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

作者&投稿:方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写作背景:
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原文: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旅途在青山外,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舟。
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编辑于 2020-09-03
查看全部14个回答
买六年级上语文部编版课堂笔记上万能的淘宝!优享品质,惊喜价格!
购物上淘宝,诚信商家,高人气热卖商品,淘你满意!支付无忧,交易更放心!
m.taobao.com广告
零基础自学诗句大全,来小红书看诗句大全入门教程,轻松自学
根据律诗相关内容为您推荐古诗
简单的诗句大全教程,零基础自学诗句大全,入门到精通,看到你的进步,快来小红书学习
小红书广告
更多专家
《次北固山下》写作背景是什么?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爱到骨髓老师

~

次北固山下译文(次北固山下译文及注释)
答:写作背景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这首《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这首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的全诗赏析是什么啊?
答:《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全文赏析】此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

次北固山下名句赏析简短
答: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赏析】诗人乘舟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出;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4.次北固山下 后3句的赏析颈联则为...

次北固山下直接表达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
答:青山:指北固山。乡书:家信。 四、创作背景 该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朝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这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写景与抒情是...
答:前6句写景,后2句直接抒情.古代诗人常常会触景生情,进而作诗。此诗就是作者看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观之景后,抒发深深的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这是什么写作手法...
答: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 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 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王维关于瓜州的诗句
答:镇江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一路上我都惆怅不已。 4、《月上瓜洲·寓乌夜啼南徐多景楼作》——宋代: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 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 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译文】江头又到了一年的秋天,又带来了几多新愁。塞草连天,神州到底在何处?古往今来...

读《次北固山下》的感受
答:读了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我体会到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对家乡留恋,对家人的思念,诗的前两句写了异乡美丽的风景,最后一句则写出了王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像是一篇引人入胜的故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游客行于碧绿苍翠的青山前,乘着小舟行于美丽的绿水之中。山染绿了水,水倒映...

文学赏识
答:例如《次北固山下》,“次”表明北固山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中的一个行经地,到北固山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处去;此时正值岁末,人们大都回家团聚,而他依然在外奔波。这就是基本情境,了解这一点,对诗的内容才能有所感悟。2.对某些重要的诗句,要提供一点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例如,读《观沧海》中“日月之行”四句...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出处
答: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句话的出处是宋代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相关内容如下:1、这是一首借古论今之作。多景楼,在镇江北固山上甘露寺内,北临长江。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孝宗淳熙十五年春天,陈亮到建康和镇江考察形势,准备向朝廷陈述北伐的策略。词的内容以议论形势、陈述政见为主,正是...