能,不仅不接受,汉朝在文化上对匈奴更是有一种优越感,不太愿意接受匈奴人,汉朝皇帝更不可能接受匈奴女子。

二、重男轻女的观念。

汉朝与匈奴和亲,是把汉朝的公主嫁出去,虽然是公主,但大多数是找民间女子冒充的,比如刘邦嫁女,就是拿民间女子冒充,还有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也是如此,王昭君是良家女入宫的,并不是公主,不管是公主也好,民女也罢,在汉朝皇帝眼中,地位都是很低,汉朝并不觉得亏欠或者耻辱。

但是让汉朝皇帝娶匈奴女子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娶了蛮夷的公主来,汉朝皇帝心理上无法接受,虽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多有娶蛮夷公主,但是自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后,华夏政权的观念已经越来越不同,汉朝皇帝在心理上已经轻视了蛮夷的女子,更加不会娶了。

三、避免权力斗争。

如果汉朝皇帝娶了匈奴公主为妃,只有匈奴公主生了儿子怎么办?那华夏的皇帝岂不是匈奴血统了,这不仅仅是汉朝皇帝不乐意了,怕了整个华夏士人百姓也无法接受了,古人很重视门当户对,皇帝的妃子一般都是贵族出生,平民出生的女子即使生了儿子,也很难成为继承人,而且还要讲个嫡庶之分。

如果匈奴公主生了儿子,与汉朝争夺帝王之位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娶匈奴女子,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觉得,和亲是较强的一方向较弱的一方进行的妥协。而向来华夏都是比较强大的,只有不得已才用和亲换取和平。

~

为什么古代汉族总能把入侵的异族同化?
答:实际上不是汉人,在汉人还没有成型之前的中原地区,华夏族就已经成为一个政治中心。尤其是西周建立以后,经过800年的酝酿,中原地区的这种政治上的强大性逐渐显露出来,周边的国家都在积极地向中原看齐。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楚国作为一个大国,但一直不满足于在南方活动,想要到中原来,坐镇中原。“...

商汤为完成灭夏大业娶有莘氏 是商朝的异族婚姻
答:异族婚姻就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通婚。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通过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取得了“有莘氏媵臣”商汤娶有莘氏完成了灭夏大业,异族婚姻可以说在商周时期刮起了旋风。 异族婚姻就是华夏族与蛮、夷、戎、狄之间的通婚。商朝的君王曾与异族女子通婚。商朝的开国君主成汤通过与戎狄的有莘氏通婚,...

明明是秦始皇统一了天下,可为什么华夏民族称汉族,而不是秦族?_百度知 ...
答:秦朝从商鞅变法后开始迅速崛起,这得益于商鞅变法确立的奖励耕战的战时机制,这非常适合不断征战的战国时期。但是,当大规模战争结束,天下基本上归于一统后,没有了大规模战争,这种“战时机制”不再适合秦朝的统治。秦朝由于后期统一的“太快”,战争很快结束,秦朝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统一的成果,国家还没有...

华夏民族的历史
答:炎黄重新合并成为华夏族,少典氏族又重归一统了。夏商周是也是大一统,为天下制度,官方有标准的文字和官话。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中国至此进入中央集权制,帝国模式。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0余年。该时期中国版图空前扩大,此时汉族人口分布仍集中在黄河、淮河流域。从西晋末年起,五胡乱华,...

汉初首次和亲的人选,大公主为何换成了假公主?
答:其次,司马光认为,以史为镜,汉之前的帝王,面对异族,能用德行感化便用德行,不能用德行感化,就用武力震慑,用婚姻去缔结,是什么鬼操作?再次,司马光认为,冒顿单于连亲爹都敢杀,连阏氏都肯送人,又怎么会在乎汉人送去的一个公主呢?最后,司马光认为刘敬太能恶搞了,当时的鲁元公主已经是赵王...

华夏族的来历
答:华夏族的来历:华夏族是黄河及长江流域的最早居民,文明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其文明顺序是大地湾文明和裴李岗文明、仰韶文明、大汶口文明、龙山文明、二里头文明。东汉以后华夏族开始接受汉人的称呼,但是华夏这个称谓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延续至今。古代汉族往海外移民时...

历史上四大文明古国都各有千秋,为什么只有中国华夏文明流传至今?_百度...
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大陆的东部,气候上来说属于北温带。地势以平原为主,气候适宜,资源丰富,使的中国农业经济经济蓬勃发展,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东部环海,西部有高山阻挡,避免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与破坏,使中华文化在发展中能够保持连续性和...

为什么中国的文明能一直延续至今
答:前仆后继,保家卫国。而中华文化最核心最本质的核心文化,就是“道法自然”!是华夏族从远古开始,从地球上古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之中,从人类对宇宙大自然的未知探索之中,诞生出的中华民族生存法则。中国人不断探索与掌握宇宙自然规律,效法天道将宇宙自然规律用于治国、...

中国人称自己华夏儿女和炎黄子孙的原因?
答:三、“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语,又成为海外华人互相团结的一条纽带。离乡万里,举目无亲,一旦遇到“炎黄子孙”,自然亲如家人。数百年来海外华人的生存、发展、团结、奋斗,可以说是从“炎黄子孙”一语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时至今日,用“炎黄子孙”作为中华民族的别称,固然不妥;但是回顾历史,就会...

为什么宋元明时期,很少用“和亲”政策来缓解矛盾了?
答:那时候和异族的联系比较少,而且意见非常深,所以沟通也非常少,有不愉快就直接打仗解决。那时候仅有的沟通和交流方式就是以经济为基础,给银子互通有无,换东西等等,那时候是“和议”取代了“和亲”政策。后来随着越来越与外族联系,沟通紧密,才逐渐有了互相交流的基础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